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需新聞失實的典型案例,請看清是新聞失實,而不是虛假新聞~~~
紙包子事件 據查貌似是記者個人杜撰的 所以是虛假的 不存在的 而失實是存在的新聞 但內容虛假 失去真實
在網上查,2006年發生的教育新聞失實事件主要有四件。
2006年5月17日,中國青年報[作者]蔣韡薇《渝大女生成南大形象大使系假新聞報道多處失實》:南開大學指出《重慶晚報》的報道存在多處失實:對于蘭花同學身高、所學專業等基本信息描述均有錯誤。負責大賽評選的老師,無人接受過記者采訪,而對于蘭花大學期間的描述更是純屬虛構。蘭花的同學楊麗說,沒有記者就那些問題采訪過她。此次評選網上投票只有不到一周的時間,而該報道竟說有一個多月。蘭花同學最終得票數排名第二,且票數為4129票,與該文所稱相差甚遠。經查,2006年5月9日重慶晚報(記者 陳寒星)《渝大女生成南大形象大使》:內容是一位名叫蘭花的女博士生,“身高1.68米,是學校公認的美女;她學習成績優異,現在是南開大學的形象代言人”。 記者特別在文中強調,采訪了南開大學負責此次形象大使評選的老師:“學校的形象大使不是選美比賽,我們注重的是才貌雙全”;“全校學生公開投票,經過一個多月的評選,蘭花以1554票的絕對優勢當選”。報道進而披露“女博士不再是滅絕師太”。
2006年8月16日20時15分 教育部網站《教育部:菏澤“高考分數公然叫賣”報道嚴重失實》:針對前不久許多媒體紛紛登載的《菏澤爆出咄咄怪事,高考分數公然叫賣》報道一事,日前,記者采訪了教育部新聞發言人。這位發言人指出,該報道刊出后,教育部高度重視,即要求山東省教育廳和省考試院迅速調查處理。山東省有關部門認真落實,菏澤市及單縣、曹縣公安、監察、教育等部門組成聯合調查組對報道內容進行了核查。調查結果表明,這則報道嚴重失實。2006年6月30日 齊魯晚報(記者王振國 魯超國)《山東菏澤買賣高考分數 理科630多分賣25萬》。針對上述失實報道,7月10日,最早刊登這則報道的《齊魯晚報》對“菏澤高考賣分事件”作了后續報道,指出6月30日報道中反映的問題,實際上是社會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家長的升學追求,涉嫌進行的詐騙行為,并說明報道有不實之處,有關采編記者也承認了錯誤并作出書面檢查。
2006年10月18日,人民網-《人民日報》《教育部聲明:明年舉辦美國高考消息屬失實報道》:針對近日諸多媒體報道的教育部考試中心將從明年起面向國內舉辦美國大學入學考試(ACT)的消息,教育部今天在其網站上發布聲明,表示這一報道不實。聲明中稱,教育部考試中心從未與任何機構就在我國國內舉辦美國大學入學考試一事進行過接觸或商談,也從未與任何機構就舉辦此項考試簽署過合作協議。 經查,2006年10月16日,廣州日報《中國學生將可就地參加美國高考》:昨天,亞洲最大的國際教育展在北京國貿展廳拉開帷幕。記者從國際教育展上獲悉,明年起,中國學生將可以在本土報名并參加美國高考ACT考試,將可像托福考試一樣進行社會報名。目前美國有3300多所大學認可ACT成績。2006年10月16日,《新京報》(記者 吳狄)《明年起可在國內參加美國高考》:10月14日,亞洲最大的國際教育展在北京國貿展廳拉開帷幕。昨天,記者從國際教育展上獲悉,明年起,中國學生將可以在本土報名并參加美國高考ACT考試,將可像托福考試一樣進行社會報名。目前美國有3300多所大學認可ACT成績。
2006年10月26日,中國政府網直播摘要:《教育部:江蘇4萬高校畢業生登記失業消息失實》:10月25日(周三)15時,教育部在教育部北樓二層報告廳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講到,“江蘇4萬高校畢業生登記失業”消息失實。經查,2006年10月16日,新華網江蘇頻道(記者 郭奔勝)《江蘇近4萬畢業生登記失業領取就業服務卡》:記者日前從江蘇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職介中心獲悉,全省一共有3.8萬余名高校畢業生登記失業并領取就業服務聯系卡,包括近5000名困難家庭的畢業生。這意味著到9月底,全省至少有近4萬名名畢業生仍處于失業狀態。
2.求一些違背新聞道德的事例
近年來,我國新聞界在弘揚新聞職業精神和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在新聞傳媒領域引進競爭機制后,一些新聞從業人員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一些喪失新聞職業精神的報道時有出現。
如《新聞記者》雜志每年公布的“十大假新聞”,2007年度轟動全國的“毒香蕉”事件和“紙餡包子”事件,四家記者站記者向企業索要錢財、涉嫌敲詐案件等。這些只是缺乏新聞職業精神表現的典型事例,其他一些喪失職業精神和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還可歸結為“有償新聞”、“受賄新聞”、“策劃新聞”、“收受紅包禮品”、“偷拍偷錄侵犯公民隱私權”、“媒介越軌審判”、“虛假低俗廣告”以及“炒作明星緋聞和犯罪新聞”等。
這些現象的產生使得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受到嚴重侵害,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形象也遭到嚴重破壞,造成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
3.跪求我國新聞失實及新聞改革的經典案例
幫你推薦一篇文章,希望對你的問題有所幫助 體育新聞報道失實的原因探析摘要:真實是體育新聞的生命,這是體育新聞學的基本要義,也是體育新聞工作者應該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
體育新聞的真實性是體育新聞事業產生和發展不可或缺的根本要素。體育新聞真實既包括具體事實的真實,又包括總體的真實。
無論是把體育新聞做準、做快,還是做深、做活,其前提都是真實。 然而,體育新聞報道失實現象卻由來已久,甚至可以說幾乎從未離開過體育新聞傳播活動。
在當前的中外新聞實踐中,各種各樣的體育新聞失實現象仍然層出不窮,幾乎成了新聞界的一大“頑癥”。國內一份很有分量的期刊,連續幾年都要評出年度全國十大假新聞。
從評選結果來看,平均每年都有一條虛假體育新聞“光榮”上榜,這個數字不能不讓人為體育新聞的前景擔憂起來。 本文就體育新聞報道領域中出現虛假新聞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并對出現報道失實體育新聞的原因進行探討。
關鍵詞:體育新聞 失實 原因一、失實體育新聞報道的表現形式 失實的體育新聞報道是指未能真實反映客觀事物本來面貌,帶有虛假成分的體育報道。它是體育新聞從業人員離開體育新聞賴以產生和依存的客觀事實,任意憑著個人的主觀愿望或依據他人的意愿去報道“體育新聞”。
它的表現形式可謂五花八門,具體而言,大致有五種表現: 一是捕風捉影的疑似新聞。把小道消息當作新聞來報道,這是當前假新聞比較典型的一種表現。
這種假新聞看似新聞要素具備,但報道的基本事實沒有發生,新聞媒體要特別注意防范。 二是憑空編造的虛假報道。
這種造假手法最惡劣,數量雖然不多,但影響極壞。有的記者變成了“作家”,虛構事實、編造故事。
這類假新聞對新聞界信譽傷害極大。 三是文題不符的標題造假。
這種造假現象目前越來越多,標題要么驚人、要么挑逗,總之有“視覺沖擊力”,但文章內容根本與標題對不上。這既損害了當事人的名譽,又有戲弄受眾之嫌,嚴格地說,是一種誤導讀者的行為,也是一種造假行為。
四是夸大其辭的失實報道。這類假新聞雖然也有一些事實基礎,但對事實又做了很多加工。
有的添枝加葉,有的移花接木,在事實之外有不少情節和內容是作者想象出來的。 五是違反常識的誤導性報道。
這類報道一般也都有消息來源或者可依據的現成材料,但是由于報道者自己的分析、判斷、辨別能力不強,報道出來的內容與事實不相符。這種低級錯誤反映出一些體育記者對專業知識、社會常識、理論常識儲備嚴重不足。
這五種具體表現,追根溯源,無一不是體育新聞工作者缺乏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所致。因此,只有從職業道德修養的角度去認識新聞必須真實這一問題,只有提高體育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品質,才有可能治好新聞失實這一痼疾。
二、體育新聞報道失實的六大原因 中國足球隊前主教練米盧曾說:“態度決定一切”。新聞工作者是撰寫真實新聞還是編造虛假新聞,要看他對新聞事業的態度。
如果把寫新聞當成追名逐利的工具,如果沒有扎扎實實的采訪作風,靠的只是道聽途說,對被采訪對象的言行舉動采取斷章取義的處理方式,那么就不可避免地會寫出虛假新聞。體育新聞報道失實,究其緣由,既有主觀認識方面的因素,也有社會環境的影響;既有自我約束不夠的問題,也有制度缺位的問題。
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有些體育新聞從業人員說的和做的“兩張皮”,認為真實性不如轟動性,社會責任讓位于經濟利益,職業操守屈從于功利追求,在堅持體育新聞真實性問題上打了折扣。細分起來,體育新聞報道失實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以下6個方面: 1.追求名聲而編造新聞。
當今體育新聞采訪競爭十分激烈(足球項目的采訪更甚),記者要寫出獨家新聞或進行獨家專訪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如果記者能寫出獨家新聞或獨家專訪,他就可能在體育采訪圈內揚名。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些謀求一夜成名的記者就杜撰所謂的獨家專訪,以魚目混珠。不過這樣的舉動最終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如某體育專業報的一名記者在碰到一名國際知名球星時只是“混”到了一張合影,并沒有對該球星進行訪問,但將網上的材料和一些歷史資料“拼湊”成了一篇獨家專訪,并以合影作為獨家訪問的“佐證”。該虛假新聞見報后不久就被同行和一些讀者識穿其真面目,該報社最終不得不公開道歉。
這種追求名聲的情況有時也會出現在通訊員或特約撰稿人身上,同樣值得警惕。 2.追求利益而編造新聞。
幾年前,西南某地的足球采訪競爭十分激烈,不少報紙也不約而同地規定:足球記者每“走漏”一條新聞扣50元,每寫一條“獨家”新聞獎勵100元。于是,在追逐利益的指導思想下,一些記者就編造虛假新聞,這使該地一時出現了眾多憑空捏造的虛假新聞。
更令人感到震驚的是,由于該地的足球新聞報道不時為一些不知內情的外地媒體轉發,虛假新聞帶來的惡劣影響波及到全國。 3.作風浮夸而編造新聞。
新聞采訪需要扎扎實實的作風,絕對不能靠道聽途說,否則就會釀成大錯。2004年8月19日,多家報紙分別以《陳文斌透露張國政。
4.提供一則新聞失實的新聞消息
小弟或小妹,失實的新聞是N多的,如果你是要做講課用,就要好好的選擇下,建議,用經典些、同時又是比較新的例子吧。
比較新的例子有:
2007中國十大假新聞 鏈接地址:/*?eid=26705991&cd=life
有幾個很適合拿來做講課例子的,比如,把韓國人殺人報道成中國人的例子可以說明新聞不能一味求快,真實對速度更重要。再比如,紙包子事件,不僅反映出記者工作作風的問題,同時也反映出中國當前新聞體制的問題等。
華南虎假照案 復雜的動機 反映出的是同樣復雜的媒介生態環境。
劉羚羊事件 數字技術給新聞真實性帶來的新挑戰。
以上是較新的例子,要經典的就更多了:
著名的假新聞——《吉米的世界》,只要談到假新聞,沒有哪本書不談這個案例。
**時代特定政治背景之下的假新聞,《人民日報》上隨便拉一個高產衛星的新聞來,什么水稻畝產8萬斤,什么狗肉湯來淋紅薯等等,個個都經典到不行。
………………
新聞失實的原因同樣也是N多的,看你想講多少了,你既然都講這課了,相信必然先前都學過了,拿例子一個一個套好了。
5.提供一則新聞失實的新聞消息
小弟或小妹,失實的新聞是N多的,如果你是要做講課用,就要好好的選擇下,建議,用經典些、同時又是比較新的例子吧。
比較新的例子有:2007中國十大假新聞 鏈接地址:/*?eid=26705991&cd=life有幾個很適合拿來做講課例子的,比如,把韓國人殺人報道成中國人的例子可以說明新聞不能一味求快,真實對速度更重要。再比如,紙包子事件,不僅反映出記者工作作風的問題,同時也反映出中國當前新聞體制的問題等。
華南虎假照案 復雜的動機 反映出的是同樣復雜的媒介生態環境。劉羚羊事件 數字技術給新聞真實性帶來的新挑戰。
以上是較新的例子,要經典的就更多了:著名的假新聞——《吉米的世界》,只要談到假新聞,沒有哪本書不談這個案例。**時代特定政治背景之下的假新聞,《人民日報》上隨便拉一個高產衛星的新聞來,什么水稻畝產8萬斤,什么狗肉湯來淋紅薯等等,個個都經典到不行。
………………新聞失實的原因同樣也是N多的,看你想講多少了,你既然都講這課了,相信必然先前都學過了,拿例子一個一個套好了。
6.什么情況容易導致虛假新聞的出現
客觀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1、黨風和社會風氣不正
從歷史上看,重大的失實報道大都有其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在新聞隊伍中,仍然有為“宣傳需要”夸大典型人物事跡的現象。一些領導干部愛聽恭維話,好大喜功,這就造成許多新聞媒體常常只講成績不講問題,使得群眾產生了一種新聞報道不真實、不可信的總體印象。
2、約束機制和整頓措施不完善
由于我國并沒有一部專門的新聞法來規范和約束新聞行業及其從業人員的新聞行為,社會對新聞媒體的監管力量薄弱,虛假新聞產生后除了受到道德的譴責以外,沒有明確的處理方案,是虛假新聞得不到有效根治的一個重要原因。
3、受眾特殊的心理需求——獵奇心理
因為記者、編輯選擇新聞的標準不是其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而僅僅為了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各種媒體經常為迎合受眾對名人的好奇心理,比較關注所謂的“名人近期動態”,以此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主觀原因主要表現在四點:
1、新聞從業人員政治理論修養欠缺
新聞是一個特殊的行業。新聞從業人員必須要有高度的政治理論水平和社會責任感。而個別新聞媒體、尤其是地方新聞媒體從業人員對國家、政府決策沒有很好的理解把握,曲解或者片面理解相關政策,寫出的報道往往有失公正。另外,法律知識貧乏也是新聞從業人員政治理論修養欠缺的一個表現。
2、利益驅使記者造假
這里的利益包括精神和經濟兩方面。記者為了獲得名譽編造假新聞,有的單位和個人為了宣傳自己,會給記者一定的“好處”,有時也能夠左右記者手中的筆,隱瞞那些對采訪對象不利的事實。
3、新聞從業人員社會責任感缺乏
任何行業和個人都有它的社會責任,新聞從業人員由于自身行業的特殊性,社會責任感更為突出。社會責任感缺乏,往往導致報道的角度把握不準,從而使受眾產生不正常的社會心理。
4、媒體非正常競爭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的媒體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和轟動效應,不惜刊發虛假失實的新聞報道,展開惡性競爭,新聞事件怎么“轟動”怎么寫,全然不顧事實的真相。為了轟動效應,有的從業人員什么假都敢造,什么故事都敢編,簡直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