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平生事跡的感悟和啟迪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他們從1842年第一次會晤起,40年里,在領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偉大斗爭中,團結作戰,患難與共,不但建立了真摯的友誼,還互相充滿感激之情。
1848年爆發的歐洲革命失敗后,各國又處于封建貴族專制統治之下。統治者對工人運動嚴厲鎮壓,逮捕了許多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委員。馬克思一家從德國遷居到英國倫敦,這時他們幾乎一無所有。1851年夏天,馬克思開始為《紐約每日論壇報》寫稿,可是所得的稿酬仍不夠一家人的開銷。馬克思曾經在給恩格斯的信上說:“我不能再出門,因為衣服都在當鋪里;我不能再吃肉,因為沒有人肯賒給我了。”
1852年,馬克思在完成《揭露科倫**人案件》這部著作以后,連寄書稿的郵費都沒有。他曾十分幽默地說:“小冊子的作者因沒有褲子和鞋子而被囚禁在家里,他的一家人過去和現在每分鐘都受到極端貧困的威脅。”
孩子們缺吃少穿,加上不適應英國潮濕的氣候,小亨利·吉多剛滿1歲就患肺炎死去。過了1年,小女兒弗蘭契斯卡也死了。3年以后,馬克思又失去了愛子埃德加爾(在家里,大家都叫他“穆希”)。1855年4月6日,馬克思在信中把自己的悲傷心情告訴了恩格斯:“可憐的穆希已經不在人世了,今天五六點鐘的時候,他在我的懷里長眠不醒了。我永遠不會忘記,在這個可怕的時刻,你的友誼是怎樣地減輕了我們的痛苦。”
恩格斯對馬克思一家的困難處境是十分關心的。為了“保存最優秀的思想家”,在經濟上資助貧困的馬克思,使他能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撰寫理論著作,1850年,恩格斯違背自己本來的意愿,毅然決定重返曼徹斯特,到父親經營的“歐門—恩格斯”公司當店員,從事他十分厭惡的經商工作。從這時候起,恩格斯就常常寄錢給馬克思。每個月,有時甚至是每個星期,都有一張張一英鎊、二英鎊、五英鎊或十英鎊的匯票從曼徹斯特寄往倫敦。
1864年,恩格斯成為曼徹斯特歐門——恩格斯公司的合伙人,開始對馬克思大力援助。幾年后,他把公司合伙股權賣出以后,每年贈給馬克思350英鎊。這些錢加起來,大大超過恩格斯的家庭開支。
恩格斯還常常幫助馬克思為《紐約每日論壇報》撰寫、修改英文稿件,有時幫助馬克思把他用德文寫的稿件譯成英文。當馬克思忙著寫《資本論》的時候,恩格斯甚至替馬克思為報紙寫文章。《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這一組文章就是這樣寫出來的。因為署的是馬克思的名字,所以直到1913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發表出來的時候,人們才知道文章的真正作者是恩格斯。
馬克思對此深為感動。他曾在給恩格斯的信中這樣寫道:“我的良心經常像被夢魔壓著一樣感到沉重,因為你的卓越才能是為了我才浪費在經商上面,才讓它們荒廢,而且還要分擔我的一切瑣碎的憂患。”
由于恩格斯的慷慨相助,馬克思才有可能一方面關心、指導工人運動,另一方面坐在倫敦不列顛博物館里,為撰寫《資本論》搜集大量材料和進行深入的研究工作。只要家里沒有人生病,也沒有特別緊急的事需要辦理,他每天從早上9點到晚上7點總是坐在不列顛博物館里固定的坐位上看書。恩格斯也常把有關資料寄給馬克思,并且不斷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1867年8月16日,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天凌晨兩點,馬克思向他的戰友報告說,《資本論》第一卷所有印張(一共49個印張)的校對工作,都已結束。他興奮極了,寫信對恩格斯說: “這一卷能夠完成,我只有感謝你!沒有你為我而作的犧牲,我是決不可能完成三卷書的巨大工作的。我滿懷感激的心情擁抱你!”
恩格斯盡管做出了巨大犧牲,但他始終認為,能夠同馬克思并肩戰斗40年,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2.結合馬克思生平和為共產主義理想奮斗經歷,談談從出獲得的感悟,
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里不過兩分鐘,當我們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永遠地睡著了。
這個人的逝世,對于歐美戰斗的無產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到。
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紛繁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
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由于剩余價值的發現,這里就豁然開朗了,而先前無論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這樣兩個發現,該是很夠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個這樣的發現,也已經是幸福的了。但是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
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它的實際應用也許還根本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而當他看到那種對工業、對一般歷史發展產生革命影響的發現的時候,他的喜悅就非同尋常了。例如,他曾經密切地注視馬賽爾·德普勒的發現。
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他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設施的事業,參加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正是他第一次使現代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斗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韌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斗爭。最早的《萊因報》(1842年),巴黎的《前進報》(1844年),《德意志-布魯塞爾報》(1847年),《新萊茵報》(1848-1849年),《紐約每日論壇報》(1852-1861年),以及許多富有戰斗性的小冊子,在巴黎、布魯塞爾和倫敦各組織中的工作,最后,作為全部活動的頂峰,創立偉大的國際工人協會,——老實說,協會的這位創始人即使別的什么也沒有做,單憑這一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為這樣,所以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誣蔑的人。各國政府——無論專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資產者——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競相誹謗他,詛咒他。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只是在萬不得已時才給以回敬。現在他逝世了,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從西伯利亞礦井到加利福尼亞,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膽地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
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
3.閱讀馬克思一生的介紹,得到什么啟示和心得
恩格斯是與馬克思同為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偉大領袖。
在新世紀的開啟之年,2000年11月28日,將是恩格斯誕辰180周年紀念日;2000年8月5日,是恩格斯逝世105周年紀念日。恩格斯不僅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導師和領袖,還是一位勇敢的革命戰士,在1848年歐洲革命時曾拿起武器,親自參加了德國人民反對專制統治的武裝起義和斗爭。
恩格斯不僅是在馬克思之后的最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還是一位學識非常淵博的、世界最卓越的學者。在1873年——1886年這13年間,恩格斯深入研究了人類自從文藝復興以來的自然科學(天文學、力學、數學、物理、化學、地質、生物學)上的發明和發現等科學成果,集自然科學之大成,寫出了科學和哲學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自然辯證法》。
在這部著作中,恩格斯站在哲學和歷史的高度,歸納、總結、概括了人類所取得的科學成就,特別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細胞學說、達爾文的進化論。根據這些已被人類證實和掌握的自然法則,恩格斯進一步發展了唯物主義辯證法,并批判了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所存在的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觀念。
1883年馬克思逝世,恩格斯由于致力于完成馬克思遺著《資本論》的出版工作,以及領導國際工人運動,不得不停止自己著作的撰寫工作。因此,《自然辯證法》這部著作沒有寫完。
在《自然辯證法》這部著作中,其中有一篇文章《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在這篇文章中,恩格斯以科學、嚴謹的態度,詳細、精辟地研究、闡述、論證了在猿轉化為人的過程中勞動所起的作用。這篇文章打破了上帝造人的神話和唯心主義史觀,充滿了科學探索的精神和唯物主義的精神,閃爍著科學真理的光輝。
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這篇文章中,有這么一段內容: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積聚和貯存水分的中心。
阿爾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細心地保護的松林,他們沒有預料到,這樣一來,他們把他們區域里的高山畜牧業的基礎給摧毀了;他們更沒有預料到,他們這樣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內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兇猛的洪水傾瀉到平原上。在歐洲傳播栽種馬鈴薯的人,并不知道他們也把瘰疬癥和多粉的塊根一起傳播過來了。
因此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象征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決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中的《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這篇文章,寫于1876年,距今已有124年了。
在124年前,革命導師恩格斯就向人類提出警告:要愛護自然、善待自然、要遵循自然規律,決不能破壞自然、奴役自然、違背自然規律,否則,人類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但是,后人并沒有遵從恩格斯的警告,首先是帝國主義為爭奪霸權而發動戰爭,尤其是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后來美國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人類的生命、地球的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和污染,至今遺害尤存。
特別是原子彈等核武器的出現,對地球環境的破壞不僅是長期性的,而且將是毀滅性的。其次,資本主義的生產以及工業的發展,由于其目地都是為了獲取最大的高額利潤,都是以掠奪有限的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污染人類的生存空間為代價的,來換取資本主義的高速發展。
酸霧酸雨,畸形動物,怪異疾病,臭氧空洞,全球升溫,災害頻繁,等等,無一不是資本主義工業生產造成的惡果。因此那些工業發達國家對環境的破壞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再次,廣大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經濟,就不顧環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技術比較落后,環境污染的治理不力,一些淘汰落后的生產設備仍在用,重走西方國家的污染老路。保護整個地球的自然環境(包括大氣層)和生態環境是全世界全人類的共同任務,資本主義工業發達國家有責任對發展中國家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提供先進的技術支援和資金支援。
在我們中國,許多地方由于長期濫砍濫伐(盜伐)森林(原始森林,天然林,防護林,人工林等),毀林毀草開荒,發展工業開建各類工廠以及嗣后的工業“三廢”的污染,草原過度放牧,使我國的生態環境急劇惡化。1998年長江、嫩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使我國遭受了巨大損失。
新千年一開春,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都遭受了沙塵暴的多次襲擊,沙塵暴一次又一次地襲卷而來,使北方許多地區出現揚沙、浮塵天氣,給當地人們的生活、工作、生產造成了極大的影響,飽償。
4.馬克思的人生經歷
馬克思年表
1818年5月5日 卡爾·馬克思誕生于德國萊茵省南部特利爾市一個猶太族律師家庭。
1835年—1841年先后在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法律系學習。著作: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1835年8月) 1842年 為《萊茵報》撰稿,同年10月任該報主編。 1843年 10月移居巴黎,著作:《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1843年) 1844年8月底,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巴黎會見,從此他們開始了終身的合作。11月至次年5月,他們合寫《德意志意識形態》,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這表明馬克思恩格斯已經完成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到科學共產主義的轉變。著作: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4年) 1845年 著作: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1845年)、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與恩格斯合著)(1845-1846年) 1847年11月底,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在倫敦舉行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受委托起草同盟綱領。 1848年2月中旬,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宣言》問世。 1848年2月,席卷歐洲大陸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爆發,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導同盟投入革命洪流。8月初,馬克思被比利時政府驅逐出布魯塞爾到達巴黎。 1848年6月1日由馬克思主編的《新萊茵報》創刊。 1849年5月16日,普魯士政府下令驅逐馬克思。19日,《新萊茵報》被迫停刊,用紅色油墨印刷了最后一號。 1850年3月和6月,先后兩次與恩格斯一起起草《中央委員會告共產主義者同盟書》。 1850年,馬克思寫作《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 1851年底至1852年春,寫作《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總紹了歐洲、特別是法國1848年革命的經驗 1857年 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1857年8月) 1858年 著作:鴉片貿易史(1858年8月3日和9月3日) 1859年 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1859年) 1864年9月28日,馬克思應邀出席在倫敦圣馬丁堂舉行的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大會(即第一國際),當選為協會臨時委員會委員,起草了協會的成立宣言和臨時章程。 1867年9月,《資本論》第一卷出版。 1871年5月30日,馬克思宣讀了題為《法蘭西內戰》的宣言,指出巴黎公社實質上是工人階級的政府。 1875月,他寫了《對德國工人黨綱領草案的意見》(即《哥達綱領批判》)。 1880年5月,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導法國工人黨領導人制訂黨綱,口授了綱領的理論部分。 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積勞成疾,躺在安樂椅上溘然長逝。
5.請結合你對馬克思一生奮斗歷程的了解,談談你能從中得到怎樣的人生
馬克思的生平對我們的啟迪:
1、當時的社會矛盾很尖銳,資本主義還處于剛開始發展,因為剝削的程度主要表現在絕對剩余價值上,資本主義發展還只是在制造業,那時的治本主義發展還只是在他們本,造成他們本國的矛盾尖銳,階級斗爭就表現得很明顯。而馬克思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戰斗。
2、何以馬克思是馬克思,甲不是馬克思?
從社會整個發展,可以說社會的發展是必然產生馬克思,但不知何時會有馬克思。正因為馬克思本人的特性才會那時出現馬克思,這就是馬克思最為一個個人在歷史上得偉大。馬克思就有他本人的天才特性,能夠創造性提出這些接杰出的理論并為此而奮斗終生。馬克思的不同在于它不光是要解釋、認識世界,更是呀偶去改造世界。
3、馬克思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在當時站在工人階級的立場上,擺脫依附與資本家的一種傾向,當然很多要感謝恩格斯對馬克思的經濟支持。但不得不說馬克思作為一革命的吶喊者,承受著生活的困頓和社會敵對力量的打擊,這是要有一個偉大人格。
4、馬克思批判別人并指出正確的方向。
5、批判,不限于已有的事實,去明確,去完善。
6、馬克思的理論和他的具體實踐、參加工人,并組織工人組織是絕不可少。
6.馬克思的生平和共產主義理想奮斗經歷的啟示
一、馬克思的生平
1、出生
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意志聯邦普魯士王國萊茵省(屬于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特里爾城一個律師家庭。他的祖父洛賓·列維(Rabbin Marc Levy)是一名猶太人律法學家,他的父親希爾舍·卡爾·馬克思,后改名亨利希·馬克思(Heinrich·Marx),生于1782年,同荷蘭裔猶太女子罕麗·普列斯堡(Henriette Presborck)結婚,生育多名子女,但從一確定繼承人的文件中發現,只有卡爾·馬克思和三個女兒索非亞、愛米爾、路易莎存活。
2、求學生涯
1830年10月,馬克思進入特里爾中學。中學畢業后,進入波恩大學,18歲后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學習焦點卻擺在哲學和歷史上。1840年,普魯士新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迫害自由主義民主人士,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須通過嚴格審查,大學失去學術自由,新國王任命的柏林大學教授* Schelling將會審查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但馬克思博士論文里哲學高過神學的立場不可能被反黑格爾的教授所接受,所以馬克思將博士論文改寄給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國的耶拿大學(Jena)審查博士資格。1841年馬克思以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申請學位,并因得到委員會一致認可,未進一步答辯而順利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畢業后擔任《萊茵報》主編,遇到了在馬克思思想發展史上頗為有名的“林木盜竊問題”。
3、晚年生活
1864年9月28日,馬克思參加了第一國際成立大會,被選入領導委員會。他為國際起草《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后兩卷為在馬克思死后,由恩格斯整理其遺稿,分別在1885年、1894年出版。1870年10月馬克思與移居倫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于被許多國家驅逐,到處流亡,他曾自稱是“世界公民”。
4、逝世
1881年12月2日,燕妮·馬克思去世。1883年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在倫敦寓所辭世,享年65歲。后與燕妮合葬于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內。恩格斯發表了墓前演講,約有20人參加了葬禮。
二、啟示
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因此,在實踐方面,**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余的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于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宣言》
基于對于資本主義的種種客觀科學分析,馬克斯認為無產階級應當團結,一同與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理論緊密相關的,是無產階級政黨理論。在馬克思看來,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需要由無產階級的政黨來領導,而無產階級政黨則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這個黨代表著組織、領導和宣傳作用。從階級及階級斗爭的理論出發,馬克思認為私有制社會中對立階級之間的斗爭具有不可調和的特點,統治階級需要以強制性的方法來統治被統治階級以便維持自身的生存。而這些強制性的方法逐漸演變成為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榨取和剝奪之工具。統治階級為了把階級關系維持在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秩序和范圍之內,就形成了國家和法律。無產階級要想獲得自由的解放,就必須團結起來,進行革命,以消滅包括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舊有價值,消滅階級,也即消滅敵人的同時消滅自身,最終消滅剝削,邁入無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
7.馬克思的人生經歷有哪些
馬克思的人生經歷:他選擇了一條艱難的人生旅途:幾乎長達40年的流亡生活,40年的拼命工作,40年的貧困和犧牲。
由于馬克思對共產主義事業的卓越貢獻和對地主、資產階級無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動勢力詛咒他、驅逐他。他不得不攜持家小四處轉移,其生活困難有時達到難以想象的地步。
在反動統治者的迫害下,馬克思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終生飄泊國外。普魯士政府、比利時政府、法國政府均曾驅逐過他。
“我是世界公民 ”,這是馬克思的名言,也是馬克思革命流亡生涯的真實寫照。由于馬克思極其貧窮,為生活所迫,他曾多次遷居。
1847年6月,正義者同盟在倫敦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因為經濟困難,馬克思都未能出席。
馬克思在巴黎時,住在百合花大街45號。一天,幾個警察奉命向他宣讀了驅逐令,他成了巴黎“不受歡迎的人”。
這對于當時的馬克思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這并不是因為法國不歡迎他,而是因為他此時正陷入“財政危機”,自己家的所有積蓄已全部用作革命經費,連家俱也早已變賣,僅有的一套銀質餐具也送進了當鋪。
而且,妻子燕妮又即將分娩,此時被趕走,困難可想而知。后來,轉到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馬克思就是在布魯塞爾寫下的《**宣言》剛出版一個月,反動警察便以從事政治活動的罪名將馬克思和他的妻子燕妮拘捕、關押起來,隨后又將馬克思驅逐出比利時。
既然不為反動政府所容,就只有另奔他國了。馬克思攜帶全家,變賣掉所有日常用品,來到了著名的霧都倫敦。
馬克思雖出生在德國,但他一生的事業與倫敦密不可分。從1849年到1883年,他在倫敦生活和工作了34年,一直過著窮困不堪的日子。
來英國之前,馬克思一家是兩手空空,到了倫敦,仍然是身無分文。因此,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因為付不起房租而被迫舉家遷移。
為了省幾個錢,一再要搬到更加陰暗窄小的房子去住。開始,他們住在倫敦安德森大街4號,每周房租6英鎊,這對馬克思一家來說,簡直是不讓他們吃飯了!因拖欠房租,房東叫來了警察,收走了馬克思一家的全部東西,甚至連嬰兒的搖籃、女兒的玩具也沒留下。
他們搬進了累斯頓大街的一個旅館,租金每周5鎊,不久,他們又被主人趕走。1850年5月,馬克思搬進迪安大街45號,不久,又因房租遷到了這條街的28號,一家七口住在兩個狹窄的小房間里。
五十年代是馬克思一生中最困難的時期。貧困的生活把他壓得喘不過氣來,形形色色的敵人對他攻擊誹謗,幾乎所有的報刊對他關上了大門,但他沒有退縮。
這年的12月,幸運的是,他得到大英博物館閱覽室的借閱證。從此,閱覽室成了他的半個家,他每天從上午9點一直工作到下午8點左右,回到家里還要整理閱讀材料所記錄的筆記,一般情況,他都是到深夜二三點鐘才休息。
他曾對別人說,我為了工人爭得每日8小時的工作時間,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時。那么,馬克思在倫敦博物館里都做了些什么呢?原來他在大英博物館的埋頭苦讀數年,是在認真寫揭露資本主義罪惡的煌煌巨著《資本論》。
據有人統計,在世界一流的倫敦博物館所藏圖書中,馬克思閱讀過的書籍有1500多種,他所摘的內容和整理的筆記有100余本!據說,他每天固定坐在一個位置,以致座位的下面的地板都被他磨出了腳印。后來閱覽室整修把地填平,腳印也沒有了。
那個座位號碼為07,桌旁木板上的字碼是AA.G,后壁書架上放的大都是歷史著作。馬克思在埋頭經濟學研究的同時,還設法利用資產階級進步報刊發表各種政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