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己亥雜詩》二百二十首,簡潔明了的詩意
【原詩】 詩人:清·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釋】 1.九州:中國。
2.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啞。 5.萬馬齊喑:比喻社會政局毫無生氣。
6.究:終究、畢竟。 7.天公:造物主。
重:重新。 8.抖擻:振作精神。
9.不拘一格:不要拘守一定規格 【譯文】 只有風雪激蕩般的巨大力量將中國徹底改革, 才能使中國大地發出勃勃生氣,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語終究是一種悲哀。 我奉勸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規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寫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歲次已亥,龔自珍辭官返鄉,又去北上迎接妻兒,在南北往來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壓抑、束縛人才的情況,寫下了這首名垂千古的《已亥雜詩》。
2.曹松的己亥歲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樓主好。
己亥歲二首其一 曹松
澤國江山入戰圖,
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
一將功成萬骨枯。
賞析:
安史之亂后 ,戰爭先在河北,后來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唐王朝進行窮兇極惡的鎮壓,大江以南也都成為戰場。這就是所謂“澤國江山入戰圖 ”。詩句不直說戰禍殃及江漢流域 (澤國 ),而只說這一片河山都已繪入戰圖 ,表達委婉曲折,讓讀者通過一幅“ 戰圖 ”,想象到兵荒馬亂、鐵和血的現實 ,這是詩人運用形象思維的一個成功例子。
隨之而來的是生靈涂炭。打柴為“樵”,豁草為“蘇”。樵蘇生計本來艱辛,無樂可言。然而,“寧為太平犬,勿為亂世民”,在流離失所、掙扎于生死線上的“生民”心目中 ,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樂了 。只可惜這種樵蘇之樂,今亦不可復得。用“ 樂 ”字反襯“生民”的不堪悲苦 ,耐人尋味。古代戰爭以取首級之數計功,戰爭造成了殘酷的屠殺,人民的死亡無數。這是血淋淋的現實。詩的前兩句雖然筆調輕描淡寫,字里行間卻有斑斑血淚。這就自然逼出后兩句沉痛的呼告。
“ 憑君莫話封侯事 ,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里“封侯”之事,是有針對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歲 ”)鎮海節度使高駢就以在淮南鎮壓黃巢起義軍的“功績”,受到封賞 ,無非“功在殺人多”而已。令人聞之發指,言之齒冷。無怪詩人閉目搖手道“憑君莫話封侯事 ”了 。一個“ 憑 ”字,意在“請”與 “求”之間,語調比言“請”更軟 ,意謂 :行行好吧,可別提封侯的話啦。詞苦聲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來。
末句更是全詩之警策:“一將功成萬骨枯”。它詞約而義豐。與“可憐白骨攢孤冢,盡為將軍覓戰功”(張蟲賓《吊萬人冢》)之句相比 ,字數減半而意味倍添。它不僅同樣含有“將軍夸寶劍 ,功在殺人多”(劉商《行營即事》)的現實內容 ;還更多一層“士卒涂草莽,將軍空爾為”(李白《 戰城南 》)的意義,即言將軍封侯是用士卒犧牲的高昂代價換來的 。 其次,一句之中運用了強烈對比手法:“一”與“萬”、“榮”與“枯”的對照,令人觸目驚心。“骨”字極形象駭目。這里的對比手法和“骨”字的運用 ,都類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驚人之句 。它們從不同方面揭示了封建社會歷史的本質 ,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詞氣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擲地有聲,相比之下更覺字字千鈞。
感想:
可憐白骨攢孤冢,盡為將軍覓戰功。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都無不體現著一將功成靠的都是無數鮮血與生命所鑄成的。
風漸起,吹皺秋水,也吹翻著歷史的畫冊,一頁又一頁地往前翻,白骨蔽野,血流成河,又有多少功成名就的將軍的成就不是踩著千萬百姓的尸體建立起來的?
歷史已成過去,然而,戰爭卻并未結束。有硝煙的是戰場,沒有硝煙的是官場與商場;殺人于槍林彈雨之中的是戰場,殺人不著血跡于無形中的是官場與商場。
真的很難理解,總有那么多的政府官員熱衷于形象工程,置萬千百姓的利益而不顧,“一將功成萬骨枯”;總有那么多在開放后的富豪的發家資本,是靠著血腥的原始積累。
置多少百姓的利益而不顧,就有多少百姓時常呼天不應、叫地不靈;沾滿了多少的血腥,就有多少的人為這血腥在付出慘重的代價。
樓主好,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3.己亥雜詩的其五的賞析
這首詩是《己亥雜詩》的第五首,寫詩人離京的感受。雖然載著“浩蕩離愁”,卻表示仍然要為國為民盡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一方面,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煙;另一方面,離別是輕松愉快的,畢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籠,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為。這樣,離別的愁緒就和回歸的喜悅交織在一起,既有“浩蕩離愁”,又有“吟鞭東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廣闊天涯。這兩個畫面相反相成,互為映襯,是詩人當日心境的真實寫照。
詩的后兩句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議論。“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鴉片戰爭爆發后,他多次給駐防上海的江西巡撫梁章鉅寫信,商討國事,并希望參加他的幕府,獻計獻策。可惜詩人不久就死在丹陽書院(年僅50歲),無從實現他的社會理想了,令人嘆惋。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筆鋒一轉,由抒發離別之情轉入抒發報國之志。并反用陸游的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表現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以此來表達他至死仍牽掛國家的一腔熱情;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成為傳世名句。
這首小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復雜的情感。龔自珍論詩曾說“詩與人為一,人外無詩,詩外無人”(《書湯海秋詩集后》),他自己的創作就是最好的證明。
主旨:
抒發了自己辭官司離京時的復雜感情,展示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全詩移情于物,形象貼切,構思巧妙,寓意深刻。
4.兩首已亥雜詩的譯文
不知道你想要找哪兩首,現找到兩著<;已亥雜詩>;,請您參閱,希望有用。
已亥雜詩
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釋】
1.這是《已亥雜詩》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國。
2.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啞。萬馬齊喑:比喻社會政局毫無生氣。究:終究、畢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擻: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譯文】
只有風雪激蕩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國大地發出勃勃生氣,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語終究是一種悲哀。
我奉勸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規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寫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歲次已亥,龔自珍辭官返鄉,又去北上迎接妻兒,在南北往來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壓抑、束縛人才的情況,作詩315首表達了變革社會的強烈愿望。
【賞析】
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詩。全詩層次清晰,共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寫了萬馬齊喑,朝野噤聲的死氣沉沉的現實社會。第二層,作者指出了要改變這種沉悶,腐朽的觀狀,就必須依靠風雷激蕩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須經歷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才能使中國變得生機勃勃。第三層,作者認為這樣的力量來源于人材,而朝庭所應該做的就是破格薦用人材,只有這樣,中國才有希望。詩中選用“九州”、“風雷”、“萬馬”、“天公”這樣的具有壯偉特征的主觀意象,寓意深刻,氣勢磅礴。
己 亥 雜 詩 作者:龔自珍
原 文
只籌一纜十夫多,細算千艘渡此河。
我亦曾穈太倉粟,夜聞邪許淚滂沱!
譯 文
看看一條纜索用盡十多個纖夫的力氣,細細想想漕河上有千多艘運糧的船只。
慚愧啊,我也曾經領取過太倉的漕糧,夜半聽到纖夫的號子怎能不臥枕淚濕!
5.兩首已亥雜詩的譯文
不知道你想要找哪兩首,現找到兩著<已亥雜詩>,請您參閱,希望有用。
已亥雜詩 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釋】 1.這是《已亥雜詩》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國。
2.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啞。萬馬齊喑:比喻社會政局毫無生氣。
究:終究、畢竟。 5.天公:造物主。
重:重新。抖擻: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譯文】 只有風雪激蕩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國大地發出勃勃生氣,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語終究是一種悲哀。
我奉勸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規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寫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歲次已亥,龔自珍辭官返鄉,又去北上迎接妻兒,在南北往來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壓抑、束縛人才的情況,作詩315首表達了變革社會的強烈愿望。
【賞析】 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詩。全詩層次清晰,共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寫了萬馬齊喑,朝野噤聲的死氣沉沉的現實社會。
第二層,作者指出了要改變這種沉悶,腐朽的觀狀,就必須依靠風雷激蕩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須經歷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才能使中國變得生機勃勃。
第三層,作者認為這樣的力量來源于人材,而朝庭所應該做的就是破格薦用人材,只有這樣,中國才有希望。詩中選用“九州”、“風雷”、“萬馬”、“天公”這樣的具有壯偉特征的主觀意象,寓意深刻,氣勢磅礴。
己 亥 雜 詩 作者:龔自珍 原 文 只籌一纜十夫多,細算千艘渡此河。 我亦曾穈太倉粟,夜聞邪許淚滂沱! 譯 文 看看一條纜索用盡十多個纖夫的力氣,細細想想漕河上有千多艘運糧的船只。
慚愧啊,我也曾經領取過太倉的漕糧,夜半聽到纖夫的號子怎能不臥枕淚濕。
6.求1首古詩的賞析和寫作背景
虛實相生,哀思無限——蘇軾《江城子》賞析
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蘇軾的《江城子》是一首千古傳誦的悼亡詞,主要通過記夢來抒寫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思念。這首詞在藝術表現上的顯著特色就是實中有虛,虛實結合。
以實帶虛——一樣情思,兩面抒發。妻子王弗病故到蘇軾作這首詞時正好十年,然而歲月的流逝并沒有沖淡詩人對亡妻的一片深情。“十年生死兩茫茫”,“茫茫”二字,傳達出一種莫可名狀的空寂凄清之感,而“茫茫”前加一“兩”字,意味著不僅傳達了詩人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同時也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內。詩人在十年里日夜思念杳無音訊的亡妻,而妻子又怎不日夜思念著同樣音訊杳無的丈夫呢?生者和死者雖陰陽相隔,卻一樣情思,一樣哀緒。詞人以實帶虛,既寫自己長久郁結于心的悲嘆,又將無知作有知寫,卻更見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愛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見之痛。“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詞人客居山東,亡妻之墳卻在眉州,遙隔千里。兩者之間,誰對誰也無法訴說各自的凄涼境況,這兩句直承開首“兩茫茫”句意,同樣是將無知作有知寫,概括了生者與死者兩個方面,真是孤寂凄清到了極點。
虛中見實——想象鋪寫,現實觀照。詞人在極度思念之中忍不住假想了一個虛幻的境界:“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相逢而不相識,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熙寧四年(1071),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在朝中受到排擠打擊而出外,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轉徙外地,艱辛備嘗。“塵滿面,鬢如霜”看似想象,卻蘊含了詞人跟妻子死別十年來的痛苦經歷、感情。同樣“小軒窗,正梳妝”看似夢境記實,實際是恩愛夫妻過去生活的真實片斷。往日不知有多少次,愛妻在小軒中臨窗梳妝,詩人一旁端詳,是多么賞心悅目啊!在此基礎上再虛寫“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縱有千種哀愁、萬種凄涼要向對方傾訴;然而再次相見,你看著我,我看著你,百感交集,卻不知從哪里說起。真是無言勝過有言,四目相視,兩心相印,萬千思緒盡在“淚千行”里了。
實因虛果——現實夢境,情之所切。詞人在上片寫盡了相思之苦,下片才轉入寫夢。因“思”而成“夢”,自然成章。“思”是“夢”的基礎,“夢”是“思”的幻化。恩愛夫妻,撤手永訣,時間倏忽,轉瞬十年。十年忌辰,正是觸動人心的日子,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心懷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而不可遏止。如是乎有夢,真實而又自然。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但當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再存在了。這是把現實的感受溶入了夢中,使這個夢境也令人感到無限的凄涼!結尾又從夢境落到現實上來。在“明月夜,短松崗”這個凄清幽獨的環境中料想愛侶眷戀人世、難舍親人,也該會是柔腸寸斷吧?!這樣實成虛之因,虛又強化了實,詞人曲折復雜的思想感情,才得以自然、真實、深刻的表達出來。
總之,詞人不管是虛擬還是實寫,都情真意切,真實的表現了夫妻之間生死不渝的恩愛之情及生死相隔的悲涼之感,讀后自然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7.語文沒學好
一、譯文 黃昏日落,馬已疲勞,但人還要趕夜路。
幸而沒有人來阻攔。生平激烈的心情如今已趨於平淡,即使像屈原那樣被迫離開京師,刪掉所有像《惜誓》一類文章了。
二、原文 馬玄黃盼日曛,關河不窘故將軍。百年心事歸平淡,刪盡蛾眉惜誓文。
三、出處 《龔自珍全集》中的《己亥雜詩》·其二 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這組詩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這一年作者48歲,因厭惡仕途,辭官離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屬,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著祖國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難中的人民,不禁觸景生情,思緒萬千,即興寫下了一首又一首詩,于是誕生了《己亥雜詩》。 二、作品賞析 《己亥雜詩》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議時政,或述見聞,或思往事,題材十分廣泛,內容復雜,大多借題發揮,抨擊社會。
龔自珍生活在鴉片戰爭前夕。他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主張改革內政,抵抗外國侵略。
《己亥雜詩》中的批判、呼喚、期望,集中反映了詩人高度關懷民族、國家命運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作者對清朝政府不重視籌劃的痛心疾首,言語之間多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鹽鐵生計堪危,表達了變革社會的強烈愿望。《己亥雜詩》多用象征隱喻,想象豐富、奇特,運用多種手法寫景抒情。
三、作者簡介 龔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號定庵(ān)。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館,又號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
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
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暴卒于江蘇丹陽云陽書院。
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詩詞近800首。
有《定庵全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己亥雜詩。
8.詩人李商隱簡短簡介 急用
李商隱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自祖父起,遷居鄭州滎陽。自稱與皇室同宗,但高、曾祖以下幾代都只做到縣令縣尉、州郡僚佐一類下級官員。所謂“宗緒衰微,簪纓殆歇”、“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這類自述真實地反映了他比較寒微的處境。
李商隱一生經歷,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文宗開成二年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時期。16歲著有《才論》、《圣論》,以古文為士大夫所知。文宗大和三年,受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大和六年,令狐楚調任河東節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隱隨至太原。以后曾有短時期在兗海觀察使崔戎幕府逗留。開成二年登進士第。這個階段存留的詩作不多,但已形成重要的開端。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會政治的詩篇,如《隋師東》、《有感二首》、《重有感》、《壽安公主出降》、《行次西郊作一百韻》等,指事陳情,激切感人,顯示了青年詩人關懷國家命運的抱負和器識。另一些作品以比興寄托的手法抒寫作者的凌云壯志和渴求用世的心愿,如《初食筍呈座中》和《無題》“八歲偷照鏡”,筆意宛轉,風格清新。此外,也有少量應酬詩和艷體詩。 第二階段,從開成三年到武宗會昌六年,是李商隱踏上仕途和開始卷入黨爭旋渦的中年時期。這一階段坎坷不平的人生歷程,促使詩人的創作向縱深發展。題材比前期寬廣,包括感時、抒懷、言情、贈答、行旅、田園、詠史、詠物許多方面。詩中感情更為沉郁,表達愈加婉曲,藝術上達到成熟的境界,代表作如《安定城樓》、《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另一方面,消極頹廢的思想和綺靡俗艷的詩作也有所發展,如《鏡檻》、《曲池》、《縣中惱飲席》、《花下醉》。第三階段,宣宗大中元年 (847)以后,是李商隱三入幕府、天涯漂泊的后期。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會昌年間得勢的李德裕黨紛遭貶逐,詩人受到進一步壓抑。他在京沒有出路,只好到遠方幕府去安身。 大中十二年,罷職回鄭州閑居。大約就在這一年年底病逝。漂泊無定的生涯,使詩人后期的詩風變化更為多樣,詩境也日趨老成。所寫的詩更加發人深思,令人嘆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