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埋頭苦干的名人事例
1、左思是我國西晉著名文學家,著有《三都賦》、《詠史》等。抄錄讀書法是在讀書時運用抄寫的方法來啟迪思維,提高讀寫能力。左思抄錄法的步驟是誦讀一抄寫一記憶。貫穿全過程的是“思”,讀中思,寫中思,記中思。
左思出身寒微,小時候跟人學書法、彈琴、讀書,但學習成績到不好。他父親很泄氣,認為這孩子沒有出息。有一次他父親對朋友說:“這孩子的智力才能太差了.還趕不上我呢!”左思在一旁聽了很不服氣,從此發憤讀書學習,決心追回失去時光。經過幾年后,他開始著手撰寫《三都賦》。他把讀書、抄錄、寫作結合起來,發憤攻讀,勤于動筆,抄錄了無數書文警句。他在室內的門上、墻上,以及廁所里都掛滿了紙、毛筆,隨讀隨記。他還把隨時看到或想到的思想、語句也隨時記下。經過10年構思、琢磨及反復修改,左思終于完成了《三都賦》。
消息很快傳開,一時轟動了洛陽,大家競相傳抄,因為用紙太多,洛陽紙張都漲價了,流傳下了“洛陽紙貴”的佳話。
2、蘇秦是東周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乘軒里人,出身于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蘇秦是五兄弟中最小的,故字季子,其兄蘇代、蘇厲、蘇辟、蘇鶴,均為一時著名的縱橫之士。蘇秦的準確生年,今已不可考。《史記·燕世家》載:“(文公)二十八年(前334),蘇秦始來見。”根據《帛書》,這一記述有誤。《帛書二十二》說:齊宋攻魏,楚圍翁(雍)是(氏),秦敗屈丐。”又說“今者秦立于門”,顯然為蘇秦初出茅廬,游說陳軫的談話。按“秦敗屈丐”在前312年,假設青年蘇秦首次出現在政治舞臺上是20歲左右,則推算他大概生于前332年前后。
其時,正值戰國中期,各國龍爭虎斗,風云際會,很多縱橫之士游說諸侯,以口舌博取功名富貴,成為白衣卿相,權傾人主,聲震天下。蘇秦對此非常艷羨,加之兄長對他的影響。從小便立志獻身此道。他獨自前往齊國,投身于一代縱橫大師鬼谷先生門下,學習縱橫之術。
學成之后,蘇秦曾先后游說周、秦。趙等國,然而均不為所用,碰壁而歸,感到十分羞慚。蘇秦回家后,妻子及嫂嫂都看不起他,譏諷他不務正業,不事農商,認為以他的才能想混取功名是癡人做夢。蘇秦聽后,不但不灰心喪氣,反而閉門不出,發憤攻讀。他日夜研習《陰符》、《揣情》、《摩意》等篇,揣摩打動人主的方法。夜半讀書昏昏欲睡,他“弓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秦策一》)。此等刻苦攻讀的精神歷代為人們所傳誦,錐刺股的蘇秦與頭懸梁的孫敬,都被編入《三宅經》中,成為發憤讀書的楷模。當然,蘇秦刺股攻讀的目的是為了求取功名富貴,然而他那種銳意進取。奮發向上的學習精神,至今仍是值得提倡的。
功夫不負苦心人,期年,他的學問大進,揣情摩意的功夫也提高了不少,蘇秦再次踏上了游說列國的征途。
3、曹雪芹: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出生在南京,少年時代過著「綿衣紈袴」、「飫甘饜肥」的富貴生活。在他十三歲時,即曹家被抄的次年,全家遷回北京,家道急遽衰落。從此,曹雪芹過著「茅椽蓬牖,瓦灶繩床」、「舉家食粥酒常賒」的困頓生活。關於《紅樓夢》的創作過程以及曹雪芹的中、晚年生活,由於文獻資料極少,很多問題無法確知,只能存疑。從曹雪芹的好友張宜泉、敦敏、敦誠等人的零星記載中,我們僅知道曹雪芹多才多藝、工詩善畫、嗜酒狷狂,對黑暗社會抱傲岸的態度。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是在極端困苦的條件下進行的,「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這部巨著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但全書尚未完稿,他就因愛子夭折悲傷過度而一病不起,「淚盡而逝」,終年還不到五十歲。
4、賈島: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
2.我國從古以來埋頭苦干的人的事例
魯迅《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史記》作者司馬遷,為了搜集史料遍走各地,在牢獄之中仍不忘撰寫著作,最終寫出了曠世史書。
明朝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遍嘗各種草藥,很多次服藥中毒,險些喪身,終于著成《本草綱目》。
明末東林黨人為反對宦官專權,不惜多次向皇帝上書,奔走呼號,為民請命,不少人死在閹黨的屠刀之下。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明明有逃走的機會卻堅持以身赴死,就是舍身求法的最好例證。
3.古代埋頭苦干的名人事例
蘇秦,字季子,東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陽軒里人。
他出身農民,少有大志,曾隨鬼谷子學游說術多年。后辭別老師,下山求取功名。
蘇秦先回到洛陽家中,變賣家產,然后周游列國,向各國國君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但無一個國君欣賞他,蘇秦只好垂頭喪氣,穿著舊衣破鞋回到洛陽。
洛陽的家人見他如此般落魄,都不給他好臉色,連蘇秦央求嫂子做頓飯,嫂子都不給做,還狠狠訓斥了他一頓。蘇秦從此振作精神,苦心攻讀。
把頭發束住吊在房梁上,用錐子刺自己的腿,“頭懸梁,錐刺骨”便由此而來。
4.我國從古以來埋頭苦干的人的事例
魯迅《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我們自2113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5261《史記》作者司馬遷,為了搜集史料遍走各地,在牢獄之中仍不忘撰寫著作,最終寫出了曠世史書。明朝著名藥物學家4102李時珍,遍嘗各種草藥,很多次服藥中毒,險些喪身1653,終于著成《本草綱目》。
明末東林黨人為反對宦官專權,不惜多次向皇帝上書,內奔走呼號,為民請命,不少人死在閹黨的屠刀之下。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明明有逃走的機會卻堅持以身赴死,容就是舍身求法的最好例證。
5.埋頭苦干的人事例
鄧稼先常常對人說:“在我們這里沒有小問題,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大事情。
小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就會釀成大禍。”有一次午夜后,鄧稼先剛剛休息,突然核材料加工車間來電話,說是一個重要部件的加工出了一點問題,他放下電話只穿著拖鞋就出門上了吉普車。
這是他的脾氣和習慣。要緊的事情一發生,便忘掉一切。
那是一個連續下了好幾天瓢潑大雨的黑夜,當時雨依然很大,這種時候汽車跑在山路上是十分危險的。山頂上的雨水帶著泥沙和石頭沖下來,路段上時有塌方,安全毫無保證。
他乘坐的汽車強行沿著山路盤旋,忽而向上,忽而向下,車到河邊時,大水已經漫過了橋面,這里是曾經出過車毀人亡事故的地方,司機心里很緊張,車速一點點減緩下來,不敢開了。鄧稼先使勁搖著司機的肩膀喊著:“沖,往前沖!”司機也有些心急地說:“老鄧,你可是大科學家啊!”鄧稼先毫不猶豫,嚴肅地但壓低聲音說:“他們在等著我處理故障,干咱們這一行的,出了事故就不得了啊!”司機明白核武器的重要性,也明白鄧稼先的心情,他加大了油門,沖向橋面。
車子行進在漫著河水的橋上,渾濁的河水立刻灌到了汽車里。一路顛簸好幾個小時才到車間。
司機累倒了,可鄧稼先卻立即投入工作,又干了一天一夜,終于排除了故障。
6.埋頭苦干的人物及事跡
1、張居正 張居正為國事夜以繼日地操勞,萬歷五年,多年未見的老父文明去世,按照祖制,朝廷官員的父母過世,必須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個月,期滿起復為官。
張居正的改革才剛剛開始,此時離開必使改革功虧一簣,他做出了唯一的選擇:奪情。明朝的士大夫忠君盡孝的觀念根深蒂固,未能盡孝何來忠君。
武宗朝的大學士楊廷和也是一代名輔,收到父親的訃告即回家守制。如此一來,人情洶洶,無論是御史還是六部官員都上疏要居正守制,給居正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此時神宗還不能親政,國家大政均需居正裁決,不想讓居正回家守孝。最終由神宗詔諭群臣,再及張居正奪情者,誅無赦,非議才消止。
萬歷十年(1582年)6月20日,張居正病逝,神宗為之輟朝,贈上柱國,謚“文忠”。張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幀等七名言官彈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
潘晟乃張居正生前所薦,他的下臺,標明了張居正的失寵。言官也把矛頭指向張居正。
神宗于是下令抄家,并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而且張居正也險遭開棺鞭尸。
家屬或餓死或流放,后萬歷在輿論的壓力下中止進一步的迫害。張居正在世時所用一批官員有的削職,有的棄市。
天啟二年(1622年),天啟皇帝為張居正復官復蔭。2、左思 在西晉太康年間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學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賦》,在京城洛陽廣為流傳,人們嘖嘖稱贊,競相傳抄,一下子使紙昂貴了幾倍。
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三千文,后來竟傾銷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買紙,抄寫這篇千古名賦。然而,左思寫成《三都賦》卻是歷經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視的。
沒有伯樂識才,也許這篇《三都賦》便成為一堆廢紙,不得流傳。在左思小時候,他父親就一直看不起他。
父親左雍從一個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見兒子身材矮小,貌不驚人。說話結巴,倒顯出一副癡癡呆呆的樣子,常常對外人說后悔生了這個兒子。
及至左思成年,左雍還對朋友們說:“左思雖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識和道理,還不如我小時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這種鄙視,開始發憤學習。
當他讀過東漢班固寫的《兩都賦》和張衡寫的《兩京賦》,雖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氣魄,華麗的文辭,寫出了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的京城氣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虛而不實、大而無當的弊病。
從此,他決心依據事實和歷史的發展,寫一篇《三都賦》,把三國時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寫入賦中。為寫《三都賦》,使得筆筆有著落有根據,左思開始收集大量的歷史、地理、物產、風俗人情的資料。
收集好后,他閉門謝客,開始苦寫。他在一個書紙鋪天蓋地的屋子里晝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個滿意的句子。
經過十年,這篇凝結著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賦》終于寫成了!3、蘇秦 正值戰國中期,各國龍爭虎斗,風云際會,很多縱橫之士游說諸侯,以口舌博取功名富貴,成為白衣卿相,權傾人主,聲震天下。蘇秦對此非常艷羨,加之兄長對他的影響。
從小便立志獻身此道。他獨自前往齊國,投身于一代縱橫大師鬼谷先生門下,學習縱橫之術。
學成之后,蘇秦曾先后游說周、秦。趙等國,然而均不為所用,碰壁而歸,感到十分羞慚。
蘇秦回家后,妻子及嫂嫂都看不起他,譏諷他不務正業,不事農商,認為以他的才能想混取功名是癡人做夢。蘇秦聽后,不但不灰心喪氣,反而閉門不出,發憤攻讀。
他日夜研習《陰符》、《揣情》、《摩意》等篇,揣摩打動人主的方法。夜半讀書昏昏欲睡,他“弓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秦策一》)。
此等刻苦攻讀的精神歷代為人們所傳誦,錐刺股的蘇秦與頭懸梁的孫敬,都被編入《三宅經》中,成為發憤讀書的楷模。當然,蘇秦刺股攻讀的目的是為了求取功名富貴。
然而他那種銳意進取。奮發向上的學習精神,至今仍是值得提倡的。
功夫不負苦心人,期年,他的學問大進,揣情摩意的功夫也提高了不少,蘇秦再次踏上了游說列國的征途。4、李時珍 李時珍在數十年行醫以及閱讀古典醫籍的過程中,發現古代本草書中存在著不少錯誤,決心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時珍著手開始編寫《本草綱目》。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參考了800多部書籍,其間,從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離家外出考察,足跡遍及湖廣、江西、直隸許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許多疑難問題。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于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
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所以越解釋越糊涂,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藥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藥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象大青。
并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藥,有的說它象萆薢,有的說它象拔葜,有的又說它象貫眾,說法很不一致。
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經過27年的長期努力,于明神宗。
7.分別寫出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苦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為人請
埋頭苦干的人有陳毅、拼命苦干的人有王進喜、舍身求法的人商鞅、為人請命的人海瑞。
1、埋頭苦干的人:陳毅
陳毅同志幼年時酷愛讀書,他總是把書帶在身邊,有空就看上幾頁。如果發現了一本好書,那簡直比什么都高興。
有一次,他到一位親戚家去歡度中秋節,一進門就看到了一本自己很想讀的書,于是忘記了步行幾十里路的疲勞,立即到一邊專心讀起書來,一邊讀,一邊用筆批點。
他完全沉浸到書中去了,親戚幾次來催他吃飯,他也舍不得將書放下。親戚把剛蒸好的糍粑給他端來,誰知他嘴里吃糍(cí)粑(bā),注意力卻在書上。
糍粑本來應該蘸糖吃,可他竟把糍粑伸到硯臺里蘸上墨汁往嘴里送。過了一會兒,親戚又給他端面條來,只見他滿嘴都是墨,便喊來了眾親友,大伙兒一瞧,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陳毅卻平靜而詼諧地說:“吃點墨水沒關系,我正覺得肚子里墨水太少哩。”
2、拼命苦干的人:王進喜
1960年,他率領1205鉆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油田石油大會戰第一口油井,并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鉆井紀錄,展現了大慶石油工人的氣概,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成為中國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他留下的“鐵人精神”、“大慶精神”,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寶貴財富。
3、舍身求法的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陜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其尸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后示眾。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家。商鞅雖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廢除。
4、為人請命的人:海瑞
明代名臣海瑞,一生清正廉潔,多次上書議論朝政,甚至批評皇帝、觸怒權貴,被貶乃至被罷官多次,但一直正氣不改。
擴展資料:
舍身求法典出釋迦牟尼的本生故事。相傳釋迦牟尼過去世曾在雪山修苦行,稱“雪山大士”。天地釋見大士苦修,化作羅剎,試探其心;
讀了過去諸佛所說的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大士聞半偈而心喜,為求后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毅然舍身投崖。如《心地觀經·序品》偈謂:“時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攝身勇猛勤精進,為求半偈舍全身。”
還有一個佛學典故,為《五燈會元》卷一載.慧可為向禪宗初祖達摩求法,徹夜立在雪地中,并砍去左臂以示至誠。這也是舍身求法著名的一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古代埋頭苦干人的簡短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