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參觀杜甫草堂的感想
參觀成都杜甫草堂
那是個寒假的星期天,爸爸帶我去參觀了杜甫草堂,我高興極了。
進入大門,就是青華廣場,邊上有大樹,中央有一根國旗,邊上有石板椅,后面就是花草樹木,我們看了看,看到了一塊石板,上面刻著古人的字,我看都看不懂,爸爸拿出了《古人語》說:“這里寫了古人造紙的技術和范成大寫的詩。”我接過書看了,果然沒錯,西邊有條湖,我們沿著湖邊走,不知不覺,到了杜甫草堂大門。我高興極了,我們連忙進去,我們先來到居住樓,里面放著杜甫的書,還有椅子、桌子,廚房里還放著做飯的用具,聽媽媽說:“這是杜甫住的地方。”我看了看屋頂,屋頂是用草搭起來。
我們走出了“居住樓”。來到了一座寶塔,聽媽媽說:“上了寶塔,就可以看到整個杜甫草堂的景觀。”我們上了寶塔,果然看見了整個杜甫草堂的景觀。
我們又來到“居光樓”。里面一共有100多個畫家,我不知往哪兒看才好,柱子上,墻上,天花板上,都描著金光彩畫,看得我眼花繚亂,有幾個畫家笑咪咪地說:“孩子,喜歡畫畫嗎?”我答道:“喜歡”。畫家還送給我們一套春夏秋冬畫。
“居光樓”里面有一朵霸王花,它大極了,紅色的花瓣里面還有黃色的花蕊,美麗極了。
我們又參加了幾個樓,每個樓都有各的特點,媽媽說:“杜甫草堂經歷了幾百年了。”我說:“經歷了這么久,還保存得這么好,真是了不起。”
還可以吧,只要把局部修改一下就可以了!!
2.參觀杜甫草堂的感想
參觀成都杜甫草堂 那是個寒假的星期天,爸爸帶我去參觀了杜甫草堂,我高興極了。
進入大門,就是青華廣場,邊上有大樹,中央有一根國旗,邊上有石板椅,后面就是花草樹木,我們看了看,看到了一塊石板,上面刻著古人的字,我看都看不懂,爸爸拿出了《古人語》說:“這里寫了古人造紙的技術和范成大寫的詩。”我接過書看了,果然沒錯,西邊有條湖,我們沿著湖邊走,不知不覺,到了杜甫草堂大門。
我高興極了,我們連忙進去,我們先來到居住樓,里面放著杜甫的書,還有椅子、桌子,廚房里還放著做飯的用具,聽媽媽說:“這是杜甫住的地方。”我看了看屋頂,屋頂是用草搭起來。
我們走出了“居住樓”。來到了一座寶塔,聽媽媽說:“上了寶塔,就可以看到整個杜甫草堂的景觀。”
我們上了寶塔,果然看見了整個杜甫草堂的景觀。我們又來到“居光樓”。
里面一共有100多個畫家,我不知往哪兒看才好,柱子上,墻上,天花板上,都描著金光彩畫,看得我眼花繚亂,有幾個畫家笑咪咪地說:“孩子,喜歡畫畫嗎?”我答道:“喜歡”。畫家還送給我們一套春夏秋冬畫。
“居光樓”里面有一朵霸王花,它大極了,紅色的花瓣里面還有黃色的花蕊,美麗極了。我們又參加了幾個樓,每個樓都有各的特點,媽媽說:“杜甫草堂經歷了幾百年了。”
我說:“經歷了這么久,還保存得這么好,真是了不起。”還可以吧,只要把局部修改一下就可以了!。
3.游 杜甫草堂后 感 200~300字以內 快點哦
游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郊浣花溪,它有著“詩圣之地”的美稱,在1500年后的今天,這里仍是一片鳥語花香、山清水秀之地。它是唐代詩圣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修建的一個草堂,歷代文人墨客前來瞻仰這一圣地數不勝數,杜甫建在成都,這是作為成都人的我十分自豪。所以今天我就來到了這夢寐以求的圣地。
來到這里,只見一個碩大而醒目的牌子“杜甫草堂”映入我的眼簾,進入草堂寺的山門,就像進入了一個人間仙境一般,這里的陽光、綠樹、青□任何地方更閃亮。我穿梭在彎彎曲曲的石徑小道上,兩旁綠樹成蔭的古樹為我護航,感到了它的幽靜以及它的神秘。在園中漫步,處處都是一片翠綠,陽光透過樹葉穿到了地面,斑斑點點的撒在地上,心想:杜甫的故居真美啊。看見四周有音響機,放著一些清雅、優美的音樂。進大門往右拐,看見一幅楹聯“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墻上寫著“草堂”抬頭一看,一位石像正坐在亭子上,呀,這不杜甫嗎?他雕刻的如真人一般,坐在石椅上,兩手停留在半空中,正在與對面兩位朋友交談什么。看見杜甫那憂愁的神態和直視的雙眼,仿佛在向我傾訴衷腸。
游客們逐漸增加,他們有的拿出相機拍照,有的拿出筆紙畫畫,隨后,一群群參觀者來到這里,擋住了我的視線,好不容易從人群中擠了出來,看見他身后那用到操作的房子,長滿青苔的石椅。沒想到詩圣杜甫在簡陋的地方川創作了一部部詩集讓我十分敬佩與崇敬。我走到杜甫身邊,看見墻上刻著一行行文字,一位老游客告訴我說:“公元前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靠親友的幫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建茅屋。這成了他詩歌創作的天地,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但是杜甫畢竟是一位有遠大抱負,愛國的詩人,因此憂國憂民的詩歌作品仍是他創作的一部分。當聽完故事,我感慨萬分,一位隱居的詩人,心中仍不忘祖國、不忘勞苦大眾,用自己的真情實感來反映勞苦大眾的心聲,用自己的豪言壯語來贊美民族英雄,用冷漠的態度來唾罵叛國賊。
走出杜甫草堂,我受益非淺。風景如畫的杜甫草堂啊!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4.【游杜甫草堂作文】
游杜甫草堂今天天氣不錯,我的心情也不錯。
因為今天下午,我和幾位同學去參觀了杜甫草堂。感受到了“詩圣”的韻味。
走進了杜甫草堂我們發現,這里是一個花語鳥林,有許多小鳥在杜甫草堂里飛來飛去。有斑鳩、鴿子、麻雀……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我們繼續往前走,來到了花徑,這是一條屬于花草樹木的小路。
在這條小路的最前方,還有一幅對聯:上聯:背郭堂成錦里溪山千古在,下聯:緣江路熟青郊草木四時新。走過了花徑,就是杜甫草堂了。
我們迫不及待的走了進去。它雖然是一座茅草屋,但是“詩圣”杜甫卻在這里留下了幾千首古詩。
我們隨著人群走進了茅草屋的書屋,我仿佛看到了杜甫正在提筆創作,他不時的走出茅草屋與鳥兒對歌幾句,不時的挽起袖子磨硯……讓人感慨萬分。走出了茅屋,我們來到了一個花園,似乎杜甫正拿著水盆澆澆這顆,真是一個富有詩意化得小庭院!我們戀戀不舍的離開了這里。
我們繼續往前走,來到了唐代遺址。這里有許多考古人員考掘出的瓷器,如:四耳罐、小水壺、小碟子、兩耳罐。
不過讓我最難忘的還是考古現場的那兩口井了。雖然它旁邊的房屋早已坍塌,但是它在這里屹立了幾千年,還依然不屈服。
這種不屈服的精神真讓我佩服。走出了唐代遺址已經五點了,我們便準備回家了。
杜甫草堂真有詩韻,讓我感受到了詩的魅力。
5.杜甫草堂游記作文
杜甫草堂游記今天,陽光明媚,我和媽媽一同來到了風景秀麗的杜甫草堂,來參觀這“詩圣”在成都的故居。
走進草堂,一股清新的涼風拂面而來,不覺讓人精神一振。紅墻黑瓦的房屋在茂密的樹叢中若隱若現。
步入前門的杜甫博物館,杜甫的各種作品在這里陳列,這里靜靜的,來這的每一個人都十分肅穆,都不忍將這份寧靜所破壞。沿著幽深的鵝卵石小徑往里走,放眼望去,滿圓青翠欲滴的樹木將草堂圍成了一個世外桃源,古樹參天,綠樹成蔭,巨大的樹影將我們籠罩,小徑邊的小溪靜靜地流著,穿過竹林,跨過山坡,徑過小橋,奔流向遠方。
抬頭仰望,寬大茂密的樹葉,將陽光分成了斑斑點點撒在地上,像一塊并不完整的黃金地毯。清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仿佛歡迎著來自遠方的客人……跨進“詩史堂”,杜甫那瘦長的身驅映入眼簾,杜甫那張臉上顯出莊重嚴肅的表情,一雙不大的眼睛炯炯有神,似乎在感嘆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
杜甫那莊重的表情讓我仿佛看到他在埋頭思索怎樣寫出優美的詩章來同情百姓。離開了“詩史堂”,我不禁回眸凝視他那消瘦的背影,這位憂國憂民的詩人顯得那樣的高大。
接著,我走入被復原的杜甫故居——一座簡陋的草屋,看到這里,我不禁感慨萬千。杜甫那憂國憂民的感情我永遠不會忘記,也讓我更加喜愛草堂了,它讓我感受到了,那樣的,從來沒有感受過的安謐……。
6.作者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參觀杜甫草堂的
各位朋友:歡迎大家游覽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
靠親友的幫助,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稱“成都草堂”。
在這里,詩人先后居住了將近四年,所作詩歌流傳到現在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遠離戰亂的中原,而草堂又地處郊野,因此詩人的生活比較安定,心緒也較為寧靜,這就使他在草堂的詩歌創作大都具有田園風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
然而杜甫畢竟是一位有遠大政治抱負的詩人,對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心與憂慮,使他始終不能忘懷現實。因此憂國憂民的詩歌作品,仍然是他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一時期寫成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恨別》、《病桔》-、《枯棕》等著名詩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現實主義不朽之作。正因為杜甫在成都的詩歌創作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圣地。
1961年,**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門 我們來到草堂的正門,就看見一條波光翻翻的河流從門前環流而過,這就是杜甫詩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說到“浣花溪”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呢。相傳唐時溪邊住著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
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來一位渾身瘡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遠遠的,唯有這位任姑娘不避讓。于是那和尚脫下沾滿膿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
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時滿溪泛起蓮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卻早已不知去向。人們十分驚異,就把這條河命名為浣花溪了。
其實,浣花溪的得名與任氏無關。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因為當時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紙為業,他們取溪水來制十色彩箋,“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
浣花溪在唐代江闊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風光秀麗,杜甫的一首《絕句》作了生動的描繪:“兩個黃鵬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成都西面為岷山山脈,古代空氣澄凈,能遠眺雪山),門泊東吳萬里船(浣花溪屬長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東吳)。
正門匾額“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親王所書。“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這副對聯,是杜甫《懷錦水居止》詩中的句子,它點明了草堂的地理方位:“萬里橋”就在現在的南門大橋,史載三國時蜀相諸葛亮送費韋出使東吳,在此設宴餞別,諸葛亮深感費韋此行路途遙遠,聯吳抗魏任務艱巨,故說道:“萬里之行始于此。”
橋因此而得名。草堂正在橋的西邊;“百花潭”是浣花溪上游現名“龍爪堰”的地方,它的得名有人說是因為這里水淺灘急,翻涌起一片浪花好似百花開放;又有人說是因當時浣花溪畔花樹繁茂,“二十里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
(陸游詩)花飛花謝,滿潭溢香。所以,草堂正在潭的北面。
而不是成都現在的百花潭公園,現在的百花潭是清人黃云鵠尋訪古百花潭舊址時,聽信當地人隨口所言而樹碑誤定的。 步入正門,我們看到整個庭園竹樹成蔭,綠水縈回,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這正體現出杜甫的詩意:“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
大廨 “廨”是官署,古代官吏辦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過左拾遺和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就把這處建筑作了如此命名。
廳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的杰作。這尊銅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較為抽象和夸張的藝術造型,來表現詩人飽經憂患的一生和他憂國憂民的情懷。
我們在此駐足凝視,似乎感到時光已經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詩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頭,手撫詩卷,頭部微仰,雙眉緊蹙,仿佛正向蒼天發出“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的沉重慨嘆。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鞏縣,770年因貧病交困,死于湖南湘江的一條船上。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王朝。由于他具有“致君堯舜上”的遠大政治抱負,卻始終得不到重用,一生顛沛流離,飽經憂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認識到當時社會存在的種種矛盾和弊端,體驗到下層百姓生活的艱辛和困苦,并用詩歌把這一切反映了出來。
他傳世的1400多首詩,大都是這種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不朽作品。如“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
因為杜甫有著深沉而博大的思君、憂國、愛民的情懷,還因為他的詩歌代表著中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所以后世把他尊為“詩圣”。**元帥曾撰書對聯評價說杜甫寫詩,筆鋒直指社會弊端與逆臣賊子,他的愛國憂民情懷與日月同輝而長存天地間。
這正是對杜甫的思想及其詩歌創作的極高評價。 大廨東西兩壁還懸掛有一副清代學者顧復初的名聯。
上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意思是:我(作者)與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試問這人杰地靈的神州河山,古往今來,在眾多詩人墨客中,能有幾個像你我這樣才華橫溢、立志報國?但卻不能為世所重,只能如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