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夏朝的8個小故事
1、桀在位的時候,非常的荒淫。
他命令手下將全天下的美女都搜羅了起來,然后將她們都納入到了自己的后宮之中,他還建造了各種宏大的宮殿,而光是建造這些宮殿,就花費了當時全國接近三分之一的物力和人力,但是桀卻是對這些東西非常的熱衷。他喜歡建造這些東西來滿足他自己的虛榮心。
曾經有大臣跟他說,一個君王如果不能夠聽從大臣們的建議,那么他就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但是桀絲毫沒有將這些話放在心上,他反而說,我是國家的君主,也就是相當于天上的太陽一樣。
天下的百姓們不能夠沒有太陽,所以他們也不能夠沒有我。什么時候太陽掉下來了,我才會滅亡。
正是這樣的心態,使得夏朝最后是滅亡在了他的手上。2、夏朝之前,君主這個位置都是采用的禪讓制,也就是說誰有能力就由誰來坐這個位置。
當時的堯舜都是這樣做的,而這種做法也是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的。是因為禹比較自私,所以才強行將這個君主的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嗎?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大家都知道當年禹為了天下的人們免除洪水的侵擾,奮斗了好多年才將肆虐天下的洪水給治理好了,可以說,他是一個心中有天下的人。
其實,禹在退位之前,是想要將位置傳給當年跟著自己治水的大功臣伯益的,但是不巧的是,伯益竟然是因為不幸去世了,結果當時的禹也死了,而皇位就沒人去做了。3、杜康釀酒:杜康由一個負責管糧食生產的大臣,一下子降為糧食保管,心里十分難過。
但他又想到嫘祖、風后、倉頡等臣,都有所發明創造,立下大功,唯獨自己沒有什么功勞,還犯了罪。想到這里,他的怒氣全消了,并且暗自下決心:非把糧食保管這件事做好不可。
有一天,杜康在森林里發現了一片開闊地,周圍有幾棵大樹枯死了,只剩下粗大樹干。樹干里邊已空了。
杜康靈機一動,他想,如果把糧食裝在樹洞時,也許就不會霉壞了。于是,他把樹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樹,都一一進行了掏空處理。
不幾天,就把打下的糧食全部裝進樹洞里了。誰知,兩年以后,裝在樹洞里的糧食,經過風吹、日曬、雨淋,慢慢地發酵了,便成了酒。
4、太康失國: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于朝政。
啟死,其子太康繼位,也沉湎于聲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后羿看到夏王朝內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獵數月不歸之時,乘機掌握了夏的政權。
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繼位,仲康勢弱,當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繼位。
后羿把相趕走,自己當了國王,這就是史書上稱作“太康失國”和“后羿代夏”的故事。5、啟伐有扈氏的甘之戰是兩強相遇,因而打得十分激烈,但留下的有文字記載的史料不多,主要是啟的一篇戰斗動員令《尚書·甘誓》,是啟在戰于甘之前,召集左右高級官吏申明紀律約戒的誓師詞。
第二段是誓師詞全文,首先宣布有扈氏罪狀是“威侮五行、怠棄三正”,意思是指責敵人上不敬天象,下不敬大臣,引起天怒人怨,所以伐有扈是代天行罰。其次宣布軍事紀律,命令部屬各自奉行命令,忠于職守,努力戰斗,還申命奉行命令者將在祖廟中受到獎賞,違背命令者,將在社壇前處死。
戰爭進行得很激烈,最終夏后氏獲得勝利,啟得以建立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6、孔甲是夏朝的第十四代國君。
這個人荒淫無度、驕縱輕狂,而且還特別的迷信鬼神之事。平時他也不理朝政,因為他認為自己是天命所歸才當的國君,所以上天早已把一切都給他安排好了,不用他操心,他只要吃喝玩樂就可以了。
有一天,孔甲帶著幾個大臣到河邊游玩,發現有兩個“怪物”正趴在河邊曬太陽。孔甲嚇了一跳,他旁邊的一個大臣卻說:“國君別怕!您仔細看看,趴在那里的正是您日思夜想的龍呀!”7、有了方十里之地和五百人之眾,少康開始謀劃復國。
他首先和逃亡有鬲氏的夏臣伯靡建立聯系,收撫斟灌氏、斟尋氏被伐滅時逃散的族人,組建、發展武裝辦量。然后“使女艾諜澆,使季抒誘豷,遂滅過、戈,復禹之績”。
傳說女艾是少康之臣,被派打入澆處為間諜,季抒則是少康之子,誘殺豷等,都反映了處心積慮、以弱勝強的謀略。澆是傳說“多力,能陸蕩舟”的勇猛之士。
寒浞代夏,所擁有的土地、人民遠多于后相,所以少康復國的軍事斗爭,更多使用了詭詐手段,經歷很多曲折,不是輕易得勝的。《楚辭·天問》有:“惟澆在戶何求于嫂,何少康逐犬而顛隕其首。
女歧縫裳而館同爰止,何顛易厥首而親以逢殆。澆謀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尋何道取之”。
這首詩透露出少康曾用行刺或襲擊的方法除掉了澆,很可能就是女艾夜間行刺,錯殺為澆縫裳上了堅甲,自以為萬無一失,卻還是被少康尋找到機會,利用田獵放犬逐獸,襲殺澆而斷其首。進而攻滅豷、寒浞。
寒浞自殺未遂,被綁住拖到伯靡面前。伯靡歷數寒浞各項罪狀,將他的肉一片一片割下,凌遲至死。
少康命人將豷剁成肉醬。少康重建了夏后氏的統治,建都綸邑。
在位期間,少康勤政愛民,專心農業水利,史稱為少康中興。8、通過自己的本事,干掉了本應奉天承運的伯益,獨攬了大權。
當時畢竟是禪讓制的時。
2.關于夏朝的8個小故事
1、桀在位的時候,非常的荒淫。
他命令手下將全天下的美女都搜羅了起來,然后將她們都納入到了自己的后宮之中,他還建造了各種宏大的宮殿,而光是建造這些宮殿,就花費了當時全國接近三分之一的物力和人力,但是桀卻是對這些東西非常的熱衷。他喜歡建造這些東西來滿足他自己的虛榮心。
曾經有大臣跟他說,一個君王如果不能夠聽從大臣們的建議,那么他就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但是桀絲毫沒有將這些話放在心上,他反而說,我是國家的君主,也就是相當于天上的太陽一樣。
天下的百姓們不能夠沒有太陽,所以他們也不能夠沒有我。什么時候太陽掉下來了,我才會滅亡。
正是這樣的心態,使得夏朝最后是滅亡在了他的手上。2、夏朝之前,君主這個位置都是采用的禪讓制,也就是說誰有能力就由誰來坐這個位置。
當時的堯舜都是這樣做的,而這種做法也是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的。是因為禹比較自私,所以才強行將這個君主的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嗎?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大家都知道當年禹為了天下的人們免除洪水的侵擾,奮斗了好多年才將肆虐天下的洪水給治理好了,可以說,他是一個心中有天下的人。
其實,禹在退位之前,是想要將位置傳給當年跟著自己治水的大功臣伯益的,但是不巧的是,伯益竟然是因為不幸去世了,結果當時的禹也死了,而皇位就沒人去做了。3、杜康釀酒:杜康由一個負責管糧食生產的大臣,一下子降為糧食保管,心里十分難過。
但他又想到嫘祖、風后、倉頡等臣,都有所發明創造,立下大功,唯獨自己沒有什么功勞,還犯了罪。想到這里,他的怒氣全消了,并且暗自下決心:非把糧食保管這件事做好不可。
有一天,杜康在森林里發現了一片開闊地,周圍有幾棵大樹枯死了,只剩下粗大樹干。樹干里邊已空了。
杜康靈機一動,他想,如果把糧食裝在樹洞時,也許就不會霉壞了。于是,他把樹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樹,都一一進行了掏空處理。
不幾天,就把打下的糧食全部裝進樹洞里了。誰知,兩年以后,裝在樹洞里的糧食,經過風吹、日曬、雨淋,慢慢地發酵了,便成了酒。
4、太康失國: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于朝政。
啟死,其子太康繼位,也沉湎于聲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后羿看到夏王朝內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獵數月不歸之時,乘機掌握了夏的政權。
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繼位,仲康勢弱,當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繼位。
后羿把相趕走,自己當了國王,這就是史書上稱作“太康失國”和“后羿代夏”的故事。5、啟伐有扈氏的甘之戰是兩強相遇,因而打得十分激烈,但留下的有文字記載的史料不多,主要是啟的一篇戰斗動員令《尚書·甘誓》,是啟在戰于甘之前,召集左右高級官吏申明紀律約戒的誓師詞。
第二段是誓師詞全文,首先宣布有扈氏罪狀是“威侮五行、怠棄三正”,意思是指責敵人上不敬天象,下不敬大臣,引起天怒人怨,所以伐有扈是代天行罰。其次宣布軍事紀律,命令部屬各自奉行命令,忠于職守,努力戰斗,還申命奉行命令者將在祖廟中受到獎賞,違背命令者,將在社壇前處死。
戰爭進行得很激烈,最終夏后氏獲得勝利,啟得以建立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6、孔甲是夏朝的第十四代國君。
這個人荒淫無度、驕縱輕狂,而且還特別的迷信鬼神之事。平時他也不理朝政,因為他認為自己是天命所歸才當的國君,所以上天早已把一切都給他安排好了,不用他操心,他只要吃喝玩樂就可以了。
有一天,孔甲帶著幾個大臣到河邊游玩,發現有兩個“怪物”正趴在河邊曬太陽。孔甲嚇了一跳,他旁邊的一個大臣卻說:“國君別怕!您仔細看看,趴在那里的正是您日思夜想的龍呀!”7、有了方十里之地和五百人之眾,少康開始謀劃復國。
他首先和逃亡有鬲氏的夏臣伯靡建立聯系,收撫斟灌氏、斟尋氏被伐滅時逃散的族人,組建、發展武裝辦量。然后“使女艾諜澆,使季抒誘豷,遂滅過、戈,復禹之績”。
傳說女艾是少康之臣,被派打入澆處為間諜,季抒則是少康之子,誘殺豷等,都反映了處心積慮、以弱勝強的謀略。澆是傳說“多力,能陸蕩舟”的勇猛之士。
寒浞代夏,所擁有的土地、人民遠多于后相,所以少康復國的軍事斗爭,更多使用了詭詐手段,經歷很多曲折,不是輕易得勝的。《楚辭·天問》有:“惟澆在戶何求于嫂,何少康逐犬而顛隕其首。
女歧縫裳而館同爰止,何顛易厥首而親以逢殆。澆謀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尋何道取之”。
這首詩透露出少康曾用行刺或襲擊的方法除掉了澆,很可能就是女艾夜間行刺,錯殺為澆縫裳上了堅甲,自以為萬無一失,卻還是被少康尋找到機會,利用田獵放犬逐獸,襲殺澆而斷其首。進而攻滅豷、寒浞。
寒浞自殺未遂,被綁住拖到伯靡面前。伯靡歷數寒浞各項罪狀,將他的肉一片一片割下,凌遲至死。
少康命人將豷剁成肉醬。少康重建了夏后氏的統治,建都綸邑。
在位期間,少康勤政愛民,專心農業水利,史稱為少康中興。8、通過自己的本事,干掉了本應奉天承運的伯益,獨攬了大權。
當時畢竟是禪讓制的時代,雖然是末期,但是禪讓觀念還是正統觀念,因此有很多。
3.夏朝有哪些故事
夏朝(前2033?-前1562?)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領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終將部落聯盟首領之位禪讓于他,是夏王朝的開端。大禹死后,其子啟即位,即歷史上所謂的“大禹傳子”,宣告了部落聯盟“禪讓制”的結束和封建世襲制的開始。
然而夏的統治并不鞏固,啟在位的時代就發生了伯益叛亂;啟之子太康也治國無方,當政期間更是戰亂紛紛,最后被東夷的后羿奪取了統治權,史稱“太康失國”。后羿與太康相同,也是一個無能的統治者,終日沉溺于游獵之中,將政事完全交與寒浞手中。寒浞掌權后,殺后羿而代之,自立為王。
后,太康弟仲康之孫少康與夏朝遺臣伯靡聯手,起兵打敗寒浞,恢復夏朝的統治地位,史稱“少康中興”;夏朝的統治這才得以鞏固,進入了國勢向上的相對穩定時期。自少康以后的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等八代的統治,政治穩定,經濟繁榮。
到夏代的第十三個國王孔甲執政,夏朝開始走向了衰亡。孔甲“好方鬼神,事**”,引起人民的不滿和諸侯的叛亂。夏朝的統治從此發生危機,只過了四代便導致了亡國之禍。故而史書記載“孔甲亂夏,四世而隕”(《國語·周語》)。
夏朝的最后一個國王夏桀,是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間,大量驅使百姓為其建造了無數的宮室臺榭,又大肆興兵對外征伐,使得諸侯紛紛離之而去。而這時,黃河下游的一個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領成湯的領導下興盛起來。成湯以討伐暴君夏桀為名,發動了滅夏的戰爭;夏桀兵敗,死于南巢(今安徽壽縣),夏朝宣告滅亡。
夏朝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由于年代久遠,加之至今我們仍未發現任何原始的文獻與文字記載,故而,我們今日了解夏朝只能從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傳說中略知一二。近年來,通過對夏都遺址的考古工作及“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使我們對夏代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又有了新的認識。在河南偃師縣二里頭村發現的二里頭文化正是夏朝文化的代表。其中,發現了大量青銅器、陶器及大面積宮殿遺址群。由此看來,夏朝已由石器時代進入了青銅器時代,并且掌握了冶金與鑄造技術。與石器時代相比,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據傳說,釀酒業也是由夏朝開始的。《世本.作篇》有“伐狄作酒”的記載。)另外,從一些古典籍中我們可以看到,夏朝已經采用干支紀年,并且出現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夏時”,這都是當時科學文化水平的見證。
夏朝共經歷十三世、十六王,他們分別是:禹—啟—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發—夏桀,前后約四百七十一年 。夏王朝是一個古老的王朝,雖然距我們已經四千年,但關于夏的一些傳說至今還廣為流傳。由此可見,其對后世的深遠影響。夏作為上古三代的開始,為華夏文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夏朝就沒有此后中華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
4.夏朝的歷史事跡
編輯本段夏朝 (約為前2070年—約前1600年) 中國歷史上從“公天下”變為“家天下”,就是從夏朝的建立開始的。
基本上可以說,“家天下”的出現,也就是由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轉變的一種標志。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重要王朝,也是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對夏王朝記載比較多的是司馬遷的《史記》,據《史記》記載,夏王朝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7世紀,前后大約有470余年,經歷了13世,有16個帝王先后作為統治者。 早在大禹治水之后,由于大禹深受擁護,根據“禪讓”制而做了舜的繼承人。
他在位時,曾經將當時的中國劃為9個州,這大概就是“九州大地”的來歷。大禹還制定了各種制度,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大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承了權位。啟在與伯益爭奪權位的斗爭中獲勝,而且殺死了伯益。
而伯益本來是大禹按照禪讓制選定的傳位的對象,啟的即位,打破了禪讓制,成了歷史上王位世襲繼承制的開端。也就是“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啟在位期間,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時期。夏朝統治的范圍大約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東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東的三省交界處,西到山西南部。
可是,啟死后,繼承王位的太康在東夷族的進攻下喪失了權力,經過3代的爭斗,直到少康繼位以后夏朝才得以鞏固穩定。這就是從“太康失國”到“少康中興”的過程。
以后的統治者都善于控制東夷,或是同東夷搞好關系。可是到了桀統治的時候,卻一味地討伐邊國,耗費了大量財力。
而且,桀是一個昏庸無能、貪圖享受的暴君,殘害百姓,重用奸佞。在夏王朝陷入內外交困時,商湯對它進行了討伐。
桀被商湯戰敗,被放逐以后就死了,夏王朝被商朝所取代。夏王朝的各種制度和經濟文化上的發展,尤其是在農業生產、鑄銅技術、天文歷法等方面的進步都對后世有很大影響。
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啟在鈞臺(今河南禹州)廢除部落傳統的“禪讓”制、殺死柏益稱王而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部落王朝。
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夏朝共傳13代,16王。
夏的中心區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據說啟死后,太康即位,出現了一時的政權更迭,即所謂“失國”。
再經少康中興,重建夏朝。到孔甲統治時,夏朝走向衰落。
此后,三傳至桀,為大一統的商朝所代替。 由于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所以,長期以來對其了解還主要依賴古代文獻的記載,包括夏朝的國王、官吏、軍隊以及刑獄情況。
現代以來,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村遺址中大型宮殿、墓葬以及許多青銅器的出土,則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作為奴隸制的晚期部落聯盟夏國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 夏朝都城位于安邑,即現在的山西省運城市夏縣。
5.求幾則夏朝時的歷史小故事 不要太多 注意是要夏朝的
1、后羿代夏夏王朝的統治基本穩定之后,以啟為首的貴族統治者,就肆意奴役和剝削廣大庶民群眾,放縱于“淫湎康樂”的生活。
啟死之后,由子太康繼立,夏王朝內部發生內訌。先有“五子”爭立,接著又有武觀叛亂,廣大庶民群眾就借此展開了強烈的反抗斗爭。
這就使有窮后羿有機可乘,他“因夏民以代夏政”,一度奪取了夏王室的統治權力。2、大禹治水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
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于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于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3、羅太后好佛羅太后令人抄寫、刻印全部西夏文大藏經。此舉花費了不少人力、物力、財力。
天慶十三年(1206)一月,鎮夷郡王李安全與羅太后發動了政變,廢黜了桓宗,自己即位。是為夏襄宗。
政變不久后桓宗在關押中辭世。六月,李安全讓羅太后派人上表金朝,但金朝開始不予承認,專門派人出使西夏察問。
經羅太后再次上表冊封,金朝才勉強應允。羅太后廢立自己的兒子,另立侄子為帝原因無考。
其后,羅太后不知所終。4、酒神杜康傳說在黃帝的時候,有一個叫杜康的人,專門負責管理糧食。
當時,隨著農耕的發展,糧食每年都獲得大豐收。可是,糧食多了吃不完,只能儲藏在山洞里,山洞陰暗潮濕,時間一久,糧食全部腐爛了。
杜康見狀,開始苦思冥想儲糧的方法。這一天,杜康來到樹林里散步,發現了幾棵枯死的大樹,只剩下粗大空蕩的樹干。
杜康靈機一動,把糧食全部倒進了干燥的樹干里。過了一段時間,杜康來到樹林里查看糧食,他驚奇地發現:儲糧的枯樹前,橫七豎八地躺著一些野豬、山羊和兔子,一動不動,好像死了一樣。
他連忙走近看個究竟:原來盛糧的樹干裂開了幾條縫,由里向外不斷滲水。看來,這些動物是舔吃了這水才躺倒的。
杜康湊過去一聞,只覺一股清香撲面而來,他不禁嘗了幾口這濃香水,頓覺神清氣爽。后來,杜康把濃香水帶回家,請大家品嘗,大家你一口,我一口,都說好味道。
就這樣,酒在民間逐漸普及開來,杜康也被人們尊稱為“酒神”。5、夏朝滅亡發有一次在田間打獵,正好下雨,于是在附近的民宅里面避雨。
屋里一位老人,目光炯然。發和關龍逄閑聊幾句,發現他是個人才,就向他請教治國的策略。
關龍逄以養馬喻治民理政,發愕然而起。發又問關龍逄為君之道,關龍逄說:“作為人君,你要謙恭待人,對人臣要互相敬信,要愛護人才。
只有這樣天下才能安定,社稷宗廟才會穩固。“發回宮后,先提拔關龍逄為大夫,后提拔關龍逄為相。
關龍逄不負眾望,把夏朝治理的井井有條,使孔甲時期瀕臨崩潰的經濟迅速好轉。發臨死前,遺命關龍逄輔佐自己的兒子桀。
發去世后,桀繼承王位,桀荒淫無度,不理朝政,關龍逄盡忠直言,反而被夏桀殺害。桀更加肆無忌憚,再也沒人敢犯顏進諫了。
這時居住在東方的商民族日益興盛起來,首領商湯在謀臣伊尹的輔佐下,率師討伐夏桀。夏桀的軍隊不堪一擊,在鳴條一戰便徹底潰敗了。
夏桀逃奔南巢,死于亭山,夏就此滅亡了。
6.有關夏朝,商朝,西周的故事
襄公七年(前771)春,周王朝出現了一件大事。
這件事還得從周幽王的寵姬褒姒說起。這褒姒乃是褒人所獻,姓姒,故稱為褒姒。褒姒閉月羞花,沉魚落雁,令人沉迷,卻惟獨不好笑,整日板著臉,是個典型的酷女。自從嫁給周幽王以來,褒姒就從沒給過幽王一個笑臉,始終是冷冰冰的,酷酷的樣子。這周幽王也十分奇怪,宮中美女如云,且個個對他畢恭畢敬,逢迎巴結,他偏偏不喜,卻獨獨喜歡這個對他冷冰冰的褒姒。最讓他傷心的是,這褒姒連笑臉都不肯給。
周幽王不想強迫褒姒,他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道理,所以他加緊了對褒姒的攻勢。這一日,周幽王苦思冥想一個晚上,好不容易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在早上給褒姒捧了一大捧鮮花獻給褒姒,在門外等了半晌,好不容易聽到了褒姒的梳洗打扮的聲音,心知褒姒已經起床了,便敲了敲門,里面的褒姒嬌聲道:“請進。”,這幽王才很紳士地走進屋去,沒成想,剛邁進一條腿,另一條腿卻被絆了一下,周幽王整個人摔了一個大馬趴。周幽王自己被摔得鼻青臉腫,手中的鮮花卻一絲未動。他以前常使此計,每試必爽,從無失手,常常逗得他的美人兒們哈哈大笑。
但這次例外,這褒姒似乎知道了他的伎倆,依然不言不笑,冷冷地看著他,令他十分不爽,只好自我解嘲地笑道:“呵呵,我太不長眼了,讓夫人兒見笑了”,見褒姒依然沒有動靜,周幽王只好訕訕地退了出去。
周幽王甚是煩惱,連朝也不想上了,吩咐大臣虢石父代他到殿上支應一下,獨自悶悶的躺在益壽亭的搖椅發呆。他清楚地記得,他娶了這褒姒已經好幾年了,在這幾年里他沒少費了心思討這褒姒一笑,他扳著指頭算了一下,自從褒姒嫁給他后,只笑過兩次,第一次是他廢了申侯封她為后的時候,第二次就是褒姒之子被他封為太子之時。時間過得真快,一晃時間就又過了幾年了,從此再沒見過這褒姒開口笑過,最后褒姒干脆把他趕出了自己的寢宮。回味起褒姒的兩次開顏,周幽王不盡的意猶未盡,回味無窮。
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何不懸賞?周幽王想到這里又有了希望,于是便令人下告示:“凡有逗褒姒一笑者賞銀萬兩”。
果然虢石父見到周幽王的告示,趕來稟道:“臣有辦法令王后開心一笑。”
周幽王大喜,抓住虢石父的雙手激動地說:“假如愛卿能讓寡人的愛妃一笑,寡人給你黃金萬兩。”
虢石父道:“臣為大王、王后服務是分內之事,豈能貪圖大王的封賞。”
周幽王說道:“快點說一下,你到底有何計能使王后開心?”
虢石父附耳對周幽王說了幾句話,周幽王大喜。
次日,周幽王親自去請褒姒郊游,褒姒本待不去,但耐不住他癡纏硬磨,只好隨他前去。
一行人浩浩蕩蕩來到烽火臺,周幽王攙扶著褒姒下車,又親自攙扶褒姒一步步走上烽火臺。二人迎風遠眺,極目四望,果然是愜意無比。
見褒姒興致很高,周幽王令人點燃烽火,只見一股狼煙,直沖云霄,煞是壯觀。
過不大時,只見遠處煙塵滾滾,原來是諸侯見烽火乍起,以為外敵來犯,派兵來救幽王。
見諸侯上當,褒姒果然展顏一笑。幽王見褒姒開心,自是也笑的前仰后合。
為將官問道:“大王點燃烽火,可是有敵人來犯?”
周幽王直笑得前氣不接后氣,說道:“寡人和你開玩笑的,你們還當真了真是傻子。”
為將官異常惱怒,但礙于他是大王,不好作,只好憤憤地揮手,領兵退去。
周幽王見褒姒嫣然一笑,大感受用,回味無窮。隨后照葫蘆畫瓢又來了兩次烽火戲諸侯的游戲。第二次諸侯們雖有了一次上當的經驗,但怕周王室真的有什么事,還是派兵來了,來后現再次上當,再次憤憤而去。第三次的時候,諸侯們便知道這只不過是周幽王的一個游戲而已,沒人前來了,后來又怕出事,還是派兵來了,發現又上了當,再次憤憤而離。
周幽王周幽王因寵愛褒姒,三戲諸侯,諸侯眾叛親離。申侯串通西戎、戎狄入侵周朝。最終在驪山下殺了周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