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鴉片戰爭簡短三百字
1840年由英國發動的鴉片戰爭,是中國近現代的開端。也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的國家的開端,人們的矛盾由農民和地主上升以中華民族和外來侵略為主。
第一次鴉片戰爭簡介
日期: 1840年6月28日 - 1842年8月
地點: 中國
結果: 英國勝利
起因: 虎門銷煙
領土變更: 割讓香港島予英國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侵略者在其它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支持下,向古老封建的中國發動了一次侵略戰爭。由于這次戰爭是英國強行向中國傾銷鴉片引起的,所以歷史上叫做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開始由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華民族開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難、探索、斗爭的歷程。
2.簡短介紹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由于中國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在中英正當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英國為了改變貿易入超的狀況,向中國偷運鴉片。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人民群眾強烈要求禁煙。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戰爭中,廣大愛國官兵和三元里人民進行了英勇戰斗。但由于清政府奉行妥協方針,終于導致戰爭的失敗。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開始遭到破壞,從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戰爭中,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驚醒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了。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為了擴大侵略權益而發動的侵華戰爭。美、俄坐收漁人之利。四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3.鴉片戰爭的簡短資料
材料一 (鴉片煙)來自英吉利,洋人嚴禁其國人吸食……而專誘他國,以耗其財,弱其人。”(引自魏源《道光洋艘征撫紀》上)
材料二 初,鴉片煙在康熙初以藥材納稅。乾隆三十年(1765年)以前,每年多不過二百箱。及嘉慶元年(1796年)因嗜者日眾,始禁其入。嘉慶末,每年私鬻至三、四千箱。”道光六年(1826年)“設巡船之后,巡船每月受規銀三萬六千兩,放私入口(每年二萬箱)”。到1837年,鴉片走私“遂至四、五萬箱矣”。(同上)
材料三 林則徐(1838年12月奉命赴廣東查禁鴉片。次年3月,到廣東,嚴拿煙販,懲辦受賄官弁。)同時傳諭外商“勒限是繳”鴉片。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眼見抗拒不成,只得繳出鴉片二萬余箱,“自行遞稟求收”。林則徐“在虎門毀化煙土”。當時有前往觀看的洋人撰文“以紀其事,大意謂天朝法令,足服人心”。“迨后各國來船。……皆已絕無鴉片,惟英逆不遵法度,且肆鴟張,是以特奉諭旨,斷其貿易。”(引自林則徐《密陳夷務不能歇手片》)
材料四 義律(被追繳煙的同時)報告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稱:中國政府禁煙“乃是陛下政府對于過去所受一切損失取得補償的最好理由”,也是擴大對華貿易“最有希望的機會”。中國“強追繳出英國人的財產(注:指鴉片)就是一種侵略”,“應該使用足夠的武力”,對中國進行“迅速而沉重的打擊”。(引自《義律致巴麥尊私人機密件》)不久,巴麥尊告知義律:“陛下政府意將派遣海軍到中國海去,可能還有少量陸軍”,“立刻封鎖廣州與白河或北京諸河”,并“有意于永遠占有”,可作為英國征軍基地和商務基地的島嶼。“我希望你用心研究實現這樣一個計劃”的各種條件“和對華貿易有關的商人和制造家”對中國人實行強硬行動的要求。(引自《巴麥尊致義律的機密件》)
材料五 根據黃爵滋的奏疏:“自道光帝三年至十一年(1823-1831年),歲漏銀一千七八百萬兩。自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1831-1834年),歲漏銀二千余萬兩。自十四年至今(編者注:即1838年),漸漏至三千萬兩之多。此外福建、江浙、山東、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數千余萬兩。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憂。”
希望對你有用。
4.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故事 (簡短的)
第二次鴉片戰爭又名英法戰爭或亞羅號戰爭。
公元1856年,英國借“亞羅號事件”侵入虎門,攻入廣州,后被擊退。公元1857年法國以“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與英國合謀再次進攻并占領廣州。1958年英、法、俄、美四國公使糾結北上,英法聯軍在1958年至1960年間三次進攻大沽,占領大沽后入侵北京 ,燒毀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公園-圓明園。事件在俄羅斯公使的調停下,雙方簽訂北京條約(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除了開放更多港口以外,還把九龍半島(香港)割讓給英國,及承讓法國在印支半島的權益,割占烏蘇哩江以東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1864年,俄國據此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東以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所以叫第二次鴉片戰爭。
5.第一次鴉片戰爭資料簡短點
鴉片戰爭是中國抗擊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第1次戰爭。英軍以較少的兵力、較小的代價戰勝了中國。究其原因,除了在客觀上敵人兵器占有優勢,戰略戰術運用得當,能集中大部兵力轉沿海城市,占領經濟命脈之地,戰斗中常以正面攻擊與側翼包抄相結合之外,在主觀上主要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社會制度到了19世紀30年代,更加沒落腐朽,不僅經濟停滯,十分落后,削弱了戰爭賴以取勝的經濟基礎,而且整個統治集團內部,彌漫著享樂茍安,貪污腐化氣息。隨著鴉片的輸入,統治集團中的大部分人越來越依賴這種毒品來消磨荒淫無度的寄生生活。他們既接受內外煙販的收買,又依賴這種毒品的走私,從中取得利益。有些走私船,公然插著兩廣總督或粵海關監督的旗號,威風十足地從伶仃洋駛進廣州。清廷的貴族大臣,則從廣東和沿海官吏那里,獲得豐厚的賄賂。甚至皇帝也收取大量的西洋奇珍,成為這種“通商”關系里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在禁煙與反禁煙、戰與和的問題上,他們始終搖擺不定,在整個戰爭中,始終沒有堅定的方針。從皇帝到將軍、督、撫,戰守無策,沒有切合實際的作戰方法。當戰爭受挫時,他們立刻求和;和議不成,又空喊作戰。當議和投降比打仗有利于維系搖搖欲墜的反動統治時,他們就屈辱投降。
6.鴉片戰爭的經過,越短越好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閉關鎖國”后的中國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中國一直處于出超地位。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來獲取暴利。
1839年6月林則徐前往廣州開展禁煙運動,打擊了英國走私販的囂張氣焰,同時影響到了英國的利益。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借口虎門銷煙而發動了侵略戰爭。
戰爭前期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沉重打擊英國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國的侵略,道光帝派直隸總督琦善與英國議和,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
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并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