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文言文,題目及答案最好短些,易懂,題目只需五道
王育苦學翻譯原文:王育少孤貧,為人傭,牧羊豕,近學堂。
育常有暇拾薪,以雇書生抄書。后截蒲以學書,日夜不止。
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將鬻已以償,于是郭子敬聞而嘉之,代育還羊豕,給其衣食,令育其子同學。
育遂博通經史,仕偽汗,官至太博。 譯文:王育少時候是一個孤兒,很貧窮。
他作為別人家的工人,負責放牧牲畜,其地點離學堂很近。王育時常都有空閑的時間,他就收集柴草,(賣掉),請書生幫他抄書。
后來王育截取蒲枝當筆來學習,從早到既未嘗停止。后來王育放牧時把牲畜弄丟了,其雇主鞭撻他。
王育準備賣身以償還牲畜的損失,這時郭子敬聽聞了這年事,他對王育的行為表示贊賞,因而他代王育償還了牲畜的損失,并且供給衣服和食物,使王育與他的兒子一起上學。於是王育漸漸能夠博通經史,后來在偽漢作官,至到太傅的職位。
育常有 暇 拾薪 的 暇 牧羊 豕 的 豕再弄一些句子翻譯就行了。
2.一篇簡單易懂的古文
入木三分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于其父枕中, 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 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晉朝王羲之,字號逸少,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看見前代人談論書法的書《筆說》,在他父親的枕中偷來讀,父親說:“你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著卻不回答,母親問:“你看的是用筆法嗎?”父看他年少,恐怕不能領悟,告訴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我再教你書法。”羲之跪拜,現在就讓兒看看這書吧,長大再看就耽誤了孩兒幼年發展了。父親很高興,立刻就把書給了他。還不到一個月時間,書法就有了很大進步。衛夫人知道后,告訴太常王策說:“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筆訣》,最近看見他的書法,就已老成大器。”流著眼淚說:“這孩子將來一定能遮住我的名聲。”晉帝時,祭祀北郊,更換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書。入木三分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于其父枕中, 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 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晉朝王羲之,字號逸少,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看見前代人談論書法的書《筆說》,在他父親的枕中偷來讀,父親說:“你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著卻不回答,母親問:“你看的是用筆法嗎?”父看他年少,恐怕不能領悟,告訴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我再教你書法。”羲之跪拜,現在就讓兒看看這書吧,長大再看就耽誤了孩兒幼年發展了。父親很高興,立刻就把書給了他。還不到一個月時間,書法就有了很大進步。衛夫人知道后,告訴太常王策說:“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筆訣》,最近看見他的書法,就已老成大器。”流著眼淚說:“這孩子將來一定能遮住我的名聲。”晉帝時,祭祀北郊,更換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書寫,筆法入木三分。
3.求十篇超簡短的文言文練習附答案
一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日:“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日:“請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 (2)子固非魚也( )2、用“|”標示下面語句朗讀的語意停頓(只標一處).(1)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2)安知魚之樂?(3)我知之濠上也.3、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參考答案】l、(1)固然(2)本來2、(1)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安知/魚之樂? (3)我知之/濠上也.3、莊子認為魚很快樂,表現了他愉悅的心境.是他內心愉悅的外化.二 《不死之藥》有獻不死之藥于荊王者,謁者操以入.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因奪而食之.王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謁者,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殺. 1.給加括號字的解釋選擇正確的一個,填入括號中(因)奪而食之(因為,于是)( ) 可(食)之(吃,食物)( )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同"悅",勸說)( )臣(故)食之(原因,所以)( )2.翻譯句子有獻不死之藥于荊王者,謁者操以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加括號詞說明中射之士的意思是_____;而謁者的理解是_______.謁者回答:"可食".謁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而中射之士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中射之士最終能逃過一死,除了他能言善變外,最重要的是因為哪一點打動了楚王的心,從而放過中射之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于是 吃 勸說 所以 2.翻譯句子 有獻不死之藥于荊王者,謁者操以入. 有人給楚王獻長生不老 的藥,傳遞人拿著藥走入宮中. 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 大王殺死一個沒有罪的臣子,就證明有人在欺騙大王.7.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加括號詞說明中射之士的意思是 中射之仕能吃么;而謁者的理解是這個東西可以吃嗎?謁者回答:"可食".謁者的意思是可以給大王吃,而中射之士的理解是中射之士我可以吃.8.中射之士最終能逃過一死,除了他能言善變外,最重要的是因為哪一點打動了楚王的心,從而放過中射之士? 殺了中射之士 就說明不死藥是假的 會被人說成是糊涂的大王容易被人騙 影響自己的威嚴三《黃琬巧對 》黃琬幼而慧.祖父瓊,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太后詔問所食多少.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琬年七歲,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詔,而深奇愛之. 1、解釋:①詔 ②奇 2、翻譯:①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 ;②即以其言應詔 3、選擇:“瓊以狀聞”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不正確的? ①黃瓊因此聽說了這情況;②黃瓊把這情況報告皇上;③黃瓊把這情況讓皇上聽到.4、理黃琬說的日食后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答案:1. ①皇帝命令;②認為與眾不同2①黃瓊思考該如何回答太后的詢問但又不知怎樣說清; ②就按照黃琬說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彎月. 四《曹植聰慧 》曹植年十余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請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請人?”時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1、解釋:①顧 ②悉 ③將 ④諸 ⑤援 2、翻譯:善屬文 ;②奈何請人 ;③太祖甚異之 3、理“可觀”的意思是什么?答案:1.①只②都③帶領④眾⑤提、拿;2.①善于寫文章;②為什么要請人?③曹操認為他很與眾不同.3.值得一看,意為曹植寫的辭賦相當有水平五《楊億巧對》寇萊公在中書.與同事戲作對子:“水底日為天上日”,未有對,而會楊大年適來白事,因請其對,大年應聲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稱為好對.1、解釋:①為 ②應聲2、翻譯:會楊大年適來白事 3、理楊大年對的對子好在哪里?答案:1.①是②緊接著(對方)剛停的話音2.適逢楊大年正好來報告事情3.①對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六《承宮樵薪苦學》承宮,瑯邪姑幕人.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豬.鄉里徐子盛明《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其廬下,見諸生講誦,好之,因忘其豬而聽經.豬主怪其不還,求索.見而欲笞之.門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宮門下.樵薪執苦,數十年間,遂通其經.1、解釋:①孤 ②明 ③廬 ④笞2、翻譯:①豬主怪其不還,行求索答案:1.①年幼失去父親②精通③屋,此指書舍④用竹鞭打2.豬的主人對承宮沒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尋找.七《桓榮勤學不倦》桓榮初遭倉卒,與族人桓元卿同饑厄,而榮講誦不息,元卿嗤榮曰:“但自苦氣力,何時復施用乎?”榮笑而不應.及為太常,元卿吧曰:“我農家子,豈意學之為利若是哉!1、解釋:①初 ②厄 ③嗤 ④應 ⑤及 2、翻譯:①而。
4.十篇短小淺顯的文言文 一定要超短
1)王戎識李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
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譯:王戎七歲時,曾經和眾多小朋友一起玩耍。
看到路邊的李樹上有很多果子快把樹枝壓彎了。那些小孩爭相跑去撿李子,只有王戎站著不動。
有人問王戎,他回答道:“李樹在路旁有那么多的李子,這個肯定是苦李。”那人將李子取下來嘗了一下,的確如此。
2)陸績懷橘 陸績,三國時吳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歷法。
績年六,于九江見袁術。術令人出橘食之。
績懷三枚,臨行拜辭術,而橘墜地。術笑曰:“陸郎作客而懷橘,何為耶?”績跪對曰:“是橘甘,欲懷而遺母。”
術曰:“陸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術奇之,后常稱說。
譯:陸績是三國時期的吳國的人。他曾經擔任過太守,對天文和歷法很精通。
陸績年齡六歲時,到九江去拜見袁術。袁術命令下人拿出橘子讓陸績吃。
陸績懷里藏了三只橘子,臨走時拜別袁術,懷里的橘子卻掉落到地上。袁術笑著說:“陸績,你來別人家做客,懷里藏了主人的橘子,為什么?”陸績跪在地上,回答道:“橘子很甜,我想藏在懷里留給母親吃。”
袁術說:“陸績,你那么小就知道要孝敬父母,長大后必定是人才。”袁術認為陸績與眾不同,后來常常稱贊他。
3)楊修啖酪 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 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之解。
次至楊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復何疑?”譯:有人進貢給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點,在杯蓋上寫了一個“合”字給大家看,沒人看懂是什么意思。輪到楊修的時候,他吃了一口,說:“主公叫我們每人吃一口,有什么好懷疑呢?”4)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suì)不得履。
譯:有一個想要買鞋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腳的尺寸,然后把尺碼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走了。 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帶量好的尺碼。
他已經找到了鞋子,才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碼。
等到他返回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你為什么不用你的腳去試試鞋的大小呢?”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5)神針道人 凌云北游太山,古廟前值病人,氣垂絕。云嗟嘆久之。
一道人忽曰:“汝欲生之乎?”曰:“然。”道人針其左股立蘇。
曰:“此人毒氣內侵,非死也,毒散自生耳。”因授云針術,治病無不效。
譯:有個叫凌云的人到北邊的泰山去游玩,在一座古廟前看(遇)見了一個病人,(他奄奄一息的)快斷氣了。凌云在一旁久久哀嘆,一個道人看見了就說:“你是想把他救活嗎?”凌云說:“是的”于是道人用針刺那個人的左腿,那個人馬上醒過來了。
道人說:“這個人是被毒氣侵入的體內,并非(要)死了,(等他體內的)毒散了他自己就會蘇醒(好)過來。”因此道人教會了凌云針術,從此之后凌云醫治病人都沒有不好的。
6)響遏行云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
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譯:薛譚秦青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自以為完全掌握了,便告辭回家。
秦青沒有挽留, 第二天,在城郊的大路旁為薛譚餞行。席問,秦青按著節拍,慷慨悲歌。
歌聲振動林木,高入云霄,好像連浮動的白云也在駐足聆聽。薛潭便道歉要求回到秦青身邊,并且再也不敢說回家了。
出自于《列子·湯問》:“撫節悲歌,聲振林術,響遏行云。”7)蛇銜草 曩有田父耕地,值見創蛇在焉。
頃之,有一蛇銜草著創口上,竟日創蛇走。田父取其余葉以治創,皆驗。
本不知草名, 因以“蛇銜”名之。古人云:蛇銜能續己斷之指如故。
非妄言也。譯: 從前有一位老農在耕地,正巧看見一條受了傷的蛇躺在那里。
一會兒,有一條蛇銜來一棵草放在傷蛇的傷口上。經過一天的時間,傷蛇跑了。
老農拾取那棵樹其余的葉子用來治傷口,全都靈驗。本來不知道這種草的名字,于是用“蛇銜草”當草名了。
古人說:蛇銜草能把已經斷了的手指接得和原來一樣。不是胡亂說的。
8)木刻鐘馗 宋慶歷中,有一術士,姓李,多巧思。嘗木刻一舞鐘馗,高三尺許,右手持鐵簡。
以香餌置鐘馗左手中,鼠緣手取食,則左手扼鼠,右手以簡斃之。譯: 宋朝慶歷年間,有一個道士,姓李,手藝奇妙精巧,曾經用木頭刻過一個鐘馗,高三尺左右,右手拿著鐵簡。
把誘餌放在鐘馗的左手里,老鼠沿著手爬上去吃,鐘馗左手把老鼠抓住,右手用鐵簡把老鼠打死。9)楊務廉有巧思 將作大匠楊務廉甚有巧思。
常于沁州市內刻木作僧,手執一碗,自能行乞。碗中錢滿,關鍵忽發,自然作聲云布施。
市人競觀,欲其作聲。施省日盈數千矣。
譯: 將作曾有位技藝高超的匠人叫楊務廉,特別能搞巧妙的發明設計。他曾經在沁州市雕刻一個木僧人,手里端著一只木碗,自動向人乞討布施。
等到木碗中的錢盛滿了后,機關的鍵鈕突然自己發動,這個木僧人就會自己說聲:“布施!”全。
5.文言文問題與答案急求10篇簡短的文言文,問題還有答案
1、扁鵲投石[注]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
扁鵲怒而投其石曰:“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使此知秦國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
” (《戰國策?秦策》)[注] 石:石針,古時治病用的工具。12。
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4分)(1)武王示之病 ( ) (2)君與知之者謀之( )13。
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2分)將使耳不聰,目不明。
14。“君以告扁鵲”中,“告扁鵲”的具體內容是 。
(用自己的話概括)(2分)15。扁鵲的話一是針對 而言,一是針對 而言。
(4分)12。 (4分)(1)疾病 (2)計議,商量,謀劃 13。
(2分)將使您的耳朵(聽覺)不靈敏,眼睛不明亮。 14。
(2分)“左右”認為“我”的病治了也難好,且會危及視聽(意思對即可) 15。(4分)治病 治國2、文征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
平生于書,未嘗茍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書林紀事》1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2分)①未嘗茍且 __________ ②或答人簡札 ___________12、將“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譯成現代漢語。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①隨便 馬虎 ②有時(每題1分,有錯別字不得分)12。稍微不稱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厭倦。
(2分,意思對即可,關鍵詞語解釋錯誤至少減1分) 13。本段文字贊揚了文征明學習書法認真,一絲不茍的精神(3分,意思對即可)。
3、魯人有好釣者,以桂為餌,鍛黃金之鉤,錯①以銀碧,垂翡翠之綸②,其持竿處位即是③,然其得魚不幾矣。 故曰:“釣之務不在芳飾,事之急不在辯言。”
【注釋】① 錯:鑲嵌。 ② 綸:釣魚繩。
③ 是:正確。 12。
下列語句中“以”的意思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2分)A。以桂為餌 B。
皆以美于徐公 C。錯以銀碧 D。
醒能述以文者13。翻譯下面的句子。
(2分)然其得魚不幾矣。 14。
讀了這則寓言,你受到什么啟發?(2分)12。 答案:B評分:答對得2分。
13。答案:即使這樣釣到的魚也不多。
評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
14。 答案: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講究實效。
評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
4、【甲】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乙】孟子少時,誦①,其母方②織。
孟子輟然③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問之曰:“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
其母引⑤刀裂其織,以此誡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復喧矣。
(選自《韓詩外傳》卷九)注釋:①誦:背誦。②方:正在。
③輟然:突然中止的樣子。輟,停止,廢止。
④喧:遺忘。⑤引:拿來。
8。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4分)①人恒過然后能改 恒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織 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9。 翻譯下列句子。
(4分)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復喧矣。10。
【甲】【乙】兩文在表達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11。你認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獨特的地方?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3分)8。
①常常犯錯誤②割斷 9。①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
②從此以后,孟子不再因為分心而遺忘書中的內容了。 10。
甲文以議論為主,語言精練,分析透辟;乙文以敘述為主,用引刀裂織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
孟母是用實際行動來教育孩子。說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貫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第一問1分,第二問2分,意思對即可)5、不責僮婢(節選)唐臨性寬仁,多恕。嘗欲吊喪,令家僮歸取白衫,僮乃誤持馀衣,懼未敢進。
臨察之,謂曰:“今日氣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又令煮藥,不精,潛覺其故,乃謂曰:“今日陰晦,不宜服藥,可棄之。
”終不揚其過也。陽城嘗絕糧,遣奴求米。
奴以米易酒,醉臥于路。城迎之,奴未醒,乃負以歸。
及奴覺,謝罪。城曰:“寒而飲,何害也!” (選自馮夢龍《古今譚概》)20。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3分)(1)向取白衫且止 (2)潛覺其故 (3)奴以米易酒21。
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終不揚其過也。
22。你贊同唐臨、陽城的做法嗎?為什么?(2分)20。
(1)先前,原先(剛才) (2)暗中 (3)交換(3分,每詞1分) 21。 (唐臨)始終沒有張揚家僮的過錯。
(2分,意對即可) 22。示例1:贊同,他們二人為人寬厚,善于待下,這是一種美德。
示例2:不贊同,他們的做法,是對下屬的縱容,容易導致下屬再次犯錯。(2分,根據表達,酌情給分)6、進士不讀《史記》 王士禎 宋荔裳方伯①在塾讀書時,有岸然而來者,則一老甲榜②也。
問:“小兒讀何書?”以《史記》對。問:“何人所作?”曰:“太史公。”
問:“太史公是何科進士?”曰:“漢太史,非今進士也。”遞取書閱之,不數行,輒。
6.簡單嘚古文題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
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 (魯迅)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
1 長從宋濂學,濂門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他成年后跟從宋濂學習,宋濂的學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
2 帝憂懼,或勸帝他幸,圖復興:
皇帝對此非常憂懼,有人勸主帝到其它地方去避難,再去圖謀復興。
3 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
成祖走下坐塌,勸導他說:“您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輔佐成王罷了。
我想到的了我高考時的復習了,痛并快樂著,其實那是段很充實的時光,可惜是經歷過之后才知道。
7.一篇簡單易懂的古文
入木三分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
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于其父枕中, 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爾看用筆法?” 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
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
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
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晉朝王羲之,字號逸少,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看見前代人談論書法的書《筆說》,在他父親的枕中偷來讀,父親說:“你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著卻不回答,母親問:“你看的是用筆法嗎?”父看他年少,恐怕不能領悟,告訴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我再教你書法。”
羲之跪拜,現在就讓兒看看這書吧,長大再看就耽誤了孩兒幼年發展了。父親很高興,立刻就把書給了他。
還不到一個月時間,書法就有了很大進步。衛夫人知道后,告訴太常王策說:“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筆訣》,最近看見他的書法,就已老成大器。”
流著眼淚說:“這孩子將來一定能遮住我的名聲。”晉帝時,祭祀北郊,更換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書寫,筆法入木三分。
8.【短的文言文閱讀(附答案)】
曹植聰慧曹植年十余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請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請人?”時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注釋】①《詩》、《論》:指《詩經》和《論語》.②賦:古代的一種文體.③太祖:指曹操.④論:議論.⑤鄴: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內.⑥銅雀臺:曹操在鄴城所建的亭臺.【文化常識】文學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兒子,字子建.他從小穎悟,從上文看,十多歲時讀過的書已相當多,而且文章也寫得不錯了.因富于才學,早年曾受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稱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詩歌多為五言,前期少數傷口反映了社會的動亂與自己的抱負,后期則表現自己的苦悶心情.今有《曹子建集》.【思考與練習】1、解釋:①顧 ②悉 ③將 ④諸 ⑤援 2、翻譯:善屬文 ;②奈何請人 ;③太祖甚異之 3、理“可觀”的意思是什么? 4、默寫《七步詩》. 鮑子難客齊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有鮑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并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囋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注釋】①田氏:齊國姓田的(貴族).②祖:古人出遠門設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④非相為而生:不是為了對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種吸血的小蟲.⑥囋:叮咬.【文化常識】食客.春秋戰國時期憑一技之長投靠貴族的人叫“食客”.權貴人家為了網羅人才及顯示實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數百.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謀劃策,有的善外交辭令,那些擅長于偷雞摸狗的有時也能成為食客.食客中憑才能大小區分等級.【思考與練習】1、解釋:①和 ②亦 ③并 ④類 2、翻譯: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題目“鮑子難客”中的“難”,解釋為 .曹紹夔捉“怪”洛陽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輒自鳴.僧以為怪,懼而成疾.求術士百方禁之,終不能已.紹夔與僧善,來問疾,僧俱以告,俄,擊齋鐘,罄復作聲.紹夔笑曰:“明日可設盛饌,當為除之.”僧雖不信紹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饌以待之.夔食訖,出懷中銼,銼罄數處,其響遂絕.僧苦問其所以,紹夔云:“此罄與鐘律合,擊彼此應.”僧大喜,其疾亦愈.【注釋】①罄:一種打擊樂器.和尚用來作佛事.②術士:有法術的人.③齋鐘:寺廟里開飯的鐘.④律合:指頻率相同.【文言知識】說“彼”.“彼”有兩個含義:一、指“那”、“那個”.上文“擊彼此應”,意為敲擊那個,這個就呼應.成語“此起彼伏”,意為這里起來,那邊下去.二、指“他”、“他們”.成語“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意為了解他們(對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戰斗也不會有危險.又,“縱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為縱然他(他們)不批評,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慚愧嗎?【思考與練習】1、解釋: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 ⑤盛饌 ⑥冀 ⑦具 ⑧訖 2、翻譯:①僧俱以告 ②當為除之 ③僧苦問其所以 楊億巧對寇萊公在中書.與同事戲作對子:“水底日為天上日”,未有對,而會楊大年適來白事,因請其對,大年應聲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稱為好對.【注釋】①寇萊公:即寇準,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萊國公.②中書:即中書省.寇準時任宰相.③楊大年:楊億,當時的文學家.【文化常識】對“對子”.對“對子”是古代啟蒙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如“黑”對“白”,“天”與“地”.“白蘿卜”對“紫葡萄”,其中“白”與“紫”均為表示色彩的形容詞,而“蘿卜”與“葡萄”又都是連綿詞,所以這樣對是合格的.若將“紫茶壺”對“白蘿卜”就不行,因為一則“茶壺”不是連綿詞,二則“茶壺”不能吃.對好“對子”,有利于日后作詩填詞中運用對偶句.如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中說:“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這對偶句寫得極好.對“對子”現在還有用,如寫春聯、鑒賞楹聯等.【思考與練習】1、解釋:①為 ②應聲 2、翻譯:會楊大年適來白事 3、理楊大年對的對子好在哪里? 解縉敏對解縉嘗從游內苑.上登橋,問縉:“當作何語?”對曰:“此謂后邊又高似前邊.”上大說.一日,上謂縉曰:“卿知宮中夜來有喜乎?可作一詩.”縉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龍.”上遽曰:“是女兒.”即應曰:“化作嫦娥下九重.”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間留不住.”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宮.”上本欲詭言以困之.既得詩,深嘆其敏.【注釋】①解縉:明朝人.②內苑:御花園.③上:指明成祖朱棣.【文言知識】說“卿”.“卿”本是古代高級長官及爵位的稱謂.西周、春秋時天子及諸侯下屬的高級長官均稱“卿”,如“卿大夫”(“卿”與“大夫”).戰國時作為爵位的稱謂,有上卿、亞卿等.另外,它也是君對臣、長輩對晚輩的稱謂.上文“卿知宮中夜來有喜乎”中的“卿”,就是明成祖對解縉的稱謂,相當于“您”.“卿卿”是夫妻間的愛稱,有時也用在朋友之間.《紅樓夢》第五回:“機關算盡太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