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京劇的起源
中國戲曲歷經八百余年,傳承悠久,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金元雜劇到明清傳奇;從昆(曲)弋(陽腔)繁榮到四大徽班進京。
從京劇誕生到成為“國粹”走進黃金時代,二百年的京劇史里產生了程長庚、譚鑫培、楊小樓、梅蘭芳、馬連良等一代又一代表演藝術大師。
以富連成為代表的眾多戲曲科班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優秀演員,支撐著近百年京劇藝術殿堂。星羅棋布的戲樓劇場提供了京劇繁榮的舞臺,精良獨特的器樂、道具、戲裝行業為京劇演出增色生輝。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逢清高宗(弘歷)八旬壽辰,徽伶高朗亭等率“三慶”徽戲班進京賀壽演出,演畢立足京城。
此后許多徽班相繼來京,其中三慶、四喜、春臺、和春最負盛名,時稱“四大徽班”。在長期實踐中,不斷從秦腔、漢調、昆曲、京腔等劇種汲取營養,經數十年演變,形成京劇。
擴展資料:
京劇經典劇目介紹:
1、《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是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表演的梅派經典名劇之一。主角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妃虞姬。
秦末,楚漢相爭, 韓信命李左車詐降項羽,誆項羽進兵。在九里山十面埋伏,將項羽困于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
項羽突圍不出,又聽得四面楚歌,疑楚軍盡已降漢,在營中與虞姬飲酒作別。虞姬自刎,項羽殺出重圍,迷路,至烏江,感到無面目見江東父老,自刎江邊。
2、《空城計》
《空城計》是傳統京劇的經典劇目,敘述的是諸葛亮因馬謖自持才能而失掉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軍15萬攻打諸葛亮駐地西城。
當時,諸葛亮所部精銳俱已遣出,西城空虛,只有駐地的老弱士兵,寡不敵眾,萬分危急。諸葛亮定空城之計,以城門大開,從容不迫,若無其事地登上城樓觀山賞景,飲酒撫琴。
司馬懿兵臨城下,見諸葛亮端坐城樓,笑容可掬,焚香彈琴,疑惑不已,深恐中計,疑有伏兵,不進而退。再次復回攻城,遇趙云抵擋而收兵。
代表人物:
1、王楞仙(1859年-1908年),京劇小生,名樹榮,又名桂官,號楞仙,字丹初。原籍江蘇。生于北京,順天宛平人。是四喜班小生鮑福山的弟子,也求教于名小生徐小香之弟。
習小生,且深受徐小香教益。長期在三慶班演出,與譚鑫培、陳德霖合作,并一度任三慶班班主。曾為清朝“內廷供奉”。
王楞仙身材稍胖,個子不高,眼睛大而有神,扮相溫文爾雅,秀逸脫俗。雖嗓音、唱工不及徐小香,在做工上卻有不少創樹。他會戲寬廣,文武昆亂不擋。
繼徐小香后,王楞仙成了京劇小生行當中的佼佼者。與徐小香(蝶仙)和陸薇仙被譽為小生中的“三仙”,而馳名京劇舞臺。
2、錢金福,男,昆曲正旦,后改架子花臉。字紹卿,堂號“維新堂”,1878年光緒四年(戊寅)生人。為“日新堂”殷采芝弟子,是道光、咸豐、同治時的著名昆曲正旦。
有三子二女,長子錢寶蓮,工花旦;次子錢寶奎、三子錢雙蓮均工凈行;長女適武旦朱小元,次女適其弟子石雙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京劇
2.京劇的由來簡略
京劇的前身是徽班。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后大量吸收當時在北京流行的昆曲、京腔、秦腔等各種戲曲藝術的成就,同時又受到北京的語言、風俗等地方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
古徽州的戲曲活動比較早,明代中期已呈勢頭。歙人,嘉靖年間官至兵部侍郎的汪道昆,就是一位杰出的劇作家。他雖身任武職,也作文,也寫詩,尤擅長雜劇,著有《高唐夢》、《五湖游》、《洛水悲》等歷史劇,在徽州一帶上演盛行。進入清代,徽州的戲曲活動更是方興未艾,其主要是與徽州的“處者以學,行者以商”,“商而兼出”,合商業資本和豪紳巨族于一身的思想有關,在發展徽商經濟的同時,促進了戲曲文化的大發展,寓教于樂之中。
徽劇的形成,是在徽腔與青陽腔結合的基礎上,同亂彈、吹腔交流融合,并受昆腔的一定影響,才有了徽班與徽幫。當時著名的有慶升、彩慶、同慶、陽春等四個班社。清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四大徽班相繼進京演出,轟動京師。后又于嘉慶、道光年間,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形成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體系,演變為京劇。
3.戲曲的來歷50字
說明一下,下面是一個很粗略的分類 1、昆曲 昆曲,又稱“昆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
它源于江蘇昆山,明中葉后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
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于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
自明代中葉后,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
它源出于山西、陜西交界處的“山陜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后,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時間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
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后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于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
20世紀30年代以后,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
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于山、陜交界處的山陜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劇情節。
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陜西交界的山陜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
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樸。
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陜西交界的山陜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陜梆子。
現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陜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于秦腔,語言也用陜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于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黃、羅羅腔等。
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
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陜西省地方戲,也叫“陜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樸,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于表現悲劇情節。
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臺 二人臺,流行于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后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
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于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樸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于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陜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
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
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
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
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
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
4.京劇的起源200~100字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
同時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后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擴展資料:
京劇特點
京劇舞臺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臺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范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臺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
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臺藝術的創造。由于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于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臺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
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樸、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藝術更趨于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臺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并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京劇
5.京劇由來的故事簡短版(其中的一個小故事)
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區,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戲,還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雜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為首的第一個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
伍子舒在《隨園詩話》批注中則更具體指出是“閩浙總督伍納拉命浙江鹽商偕安慶徽人都祝厘。”隨后還有不少徽班陸續進京。著名的為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班,雖然和春成立于嘉慶八年(1803),遲于三慶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稱之為“四大徽班進京”。
經有過許多名稱。計有:亂彈、簧調、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黃)、二簧(二黃)、大戲、平劇、舊劇、國劇、京戲、京劇等。
擴展資料
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劇表演四項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戲曲演員從小就要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凈)。但是要求每一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京劇的藝術特色。更好地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形象。
京劇有唱,有舞,有對白,有武打,有各種象征性的動作,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藝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京劇
6.京劇的起源及歷史
京劇,被譽為中國的“國粹”,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京劇之名始見于清代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后與北京劇壇的昆曲、漢劇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
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恐、悲”等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惡之分。人物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京劇的形成與傳播: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區,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戲,還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雜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為首的第一個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揚州畫舫錄》載:“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慶。”隨后還有不少徽班陸續進京。著名的為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班,后世并稱之為“四大徽班進京”。
乾隆、嘉慶年間,北京文物薈萃,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各劇種藝人匯集。北京舞臺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對峙。徽班到京后發揚其博采眾長的傳統,廣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劇目和表演方法,同時繼承了眾多的昆腔劇目,因而在藝術上得到迅速提高。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京劇較擅長于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折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臺本戲。
同治六年(1867),京劇傳到上海。從而使之成為與北京并立的另一個京劇中心。京劇在進入上海之前,即咸豐十年(1860)之后,隨商旅往來及戲班的流動演出,很快傳播到全國各地。1919年,梅蘭芳率劇團赴日本演出,京劇藝術首次向海外傳播,此后,世界各地把京劇看成中國的演劇學派。
總之,京劇藝術是在我國許多民族古老戲曲藝術創作成果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它所以取得今天的輝煌成就,是經過幾輩人悉心繼承,努力創新的結果。在某種意義上它已經成為中國文化藝術的圖騰。
7.京劇的起源
京劇的前身是徽班。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后大量吸收當時在北京流行的昆曲、京腔、秦腔等各種戲曲藝術的成就,同時又受到北京的語言、風俗等地方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
古徽州的戲曲活動比較早,明代中期已呈勢頭。歙人,嘉靖年間官至兵部侍郎的汪道昆,就是一位杰出的劇作家。他雖身任武職,也作文,也寫詩,尤擅長雜劇,著有《高唐夢》、《五湖游》、《洛水悲》等歷史劇,在徽州一帶上演盛行。進入清代,徽州的戲曲活動更是方興未艾,其主要是與徽州的“處者以學,行者以商”,“商而兼出”,合商業資本和豪紳巨族于一身的思想有關,在發展徽商經濟的同時,促進了戲曲文化的大發展,寓教于樂之中。
徽劇的形成,是在徽腔與青陽腔結合的基礎上,同亂彈、吹腔交流融合,并受昆腔的一定影響,才有了徽班與徽幫。當時著名的有慶升、彩慶、同慶、陽春等四個班社。清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四大徽班相繼進京演出,轟動京師。后又于嘉慶、道光年間,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形成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體系,演變為京劇。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京劇之名始見于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 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后與北京劇壇的昆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 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 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用簡短的語言寫京劇的起源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