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龍的資料,簡短一些,
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異動物,其形象有多種,在陰陽宇宙觀中代表陽,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古代王室的標志。華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黃帝,傳說中和龍都有密切的關系,“黃帝龍軒轅氏龍圖出河”(《竹書記年》),相傳炎帝為其母感應“神龍首”而生,死后化為赤龍。因而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而西方神話中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并不相同。
2.有關龍的簡短故事
據傳,古時候森林里的動物很多,而且非常兇猛,常常成群結隊出來襲擊、吞食人類,致使人類無法安寧地生活。
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他們只好頻頻向天庭發出求救呼聲,祈求上天能懲治那些無比兇殘的動物。天帝同情凡人的疾苦,立即委派六郎神到凡間查看,了解實情。
六郎神下到凡間目睹了動物撕咬凡人的場面,感覺到問題的嚴重,如果不及時拿出拯救辦法,人類將無法生存。他重重地劃出一條界線,暫時把人與動物隔離開,再遍訪百姓,搜羅各方面意見。
大家一致認為必須盡快在動物之中立一個“王”,以它來管制那些為所欲為的動物。六郎神采納了大家的意見,苦思冥想得出了一個妙計:以九種動物組合成一種新動物,取名為“龍”。
說辦就辦,他即刻就在洞壁上漫漫地畫了起來。先勾畫出蛇身,接著畫駝頭、鹿角、牛嘴、魚鱗、鳳尾、鷹爪,當畫完“獅須”的時候突然停了下來。
他想這第九樣“虎眼”只能先畫旦骸測繳爻劑詫烯超樓在一旁放著,等到九九八十一天,念個咒,再把兩只“虎眼”安上去,以后這東西才會更聽話。快到八十天時候,有一個木匠帶著斧子、墨斗到深山老林里砍伐木頭,走入洞內歇息。
偶然之中看見洞壁上畫著一個動物圖案,覺得這是一個很奇怪東西,左看右看,就是缺少兩只眼睛。他隨手拿起墨筆,模仿六郎神畫的“虎眼”,添在龍頭上。
這下壞了,洞壁上的龍張牙舞爪扭動起來,嘴里噴著濃霧,龍體火光四射,一時狂風大作,洞內飛沙走石,龍像一道閃電似的飛了出去。木匠趴在地上,嚇得屁滾尿流。
一聽說“王”龍出洞,那些兇猛的動物早已聞風喪膽,再也不敢出來食人,從此,人們有了安全保障,可以隨隨便便在山野勞作。 但是,龍成了百獸之王后,日益狂妄,根本不聽六郎神的使喚,常常飛上天空興妖作怪,有時連續降雨不止,地上常鬧洪災,百姓叫苦連天。
后來,搖身一變,還多出了一條龍。六郎神一怒之下,一條鎮在云層里,繼續看管動物;另一條則打入東海,令它不得隨意出入。
百姓以為龍雖然出了一點小差錯,但畢竟功大于過,依然把它視為吉祥物,因此,逢年過節都要扎上一條龍,走村串戶游耍一番,企盼來年風調雨順,太平安康。
3.關于龍的傳說故事 要簡短的
畫龍點睛:
傳說中國古代有一個叫張僧繇的畫家,他在一個寺院的墻上畫了四條龍,這四條龍都沒畫上眼睛。有人問他,為什么不給龍畫上眼睛呢,他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去。聽的人不相信,偏要讓他畫上。張僧繇沒有辦法,只好用毛筆在龍頭上點上了眼睛。誰知道,剛點完兩條龍的眼睛天上就電閃雷鳴,刮起了大風,下起了大雨,墻壁也震破了,那兩條龍騰空而起,飛到天上去了,墻上就只剩下沒點眼睛的兩條龍了。 “畫龍點睛”贊美了畫家畫龍的技藝。“畫龍點睛”現在已成為一句成語。比喻說話和作文時加上一兩句關鍵的話,使內容更加精辟有力。
葉公好龍
古代的春秋時期,陳國有個葉公,他非常喜愛龍,他家里的梁、柱、門、窗和日用擺設上都雕刻著龍,連衣服被子上也繡著龍,屋里的墻壁上也畫著龍,葉公的家簡直成了龍的世界。天上的真龍知道了,很感動,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這條真龍的龍頭從窗口伸進來,尾巴拖到客堂里。誰知葉公一見到真龍,嚇壞了,呼叫著逃走了。
原來,葉公愛的不是真龍,而是似龍非龍的假龍。“葉公好龍”現在也是一句成語,比喻表面愛好某種事物,而實際上并不是真正愛好。
屠龍之技
從前,有個人一心想學到一種出奇的本領。他聽說支離益會宰龍,心想:這可是世上罕見的本領。于是他就去拜支離益做老師。
他學呀學,學了整整三年,把家產都折騰光了,才把宰龍的本領學到手。可是本領學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沒有龍,他那絕妙的本領到哪兒去施展呢?
“屠龍之技”比喻毫無實際用途的本領。
龍陽泣魚
《戰國策·魏策四》:“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馀魚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無敢不安也。’王曰:‘然則何為出涕?’曰:‘臣為王之所得魚也。’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兇惡,而得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內,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之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后遂以“龍陽泣魚”為失寵之典。
龍去鼎湖
典出《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涘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馀人,龍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涘,龍涘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涘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后因以“龍去鼎湖”謂帝王去世。
4.有關“龍”的故事(最好短一些)
古時候,有個畫家叫張僧繇,他的畫活靈活現,畫的東西跟真的一模一樣。
甚至有人說他畫的動物真的能活起來。有一次,他到一個地方去游覽,他興趣來了,就在金陵安樂寺廟的墻壁上面畫了四條龍,可是沒有畫眼睛。
有人就問他:“你為什么不畫龍的眼睛呢?”。他回答說:“眼睛是龍的精髓,只要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的。”
大家哈哈大笑起來,認為他是個瘋子。沒想到他提起畫筆,運足了氣力,剛給兩條龍點上眼晴,立刻烏云滾滾而來,突然電閃雷鳴,兩條蛟龍騰空而起,人們驚得目瞪口呆,全都傻了眼了。
于是后來“畫龍點晴”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講話或寫文章畫畫時,一兩句關鍵的話(畫)會使它們立刻生動起來。
5.關于龍的名言不少于10句
攀龍鱗,附鳳翼。
漢·揚雄《法言·淵騫》指巴結投靠有權勢的人以獲取富貴。 西漢學者 揚雄 《法言·淵騫》 雷雨江山起臥龍。
龍名言唐代文學家 劉禹錫 時時只見龍蛇走。唐代詩人 李白 筆下龍蛇似有神。
唐代書法家 張懷瓘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
這兩句大意是:體態輕盈,翩翩如鴻鵠驚飛;身姿優美,柔婉似游龍乘云。此名句以比喻手法表現宓妃的體態身姿,借鴻飛的矯健,龍騰的委婉,巧妙地寫出美女的風韻,既生動形象又誘發想象,成為描寫中國古典女性美的典范之句,后世“飄如游云,矯若驚龍”的名句,即化用此句意境,承繼此句衣缽而成。
可化用以描寫女子輕盈矯健的美。 三國文學家 曹植 《洛神賦》 飄如游云,矯若驚龍。
關于龍的名言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這兩句大意是:飄逸像天上的游云,矯健如驚起的蛟龍。
此句以比喻的手法描繪人的風神。其比喻貼切傳神,使人物形象極其鮮明,很為后人描繪歷史人物風采時所喜用。
據《晉書·王羲之傳》,當對人稱道王羲之書法的筆勢不凡,也用~來形容,后人效法者屢見不鮮。故此名句不但可以表現人的神采,也可以用來評論古今書法名作,尤其是草書佳作。
南朝·宋文學家 劉義慶 《世說新語·容止》 龍威虎振,劍拔弩張。 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比喻三國時代書法家韋誕的剛健有力與飽滿峭拔的書法藝術。
南朝·梁書畫家 袁昂 《古今書評》 石卵不敵,蛇龍不斗。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李謫仙醉草嚇蠻書》。
卵:雞蛋。龍:我國古代傳說中一種長形、有鱗、有角、能走、能飛、能游泳的動物,被視為神靈。
這兩句大意是:雞蛋敵不過石頭,長蟲(蛇)斗不過神龍。這兩句用兩個簡單的比喻說明了一個道理:斗爭的雙方如果力量懸殊,強弱差別太大,就不能抗衡。
在斗爭中,必須知己知彼,若不對敵我雙方進行力量對比的分析,蠻干胡來,冒險行動,那就是以卵擊石,自取滅亡。“以卵擊石”、“雞蛋碰石頭”和~意思相近。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警世通言·李謫仙醉草嚇蠻書》 神龍失勢,與蚯蚓同。南朝宋史學家 范曄 龍跳天門,虎臥鳳閣。
龍名言南朝梁皇帝 蕭衍 一登龍門,則聲價十倍。 見李白《與韓荊州書》。
登龍門:傳說鯉魚游至龍門,如果能躍過去,就可化為龍。這兩句大意是:一旦能得到有力者的援引,步八官場,就會聲名大振。
以“鯉魚躍龍門”比喻官場得意,微含譏刺意味,故一般用來嘲諷受人提攜而飛黃騰達的輕薄新進之士。 唐代詩人 李白 《與韓荊州書》 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無名氏《聽讒詩》。龍泉:指利劍。
這兩句大意是:那些進讒言的人舌頭上長著利劍,殺了人還看不見血跡。古往今來,不知多少仁人志士死于讒言。
那些奸詐狠毒的小人為了排除異己,往往血口噴人,借他人之手置人于死地,所以作者斥責他們“殺人不見血”。這首詩意在告誡人們警惕讒言,全文是“堂堂八尺軀,莫聽三寸舌。
~。” 《聽讒詩》 《聽讒詩》 眼昏書字大,耳重覺聲高。
唐·張籍《詠懷》。眼昏:眼花。
耳重(chóng蟲):耳聾。這兩句大意是:眼花了,寫的字越來越大;由于耳聾,不知不覺說話的聲音越來越高。
在~二句中,詩人從視覺、聽覺兩方面,形象地寫出老人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舉止。人老眼花,寫小字越來越吃力了,自然是字越寫越大。
耳聾,自己聽不見,便以為別人也聽不見,于是說話聲越來越高。詩作以白描的手法描寫老態,流露出一股淡淡的悲愁,反復讀之,同情、感傷之情油然升起。
描寫龍鐘老態可作借鑒。 唐代詩人 張籍 《詠懷》 白霧魚龍氣,黑云牛馬形。
關于龍的名言 唐·孟云卿《汴河阻風》。這兩句大意是:白霧蒙蒙,似有魚龍的氣息;黑云重量,變幻出牛馬的形狀。
見河上白霧,覺得有魚龍之氣;見黑云變幻,似見牛馬之形,富有想象力。前句可用寫霧,后句可用來寫云。
唐代詩人 孟云卿 《汴河阻風》 發少嫌梳利,顏衰恨鏡明。 唐·劉禹錫《冬日晨興寄樂天》。
這兩句大意是:頭拉稀少了,責怪梳子過于尖利;年老顏色變衰,恨鏡子太亮,照得太清楚了。此二句抒發了衰老之嘆。
清晨,作者梳頭時感到梳子扎得頭痛,不去自責頭發稀少,反怪梳子太尖太利;照鏡子時,看到自己老態龍鐘的樣子,惱恨鏡子太明太亮,照得太逼真了。可以看出,詩人已經衰老,但又不愿正視這一現實。
因為他思想上并未衰老,還希望在事業上、學術上有所前進。此二句形容年已老大,但又不希望自己年老的人的心理,寫得很幽默。
唐代文學家 劉禹錫 《冬日晨興寄樂天》 日搖秋水面,波閃白龍鱗。 宋·楊萬里《過橫山塔下》。
這兩句大意是:太陽在秋水上搖曳,水波閃爍,像是一層層白色的龍鱗。這里描寫日光照射水面的景象:水在動蕩,看上去仿佛太陽在搖曳;波光閃爍,看上去仿佛龍鱗在閃光。
比喻恰切,形象逼真。可用來描寫水上日光。
南宋詩人 楊萬里 《過橫山塔下》 蚯蚓霸一穴,神龍行九天。 明·方孝孺《閑居感懷》其三。
九天:九重天,指天極高處。這兩句大意是:蚯蚓獨占區區一穴之地就心滿意足,而神龍卻志在九天凌空翱翔。
作者以蚯蚓和神龍比喻社會上。
6.有關于龍的故事(短一點的)
有關龍的成語
中華民族是崇拜龍的民族,千百年來在語言方面錘煉積累下有關“龍”的成語有:龍馬精神、龍飛鳳舞、龍鳳呈祥、龍頭蛇尾、龍行虎步、龍爭虎斗、龍呤虎嘯、龍肝鳳髓、龍肝豹胎、龍駒鳳雛、龍戰虎爭、龍眉鳳目、龍躍鳳鳴、龍蛇飛動、龍蛇混雜、龍盤虎踞、龍章鳳姿、龍騰虎躍、龍潭虎穴、龍潭虎窟、龍蟠虎踞、龍驤虎步、龍驤虎步等。
上海2月6日消息:聞名海內外的上海老城廂豫園,昨晚成了龍的世界,燈的海洋。5000余盞以龍為主題的各式彩燈,將古樸的老城隍廟裝點得如童話世界一般絢麗多姿。
一年一度的豫園燈會,今年以龍為主題。燈展區內布置了40多組形態各異、寓意不同的龍燈。燈會里最搶眼的,要數設在中心廣場上的“巨龍騰飛”燈組。高逾9米的巨龍沖天而起,龍嘴中還時不時地噴出白煙。四條盤龍偎依在巨龍身旁,變幻著絢爛的色彩。這組象征中華民族蓬勃向上氣概的龍燈,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
往日里悠閑的九曲橋,成了一條蜿蜒匍匐的巨龍。龍身長65米,高6米,整個龍身鑲嵌著2000片鱗片和200 0只發光燈珠,象征2000年的到來。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們來這里觀燈,都要從巨龍身下走過。一位從黑龍江遠道而來的大學生說:“我特別喜歡這個巨龍燈,希望自己也能在新的一年里‘過龍門,交好運’。”
整個燈會,仿佛就是一部中國傳統龍文化的史書。各種仿古龍形燈,表現了“葉公好龍”、“畫龍點睛”、“魚躍龍門”等有關龍的成語故事;機械傳動式的“龍宮借寶”、“龍女牧羊”、“青龍戲鶴”、“吹簫引鳳”等,講述著中國古代各種龍的傳說;百種字體的“龍字燈”,則表達了中國人對龍的崇拜和喜愛。
年年都帶全家來豫園賞燈的馮老伯,今年也不例外。看著流光溢彩的各式龍燈,馮老伯高興地說:“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成語里不也有‘龍騰虎躍’、‘龍馬精神’的說法嗎?今年這個燈會,值得一看。”
龍飛鳳舞:形容氣勢奔放雄壯。
龍馬精神:龍馬指駿馬。比喻人像龍馬一樣的精神壯健。
龍眉鳳目:形容人的儀表英俊,氣度不凡。
龍蛇混雜:比喻好人和壞人或能人和庸人混合在一起。
龍潭虎穴:比喻非常險惡的地方。
龍吟虎嘯:像龍虎那樣長吟長嘯。形容聲音高亢響亮。
龍躍鳳鳴:神龍騰躍,鳳凰長鳴。比喻才華出眾。
龍爭虎斗:形容競爭非常激烈。
龍行虎步:形容人行走時,步態穩健、沉著。
群龍無首:比喻沒有人領導。
生龍活虎:比喻活潑矯健,生氣勃勃。
望子成龍:希望子孫能成為出人頭地的人物。
筆走龍蛇:比喻草書的筆勢矯健生動。
葉公好龍:喻指不是真心喜歡某件事或物,卻做出一副喜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