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命若琴弦講的是什么故事,要簡短的
兩個瞎子,一老一少,穿梭在群山之中,每人帶一把三弦琴,說書為生。他們一前一后走在迂回的山路上,也一前一后走在人生的崎嶇小道上。一前一后,小瞎子正沿著老瞎子的腳印向前走!
在野羊坳,小瞎子重演了老瞎子曾經的傷痛:一個受到命運不公對待的有生理缺陷的人未必就能得到命運的同情,他們所謂的愛情也只是曇花一現,注定是一個悲劇——蘭秀兒最后嫁給了別人。而老瞎子也經歷了他師傅曾經經歷過的被崩斷心弦的痛苦時刻:苦苦堅持彈斷一千根琴弦,取出治盲藥方,為的就是看一眼這個他從沒見過的世界,可是事實是殘酷的,說了一輩子的書,最后才發現那治盲藥方原來是一張白紙,但同時他深深地體會到了他師傅曾經的良苦用心——“咱這命就在這幾根琴弦上”。于是,我們看到的是:老瞎子踩著老老瞎子的腳印,小瞎子又踩著老瞎子的腳印,小小瞎子又踩著小瞎子的腳印,就這樣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于此,我們不得不稱贊構思的巧妙,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瞎子的一生,許許多多瞎子的宿命,現實的殘酷與命運的無奈。
“干嘛咱們是瞎子!”“就因為咱們是瞎子。”師徒的簡短話語摻揉了多少心酸與無奈。對于他們是瞎子的事實,他們能做的就是接受它。至于怎么來接受已成為事實的事實就得看你怎么看,怎么想,怎么選了。“一根琴弦需要兩個點才能拉緊。心弦一也需要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間這緊繃繃的過程上彈響心曲。”這時就看你愿不愿意為自己的心弦設定兩個端點了。目的本來沒有,這需要我們來虛設。“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
2.命若琴弦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在這部書里,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
《命若琴弦》是一部散文集。生命的聲音,在輕輕地飛揚,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張藥方和琴弦,還剩下幾根,還只剩最后幾根了。那時就可以去抓藥了,然后就能看見這個世界,他無數次爬過的山,無數次走過的路,無數次感到過他的溫暖和熾熱的太陽。
無數次夢想著的藍天、月亮和星星……還有呢?突然間心里一陣空,空得深重。就只為了這些?還有什么?他朦朧中所盼望的東西似乎比這要多得多。
擴展資料:
《命若琴弦》這本書最后仍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由盲人聯想到自身,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或多或少都會有缺陷,只有將自己的心擺正,樂觀積極的面對生活,坦然接受經歷的一切,才能讓自己慢慢成長起來,將苦澀嘗遍,便會自然回甘。
所謂命若琴弦,命,就在琴弦上,只有真正彈斷一千根琴弦,才能打開琴盒,得到藥方。目的雖是虛設,可非得有不行,有了目標,才有了與命運抗衡的力氣。老瞎子和小瞎子的眼疾是他們一生的缺陷,因為有了缺陷,才會被命運捉弄。
小瞎子心愛的姑娘嫁人了,萬分沮喪,這種沮喪為后面的無字藥方做了鋪墊,描繪出了師徒二人的悲慘命運,因為眼盲,任何事都不能得償所愿。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命若琴弦
3.命若琴弦全文梗概,1000字左右
琴曲之道,在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人之善琴者,有悲聲,則凄凄然;有思聲,則遲遲然;有慕心,則裴裴然。所謂喜怒哀樂,非絲非竹,在于心也。
以心為弦,琴聲方能流淌出如傾如訴的清音來,緩緩扣擊著人的靈魂。這是藝術,藝術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去探求脫離于生存本質的事物有時是緣木求魚---或者是扯淡! 題為《命若琴弦》既非是去探求藝術之真諦,也非是對命運之本源的追溯。完全是因為十多年前讀過的一本小說《命若琴弦》,當時掩卷之后憮然沉思良久。
至今我也無法去預測那本小說曾給我帶來多深的影響,曾一度想寫寫自己的感受,卻因思路滯然無法下筆。多年過去了,經過歲月的磨歷、反芻,那沉淀于心海里一瓣思緒,又被某一不經意的契機所觸發。
那是一個古老而又深刻的故事。在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有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把三弦琴,以說書為生。
他們翻山越嶺走村串巷,當村民們聽厭了他們的故事,他們便又換一個地方。日子在生計的忙苦中如同他們走過的山路那么地艱難、苦澀。
而他們唯一的愿望是能有一天睜開眼來看看這個世界,是啊,這個世界多美好啊,天是藍的,云是白地,草是綠的。他們企盼著,一天,哪怕只有一天能看看就足夠了。
小瞎子長大了,在山村的賣藝生涯中,認識了一個小姑娘。那是一個春天里發生的故事,小姑娘常拉著小瞎子去山野里玩,嘰嘰喳喳的和他說著天地間的青山綠水,而小瞎子這時會用心去感受這美好的一切;累的時候小姑娘就靜靜的倚在小瞎子身邊聽他拉著伊伊啞啞的琴聲。
日子多么歡快啊,就山澗小溪的流水---奔著、跳著、歡躍著。 老瞎子老了,真的是老了。
常常在夜里翻來覆去的睡不安穩,他覺得要自己要犯病了,胸口憋悶,渾身緊巴巴的難受。他以他的信念支撐著這風燭殘年。
他祖師爺臨死的時候交給他一個匣子,匣子里有一個藥方,那是治好他眼病的方子。說只要他彈斷了一千根弦,就可以打開來看。
是要彈,彈斷一千根弦,才能打開。他堅信他祖師爺不會騙他,他們祖祖輩輩都是這么過來的。
老瞎子在夜里老是念叨著,九百七十一、九百七十二,啊,快了,快到彈斷一千根琴了。他一定要看一眼這個世界,哪怕是死。
小瞎子離開了老瞎子跑了,是在那個小姑娘成親那天。春天里的故事只是童話,小瞎子是一個流浪藝人,誰會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這么一個瞎子呢?誰會呢?小瞎子傷心欲絕,哭,有人說瞎子的眼淚是渾濁的。
不,你看小瞎子的眼淚多么的清亮,多么的令人心顫啊。 老瞎子獨自離開了那個小山嶺,到鎮上看藥方去了。
他終于彈斷了一千根弦,多么的不容易啊。流過多少的心血?走過多少的山路?受盡了多少的折磨?記不清了,苦難有如千年的老井,受著塵世間的風吹雨打與磨歷。
苦難終于有了盡頭了,他可以看一眼這個世界,這是多么的令人激動啊。 老瞎子又回來了,人們說他瘋了。
幾天幾夜坐在藥鋪的臺階上呆呆的望著蒼天,那張藥方只不過是一張空白的紙。他不想動了,也不想拉了,吸引著他一直唱下去、拉下去、走下去的東西驟然消失得無影無蹤。
心弦斷了,還拉得出賞心悅目的曲子嗎?!幾十年一直追求的目的竟然是一場空,那是一種怎樣的絕望與愴痛啊! 生命之火在老瞎子身上慢慢地熄滅,他留著最后一口氣在等著小瞎子回來。小瞎子回來了,憔悴的面容。
他能爭回那個小姑娘嗎?他只是一個瞎子!他又能到哪里去?他只是一個瞎子!!拉琴說書是他的生計,他不能丟的。小瞎子在老瞎子身邊哭了三天然后說,我真想看看這個世界,哪怕只一天!老瞎子把三弦琴給他,說你彈琴吧,一根一根盡力的彈。
小瞎子說,那您能看見了嗎?現在能看見了嗎?老瞎子說,我沒彈夠。我記錯了,祖師爺說的是彈斷一千二百根弦。
啊,是一千二百根,你一定要記牢。 老瞎子臨死時心想,這孩子再怎么彈,也不能彈斷一千二百根吧。
故事在伊伊呀呀的琴聲中流淌著,那么古老、深沉。生命是什么?命若琴弦,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
在弦斷弦續中,彈奏出生命的樂章。然而沒有了追求,就完不成這一過程。
明眼人也好,瞎眼人也好,人生只不過是虛舟渡河。明知道河那邊其實根本沒有什么,但我們還要趟這條河,要堅信在河那邊的那邊有我們所執著追求的。
可悲的不是追求沒有實現,而是發現所追求的其實什么也沒有。 給自己的人生設一目的,才有了走下去的勇氣與信念,而不要在于是不是虛或者實什么的。
歸宿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歸宿與目的無所謂虛與實。走到了目的,也就終總,但人生卻沒有終結,我們要不斷的為自己虛設另一目的。
虛亦罷,實亦罷,有時生活要求我們不要那么清醒,太過清醒只會有太多的痛苦,失去了對生活的勇氣。 人生似乎是這樣,只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里體味了喜怒哀樂,感受到了生命所賜予的感動與歡苦。
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勇氣與信念來完成這一過程。 還是用小說里的開頭作為結束語吧: 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網動,匆匆忙忙,象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
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
4.命若琴弦說故事
那是史鐵生的小說,講兩個瞎子,一老一小,老師和徒弟。他們靠彈琴賣藝走街串巷或高山或深谷為生。老瞎子還是小瞎子的時候,他的師傅告訴他,彈斷1000根弦就能復明,并且把藥房放在盒子里。但是當他真正彈斷了1000根后,他獨自下山找人看盒子里的紙條,發現竟然是無字的。他那時才知道:“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與此同時,徒弟在賣藝的過程只喜歡上一個普通的女孩子,他努力完成她的心愿,但換的她嫁別人,極度悲傷的徒弟回到師傅身邊。
最后師傅告訴徒弟彈斷1200根弦才能復明。其實只要永遠繃緊那根弦,我們就能生生不息。
5.《務虛筆記》《命若琴弦》《病隙碎筆》梗概
《務虛筆記》是輪椅上的史鐵生的首部長篇小說,也是他半自傳式的作品。隔著咫尺的空間與浩瀚的時間,作家將帶著讀者凝望生命的哀艷與無常,體味歷史的豐饒與短暫。這是作者的長篇小說處女作,行文優美、凝練,情感真摯、厚重,且好讀,處處透映著一種對人世滄桑的如泣如訴、似幽似怨的傷感與領悟。
“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那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開篇收尾的這句話,可作為閱讀這部不失自傳、又不是自傳的小說的一把鑰匙,
虛者,虛無也,務虛者,思考虛無也,關心虛無也。務虛者與務實相對,與靈魂、精神、形而上、本質相關。如題所示,小說“務虛”不重實,注重的是對生命的一種印象;不注重記憶中的真實,而注重印象中的真實;不注重各個人物的完整的形象與歷史,而注重與生命同時拓展的不同的心魂起點與去向。虛者,虛無也,務虛者,思考虛無也,關心虛無也。
本書中,作者通過動物的繁殖、植物的生死,通過童年經驗、革命和叛變、愛情等來思考虛無。
作品敘述了五十年代初以來中國社會的嬗變給殘疾人C、畫家Z、女教師O、詩人L、醫生F、女導演N等一代人的種種影響、沖擊、規范和夢想。他們成了什么,也許他們就是這個世界的艱辛與危懼、欲望與祈禱。
從頭至尾,這本書都有著神秘的美,現代的美,善意的美。
《病隙碎筆》中,史鐵生用生動而通俗甚至是優美的語言追尋和控索了關于我們人生的書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健康的心態、成功的途徑和價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紐帶……共分六部分,243則,字字珠璣,充滿著智慧和安詳。殘疾與愛情,這兩種消息,在史鐵生的命運里特別地得到強調。對于此一生性愚頑的人,我說過,這樣強調是恰當的。我只是沒想到,史鐵生在40歲以后也慢慢看懂了這件事。
對史鐵生而言,《病隙碎筆》已不是單純數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隨筆集,而是一部充滿了生命體驗的人生筆記。因為他深深明白,生命讓自己寫作的時間只會越來越少,故而不論病痛如何折磨自己,他都要盡力擠出時間一次次地喚醒因病痛而日漸麻木的心靈,然后對所在的世界和所處的時代進行審視,對生命狀態和人生意義進行思考。于是也就有了關乎人生命運的“成長”、“生病”、“愛情”、“金錢”、“生存”、“道義”、“信仰”、“死亡”等等諸多感悟文字。可以說,凡是個體生命必須正視的問題和必須開解的難題,史鐵生都沒有回避與躲閃,而是調動了生命的全部激情與智慧給予一一地解答,從而讓讀者不時產生心靈的強烈共鳴。比如“生病”,他是這樣領悟出一種很現實的人生觀:“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上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么晴朗。后來又患‘尿毒癥’,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念起往日時光,終于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通讀完《病隙碎筆》之后,我們會發現:書中243則充滿智慧與安詳的隨筆文字,是作者以生命的追問方式來不斷捕捉思想的火花而逐一寫成的,其過程長達三年多。由此,我們不難理解史鐵生在書中所說的一句話:“生命本無意義,是‘我’使(自己的)生命獲得了意義。”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命若琴弦故事梗概簡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