1.滿族的風土人情(簡單點)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
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要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
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2.滿族的風土人情(簡單點)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要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3.滿族的風俗人情
滿族宅院 滿族傳統的住宅型式。鄉間宅屋多為草頂土墻,房頂茅厚尺許,居室多為敞間,頗似口袋,故俗稱口袋房。室內北、西、南三面環炕,俗稱萬字炕,櫥箱被褥之類俱靠西北墻安放。窗戶多為南、西向,用高麗紙外糊,藉以御雪雨。住房多為3間,中室開門,并設有廚灶,門皆外閉,以防野獸撞入。山墻兩側外一米處設有滿洲煙囪。多無院墻及東西廂房,僅以木柵或秫秸圍之,并飼以豬羊牛狗。現科爾沁右翼前旗滿族屯滿族鄉、喀喇沁旗十家滿族鄉還保留不少此種舊舍。綏遠城(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滿族傳統住宅都是官房(營房),房頂均為馬鞍型,一般每一戶八旗兵丁的宅院面積為3分3,房為2間半,皆南窗,中開門,兩側里屋均為南炕,西墻上設有祖宗板,屋外有院墻,院門都有門樓,門口3米處有影壁,壁背后設有佛龕,院內立有索倫桿(神桿)。房屋一側為箭道,連通房后廁所和馬廄。這種營房現還有保留。
影壁 滿族傳統住宅的一部分。亦稱影壁墻。其式多為一字型。高約5尺,寬6尺,厚1尺有余。一般為石、磚結構(亦有土墻外鑲磚者),以石為基,用大青磚砌壁身,壁頂多呈馬鞍型瓦頂。正面壁心平面,畫以吉祥紋飾,亦有雕刻如意彩繪者。反面壁心多設有佛龕,為供奉土地爺之用。影壁均置以庭院大門里3米左右處。現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滿族傳統宅院中多有保存。
滿族婚俗 舊時滿族婚姻極重門第,尚雙數,婚俗也較為繁雜,一般過程是: 1.相親,包括提親、相看、換八字帖;2.下定,包括放小定(下小茶)、放大定(下大茶);3.成婚,包括擇日、過禮、口(帖)請、發妝、娶 親、婚禮;4.回門,包括拜祖,認親、住對月等。現多已移風易俗,新事新辦,但部分傳統婚俗在內蒙古東部滿族聚居區仍有保留。
箭射新娘 滿族獨特的婚禮儀式。新郎新婚時,須用喜轎迎娶新娘,在轎子將 至喜房門前時,新郎不待新娘下轎,須向新娘連射三箭,意為除新娘之 "紅煞",但為虛射,箭只射至轎前而已。接著新郎還要向喜房內之四 角虛射四箭。射畢,才許新娘下轎邁馬鞍(取平安之意)。拜天地后,新郎須用所射之箭挑去新娘蓋頭。箭射新娘帶有滿族先人--女真人搶婚舊俗的痕跡。此婚俗在內蒙古涼城縣曹碾滿族鄉及喀喇沁旗十家滿族鄉較為典型,一直保存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吃子孫餑餑 滿族傳統婚俗之一。新郎新娘結婚當日行完各種禮儀后,需吃子孫餑餑(水餃)。子孫餑餑慣例由女家預備,由送親太太隨嫁妝送至男家。它比平日所食水餃略小,餃餡由豬肉、蔥、姜、油等配制而成,餃皮由精粉搟制,包成彎月型。還有一種俗稱饸子,需做兩個,取其夫妻和合之意。
滿洲水飯 滿族傳統風味食品。作法是將高梁米、玉米渣(苞米渣)或小米,放入鍋中煮熟,用笊籬撈出浸泡在新挑來的井水中,反復兩三次即可。食用時佐以炸醬及各種青菜或野菜,如小蔥、小根蒜、白菜心、香菜、菠菜、篙菜、婆婆丁、曲麻菜、柳蒿等。味道清涼爽口,可消暑解熱。
蘇子葉餑餑 滿族傳統風味面食。俗稱粘耗子。制法是將粘高粱米磨成面,用清水和成面團,燙過后制成劑子。再取適量的紅小豆洗凈、煮爛,制成豆餡。選用的蘇子葉(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呈卵狀,葉頂部呈鋸齒型,可入藥,有消炎去火之功效,其味清香)用沸水略氽之。用搟面杖將劑子搟成直徑約10厘米左右的薄皮,將豆餡包入捏成水餃型,外用涂過油的蘇子葉裹好,入鍋用旺火蒸熟即成。此食俗流行于內蒙古東部滿族聚居區內。
糜兒酒 滿族傳統飲料之一。亦稱米兒酒。滿族家庭多以此為祭祀供品,平時亦飲用。制法是將糯米(黃米亦可)洗凈煮爛,撈出鍋晾涼。再將適量的酒曲用水泡開并搓細。將晾涼的米放入壇中,兌以酒曲,然后倒入水攪勻。封口數日后將壇中上浮的"白蒙"撇凈,再次封嚴壇口。一定時間后便可開壇飲用。
蜜餞 滿族的傳統食品。制作方法是將白糖炒成糖色,再加適量的水、白糖、蜂蜜熬至稠狀,將削皮去籽、切成條塊狀的蘋果、梨、桔、山楂、杏、桃、青梅、胡蘿卜等放入蜜糖汁中,使之粘附均勻即成。內蒙古各滿族聚區至今仍保持著喜食與制作蜜餞的傳統。
4.我想有一些關于滿族風土人情的資料.
現人口429.9萬.
絕大多數滿族通用漢語文.
滿族人忌坐西炕。因滿族人的住宅以西為上,所以祖宗板安設于西墻正中,下為擺供祭品之處,除禮待貴客和擺放祭品、祭器外,不得隨意坐臥蹬踏及放置雜物,以示對祖先的尊重。服飾方面,滿族人忌服狗皮。清代滿族人從不以狗皮做衣、帽、袖頭、護耳及皮褥等,外人入滿族人家也要將所服狗皮衣帽脫去,否則不受歡迎以至被逐出.\
飲食方面,滿族人亦忌食狗肉,原因和忌服狗皮是一樣的。同時,滿族入亦忌食鴉鵲肉.
滿族人還有個不看娘家燈的禁忌。農歷正月十五日晚上,嫁出的女兒不得看娘家的燈,或說兒媳婦亦不準看婆家的燈,要躲到姑母或姨母家去住.
滿族稱呼與漢族稱呼不同,稱父親為阿瑪,母親為額娘,兒子叫阿哥,女兒叫格格。仆人稱男主人為老爺,稱小主人叫小爺。兒子叫母親除額娘外,俗稱奶奶。而媽媽則是仆婦之稱。
5.滿族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
先說一下,在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他們那的擺手舞很不錯。。還有過幾萬人一起跳的,之隆重,你可以找酉陽的人發給你看一下圖片或者SP,我的被我不小心刪了,
苗族的服飾在各地各有其特點。黔西北、滇東北的苗族男子穿帶有花紋的麻布衣服,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冬天腳上多纏裹綁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長發,挽椎髻于頭頂,插木梳或發針,戴耳環、手鐲、項圈等飾物。至清代末期,他們已不再蓄發挽椎髻,有的改梳長辮子。各地區苗族婦女服飾差異較大,式樣約幾十種之多,但大多數地區婦女穿大領對襟短衣和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長及腳面,有的短至腿根,僅七、八寸長。湘西,貴州松桃、凱里,廣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區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著寬腳褲。湘西苗族的上衣無領,衣袖和褲腳繡有寬大花邊,頭纏格子布或青布頭巾,戴耳環、項圈、手鐲等飾物。苗族婦女的頭飾式樣繁多,挽髻于頭頂,配上各種式樣的包頭帕,有的包成尖頂、圓頂,有的把頭發繞在支架上高豎于頭頂上,別具風格。她們的盛裝以黔東南獨具特色,把銀飾釘在衣服上成“銀衣”,頭上戴著形如牛角的銀質頭飾,高達尺余。
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子、燕麥等主食。黔東南地區的苗族把糯米飯和蔬菜一起封存壇內,一、二個月后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種特具風味的酸腌菜。飲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喪、節日或親友來訪,都用酒招待賓客。
苗族的建筑在各地也有很大差別。黔東南居民住木制平房和樓房。樓房一般為兩層,建筑形式多為“吊腳樓”(即按山坡斜度豎樁,在樁上建筑),屋頂為雙斜面。頂棚上層貯藏糧食、雜物,吊腳樓下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湘西和貴州松桃等地,采用木質結構、雙斜面瓦頂或草頂平房,每幢3~5間,“偏廈”作灶房或牲口圈。過去,地主或富裕人家還筑有庭院,并砌高墻或石碉圍護。云南文山地區苗族居民住宅的墻壁多用竹條編織、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頂為平形草頂。昭通地區的苗族居民多住“權權房”,即一種用幾根樹干交叉搭糊,蓋上茅草,用樹枝或竹子編織、糊泥作墻的房屋。一般隔為兩間,人畜各一。海南島苗族住的是長而窄的茅草房,三間一幢,屋檐較長,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士墻草頂或瓦頂的房屋。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財產由男子繼承,主婦在家庭中享有較多的權力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養。有的地區,有父子連名的習慣,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平時都只呼本名,不連父名。由于受漢族宗法封建的影響,有的制定字輩、建立宗祠、修纂家譜。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較自由,男女青年通過“游方”(黔東南)、“坐寨”(廣西融水)、“踩月亮”(云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會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動,自由對歌,戀愛成婚。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擇配良偶。也有父母包辦婚姻的,一般通過親友撮合,講門當戶對。苗族婦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習俗,特別在黔東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區苗族還有“還姑娘”、“轉房”、“妻姊妹婚”等習俗。
6.滿族的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
【習俗】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要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滿族將西墻作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臥。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里。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里。
滿族過去信仰薩滿教,每年都要根據不同的節令祭天、祭神、祭祖先,以豬和豬頭為主要祭品。在大祭時要殺豬,特別是在祭祀祖先時要選用無雜毛的黑豬(有的還必須選黑公豬),宰殺前要往豬耳朵內注酒,如豬的耳朵抖動,則認為神已領受,即可宰殺。此舉俗稱為“領牲”。有的地方要將豬腸和膀胱放入吊斗掛在桿子上,讓烏鴉來吃,如果三天內被吃掉,就為吉利。然后把全豬卸為八塊,按原樣擺在方盤內,供于家里屋內西山墻的祖宗牌位下,家人按輩份排列免冠叩頭三遍,再將肉切碎入鍋熬煮,全家圍坐,蘸鹽而食。此時如有客至,只要在祖先牌位前叩頭三次,即可坐下同吃,吃完也不必道謝。滿族人家至今還有逢殺豬時請親鄰好友前來品嘗頭頓豬肉的習慣。過去,在莊稼成熟的季節,滿族還有“薦新”祭祀的習慣,如今已被“上場豆腐了場糕”習俗所代替,即在五谷上場時,用新豆子做豆腐吃,打場結束時,用新谷做大黃米飯或豆面餑餑吃,以慶豐收。滿族男女青年結婚時,新娘必須先在南炕上坐帳,也有稱“坐福”。直到晚上,才在地上放一張桌子,新娘、新郎要手挽手繞桌子三圈后對飲。
【日常食俗】
滿族民間農忙時日食三餐,農閑時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飯,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干飯。有的地區以玉米為主食,喜以玉米面發酵做成“酸湯子”。東北大部分地區的滿族還有吃水飯的習慣,即在做好高粱米飯或玉米(米+查)子飯后用清水過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盛入碗內,清涼可口。這種吃法多在夏季。餑餑是用黏高粱、黏玉米、黃米等磨成面制作的,有豆面餑餑、搓條餑餑、蘇葉餑餑、菠蘿葉餑餑、牛舌餑餑、年糕餑餑、水煮餑餑(漢語的餃子)等。滿族的餑餑歷史悠久,清代即成為宮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滿族點心薩其瑪也成為全國著名糕點。較著名的還有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北京小吃墩餑餑,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餑餑,湖北荊州小吃豬油餑餑等。
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滿族民間常以秋冬之際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據傳用腌漬的方法儲存蔬菜,始于清順治年間。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酸菜可用熬、燉、炒和涼拌的方法食用,用酸菜下火鍋別具特色。配菜也可用來做餡包餃子。東北地區的滿族,每戶腌漬的酸菜一般可以吃到第二年春天。此外,日常蔬菜還有蘿卜、豆角等。滿族人民愛吃豬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遼寧沈陽市的那家館是家有100多年歷史的滿族餐館,該店經營的白肉血腸,被譽為正宗的滿族風味。
滿族的進餐習俗和飲食禮儀很多。如祭祀用過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帶去,吃完后不允許擦嘴;家中人就餐,長輩不動筷,晚輩人絕不動筷;過年殺年豬時,有把親友、鄰里請來同吃白肉血腸的習慣。
7.滿族的聚居地區 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
去滿族人孝敬長輩,注要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滿族將西墻作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臥。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里,每年除夕夜還要把祖先畫像,俗稱“老影”懸掛在西屋墻壁上進行祭祀。滿族也和我國西南的瑤族、瓦族 等游獵民族一樣將家犬視為重要財產不許輕易宰殺,有忌打狗、殺狗和食狗肉的習俗。傳統的滿族老人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里
8.滿族的聚居地區、風土人情的民俗習慣
去滿族人孝敬長輩,注要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滿族將西墻作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臥。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里,每年除夕夜還要把祖先畫像,俗稱“老影”懸掛在西屋墻壁上進行祭祀。滿族也和我國西南的瑤族、瓦族 等游獵民族一樣將家犬視為重要財產不許輕易宰殺,有忌打狗、殺狗和食狗肉的習俗。傳統的滿族老人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