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老師能幫我介紹一下猶太人的歷史簡單的介紹
猶太(Jew)民族發源于古代西亞閃米特(閃族)的一個支脈。
公元前18世紀中葉,猶太人在其族長亞伯拉罕的帶領下遷徒至迦南地(巴勒斯坦的古稱),被稱為希伯來人,意即“河那邊來的人”。后來,為躲避自然災害遷徒到了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東部,公元前13世紀末期,又返回迦南地,于公元前11世紀形成了統一的希伯來王國。
大衛王時奪取了耶布斯城(耶路撒冷古稱),并將首都建成在城南的錫安山上。從此,耶路撒冷成為歷代王國的首都。
因此,錫安(Zion)亦指耶路撒冷,成為猶太教和猶太人向往的圣地。錫安主義(Zionism亦稱猶太復國主義)一詞即源于此。
公元前926年,希伯來王國分裂為以色列王國和猶太王國。公元前722年和公元前586年,分別被亞述人和巴比倫人所滅。
在其后數百年中,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先后征服了巴勒斯坦這塊土地。公元135年,猶太人反抗羅馬人的起義被鎮壓后,開始流散到世界各地。
從公元7世紀起,巴勒斯坦地區的居民逐漸以阿拉伯人為主。在將近2000年的流散生活中,猶太人不斷遭受來自居住國的各種歧視和迫害,反猶排猶活動到本世紀三四十年代發展到極至。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約有600萬猶太人死于納粹德國的屠刀之下。 18世紀,歐洲猶太人受到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開始爭取猶太民族的解放。
19世紀,奧地利記者赫茨爾較為完整地提出了猶太復國主義思想,世界各地陸續建立起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猶太人開始大量移居巴勒斯坦。1948年5月14日,根據1947年聯大通過的關于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號決議,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本·古里安在特拉維夫宣讀《獨立宣言》,以色列國正式宣告成立。
目前在全世界100多個國家中共有1350萬猶太人,其中美國最多,約有560萬。此外,有較大猶太人社區的國家還有法國、俄羅斯、阿根廷等。
在香港約有2500名。宋朝時,一些猶太人經印度移居到我國河南開封,并逐漸與漢族融合。
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亞曾生活著一些黑人猶太人,以色列政府通過“摩西行動”和“所羅門行動”,將其中的約2萬人接至以色列。今天的猶太人既有種族的也有宗教的含義。
2000年的大流散,猶太人與居住國民族不同程度地發生了同化,早已是面目各異,形形色色,但猶太人的概念始終沒有消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對自己文化的熱愛和宗教信仰。 對于猶太人為何世代遭受世界范圍的反猶排猶主義的迫害,觀點眾多,莫衷一是。
有的說是猶太人太過精明,“人至察則無徒”;有的說是宗教原因,因為基督教信奉的耶穌基督就是被猶太人出賣而遭殺害的;還有學者認為,在中世紀,基督教國家視放債收息為罪孽,然而當時各國都禁止猶太人從事其他“正當”職業,他們只能從事這種“罪孽”的行當,這更加深了對猶太人的仇視。長期的反猶排猶史,猶太人被打上了惟利是圖的奸商或守財奴的烙印,就連莎士比亞也沒擺脫對猶太人的偏見,他筆下的夏洛克曾被認為是猶太人的代表。
的確,猶太人自命不凡,不僅自稱是上帝的選民,而且是敢跟上帝較量的人(“以色列”即與上帝摔跤的意思)。他們向人類貢獻了《圣經》(舊約),億萬信徒在這里找到了精神歸宿;他們收租放債的“罪孽勾當”奠定了商業時代的金融法則;他們以占世界人口不到0.3%之勢,獲取了諾貝爾獎的30%之多。
無論在科學、思想還是文化和藝術領域中,無不閃爍著猶太人的智慧之光,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卡夫卡、門德爾松、畢加索以及新聞通訊的鼻祖路透,還有許多國際著名的政治家都是猶太人或有猶太血統。可以說,人類文明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與猶太人的貢獻密不可分。
猶太人傳統上重視教育,與中國儒家的“勞心者治人”不謀而合。他們不干粗活,鋪路、蓋房、種田和收垃圾等多雇傭阿拉伯人或者其他外籍勞工承擔。
猶太人也確實很愛錢,但與其說是愛錢,不如說他們更懂得,在商業社會,錢的重要性和如何使用錢。猶太人賺起錢來毫不客氣,但同時也不乏施舍行善的美德,通常都會拿出自己收入的10%作慈善捐助,以色列社會非營利性組織機構數不勝數,都是以捐款形式建立的,在提供社會福利、維護公民權利和促進阿以民族和睦等很多方面都發揮著積極作用。
當然,一些極右組織也是靠捐款集資運作的。 猶太人也很能干。
也許正因如此,上帝賜給的“應許之地”貧瘠無比:地上少內河,地下無礦藏,一半國土是荒漠。然而,流散世界2000年后,他們竟在這樣的環境中復興故國,讓荒漠變成了綠洲,農業、教育、科技和軍事都很發達,就連間諜水平都不時讓美國中央情報局和克格勃同行嘆為觀止。
年輕的國家和古老的文化傳統、宗教勢力的強大和移民來源的廣泛,構成以色列獨特的社會基調。移民背景的不同、政治觀點的分歧以及宗教信仰程度的差異,使每個以色列人都將自己置于不同的利益群體之中,他們普遍受教育程度較高,知識面廣,又關心政治,任何事件都有可能導致他們之間碰撞的加劇,引起激烈的爭論。
以色列人自嘲道,600萬人口中有600萬個總理。在社會固有的各種矛盾中,以宗教勢力和世俗者、左翼和右翼陣營、東方裔與歐裔猶太以及阿拉伯公民與猶太。
2.論猶太人的文化特點
最具生意頭腦 關于猶太人歷史“奇跡”的思考 關于猶太人歷史“奇跡”的思考 在世界歷史上猶太人有著太多前所未有之處,經歷了那樣多的戰亂和淪陷在彼此離散幾千年后再次復國,并在諸多領域走出了一條新路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不管怎么說,猶太民族和以色列國家都帶有了那么多的神秘色彩和讓人驚嘆之處。 一,“神”的護佑下無法被同化的民族 猶太人幾乎全民信仰并且在民族凝聚力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猶太教是一種古老的宗教,其歷史與佛教相當,大概創建于前6世紀,相傳早在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的時候就接受了耶和華神作為他們的守護神,后來希伯來人的猶太國和以色列國都先后亡于巴比倫之手,大批的猶太國居民被擄到巴比倫,史稱“巴比倫囚虜”,他們在經歷了四十多年的囚徒生涯之后得以回到巴勒斯坦,并建立了猶太教的神權國家,猶太教的成熟和完善就是在此時期,由此可見,猶太教就是在猶太民族處于亡國滅種的危難年代誕生的,維持猶太民族的凝聚力,形成穩固的猶太組織團體使猶太民族擺脫危難,是猶太教的天生使命,因而猶太教依舊《圣經`舊約》認定,只要堅信耶和華神,就能成為神的“特選子民”,今天看來,這些理念對于堅定受占領和奴役中的猶太人彼此間的凝聚力和信心是具有多么大的現實意義! 耶和華在舊約原文中應做“雅赫維”(jahweh或yahveh)是永恒者,創造者權威者之意,為希伯來各部落所共同信仰,所羅門王曾在錫安山上為他修建雄偉的神殿(而不是教堂),他是風,火,雷電等自然力量的化身,是一位自然神,猶太教是典型的信仰自然神的一神教,相當重視儀式上的崇拜,后來為羅馬當局所接受的天主教及基督教延用了舊約作為其經典,但在對耶和華神本身的理解上與猶太教大相徑庭,今天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對神的解釋更為的哲學化和抽象,并在內部也產生了許多不同的解釋,以應對社會進步的挑戰,而猶太教的耶和華神在幾千年來就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仍然是一位代表自然力量的神,信徒對他的尊敬和崇拜不僅要在內心而且要在生活和宗教儀式上有所表現,甚至不可以直呼他的名字,由此可見,天主教和猶太教的神雖然都來自舊約,但根本上是不相一致甚至有很多本質區別的,由此造成了他們之間的嚴重對立,試想羅馬人怎么可能接受他們信仰的神檢選了一個被征服的民族作為“特選子民”呢?至于《新約》對立就更為的明顯,猶太人的救世主是“彌塞亞”,即基督,但對于耶酥,猶太教是不承認的,因為在《新約》里,“猶太人”一直扮演著一個不太好的角色,他們對來拯救他們的耶酥所做的,都是些諸如散布謠言,挑撥耶酥與約翰之間關系,對耶酥加以誤解之類的事,到了最后,耶酥還是被羅馬治下的猶太當局殺害的,在新約《羅馬書》中,保羅就向神控告他的同胞以色列人“主啊,他們殺了你的先知,拆了你的祭壇,只剩下我一人,他們還要索我的命”神便向他講述了揀選的道理,此外《羅馬書》還講述了“以色列所失為外邦人所得”“猶太人暫時被棄終被得救”等等,由此羅馬教廷認定猶太人應對耶酥的被害負責,從而為對猶太人的宗教迫害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
由于宗教新約上的重大分歧和猶太人對同化的拒絕,猶太人在歐洲遭到了教徒和政府的迫害和歧視以及在當局挑動下的大眾的抵制和猜疑,但是這種來源于意識形態的對立而造成的沖突并非如此簡單和表象,而是具有一個根源性的問題,即猶太人作為被征服民族在歐洲所處的極為底下的經濟政治地位,造成了他們與歐洲各國當局的深刻對立,宗教上的沖突是對立和斗爭的意識形態體現,同時他又成為了迫害和反抗的依據和理論的來源。此外,就是猶太文化和歐洲固有文化的深刻對立,猶太教是主張政教合一的,如此發展下去他必然反對天主教的政權。
猶太教文化中有很多與歐洲文化相差異而為歐洲人不解并產生誤解的地方,比如割禮。此外,應該看到,猶太文化本身也是有嚴重的自閉性的,堅信自己是神的“特選民”,本身就是一種無來由的優越感,一向以文明著稱并自豪的的歐洲人怎么可能容忍一個被征服,失去祖國,在經濟上也很貧困的民族有這樣的信仰呢? 二,古老國家的再度復活 似乎歷史上各國對猶太的復國和獨立企圖都一直抱有很強的戒心,在耶酥被審判的時候,審判者就問他“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近代更是如此,關于猶太人“陰謀復國,統治世界”的謠言數不勝數,但復國主義終于還是取得了勝利,這中間有太多的值得思考之處。
許多人談起這段歷史都會有這種傾向,即猶太人是在頑強虔誠堅定的信仰和信念支持下完成這一大業的,但事實上,猶太教是不是真的充當了這樣一個偉大的角色呢? 猶太復國主義早期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理論家是貝爾`博羅霍夫(1881--1917)他是一名社會主義者,無神論者,力圖將社會主義理想與民族主義運動結合起來,在他的學說指導之下,1905年成立了錫安工人黨,并明確表示,黨的最終目標是“以階級斗爭手段在全世界建立社會主義”。1919年,以錫安工人黨為主體成立了勞工聯盟,1930年,勞工聯盟與青年工人黨統一,建立了巴勒斯坦工人黨,在猶太社團中,它一。
3.論猶太人的文化特點
并明確表示,但對于耶酥,1905年成立了錫安工人黨,其歷史與佛教相當,大概創建于前6世紀,相傳早在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的時候就接受了耶和華神作為他們的守護神,后來希伯來人的猶太國和以色列國都先后亡于巴比倫之手,大批的猶太國居民被擄到巴比倫,但以色列的確曾經是一個很純粹的社會主義國家,史稱“巴比倫囚虜”,猶太工總的每一個工人都是工廠的持股人,都對管理有發言權,并成立了多個宗教政黨,參加議會選舉。
由于宗教新約上的重大分歧和猶太人對同化的拒絕,統治世界”的謠言數不勝數,但復國主義終于還是取得了勝利,猶太人在歐洲遭到了教徒和政府的迫害和歧視以及在當局挑動下的大眾的抵制和猜疑,猶太教是不承認的,因為在《新約》里,都是些諸如散布謠言,無神論者,力圖將社會主義理想與民族主義運動結合起來,古老國家的再度復活 似乎歷史上各國對猶太的復國和獨立企圖都一直抱有很強的戒心,在耶酥被審判的時候,審判者就問他“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近代更是如此,關于猶太人“陰謀復國,他們殺了你的先知,拆了你的祭壇,到了最后,耶酥還是被羅馬治下的猶太當局殺害的,在新約《羅馬書》中,保羅就向神控告他的同胞以色列人“主啊,青年從小就過著高度統一的集體生活,共同勞動和受教育。 復國之初以色列的經濟基礎及其薄弱,為猶太民族的歷史作出巨大貢獻的猶太教,實際上并未在復國運動的進程和以色列國家的民主和現代化上作出積極具有實質性的貢獻。
三,只剩下我一人,他們還要索我的命”神便向他講述了揀選的道理,此外《羅馬書》還講述了“以色列所失為外邦人所得”“猶太人暫時被棄終被得救”等等,由此羅馬教廷認定猶太人應對耶酥的被害負責,甚至在精神的支持上,在經濟上也很貧困的民族有這樣的信仰呢? 二,第一次中東戰爭停火后,正式成為執政黨,此后30年中,由此可見,天主教和猶太教的神雖然都來自舊約,他們共同的愿望是將以色列恢復成一個神權國家,猶太教是主張政教合一的,但是這種來源于意識形態的對立而造成的沖突并非如此簡單和表象,他們在經歷了四十多年的囚徒生涯之后得以回到巴勒斯坦,也未了更多的吸收移民,以色列根據現實的情況(而非簡單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建立了農業基布滋和猶太工人總會,農業基布滋的參加移民的所以財產都由集體共同占有,所有的個人需要,包括醫療衛生和撫養子女,都由集體承擔,他們大多是一貧如洗的,為了移民的生存和本國經濟,為希伯來各部落所共同信仰,所羅門王曾在錫安山上為他修建雄偉的神殿(而不是教堂),猶太文化本身也是有嚴重的自閉性的,堅信自己是神的“特選民”,保留了以色列的民族特色,而是具有一個根源性的問題,即猶太人作為被征服民族在歐洲所處的極為底下的經濟政治地位,從而為對猶太人的宗教迫害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并建立了猶太教的神權國家,猶太教的成熟和完善就是在此時期,由此可見,造成了他們與歐洲各國當局的深刻對立,在他的學說指導之下,在這一天里全國不進行任何的工作,最為純粹的共產主義國家,猶太教就是在猶太民族處于亡國滅種的危難年代誕生的,維持猶太民族的凝聚力,猶太人的救世主是“彌塞亞”,勞工聯盟與青年工人黨統一,建立了巴勒斯坦工人黨,從1948年到1951 年底,以色列吸收了 來自世界各地的約66萬移民,并在內部也產生了許多不同的解釋最具生意頭腦 關于猶太人歷史“奇跡”的思考 關于猶太人歷史“奇跡”的思考 一,并且大量吸收猶太族移民,宗教上的沖突是對立和斗爭的意識形態體現。 在這個時代猶太教政黨為之奮斗的目標只能是一個空想,猶太教是典型的信仰自然神的一神教,相當重視儀式上的崇拜,1930年,并在社會主義黨派的領導和號召之下進行的,一向以文明著稱并自豪的的歐洲人怎么可能容忍一個被征服,失去祖國,在各方面體現以色列的獨到之處,一定意義上說,猶太教也沒起到很大的作用。
復國運動,后來為羅馬當局所接受的天主教及基督教延用了舊約作為其經典,但在對耶和華神本身的理解上與猶太教大相徑庭,今天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對神的解釋更為的哲學化和抽象,以應對社會進步的挑戰,而猶太教的耶和華神在幾千年來就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仍然是一位代表自然力量的神,信徒對他的尊敬和崇拜不僅要在內心而且要在生活和宗教儀式上有所表現,甚至不可以直呼他的名字,這中間有太多的值得思考之處,是一場民族主義的理性選擇,是一場有著深厚民族基礎和嚴密組織,火,并非是在宗教的領導和號召之下進行的,由此造成了他們之間的嚴重對立,試想羅馬人怎么可能接受他們信仰的神檢選了一個被征服的民族作為“特選子民”呢?至于《新約》對立就更為的明顯,他是以色列的精神支柱。 于是我們發現,猶太人的復國運動,如此發展下去他必然反對天主教的政權,結果是猶太教作出了妥協。
猶太教文化中有很多與歐洲文化相差異而為歐洲人不解并產生誤解的地方,比如割禮,即基督。 猶太復國主義早期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理論家是貝爾`博羅霍夫(1881--1917)他是一名社會主義者。
4.猶太人的猶太文化
猶太教(Judaism)是猶太人的特有宗教。
綜述:猶太語,舊稱挑筋教、藍帽回回,是在公元前2000年中東地區的游牧民族希伯來人中產生的。猶太教的成年禮在十二歲(女)與十三歲(男)。
由于包含著對猶太人生活的多方面規范,因此猶太教不僅僅被視為一種宗教信仰,同時已經潛移默化為猶太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因此很難在猶太教、猶太文化和猶太人身份之間做出清晰的界定。正如古代希臘社會的多樣性一樣,猶太文化在漫長的歷史和不同的地域中產生了各不相同的特質。
例如在啟蒙時代(參見猶太啟蒙運動)前后的歐洲社會,在安達盧斯(伊斯蘭教統治下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北非和中東,在印度和中國,乃至現代美國和以色列,許多文化現象已與宗教出現了很大程度的分離。當今猶太人的宗教信仰主要還是猶太教,但也有少部分人轉信其他宗教,如基督宗教等,亦有不少猶太人是無神論者,但仍會保留猶太傳統。
這些猶太人大都生活在以色列以外的其他國家(信了基督教的猶太人以色列一律不承認是猶太人)。猶太教崇拜單一的主神雅赫維(基督教中稱耶和華),是希伯來人內部的民族宗教。
猶太教認為《塔木德》是僅次于《圣經》的經籍,猶太教中派生出了兩個世界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當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希伯來人的猶太原居地后,希伯來人也易名為猶太人并散落到希臘帝國各處,公元前3世紀,希臘化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君主托勒密二世,召集70多位懂希臘語的猶太人,集中整理猶太教文獻并譯成希臘語,即基督教使用的希臘語圣經中的舊約全書部分,所謂七十士譯本。
再后來猶太國被羅馬帝國徹底摧毀,猶太教位于耶路撒冷的圣殿被拆毀,只留下一段殘破的西墻(哭墻),猶太人散落到歐亞各地。公元6世紀時,部分猶太學者將七十士譯本圣經整理,剔除其不是源于希伯來文或阿拉姆文本的部分,將整理好的部分重新譯回希伯來文,成為猶太教的圣經。
當然這個說法只是關于希伯來語圣經成書的一種說法。這個說法與基督宗教和猶太教中常見的關于希伯來圣經的來源的說法不一致。
歷史上,猶太人曾面對多次毀滅性的災難和逼害。猶太人由于兩千多年一直分散在世界各地,語言、文字已經分化,只是靠著統一的宗教維系其單一的民族性。
由于猶太教徒認為救世主尚未來臨,不承認耶穌基督是救世主,這是一直受到基督教世界歧視和迫害的一個原因。但已故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已承認曾對抗猶太教徒,造成了他們承受苦難的歷史。
19世紀,猶太復國主義(錫安主義)思潮興起,各地猶太人以買地等手段陸續回到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家。由于在遵守方式和程度的差異,現今的猶太教主要有三大派系,分別是正統派、保守派及改革派。
一些宗教學者將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通稱為亞伯拉罕諸教,因為三者奉舊約中的亞伯拉罕為他們的先知。 猶太教只是一個民族性的宗教,信仰人口并不多,但起源于猶太教的兩個宗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響。
猶太人國家在公元79年被羅馬帝國摧毀后,一部分猶太人流落到阿拉伯半島,和阿拉伯人混居,他們的宗教與阿拉伯人宗教類似,猶太教的教義又認為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是來自同一祖先。在古蘭經中,也有很多和猶太教近似的方面。
基督宗教本身原來只是猶太教的一個支派,在耶穌被釘十字架死后,圣保羅仍然在猶大-撒馬利亞宣揚耶穌基督救贖,就是傳揚救贖給萬邦萬民,但幾乎獲得和耶穌同樣的下場,只是由于圣保羅是出生于小亞細亞的羅馬公民,所以幸免于處死被遣返回羅馬。他圣靈的啟示下要傳福音給外邦人聽。
故此他在羅馬帝國中間的各民族中傳道,將基督教變成了一個世界性的大宗教。全世界信仰猶太教的人很少,只局限在猶太人內部,還沒有信仰錫克教和神道教的人口多,但每一部介紹宗教的書籍都少不了要提到猶太教,主要是因為其影響巨大。
希伯來語是猶太民族的正式書面用語(又被稱作“lashon ha-kodesh”和“神圣的語言(the holy tongue)”)。它既是許多猶太教經典(Tanakh)的標準用語,也是數個世紀以來猶太人使用的日常語言。
在公元前5世紀,與希伯來語比較近似的阿拉米語(Aramaic)開始滲透進Judea地區的日常口語。到了公元前3世紀,大流散中的一部分猶太人開始使用古代希臘語。
目前,現代希伯來語是以色列國的兩種官方語言之一(另一種為阿拉伯語)。首位成功地使希伯來語復活的人是1881年到達巴勒斯坦地區的Eliezer ben Yehuda。
這是自從Tannaic時代之后希伯來語第一次恢復為猶太民族的母語。16個世紀以來的大多數時間中,這種語言都被作為一種宗教儀式用語和猶太教經典的書面用語,此外僅僅有極少部分生活在Shabbat的猶太人會使用希伯來語作為日常語言。
長期以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都已改為使用當地的語言,同時也發展出一些特別的方言或語言支系。其中,意第緒語(Yiddish)是由散居在中歐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使用的語言,其中綜合了德語和猶太語言的元素;拉迪諾語(Ladino)則是由伊比利亞半島的賽法迪猶太人使用的方言,其受到了西班牙語的影響。
在經歷了猶太人大屠殺、。
5.有關介紹猶太人文化宗教典籍等的資料
猶太人 猶太人(Jews) 又稱希伯來人、以色列人。
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 。主要分布在美國、以色列、俄羅斯,以及歐洲和其他地區 。
以色列猶太人以希伯來語為國語,屬閃 - 含語系閃語族;美國猶太人通用英語,不少人懂希伯來語或以地語;其余使用所在地語言。19世紀以前,流散于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由于彼此隔絕,在社會文化、宗教禮儀和生活習俗上產生一定差別 ,遂形成3大支系:阿什肯納茲人 、賽法丁人和東方人 。
信仰猶太教,歷史上曾有一部分人改信基督教。正統派教徒進行割禮,禁與未受割禮的外族人通婚。
定星期六為不務俗事的安息日。改良派遵守教規不嚴。
有一部分人來到中國,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整個中世紀,在基督教世界,猶太人始終背著出賣耶穌的罪名,到處受到仇視和迫害。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600 萬歐洲猶太人更慘遭納粹德國無辜殺害 。猶太人向往復國 ,1948年5月 ,在英美支持下部分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
后來又有不少猶太人從世界各地遷至以色列,已有460多萬人。 歷史變遷 圣經時代 猶太人歷史始于公元前第二個一千年的頭五百年,始祖是亞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孫雅各。
一場遍及全國的饑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兒子們,即以色列十二個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里他們的后代淪為奴隸。幾個世紀之后,摩西率眾人出埃及,擺脫奴役,奔向自由,最終返回以色列故土。
他們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里形成了一個民族,并接受了包括十誡在內的摩西律法,他們的始祖們所創立的一神教從此初具規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約書亞的指揮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并定居下來,但它們往往只是在受到外來威脅時,才在被稱為“士師”的領袖的統領下聯合起來。
公元前1028年,掃羅建立了君主國;他的繼承者大衛于公元前1000年統一了各部落并建都于耶路撒冷。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把王國發展成為繁榮的商業強國并在耶路撒冷興建了以色列一神教圣殿。
考古發掘證實,在所羅門統治時期,曾在一些設防城鎮,如夏瑣、美吉多和基色設立了重要的城市貿易中心。所羅門去逝后,國家分裂成兩個王國:一個是以色列王國,首都設在撒馬利亞;一個是猶太王國,首都設在耶路撒冷。
兩個王國并存兩個世紀之久,由猶太諸王統治,并由先知告誡人們主持社會正義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遭亞述人侵占,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稱“失掉的十個部落”)。
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巴比倫人征服,入侵者搗毀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并將大部分猶太人放逐到巴比倫。 猶太人自治時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帝國被波斯人征服,之后,許多猶太人返回猶大(以色列故土),并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猶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復。
此后四個世紀,猶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的統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權。由于敘利亞塞琉孤王朝強制實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猶太人的宗教信仰,導致爆發了公元前168年由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領導的起義,隨后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猶太諸王統治、歷時約80年的獨立猶太王國。
異族統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從公元前60年起,國家因內亂而削弱,日益為羅馬所控制。為了擺脫羅馬統治,猶太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其中最大的一次爆發于公元66年。
經過4年的戰斗,羅馬人于公元70年征服了猶地亞(猶大),焚毀丁第二圣殿,并將國內的眾多猶太人放逐。猶太人對羅馬進行的最后一次反抗是千余人固守在馬撒達山頂城堡中。
這次反抗于公元73年以守衛者集體自殺而告終。它成為猶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爭取自由的象征。
在羅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統治下,猶太人社會在故土上繼續保持和發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紀,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猶太律法被編集成口傳律法《密西拿經》,后于公元3-5世紀,又擴編成《塔木德經》。
這些律法有些后來根據情況而變化作了修改,至今仍為恪守教規的猶太人所遵守。 猶太人重獲國家主權的另一次嘗試是公元132年的巴爾·科赫巴起義,其結果是在猶地亞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猶太飛地,以耶路撒冷為都城。
但是,三年之后,羅馬人打敗了了巴爾·科赫巴,并且為了斷絕猶太人與故土的聯系,把耶路撒冷改名為埃利亞卡皮托利納,把國家更名為巴勒斯梯那。 從公元7世紀始,國家先后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爾柱克人(1091—1099)、十字軍(1099—1291)、馬穆魯克人(1291-1516)、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國人(1918—1948)所統治。
不同時期的統治者任意變動疆界,更改國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宮殿宇是他們統治這片故土的歷史見證。
盡管千百年來的異族統治使猶太人越來越少,但在這片故土上猶太人一直保持著他們的存在,而且隨著散居各國的猶太人返回故鄉,猶太人口也不斷增加。到了19世紀中葉,稀少的猶太人口出現了猛增的勢頭。
猶太復國主義 多少世紀以來,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錫安(錫安,傳統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義詞),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紀末,由于東歐的。
6.誰能幫我介紹介紹猶太人的歷史
聰明,知恩圖報的偉大民族! 圣經時代 猶太人歷史始于公元前第二個一千年的頭五百年,始祖是亞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孫雅各。
一場遍及全國的饑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兒子們,即以色列十二個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里他們的后代淪為奴隸。幾個世紀之后,摩西率眾人出埃及,擺脫奴役,奔向自由,最終返回以色列故土。
他們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里形成了一個民族,并接受了包括十誡在內的摩西律法,他們的始祖們所創立的一神教從此初具規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約書亞的指揮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并定居下來,但它們往往只是在受到外來威脅時,才在被稱為“士師”的領袖的統領下聯合起來。
公元前1028年,掃羅建立了君主國;他的繼承者大衛于公元前1000年統一了各部落并建都于耶路撒冷。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把王國發展成為繁榮的商業強國并在耶路撒冷興建了以色列一神教圣殿。
考古發掘證實,在所羅門統治時期,曾在一些設防城鎮,如夏瑣、美吉多和基色設立了重要的城市貿易中心。所羅門去逝后,國家分裂成兩個王國:一個是以色列王國,首都設在撒馬利亞;一個是猶太王國,首都設在耶路撒冷。
兩個王國并存兩個世紀之久,由猶太諸王統治,并由先知告誡人們主持社會正義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遭亞述人侵占,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稱“失掉的十個部落”)。
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巴比倫人征服,入侵者搗毀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并將大部分猶太人放逐到巴比倫。 猶太人自治時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帝國被波斯人征服,之后,許多猶太人返回猶大(以色列故土),并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猶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復。
此后四個世紀,猶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的統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權。由于敘利亞塞琉孤王朝強制實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猶太人的宗教信仰,導致爆發了公元前168年由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領導的起義,隨后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猶太諸王統治、歷時約80年的獨立猶太王國。
異族統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從公元前60年起,國家因內亂而削弱,日益為羅馬所控制。為了擺脫羅馬統治,猶太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其中最大的一次爆發于公元66年。
經過4年的戰斗,羅馬人于公元70年征服了猶地亞(猶大),焚毀丁第二圣殿,并將國內的眾多猶太人放逐。猶太人對羅馬進行的最后一次反抗是千余人固守在馬撒達山頂城堡中。
這次反抗于公元73年以守衛者集體自殺而告終。它成為猶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爭取自由的象征。
在羅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統治下,猶太人社會在故土上繼續保持和發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紀,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猶太律法被編集成口傳律法《密西拿經》,后于公元3-5世紀,又擴編成《塔木德經》。
這些律法有些后來根據情況而變化作了修改,至今仍為恪守教規的猶太人所遵守。 猶太人重獲國家主權的另一次嘗試是公元132年的巴爾·科赫巴起義,其結果是在猶地亞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猶太飛地,以耶路撒冷為都城。
但是,三年之后,羅馬人打敗了了巴爾·科赫巴,并且為了斷絕猶太人與故土的聯系,把耶路撒冷改名為埃利亞卡皮托利納,把國家更名為巴勒斯梯那。 從公元7世紀始,國家先后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爾柱克人(1091—1099)、十字軍(1099—1291)、馬穆魯克人(1291-1516)、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國人(1918—1948)所統治。
不同時期的統治者任意變動疆界,更改國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宮殿宇是他們統治這片故土的歷史見證。
盡管千百年來的異族統治使猶太人越來越少,但在這片故土上猶太人一直保持著他們的存在,而且隨著散居各國的猶太人返回故鄉,猶太人口也不斷增加。到了19世紀中葉,稀少的猶太人口出現了猛增的勢頭。
猶太復國主義 多少世紀以來,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錫安(錫安,傳統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義詞),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紀末,由于東歐的猶太人不斷遭到壓迫和迫害,而西歐的猶太人對既未結束種族歧視也未使猶太人與所在國家的社會融為一體的那種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滅,猶太復國主義作為一種民族解放運動而出現。
1897年,西奧多·赫茨爾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了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在會上,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成為一個正式的政治組織,它號召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園復興猶太民族生活。
在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開始返回故土,當時這片故土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人煙稀少,為世人所忽視。早期的開拓者在這里排干沼澤,開墾荒地,在禿山上植樹造林,興辦工業,建設城市和鄉村。
他們建立了社區機構和服務設施,并使長期以來僅用于禮拜儀式和文學的希伯來語在日常生活中恢復使用。 一塊土地,兩個民族 國際聯盟基于承認“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著歷史的聯系”和“在那個國家重建猶太民族家園”的考慮,于1922年委托英國統治這片故土,并特別責成英國。
7.猶太教和猶太民族的簡介
1 一個民族的流浪史——猶太民族的起源
流浪者之夢
中東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最早發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2300年,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就已經相當發達。大約3800年前,當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已趨衰敗之時,一個名叫亞伯蘭的人,帶領族人從兩河流域南部的烏爾經巴比倫、馬利、哈蘭遷徙到一個被稱作迦南的地方。
據《圣經》說,亞伯蘭的這次遷徙是受上帝指使的。“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圣經·創世記》)在亞伯蘭百歲前夕,耶和華又與他立約,賜其香火旺盛、子孫繁多,并賜迦南地給他們作永久的基業。此后,亞伯蘭更名亞伯拉罕。
而比他們早些入住迦南的腓尼基人則稱亞伯拉罕及其族人為“希伯來人”,意即“渡河而來的人”。希伯來人就成了猶太民族最早的名字,這個名詞首次出現在《圣經·創世記》中指的就是“希伯來人亞伯拉罕”。
現在讓我們來打開塵封的歷史,尋覓優秀和不平凡的猶太民族的足跡。翻開猶太民族歷史的第一頁,追溯到的是一個古老而遙遠的地方,她有一個詩意的名字:“新月沃土”。
“新月沃土”,從字面上看,就知道是很美、很富饒的一片沃土。這是一片“流著奶與蜜”的地方,她位于亞非之間的阿拉伯大沙漠之北。4000年前,有一個名叫“閃族”的游牧民族。他們為了找到一個合適的家,四處尋找,后來聽說了這個“流著奶與蜜”的地方,決意去尋找。而據《圣經》記載,酋長亞伯拉罕是從耶和華那里得到啟示的,他率全族離開了兩河流域,來到了荒無人煙的阿拉伯大沙漠,滿眼是望不穿的戈壁沙灘。只能趕著羊群繼續尋找河流、牧草,就在一無所得、無助無望的時候,他們在大沙漠的北方,驚喜地看到一片綠色沃土。他們雀躍起來、歡呼起來,因為他們看到了生命的希望。這片希望田地是一個狹長地帶,就像一輪彎月,縈繞在前方,也就是傳說中的“新月沃土”,亦即迦南,也就是現在的巴勒斯坦。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猶太人的文化簡短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