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刻舟求劍是什么意思
刻舟求劍
[編輯本段]成語資料
【漢語文字】刻舟求劍
【漢語讀音】kè zhōu qiú jiàn
【詞語解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典故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詞語示例】似你這樣尋根究底,便是~,膠柱鼓瑟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
【近義詞】守株待兔、墨守成規、鄭人買履、表水涉澭
【反義詞】看風使舵、見機行事
【語 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詞 性】貶義詞
[編輯本段]文章概況
【原 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 文】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不會隨船而前進。像這樣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注 釋】
1.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2.自--從。
3.遽--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時間很緊迫。
4.契--雕刻。
5.是--指代這里。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嗎?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7.墜--掉落。
8.若--像。
9.是吾劍之所從墜--這里是我的劍墜落的地方。
10.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
11.求--尋找
12.之--代詞,代“劍”
13.其劍自舟墜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這
15.從其所契者,其:他
16.而置之其座,其:自己的
【作 者】
呂不韋,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呂不韋是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所以積累起千金的家產。他以“奇貨可居”聞名于世,曾輔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國,并組織門客編寫了著名的《呂氏春秋》,也是雜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編輯本段]典故寓意
刻舟求劍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比喻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成語詞典中注音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于這種變化的需要。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是不行的。
這是一個寓言故事,諷刺了片面、靜止,不知變通、墨守成規的人。
刻舟求劍是一個貶義詞,并列式短語,為“刻舟”和“求劍”兩個動賓短語構成的并列短語,在句子中可以作謂語、定語或者狀語。
刻舟求劍的近義詞是墨守成規 ,反義詞有見機行事
2.刻舟求劍,文言文簡單的翻譯
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來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自《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劍從船上掉進水里,他就在船幫上刻下一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從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里去找劍。船已走了很遠,而劍卻沒走,這樣去找劍,2113不是很糊涂嗎?
[哲理評析]
故事中楚國人滑稽可笑的做法違背了哲學中物質與運動關系的基本原理。辯證5261唯物主義認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是位物質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說,整個宇宙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之中,不運動的物質是不存在的。具體說,從4102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從無機界到有機界,從人類社會到思維領域,都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離開物質談運動或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文中的楚國人,雖然看到了船、水、劍的客觀存在,卻忽視、否認了它們的運動,是一種1653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的錯誤表現。
3.刻舟求劍的原文大意
有個人乘船過江劍從船上掉水里,他就在船幫上刻下一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從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里去找劍.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注釋
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時間很緊迫.
契——音氣,動詞,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這里是對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呂氏春秋——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是秦國的宰相呂不韋的賓客們合編的.全書的內容較雜,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學說,共分八覽、六論、十二紀.
4.誰能簡短地說一下“刻舟求劍”和“買櫝還珠”兩篇古文的意思
刻舟求劍: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不會隨船而前進。像這樣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買櫝還珠:楚國有(個)到鄭國去賣他的寶珠的人,(他)用一種叫做木蘭的香木(為寶珠)做了(一個)匣子,用桂、椒(等香料)把它熏香,用珠(寶)、玉(石)點綴(它),用玫瑰裝飾(它),(還)用翠鳥的羽毛加以連綴(它)。(結果),鄭國的人買去了他的匣子,卻退還了他的寶珠。這(個楚國人)可以說是善于出售盒子,(卻)不能說(他)善于出售寶珠啊!
啟示: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取舍,導致沒有看出寶珠的重要性。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十分可笑。
比喻沒有眼光,取舍不當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刻舟求劍簡短意思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