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上河圖資料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
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
《清明上河圖》以精致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筑和民生。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
作品以長卷形式,采 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于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
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
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后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云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里船只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
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
有一只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只通過。
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么。船里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
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里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后段,熱鬧的市區街道: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彩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游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
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
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后來的摹本或偽托張擇端的臆造本。
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并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畫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張著的一段題記。張著的題記也僅寥寥數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
幼讀書,游學于京師,后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于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不過,張擇端的姓名并未見于北宋后期成書的《宣和畫譜》,有人推測說,可能他進入畫院時間較晚,編著者還來不及將其收編書中。
《清明上河圖》在細節描繪上有著巨大的藝術魅力! 臨摹畫制作精美,也是一種商業藝術,它更是你收藏,贈給親朋好友的絕佳藝術禮品! 白壽彝任顧問的《中國通史(彩圖本)》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全卷所繪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種車船二十余輛艘,房屋眾多,道具無數,場面巨大,段落分明,結構嚴密,有條不紊。技法嫻熟,用筆細致,線條遒勁,凝重老練。
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成就。同時,因為畫中所繪為當時社會實錄,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在“張擇端”條內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是一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風俗長卷。畫家成功地描繪出汴京城內及近郊在清明時節社會上各階層的生活景象。
主要表現的是勞動者和小市民。對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樹木、水流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處理,非常巧妙,整體感很強,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
此后歷代繪制的都市風俗畫,無不受其影響。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
它是一幅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
2.清明上河圖的資料,簡單一點
《清明上河圖》以精致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期、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筑和民生。
該圖實際描繪的是秋季景色,“清明”二字是描繪當時正值清明,天下太平,并非清明時節。因張擇端是一位宮廷畫家,他的畫是為宮廷服務的,關于“清明”二字的來歷有二個:一是張擇端在進獻畫時為得到皇帝的賞識所以加上了“清明”二字;二是張擇端在將畫進獻時并沒有“清明”二字,只叫“上河圖”,皇帝看到畫上的繁榮景象,因宋代喜歡粉飾天下,所以皇帝在“上河圖”這個名字的基礎上加上了“清明”二字,是為“清明上河圖”。
對于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于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815人,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
3.清明上河圖的資料100字
清明上河圖為北宋風俗畫,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被獲譽為“中華第一神品”。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擴展資料:
《清明上河圖》的英文名為:《Along the River During the Qingming Festival》。
作者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于變化的圖畫中。圖中所繪城廓市橋屋廬之遠近高下,草樹牛驢駝之大小出沒,以及居者行者,舟車之往還先后,皆曲盡其儀態而莫可數記,全副場面浩大,內容極為豐富,整幅畫作氣勢宏大、構圖嚴謹、筆法細致,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
《清明上河圖》不僅僅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詳實形象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歷史文獻價值。其豐富的思想內涵、獨特的審美視角、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都使其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被奉為經典之作。
4.《清明上河圖》的資料,要短的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風俗畫作品,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屬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這在我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粗一看,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細細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游客。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許多游客憑著橋側的欄桿,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只。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推獨輪車的……大橋南面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街道向東西兩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較寧靜的郊區,可是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汴河景色的。
5.簡單概括《清明上河圖》所畫的內容
1.市郊晨景圖 2.汴河上下圖 3.繁華街市圖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5.2厘米,長528厘米,絹本設色。
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漢族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描繪當時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814個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73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只二十九艘。
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1] 中文名 清明上河圖 外文名 Along the River During the Qingming Festival 年 代 北宋 作 者 張擇端 館藏點 北京故宮博物院,杭州宋城電子版 地 位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目錄 1構圖 ? 碼頭 ? 街道 ? 畫面聯想 2鑒賞 ? 內容 ? 結構 ? 技法 3流傳歷史 4版本 ? 宋本 ? 明本 ? 清院本 5后世評價 6畫作之謎 ? 秋景之說 ? 頌辭之說 ? 真偽之說 ? 含義之謎 7作者簡介 1構圖編輯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時期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的狀況,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繁榮景象。[2] 清明上河是當時的民間風俗,像今天的節日集會,人們藉以參加商貿活動。
全圖大致分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場景、城內街市三部分。 碼頭 汴河是北宋時期,國家重要的漕運交通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口稠密,商船云集,人們有的在茶館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飯鋪進餐。
還有“王家紙馬店”,是賣掃墓祭品的,河里船只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
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只大船正待過橋。
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只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像在大聲吆喝著什么。
船里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
這里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橋頭布遍刀剪攤、飲食攤和各種雜貨攤,兩位攤主正爭相招呼一位過客來看自己的貨物。這里名副其實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可稱為畫面的高潮片段。
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彩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坐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游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
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把一派商業都市的繁華景象繪色繪形地展現于人們的眼前。 畫面聯想 輕輕打開此圖,見小溪旁邊的大路上一溜駱駝隊,遠遠的從東北方向汴京城走來、五匹毛驢[3] 負重累累,前面的馬夫把領頭的牲畜趕向拐彎處的橋上,后面的馱夫用馬鞭把馱隊驅趕向前,目的地快要到了,從馱工熟練的駕驛著馱隊的神情就知道他們是行走多年的老馬幫了。
鈔券版清明上河圖 小橋旁一只小舢板栓在樹蔸上,幾戶農家小院錯落有序地分布在樹叢中,幾棵高樹枝上有四個鴉雀窩,看起來與鴉雀筑窩方式與高度別無二致。打麥場上有幾個石碾子,是用于秋收時脫粒用的,此時還閑置在那里。
羊圈里有幾只羊,羊圈旁邊似乎是雞鴨圈,仿佛圈里飼養了很大一群雞鴨,好一幅恬靜的鄉村圖景,不尤得驚嘆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如上此發達的農業和養殖業。 再看過來的畫面已是農業與商貿的接合部,右上面是一隊接親娶妻的隊伍,徐徐的從北邊拐過來,后面的新郎官騎著一匹棗紅馬,馬后面是一位挑著新娘嫁妝的腳夫、馬前一人抱著新娘的梳妝物品盒,前面一乘轎子應是新娘坐的,因為轎子的處面都用各種草木花卉裝飾著,此可謂”花轎“;花轎一詞既新娘出嫁時乘坐的交通工具就來源此民風民俗吧。
轎子后面一挑夫挑著一擔魚肉、表示女方娘家祝福夫婿富貴有魚(余)。 從朱元璋時期開始,清明掃墓開始盛行。
因此單憑清明二字,就說這只隊伍是掃墓歸來是不妥的,應是接親娶妻活動的隊伍。 茶館邊的一家農舍飼養著兩頭牛,雖然就在附近發生了一件如此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兩頭牛卻無動于衷,它們還是悠哉游哉的反芻著,遠處田里的禾苗正在茁壯成長,農夫正在為禾苗澆水施肥。
南邊一家兩口出行,雇傭了兩頭牲口及馱夫,還有一個腳夫挑著他倆出行所需物品徐徐向東南方向走去。 茶館前街道正對面一個酒店,由于不經營早點所以才遲遲的。
6.《清明上河圖》的資料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960-1234)相當流行的題材,其中以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最為有名,他以清明時節作為引子,展開對汴京的精描細繪,是寫實風俗畫的杰作,受到歷代喜愛,因而有許多仿本的出現,其中最有名的是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畫成,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臺等等,畫的事物繁多,雖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缺的材料。同時,由於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并有西式建筑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圓熟細致,界畫橋梁、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是院畫中極精之作。
7.清明上河圖的資料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作者張擇端。
以精致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筑和民生,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這幅長卷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于變化的畫面中。
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迷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圖分為三個段落。首段,汴京郊野春光。
疏林薄霧,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
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令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
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后跟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人煙稠密,糧船云集。
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有間"王家紙馬店”,是賣掃墓祭品的。
河里船只來往,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緊張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因狀若飛虹,故名虹橋。
有一只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或用竹篙撐,或用長竹鉤住橋梁,或用麻繩挽船,或忙著放下桅桿以順利通過橋拱。鄰船的人也指指點點像在大聲吆喝著什么。
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緊張議論,期盼大船順利通過。后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屋宇鱗次櫛比。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的專門經營,還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整面修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彩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
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做生意的商賈、看街景的士紳、騎馬的官吏、叫賣的小販、乘轎的大家眷屬、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問路的外鄉游客、聽說書的街巷小兒、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有。
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計描繪了五百五十多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清明上河圖》景物繁多,巨細無遺,卻并不顯得瑣碎繁縟,表現出畫家對大場面宏觀把握的能力,以及于真放中見精微的繪畫境界,令人無法不欽佩其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生動傳神的表現力。這幅是清明上河圖的仿本,(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畫成,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臺等等,畫的事物繁多,雖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缺的材料。
同時,由于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并有西式建筑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圓熟細致,界畫橋梁、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是院畫中極精之作。
歷盡劫難的《清明上河圖》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是一幅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描繪,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承平時期的繁榮景象。
此畫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體親筆在畫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杰作,在問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是后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
它曾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塵埃歷盡———中國珍貴文物蒙難紀實》一書(山東畫報出版社),記述了《清明上河圖》歷盡劫難的遭遇。以下是摘自該書的部分內容。
奸臣嚴嵩奪畫釀冤案 嚴嵩是明代大奸臣之一。他與其子嚴世蕃依仗權勢,巧取豪奪了大批書畫古玩。
明代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載:陸完死后,他的夫人將《清明上河圖》縫入枕中,不離身半步,視如身家性命,連親生兒子也不得一見。陸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辭乖巧,非常會討夫人歡心。
王某擅長繪畫,更喜歡名人書畫。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圖》。
反復懇請后,夫人勉強同意,但不許他帶筆硯,只許他在夫人閣樓上欣賞,而且不許傳給別人知道。王某欣然從命,往來二三個月,看了十余次以后,竟臨摹出一幅有幾分像的畫來。
當時專橫跋扈的嚴嵩正四處搜尋《清明上河圖》,都御史王忄予得知后,便花800兩紋銀從王某手中購得贗品,獻給嚴嵩。嚴嵩府上有一裝裱匠湯臣,認出畫是假貨,便以此要挾王忄予,令其出40兩銀子賄賂自己,但王忄予對其不予理會。
湯臣惱羞成怒,在嚴嵩設宴歡慶時,將圖上舊色用水沖掉,嚴嵩在眾人面前大為窘迫,以后便尋機將王忄予害死,臨摩此畫的王某也因此受到。
8.(清明上河圖)的資料
宋代張擇端畫的長卷《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反映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的社會生活風俗畫,高24.8、長528.7厘米,水墨淡彩絹本。畫卷以全景式的構圖,精細的筆法,細致而真實地記錄了宣和年間汴京繁華熱鬧的景象,展示了當時的經濟面貌、城鄉交流和民情風俗。畫的內容結構大體可分為三段:開首一段是京郊的農村風光;中段是以拱橋為中心的汴河及其兩岸的運輸和貿易的忙碌情景;后段是城門內外街市的繁榮景象。畫卷中共畫了550余個人物,各種牲畜60多頭,木船20多只,各種形制樣式的房屋樓閣、車、轎等等,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風俗畫。
從藝術角度看,《清明上河圖》氣勢宏大,構圖嚴謹,筆法細致。在長達五米多的畫卷中,對工匠、商人、士人、醫生、相士、和尚、道士、官吏和兒童婦女等各種人物的情態、動作的精心刻畫,以及人物間情節的巧妙安排和樹木、水紋、船只筆法的勁健酣暢,充分體現了作者在人物、山水、樓閣諸方面的全面造詣。可謂集宋代各畫種的高超技藝于一圖,紛繁多變間游刃有余。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清明上河圖》景物繁多,巨細無遺,然而并不顯得瑣碎繁縟,表現出畫家對大場面宏觀把握的能力,以及于真放中見精微的繪畫境界,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和生動傳神的表現力。總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都相當高的國之瑰寶。
/collection/2003-07/24/content_*
9.關于《清明上河圖》的資料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作者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宋徽宗時為宮廷畫家。
《清明上河圖》以精致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筑和民生。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采 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于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
參考資料: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清明上河圖簡短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