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大名著中的一個小故事
原文 楊志 楊志,三代將門之后,五俊楊令公之孫曾應試過武舉,做過殿司制使官。
因皇帝要造萬歲山,他被差派押送花石綱,不料在黃河船翻,失陷了花石綱,不能回原復命,只得逃往他處避難。后聽說皇帝赦免罪犯,他便準備了一擔錢物,回京活動,以圖復職。
路過梁山泊(時首領王倫),留其入伙,不肯落草。回到東京(開封)買上求下錢財使盡非但沒能恢復原先官職,反被高大尉逐出殿帥府。
在窮困潦倒、生活無著之際,他不得不出賣祖傳寶刀,不意又殺死了破落戶無賴牛二,被發配大名府。受到大名府留守梁中書的賞識,為服眾人,經過比武,他被任做管軍提轄使。
時逢端午,梁中書與蔡夫人在后堂家宴,議計于蔡京(梁中書之岳父時為太師。)六月十五日生辰之時,將十萬貫金珠寶貝,送往東京慶壽。
鑒于上年送壽禮不到半路被強人劫去的教訓,決定選派武藝高強,又是心腹之人的楊志負責押送生辰綱。而且許愿:"你若與我送得生辰綱去,我自有抬舉你處。
"楊志對梁中書的信任,十分感激。他主動分析了"今歲盜賊又多""沿途強人出沒"的情況,不同意梁中書的"公開武力押送方案",提出了偽裝客商、掩人耳目、暗地偷運的對策,頗得梁中書贊賞。
節選的這篇課文,就是從這里講下去的。 話說 話說當時公孫勝正在閣兒里對晁蓋說這北京生辰綱是不義之財,取之何礙。
只見一個人從外面搶將入來,揪住公孫勝道:“你好大膽!卻才商議的事,我都知了也。”那人卻是智多星吳學究。
晁蓋笑道:“教授休慌,且請相見。”兩個敘禮罷,吳用道:“江湖上久聞人說入云龍公孫勝一清大名,不期今日此處得會!”晁蓋道:“這位秀才先生,便是智多星吳學究。”
公孫勝道:“吾聞江湖上多人曾說加亮先生大名,豈知緣法卻在保正莊上得會。只是保正疏財仗義,以此天下豪杰,都投門下。”
晁蓋道:“再有幾個相識在里面,一發請進后堂深處相見。” 三個人入到里面,就與劉唐、三阮都相見了。
正是: 金帛多藏禍有基,英雄聚會本無期。 一時豪俠欺黃屋,七宿光芒動紫薇。
今日此一會應非偶然 眾人道:“今日此一會,應非偶然,須請保正哥哥正面而坐。”晁蓋道:“量小子是個窮主人,怎敢占上!”吳用道:“保正哥哥年長,依著小生,且請坐了。”
晁蓋只得坐了第一位,吳用坐了第二位,公孫勝坐了第三位,劉唐坐了第四位,阮小二坐了第五位,阮小五坐第六位,阮小七坐第七位。卻才聚義飲酒,重整杯盤,再備酒肴,眾人飲酌。
吳用道:“保正夢見北斗七星墜在屋脊上,今日我等七人聚義舉事,豈不應天垂象!此一套富貴,唾手而取。前日所說央劉兄去探聽路程從那里來,今日天晚,來早便請登程。”
公孫勝道:“這一事不須去了。貧道已打聽,知他來的路數了,只是黃泥岡大路上來。”
晁蓋道:“黃泥岡東十里路,地名安樂村,有一個閑漢,叫做白日鼠白勝,也曾來投奔我,我曾赍助他盤纏。”吳用道:“北斗上白光,莫不是應在這人?自有用他處。”
劉唐道:“此處黃泥岡較遠,何處可以容身?”吳用道:“只這個白勝家便是我們安身處,亦還要用了白勝。”晁蓋道:“吳先生,我等還是軟取,卻是硬取?”吳用笑道:“我已安排定了圈套,只看他來的光景,力則力取,智則智取。
我有一條計策,不知中你們意否?如此, 如此……”晁蓋聽了大喜,?著腳道:“好妙計!不枉了稱你做智多星!果然賽過諸葛亮!好計策!”吳用道:“休得再提,常言道:‘隔墻須有耳,窗外豈無人。’只可你知我知。”
晁蓋便道:“阮家三兄且請回歸,至期來小莊聚會;吳先生依舊自去教學;公孫先生并劉唐,只在敝莊權住。”當日飲酒至晚,各自去客房里歇息。
次日五更起來 次日五更起來,安排早飯吃了,晁蓋取出三十兩花銀,送與阮家三兄弟道:“權表薄意,切勿推卻。”三阮那里肯受。
吳用道:“朋友之意,不可相阻。”三阮方才受了銀兩。
一齊送出莊外來,吳用附耳低言道:“這般這般,至期不可有誤。”三阮相別了,自回石碣村去。
晁蓋留住公孫勝、劉唐在莊上,吳學究常來議事。正是: 取非其有官皆盜,損彼盈余盜是公。
計就只須安穩待,笑他寶擔去匆匆。 話休絮繁,卻說北京大名府梁中書收買了十萬貫慶賀生辰禮物完備,選日差人起程,當下一日在后堂坐下,只見蔡夫人問道:“相公,生辰綱幾時起程?”梁中書道:“禮物都已完備,明后日便用起身。
只是一件事,在此躊躇未決。”蔡夫人道:“有甚事躊躇未決?”梁中書道:“上年費了十萬貫收買金珠寶貝,送上東京去,只因用人不著,半路被賊人劫將去了,至今無獲。
今年帳前眼見得又沒個了事的人送去,在此躊躇未決。”蔡夫人指著階下道:“你常說這個人十分了得,何不著他,委紙領狀,送去走一遭,不致失誤。”
梁中書看階下那人時 梁中書看階下那人時,卻是青面獸楊志。梁中書大喜,隨即喚楊志上廳說道:“我正忘了你,你若與我送得生辰綱去,我自有抬舉你處。”
楊志叉手向前稟道:“恩相差遣,不敢不依!只不知怎地打點?幾時起身?”梁中書道:“著落大名府差十輛太平車子,帳前撥十個廂禁軍監押著車,每輛上各插一把黃旗,上寫著:‘獻賀太師生辰。
2.四大名著中的任何一個小故事
<三顧茅廬>: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
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
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
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
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
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
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
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于南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草船借箭>:周瑜提出讓諸葛亮在10日之內趕制10萬枝箭的要求,諸葛亮卻出人意外地說:“操軍即日將至,若候10日,必誤大事。”
他表示:“只須3天的時間,就可以辦完復命。周瑜一聽大喜,當即與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
在周瑜看來,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內造出10萬枝箭,因此,諸葛亮必死無疑。表明:周瑜并不相信諸葛亮在三天內會造出10萬枝箭。
諸葛亮告辭以后,周瑜就讓魯肅到諸葛亮處查看動靜,打探虛實。諸葛亮一見魯肅就說:“3日之內如何能造出10萬枝箭?還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魯肅回答說:“你自取其禍,叫我如何救你?”諸葛亮說:“只望你借給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軍卒,船只全用青布為幔,各束草把千余個,分別豎在船的兩舷。
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會有10萬枝箭。但有一條,你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
如果他知道了,必定從中作梗,我的計劃就很難實現了。”魯肅雖然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但并不明白諸葛亮的意思。
他見到周瑜后,不談借船之事,只說諸葛亮并不準備造箭用的竹、翎毛、膠漆等物品。周瑜聽罷也大惑不解。
諸葛亮向魯肅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計劃準備停當。可是一連兩天諸葛亮卻毫無動靜,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時分,他才秘密地將魯肅請到船上,并告訴魯肅要去取箭。
魯肅不解地問:“到何處去取?”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問,前去便知。”魯肅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著諸葛亮去看個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霧氣霏霏,漆黑一片。諸葛亮遂命用長索將20只船連在一起,起錨向北岸曹軍大營進發。
時至五更,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教士卒將船只頭西尾東一字擺開,橫于曹軍寨前。
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吶喊,故意制造了一種擊鼓進兵的聲勢。魯肅見狀,大驚失色,諸葛亮卻心底坦然地告訴他說:“我料定,在這濃霧低垂的夜里,曹操決不敢毅然出戰。
你我盡可放心地飲酒取樂,等到大霧散盡,我們便回。”曹操聞報后,果然擔心重霧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輕易出戰。
他急調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趕到江邊,會同水軍射手,共約1萬多人,一齊向江中亂射,企圖以此阻止擊鼓叫陣的“孫劉聯軍”。一時間,箭如飛蝗,紛紛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
過了一段時間后,諸葛亮又從容地命令船隊調轉方向,頭東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讓士卒加勁地擂鼓吶喊。等到日出霧散之時,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滿了箭枝。
此時,諸葛亮才下令船隊調頭返回。他還命令所有士卒一齊高聲大喊:“謝謝曹丞相賜箭!”當曹操得知實情時,諸葛亮的取箭船隊已經離去20余里,曹軍追之不及,曹操為此懊悔不已。
船隊返營后,共得箭10余萬枝,為時不過3天。魯肅目睹其事,極稱諸葛亮為“神人”。
諸葛亮對魯肅講:自己不僅通天文,識地利,而且也知奇門,曉陰陽。更擅長行軍作戰中的布陣和兵勢,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霧可以利用。
他最后說:“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豈能害我!”當周瑜得知這一切以后,大驚失色,自嘆不如。
3.關于四大名著中的一個故事
《三國演義》“三顧茅廬”的故事
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南陽臥龍崗上)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后,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和張飛都覺得不用這樣座,但劉備又堅持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4.四大名著中的一個小故事的感受
我看過三打白骨精這篇文章后,唐僧和孫悟空給我的印象最深,孫悟空想保護唐僧,斬妖除魔,可是唐僧肉眼凡胎,不分善惡,不讓孫悟空把偽裝的妖怪打死。
**就寫幾首詩:“人妖顛倒是非淆,對敵慈悲對友刁。咒念金箍聞萬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當剮唐僧肉,一拔何虧大圣毛。教育及時堪贊賞,豬猶智慧勝愚曹;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域必成災。金猴奮起千釣棒,王宇澄清萬里埃。
今日歡呼孫大圣,只緣妖霧又重來;賴有睛空霹靂雷,不教白骨聚成堆。九天四海澄迷霧,八十一番弭大災。
僧受折磨知悔恨,豬期振奮報涓埃。金睛火眼無容赦,哪怕妖精億度來。”
不過,這也不能全怪唐僧,在我以前看電視的時候,唐僧給孫悟空戴緊箍圈,孫悟空就差點把唐僧打死,所以唐僧不信孫悟空,才會那樣。
5.把我國的四大名著中的每一個名著的10個故事用簡短的幾句話概括
《三國演義》:桃源結義,曹操險刀,溫酒斬華雄,轅門射戟,過五關斬六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敗走麥城,火燒連營,六出祁山,魏帝禪讓,蜀吳被滅。
《西游記》:猴王出世學藝,大鬧天宮,觀音授寶眾人取經,九九八十一難,眾人圓滿。
《紅樓夢》:賈林相見,兩小無猜,眾女齊聚,賈家敗落,林死賈癡,寶玉出家。
《水滸傳》:太尉放走星宿,高俅發跡,林沖落草,智取生辰綱,火并王倫,宋江為囚與各兄弟相識,晁蓋死盧俊義落草,梁山排位敗官兵,梁山招安戰遼滅三寇,一百零八將死散各自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四大名著中的一個特別簡短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