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誠信的故事(簡潔)
1、曾子殺豬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要跟著一起去,一邊走,一邊哭。
媽媽對他說:“你回去,等我回來以后,殺豬給你吃。”妻子從市場回來了,曾子要捉豬來殺,他的妻子攔住他說:“那不過是跟小孩子說著玩的。”
曾子說:“決不可以跟小孩子說著玩。小孩本來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樣子學,聽父母的教導。
現在你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做媽媽的騙孩子,孩子不相信媽媽的話,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
曾子于是把豬給殺了。 2、一個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在古代,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
有個漁夫聞聲而至。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
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卻翻臉不認賬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
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只得怏怏而去。
不料后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
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漁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
所以,一旦他處于困境,便沒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3、烽火戲諸侯 在古代,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褒姒非常不愛笑,周幽王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都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點燃烽火的結果是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才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最后只能又憤然離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于開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烽火而諸侯未到—誰也不愿再上第二次當了。
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4、狼來了的故事 在從前,有個放羊的孩子,每天都去山上放羊。
突然有一天,他覺得非常無聊,就想了個捉弄大家尋開心的主意。他向著山下正在種田的農夫們大聲喊道:“狼來了!狼來了!救命啊!”農夫們聽到喊聲急忙拿著鋤頭和鐮刀往山上跑,他們邊跑邊喊:“不要怕,孩子,我們來幫你打惡狼!” 農夫們氣喘吁吁地趕到山上一看,連狼的影子也沒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們真傻,你們上當了!”農夫們生氣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又故伎重演,善良的農夫們又沖上來幫他打狼,可還是沒有見到狼的影子。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們又上當了!哈哈!” 大伙兒對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說謊十分生氣,從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話了。
5、秦末的故事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后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
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
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于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無異于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2.關于不守誠信的故事,50字左右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于開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愿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失去誠信,最終受到損失的包括自己在內的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
時代呼喚誠信,社會需要誠信
曾子殺豬
一個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畢,換上一身干凈整潔的藍布新衣,準備去集市買一些東西。她出了家門沒走多遠,兒子就哭喊著從身后攆了上來,吵著鬧著要跟著去。孩子不大,集市離家又遠,帶著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回去在家等著,我買了東西一會兒就回來。你不是愛吃醬汁燒的蹄子、豬腸燉的湯嗎?我回來以后殺了豬就給你做。”這話倒也靈驗。她兒子一聽,立即安靜下來,乖乖地望著媽媽一個人遠去。
曾子的妻子從集市回來時,還沒跨進家門就聽見院子里捉豬的聲音。她進門一看,原來是曾子正準備殺豬給兒子做好吃的東西。她急忙上前攔住丈大,說道:“家里只養了這幾頭豬,都是逢年過節時才殺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話當真呢?”曾子說:“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謊的。他們年幼無知,經常從父母那里學習知識,聽取教誨。如果我們現在說一些欺騙他的話,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騙別人。雖然做母親的一時能哄得過孩子,但是過后他知道受了騙,就不會再相信媽媽的話。這樣一來,你就很難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的妻子覺得丈夫的話很有道理,于是心悅誠服地幫助曾子殺豬去毛、剔骨切肉。沒過多久,曾子的妻子就為兒子做好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曾子用言行告訴人們,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對孩子,也應言而有信,誠實無詐,身教重于言教。
一切做父母的人,都應該像曾子夫婦那樣講究誠信,用自己的行動做表率,去影響自己的子女和整個社會。
3.關于古代誠信的小故事 越短 越好急
韓信報恩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里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于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為別人當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后我就入土了。”后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里,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4.有關古代名人不講誠信事例
1、**
1908年21歲的**赴日本,并加入了同盟會,并結識孫中山,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伺候踏準隨孫中山并一步步取得了了孫中山的信任。
1927年**和汪精衛,卻突然制造了駭人聽聞的“四一二”“七一五”政變。在上海等地,大量抓捕并屠殺**人。吧子彈無情的射向了他的朋友,把火炮無義的開向了他的恩人。
最總導致了國民大革命的失敗。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的背信棄義,過河拆橋。作為一個政治領導卻做出這樣的事,實難為人們所接受。
2、越王勾踐
吳王國攻越國,勾踐為保國家,為夫差做努力,后得范蠡計謀返國,在范蠡與文仲的輔佐下,十年生計,十年教訓,終大敗吳王國。而吳王國覆滅之際,也是范蠡看透了勾踐之時,臨走留書于文仲,說“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可惜文仲并不相信,他沒有相信自己兢兢業業,鞠躬盡瘁的君王會背信于自己,直到一日勾踐送伍子胥自盡的劍給文仲,質問其說“你有七個滅人國家的方法,只用了三個滅掉吳王國,剩下四個準備用給誰?”文仲最終自盡。相信如果范蠡沒有先見之明,下場不會好到哪里。
想想當初,勾踐落魄至馬夫田地,越國人才凋零,這種時候有才信主,為其鞠躬盡瘁,何等大義?勾踐都可以毫無顧忌的滅殺,此之為真正的忘恩負義,背信棄義。
3、朱元璋
朱元璋在當上皇帝后,大量分封自己的兒子為王,他生性多疑,對一些功臣總是實行一種白色恐怖統治,加強特務機構,許多臣子都沒有落得個好結果。
由于擔心一些臣子功高蓋主,他便找一些理由將他們的權利架空,甚至是將其隨意以一個理由處死,以恐夜長夢多,例如徐達、常遇春等就是這樣冤死的。
4、周幽王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憤然離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于開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愿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5、孟武伯
六月,哀公從越國回來,大夫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候。當時,郭重為哀公駕車,看到他們二人,就對哀公說:“他們背后說了很多詆毀您的壞話,您一定要當面質問他們!”魯哀公在五梧宴請大夫,孟武伯因為厭惡郭重,就一邊敬灑,一邊取笑說:“您怎么長得這么肥胖?”
季康子說:“武伯該受罰吃肉!因為我國接鄰敵國,我們不能陪同君王同行,從而不能參加這次遠行,武伯你卻覺得在外奔勞的郭重肥胖。”
魯哀公聽了,很覺厭惡,便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無肥乎!”這句話分明是反過來諷刺孟武伯慣于說話不算數,而且在宴會上當著群臣之面,出于國君之口,孟武伯頓時面紅耳赤,感到萬分難堪。
5.古人誠信的故事(簡短的)
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楚國有一個叫季布的人,他這個人個性耿直,而且非常講信用,只要他答應的事,就一定會努力做到,也因此他受到許多人的稱贊,大家都很尊敬他。
他曾經在項羽的軍中當過將領,而且率兵多次打敗劉邦,所以當劉邦建立漢朝,當上皇帝的時候,便下令捉拿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似黃金千兩,藏匿他的人則遭到滅門三族的懲罰。可是,季布為人正直而且時常行俠仗義,所以大家都想保護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過了一段時間,捉拿他的風聲更緊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頭發剃光,化裝成奴隸和幾十個家僮一起賣給了魯國的朱家當勞工。
朱家主人很欣賞季布,于是專程去洛陽請劉邦的好朋友汝陰侯滕公向劉邦說情,希望能撤銷追殺季布的通緝令,后來劉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而且還給了他一個官職。有一個和季布同鄉、名叫曹邱生的人,他一向喜歡和有權有勢的朋友來往,于是就托人寫介紹信給季布,希望能和季布認識、交朋友。可是季布一見到他就很反感,根本不想再理會曹邱生,但是他面對季布討厭的神色,像是沒發生什么事的繼續說:“您也知道我們都是楚國人,人們常說‘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句話是我到處替您宣揚的結果,可是您為什么總是拒絕見我呢?”季布聽完曹邱生的話,非常高興,頓時改變了態度,而將他當作上賓來招待。曾子殺豬
曾子,又叫曾參,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導,不但學問高,而且為人非常誠實,從不欺騙別人,甚至是對于自己的孩子也是說到做到。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兒子哭鬧著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說:“你在家等我,回來給你殺豬燉肉吃”。孩子信以為真。
妻子回來,見曾子正磨刀霍霍準備殺豬,趕忙阻攔說;“你怎么,你真的要殺豬給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認真地說:“對小孩子怎么能欺騙呢?我們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影響,我們說了不算數,孩子以后就不會聽我們 的話了”。他果真把豬殺了。曾子言傳身以身作則教,為后世傳頌。
6.關于誠信和不誠信的小故事 50字
【關于誠信和不誠實的小故事】
曾子殺豬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要跟著一起去,一邊走,一邊哭。媽媽對他說:“你回去,等我回來以后,殺豬給你吃。”妻子從市場回來了,曾子要捉豬來殺,他的妻子攔住他說:“那不過是跟小孩子說著玩的。”曾子說:“決不可以跟小孩子說著玩。小孩本來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樣子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做媽媽的騙孩子,孩子不相信媽媽的話,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豬給殺了。
商鞅-立木為信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于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7.有關守信用的歷史故事 要簡短
一諾千金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后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于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無異于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8.古今中外的不守信故事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中講了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故事說:某年,春秋時齊國的相國晏嬰出使楚國,楚王挖空心思,想了許多詭計想讓晏嬰出丑,都沒有得逞。
這天,楚王設宴招待晏嬰。當賓主酒都喝得有幾分醉意的時候,只見兩個小吏綁著一名犯人從楚王面前走過。楚王故作驚奇地站起來問道: "綁著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吏稟報說: "他是齊國人,作賊的。"楚王轉過頭來譏諷地對晏嬰說: "哦,齊國人。你們齊國人都慣于偷東西嗎?"
晏嬰聞言起身,不慌不忙地回答說: "我曾經聽說過,桔樹生長在淮南,就能結出桔子;移植到淮北,就會長成枳實,葉子雖說相似,但兩者的味道卻大不相同。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水土不同。這個人在齊國不偷東西,到了楚國就成為盜賊,恐怕也是楚國的水土使這人變成這個樣子的吧?"
楚王吃了虧,瞪著眼,默不作聲,認識到自己不是晏嬰的對手了。
9.古代不誠實守信的故事
古勒之亂
萬歷十一年(1583年),阿臺兄弟聯合蒙古部落,預謀掠奪廣寧、開原以及遼河一帶。此事被圖倫城主尼堪外蘭偵知,他立即派人騎馬到廣寧報告給了李成梁。遼東總督周泳早就聽說過古勒寨死灰復燃,并到過南關哈達部進行過尋釁,他正想同李成梁合計如何除掉王杲之子這個禍根。李成梁這時又接到了密報,鑒于這種局勢,遼東總督周泳決定派李成梁率秦得倚部,分兩路向建州右衛討伐。
李成梁到了撫順城,先找到了尼堪外蘭,叫他當向導帶路。在尼堪外蘭的指引下,秦得倚破了沙濟城,殺死了阿海,然后李成梁部將古勒城團團圍住。因為此城依山據險,李成梁親臨督戰,明軍連攻兩晝夜,也未攻下此城。李成梁大為惱火,責怪尼堪外蘭。尼堪外蘭受到責備后,便親自跑到陣前,對著城門樓呼叫:“太師有令,殺死城主歸降的,任命他做本城城主。”這樣城中人心動搖。城樓上的一個兵卒私心上來了,一刀就刺死了城主阿臺,并大聲說:“我是城主了,開門投降!”
守城的兵卒一看城主已死,紛紛倒戈,并打開城門。然而,李成梁破城后,自食其言,縱兵大肆屠殺城中老幼,結果無辜軍民2200余人被殺。是時,因明軍圍城,建州左衛都督覺昌安到城中營救孫女,其子塔克世進城尋找其父,兩人也被困在城中。明軍破城后,縱火燒房,覺昌安死于火焚,塔克世也被官軍誤殺,父子均死于戰禍。-------------------------百度百科·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古代不守信用的簡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