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蘇軾樂觀和豁達的事例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于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摘自《赤壁賦》
素材評析 《赤壁賦》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選文中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托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
適用話題 在為人上,蘇軾在幾乎喪命的逆境中保持堅貞氣節和獨立人格,決不隨波逐流;在為官上,蘇軾堅持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態度上,蘇軾即使在身處絕境時,也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追求……。這些性格特點適合話題 "豐碑"、"談意氣"、"沉穩與靈動"、"高潔與志氣"等。
2.名人樂觀的簡短例子
林肯身上有許多可愛之處。
他從來不遮掩自己,當有人笑話他的父親曾是個鞋匠,林肯笑笑說:“不錯,我父親是個鞋匠,但我希望我治國能像我父親做鞋那樣地嫻熟高超。”林肯善于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表達最深刻的道理。
他被人最常引用名言是:“你可以在任何時候愚弄某些人,也可以有時愚弄所有的人,但你不可能總是愚弄所有的人。” 林肯雖生活坎坷,飽經挫折,卻仍樂觀地等待明天。
縱觀林肯的一生,他歡樂的時刻要遠遠少于悲痛與煩惱的時分,但他還在堅持不懈地拼搏。這一點就連他的對手都對手都對他敬佩不已。
斯蒂芬,道格拉斯這個兩次擊敗過林肯的競選對手在評價老對手時說:“他是他黨內強有力的人物,才智超群,閱歷豐富;因為他那副滑稽可笑和說笑話不動聲色的模樣,他是西部最優秀的競選演說家。”南軍總司令羅伯特。
李將軍也曾言:“林肯是他一生中最敬佩的人,盡管他們的政見不同”。 林肯的可愛還在于他雖在政界混打了多年,卻不改其樸實無華的本色。
林肯不是一個完人,有著許多毛病,但他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頑強的人,一個富有正義感的人,一個通情達理的人。林肯入主白宮時,想的只是要推翻奴隸制,他沒想到這競會使他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
在當時,他曾十分耽心這樣做會導致國家的分裂,但他不惜國家分裂也要推翻奴隸制,因為他堅信《獨立宣言》的開場白:人生來平等。盡管林肯的個人生活很不幸,但他卻使千千萬萬的老百姓獲得了幸福。
別人博客上的,不好全文復制,您可以去看看。其實樂觀,你可以說是一種面對逆境的態度,但具體的事例其實并不太好舉。
幽默感? 參考資料: 。
3.關于豁達灑脫的事例
1、宋代詩人【陸游】是一個豁達樂觀的人,這一點從他的詩詞中就有體現,如《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最好的例證.既寫出山西村山環水繞,花團錦簇,春光無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現了人生變化發展的某種規律性,令人回味無窮.表現了詩人與眾不同的思維與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蘊涵著無限的希望.人們可以從中領悟到蘊含的生活哲理——不論前路多么難行難辨,只要堅定信念,勇于開拓,人生就能“絕處逢生”.
2、宋代著名詩人【蘇軾】也是個豁達樂觀的人,他一生三次被貶謫,可謂坎坷浮沉,備歷險難,但蘇軾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越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了蔑視丑惡,消解痛苦.如《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以“雪泥”、“飛鴻”等新穎意象入詩,并以“飛鴻”,自喻,把人生中遇到的坎坷視為偶然留下的腳印,把樂觀灑脫曠達的精神和人生態度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
3、唐代詩人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寫詩飲酒狂妄不羈,表現他性情的詩句很多,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等詩句都把李白的樂觀、豁達的灑脫性格體現的淋漓盡致.
4.表現蘇東坡樂觀曠達的事例
1、熙寧六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貶逐杭州通判,但也不因此而自暴自棄,反而來到美麗的西湖游玩,把樂觀曠達精神和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寄情于湖光山色之中,寫下了《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晴天的西湖水光瀲滟,雨天的西湖山色空濛,無論晴雨,西湖都美不勝收,像絕世佳人西施一樣,無論淡妝還是濃妝都美麗絕倫。
西湖之美和蘇軾因貶逐杭州通判形成了對比,體現出蘇軾曠達精神境界,他十分樂觀,笑面人生。2、蘇軾因為“烏臺詩案”差點送命后被貶黃州,一次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狽,唯有蘇軾發出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感慨,這絕對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經歷無數人生挫折與磨難后的感悟,是一種對人生超然的樂觀。
3、遭到一貶再貶的蘇軾,直到將老才從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際,他回首這一路的貶謫生涯,吟出了兩句人生感悟“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貶到惠州(今廣東)已經是大陸的盡頭了,新黨還未死心,再將其貶到儋州(今海南),而蘇軾對那樣一個蠻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總體評價是“茲游奇絕”,這真是一種**懷、大樂觀。
4、蘇軾生平第一次被貶,初到貶地黃州,他寫下了“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的詩句,表達自己的感受。換作常人,初到貶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覺到寂寞無助,但蘇軾不然,無論到哪里,無論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樂觀地面對,他都能隨遇而安。
蘇軾在黃州安然而居,并寫下了傳誦千古的“三赤”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5、蘇軾在做翰林院學士時,有一天去拜見當朝宰相王安石。
相府仆人把他領進王安石的書房,說是宰相大人外出辦事,馬上回來,請蘇學士用茶稍候。等了一會,主人還不回來,蘇軾便信步走到書桌旁,見桌上攤著一首詠菊詩。
這首詩沒有寫完,只寫了兩句:“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軾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來:“西風”明明是秋風,“黃花”就是菊花,而菊花從來就敢于頂風傲霜,最能耐寒耐凍,說西風“吹落黃花滿地金”,豈不是大錯特錯了?想到這里,蘇軾詩興大發,不能克制,就提筆蘸墨,信手續寫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蘇軾擱下毛筆,又待了一會,見主人還不回來,便起身告辭了。再說王安石回家后,到書房見了蘇軾的那兩句話,只是搖了搖頭,并不與蘇東坡計較。
后來蘇軾被降到黃州去當團練副使,在黃州住了將近一年。到了九九重陽天氣,連連刮了幾日大風。
一天,風停歇后,蘇軾邀請了幾個好友到郊外賞菊。只見菊園中落英繽紛,滿地鋪金,一派西風蕭瑟的景象。
這時,蘇軾猛然想起了給王安石續詩的事情來,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說不出話來。他恍然悔悟到自己過去鬧了笑話,連忙提筆給王安石寫信認錯。
拓展資料: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
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
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5.樂觀成功的名人事例短
勇把挫折當動力(凡爾納的16次投稿)
19世紀法國聞名的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第一部作品《氣球上的五星期》一連投了15家出版社,均不被賞識,第16次投稿才被接受。美國作家杰克。倫敦最初投稿,也沒有一家出版社愿意發表,以致他不得不去干苦力。后來他的《北方故事》才由一家有眼力的《西洋月刊》看中,一舉成名。丹麥聞名童話家安徒生處女作問世,有人知道他是一個鞋匠的兒子,即攻擊他的作品“別字連篇”、“不懂文法”、“不懂修辭”。但他毫不氣餒,筆耕不輟,終于成名。英國詩人拜倫19歲時寫作的《閑散的時光》出版后,即有人把他罵得“狗血淋頭”,說他“把感情抒發在一片死氣沉沉的沼澤上”。然而拜倫并未退卻,而是以更為優秀的詩作往返敬那個誹謗者。
逆境奮爭,苦中尋樂(高士其苦斗病魔)
高士其是我國科普作家。在外國留學時,有一次做實驗,一個裝有培養腦炎過濾性病毒的玻璃瓶子破裂了,病毒侵入了他的小腦。從此留下了身體致殘的禍根。他忍受著病毒的折磨,學完了芝加哥大學細菌學的全部博士課程。回國以后,他拖著半癱的身子,到達延安工作。解放后病情惡化,說話和行動都十分困難,連睜、合眼都需要別人幫助。但他仍以驚人的吃苦精神進行創作,先后寫成100多萬字的作品。有人問他苦不苦,他笑著說:“不苦!因為我天天都在斗爭,斗爭是有無窮樂趣的。”
苦難也是一筆財富(“西部民歌之父”王洛賓)
王洛賓,這位被譽為中國“西部民歌之父”的音樂大師,一生歷經飲坷,身陷囹圄,妻離子散,長期處于心理壓力極大的逆境中。然而他卻以“勝似閑庭信步”的態度,投身于大西北的沙漠孤煙之中,創作了《在那遙遠的地方》等多首西部民歌。
經歷挫折,更能發憤(貝利與記者)
貝利成名后,有個記者采訪他。“你的兒子以后是否也會同你一樣,成為一代球王呢?”貝利回答:“不會。因為他與我的生活環境不同。我童年時的生活環境十分差,但我卻正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磨練我堅強斗志,使我有條件成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沒有經受困難的磨練,他不可能成為球王。”
6.關于孔子樂觀豁達的故事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虛心的榜樣來教育弟子。他曾說:“我不是生來就知道什么的,我不過是喜歡古代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很勤懇、很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又說:“三個人一塊兒走路,其中就準有我一位老師。”還說:“我知道什么?我什么也不知道。有人來問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們提的問題弄清楚,我盡我的力量幫他思索。”
有一次,子路問孔子人死了以后怎樣,孔子說:“活著的問題還沒解決,管死了以后做什么?”子路又問:“該怎樣對待鬼神?”孔子說:“對待人還沒對待好呢,談什么對待鬼神!”孔子就是這樣看重實際問題,而不喜歡空論的。孔子也很少談怪異、武力、變亂、鬼神。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實,孔子也是不許可的。子貢曾說:“我不愿意別人對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樣對待別人。”孔子便說:“賜啊,這不是你現在能做到的!”
7.表現蘇東坡樂觀曠達的事例
江城子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首詞作于熙寧八年(1075年)冬。蘇軾詞風于密州時期正式形成,這首詞即公認的第一首豪放詞。
瀟灑的詞人本來就生性豁達,密州鐵溝出獵,左牽黃犬、右擎蒼鷹,相隨的千騎錦士馳卷平岡,何等聲勢,何等豪氣,由此傾動了滿城老少,使“老夫”陡發“少年狂”氣。在“親射虎,看孫郎”的奇想中躍現的,正是當年孫權射虎的風采! 但詞人的胸膽,又何甘只在射虎中稱雄?連年犯邊的西夏,正需魏尚那樣的勇將御擊!酒酣的詞人因此宣告:倘若漢文帝再遣馮唐,我便是當世魏尚,愿挽弓如月,一箭射落象征“侵略”的惡星天狼! 筆力恣肆的射獵之景,引出思出千載的豪邁心志,真有東坡自許的“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之壯聲雄調。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詞作于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
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
“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
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
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蘇軾那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豁達樂觀地處世態度充分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窗前,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是蘇軾為悼念他死去的妻子而作的。
蘇軾的妻子王弗死后十年,有一次他在夢中與亡妻相會,醒后寫下了這首詞。所以,詞一開始就點明十年來兩人生死阻隔。
首先,詞人通過兩個假設的情景寫極度的思念。第一個設想是,想和千里之外的孤墳中的亡妻,共同訴說死別后的悲涼,這是不可能的愿望,卻顯出了詞人的一片癡心;第二個是進一步的設想,縱然有一天與亡妻相見,也應該互不認識了吧?因為這些年來,自己奔波官場,歷經滄桑,以致灰塵滿面,頭發斑白,已不是過去的我了! 緊接著上半闋表達的情感,在詞的下半闋中,詞人則緊扣題意,圍繞“夢”展開描寫。
詞人終于在夢中回到了家鄉,并在夢中見到了十年來日夜思念的妻子。他看見妻子正坐在小窗前,梳理著滿頭秀發。
詞人只選取了妻子生前極平常的一個生活細節,而“梳妝”,正是他記憶深刻、永難忘懷的情形,抒情十分真切動人。而此時夢中相逢了,卻又對面不能言,只有淚千行。
虛實相生,情境真實,的確是千回百轉,無聲勝有聲。 在詞的最后,寫夢后之情,幽冷的明月,照著埋葬亡妻的長滿短松樹的山岡,這正是令詞人最為悲痛的時候。
全詞以寫景結束,既顯得情意悠長,又照應了前面的“孤墳”,造成回環反復的抒情結構。 這首詞典型地反映出在蘇軾曠達樂觀的大丈夫氣概的后面, 也隱藏著兒女情長的溫柔的另一面。
真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蘇軾也是心情中人啊。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樂觀豁達的事例簡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