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仁愛的事例
白居易體恤民情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同情人民,他在皇帝面前做諫官時,就屢次上書,請求革除弊政,寫了大量諷諭詩揭露官僚勢力殘害人民的罪行。
他寫詩力求讓人民群眾看懂,相傳他每寫好一首詩,都要讀給不識字的老媽媽聽,聽得懂的,方才拿出去。他在地方做官時,每到一處,都要力爭多做些對人民有益的事。
在杭州做刺史時,他修筑湖堤(現在的西湖白堤),利用湖水灌溉土地。在蘇州,興修水利,也受到蘇州人民的愛戴。
在做忠州刺史時,他搞了許多利民的改革,號召開荒生產;改進稅收辦法,增加豪富的稅款,減輕貧苦農民負擔;盡量節省開支,減輕老百姓的支出。他親自帶頭種樹,綠化荒山。
他主持群眾聚會,席地而坐與民同樂。有些官員說什么:“‘貴’、‘賤’雜處,不成體統。”
白居易對這種議論毫不理睬。后來忠州人為了紀念這位愛民的好官,為他建了“白公祠”。
2.怎么寫仁愛典型事例
1、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而孔融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父親聽后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2、孔子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游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 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 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么?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 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3.名人仁愛的故事20字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于是征得魯昭公的同意后,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后,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于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4.關于“仁愛”的成語10個、名言5句、名人事跡2個,謝謝
志士仁人.仁民愛物.仁人君子.仁人義士.仁義道德.仁愛正義.為富不仁.仁至義盡.仁者見仁.仁言利博.
1.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3.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著力描畫,極盡夸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杰”的真實形象。
★立身行直 (我們不但要行孝,還要勸人行孝)
孔子名丘,字仲尼,周朝春秋魯國人,父親叔梁紇,是一飽學之士,母親顏徵,是叔梁紇的繼娶夫人。
孔子三歲時,父親不幸過世了,而由母親顏氏來撫養。仲尼自幼聰穎過人,而且事母至孝。
顏氏為了仲尼的將來,特地將當時有名的學者請來,教導仲尼。在母、嚴師的教導下,仲尼把當時所有的書籍冊冊讀通。而且對自身的學術和品德修養,更是不時的注意與求進。所以在年輕時的他,就已略有名望。
后來,孔子在魯國教學,宣揚仁愛之道,來自各方的學生,多至三千人,有特殊成就的就有七十二人。他教學生是身教重於言教,而且依各人的性向,給予不同的教育方式。并且常常以「不學禮,無以立」來教導學生。另外,孔子還從事著述工作,把為大的仁愛精神傳揚開去。
5.關于“仁愛”的成語10個、名言5句、名人事跡2個,謝謝
志士仁人.仁民愛物.仁人君子.仁人義士.仁義道德.仁愛正義.為富不仁.仁至義盡.仁者見仁.仁言利博.1.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3.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
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著力描畫,極盡夸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
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杰”的真實形象。 ★立身行直 (我們不但要行孝,還要勸人行孝) 孔子名丘,字仲尼,周朝春秋魯國人,父親叔梁紇,是一飽學之士,母親顏徵,是叔梁紇的繼娶夫人。
孔子三歲時,父親不幸過世了,而由母親顏氏來撫養。仲尼自幼聰穎過人,而且事母至孝。
顏氏為了仲尼的將來,特地將當時有名的學者請來,教導仲尼。在母、嚴師的教導下,仲尼把當時所有的書籍冊冊讀通。
而且對自身的學術和品德修養,更是不時的注意與求進。所以在年輕時的他,就已略有名望。
后來,孔子在魯國教學,宣揚仁愛之道,來自各方的學生,多至三千人,有特殊成就的就有七十二人。他教學生是身教重於言教,而且依各人的性向,給予不同的教育方式。
并且常常以「不學禮,無以立」來教導學生。另外,孔子還從事著述工作,把為大的仁愛精神傳揚開去。
6.名人仁愛的故事20字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于是征得魯昭公的同意后,與宮敬叔同行。
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
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來。
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后,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
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
至于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7.仁愛孝悌的短故事
中華民族十大傳統美德之仁愛孝悌 所謂“傳統美德”?是指在自覺地或習俗的道德規范中那些為大多數人多接受并實際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貫之的?在現代仍發揮著積極影響的那些德目。
它是傳統道德規范體系中基本內核或合理內核。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指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并得到不斷創新發展?有益于下代的優秀道德遺產。
它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精華?是中國這個民族大家庭共存共榮的凝聚力和內聚力?它在價值的意義上形成中華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或精魂。 中華民族的十大傳統美德主要包括這是個?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愛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政、篤實寬厚、勇毅力行。
在這十大傳統美德中?我想說說對“仁愛孝悌”的看法。因為“仁愛孝悌”是中華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一直都被思想家、文人學者所提倡?可以說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在中國文化中“仁”與“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性。
《論語"八佾?yì?》中說過“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反應出“仁”就是人的根本。“仁”德的核心是愛人?“仁者愛人”? 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論語"里仁》?。老子說?“與?善仁”。
意思是與人交往要友愛、真誠、無私。孔子曾說過?“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這里“仁”已成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為了維護“仁”?可以“殺身”?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維護這一道德理念。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仁”在中華傳統美德中的重要性。
而“孝悌”是“仁”的根本。它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會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還有句古話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還記得子路借米的故事?為了滿足父母想吃米飯的要求翻山越嶺去親戚家借米?望著父母吃的高興地樣子?子路忘記了疲憊。中國的古代還有很多這樣的故事?都讓我們很感動。
“仁愛”和“孝悌”都是仁德的基本內容?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我們都應該好好感受和學習?這樣中華傳統美德才能又一代代的傳下去。
望采納。
8.名人短篇故事
魯迅尊敬老師魯迅對啟蒙老師壽鏡吾一直很尊敬。
他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看望壽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東渡日本留學的8年間,他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匯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
一次,他奉母命從日本回紹興辦婚事,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時間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先生。魯迅在日本還拜章太炎先生為師學文字學。
章太炎先生逝世后,他連續撰文兩篇紀念。感恩一次,美國前總統羅斯福京失盜,被偷去了許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后,忙寫信安慰他,勸他不必太在意。
羅斯福給朋友寫了一封回信:“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平安: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只愉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失盜絕對是不幸的事,而羅斯福卻找出了感恩的三條理由。
寬容有人批評林肯總統對待政敵的態度:“你為什么試圖讓他們變成朋友呢?你應該想辦法打擊他們,消滅他們才對。”“我們難道不是在消滅政敵嗎?當我們成為朋友時,政敵就不存在了。”
林肯總統溫和地說。這就是林肯總統消滅政敵的方法,將敵人變成朋友。
他,兩度被選為美國總統。今天在以他名字命名的紀念館的墻壁上刻著的是這樣的一段話:“對任何人不懷惡意;對一切人寬大仁愛;堅持正義,因為上帝使我們懂得正義;讓我們繼續努力去完成我們正在從事的事業;包扎我們國家的傷口。”
立志曼德拉是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他同南非種族隔離制度進行了幾十年不屈不撓的斗爭,贏得了全世界人的支持和喝彩。因此,有人說,曼德拉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征。
曼德拉的反抗精神、對正義和理想的追求在童年時期就已初露端倪。曼德拉出生在一個小村莊,9歲那年父親就去世了。
從小曼德拉就經常目睹當地大酋長在解決部落爭端過程中被白人政府的法律所約束,他逐漸萌發了尋求正義和平等的理想。年紀更大一些后,他多次領導同學抗議學校的白人法規,甚至因領導學生運動而被除名。
在一次次的“斗爭”中,曼德拉逐漸立下志愿:要為南非的每一個黑人尋求真正的公正。勤學常林帶經耕鋤漢末常林,“性好學,帶經耕鋤。
其妻常自饋餉之,林雖在田野,其相敬如賓。”李密牛角掛書。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喪,回家以后,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親情王義夫、張秋萍夫婦無疑是運動場上顯眼的一對。作為國家射擊隊的隊友,1986年他倆組成了家庭,但他們仍然住在宿舍里,吃運動灶,只有周末的時候才能團聚。
雖然在北京生活了多年,王義夫還是不改一口地道的東北方言和豪爽的性情。妻子張秋萍則是典型的湘妹子,沉靜而又溫婉。
他們的結合形成了一種互補。王義夫脾氣急,張秋萍就溫言細語地勸慰他,時間一長,王義夫也一改大大咧咧的急性子,學著做起了細心的好丈夫。
賽后王義夫動情地說:“她不僅是我的妻子,還是我的教練。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妻子管著我——生活上有她照顧,技術上有她指點,因此這塊金牌不是一人一半,而應該全部獻給她。”
重病纏身的王義夫也許早就老了,可是當無數期待的目光投向他時,王義夫又扛起了這份厚重的希望。奪冠后,王義夫更是面帶微笑地告訴記者:“如果需要,我會繼續打下去。”
射擊場上永遠的王者,王義夫當之無愧!友情1863年1月7日,恩格斯的妻子瑪麗·白恩士患心臟病突然去世。恩格斯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將這件事寫信告訴馬克思。
信中說:“我無法向你說出我現在的心情,這個可憐的姑娘是以她的整個心靈愛著我的。”第二天,1月8日,馬克思從倫敦給曼徹斯特的恩格斯寫回信。
信中對瑪麗的噩耗只說了一句平淡的慰問的話,卻不合時宜地訴說了一大堆自己的困境:肉商、面包商即將停止賒帳給他,房租和孩子的學費又逼得他喘不過氣來,孩子上街沒有鞋子和衣服,“一句話,魔鬼找上門了……”生活的困境折磨著馬克思,使他忘卻了、忽略了對朋友不幸的關切。正在極度悲痛中的恩格斯,收到這封信,不禁有點生氣了。
從前,兩位摯友之間常常隔一、兩天就通信一次,這次,一直隔了5天,即1月13日,恩格斯才給馬克思復信,并在信中毫不掩飾地說:“自然明白,這次我自己的不幸和你對此的冷冰冰的態度,使我完全不可能早些給你回信。我的一切朋友,包括相識的庸人在內,在這種使我極其悲痛的時刻對我表示的同情和友誼,都超出了我的預料。
而你卻認為這個時刻正是表現你那冷靜的思維方式的卓越性的時機。那就聽便吧!”波折既已發生,友誼經歷著考驗。
這時,馬克思并沒有為自己辯護,而是作了認真的自我批評。10天以后,當雙方都平靜下來的時候,馬克思寫信給恩格斯說:“從我這方面說,給你寫那封信是個大錯,信一發出我就后悔了。
然而這決不是出于冷酷無情。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