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篇短的文言文加翻譯,越短越好
1、烏賊求全 [原文] 海之魚, 有烏賊其名者, 響1水而水烏.戲於岸間, 懼物之窺己也, 則響水以自蔽.海鳥視之而疑, 知其魚而攫之.嗚呼! 徒知自蔽以求全, 不知滅跡以杜疑, 為窺者之所窺.哀哉! [翻譯] 海中有一種魚,名叫烏賊,它能吐出墨汁使海水變黑。
有一次,它爬上岸邊游玩,它怕別的動物看到它,就吐出墨汁把自己隱蔽起來。海鳥看到了烏黑的海水而起疑,知道一定是烏賊在里面,就毫不猶豫地往水里把烏賊抓了出來。
唉!烏賊只知道要吐出墨汁來隱蔽自己,以求安全,卻不知道要消滅痕跡,來杜絕海鳥的懷疑,結果,反而暴露了自己,被海鳥察覺目標抓去,真是可憐啊! [注釋] 1.響(XU,第三聲調):吐出唾液。 2.杜疑:杜絕懷疑。
[道理] 考慮問題切忌片面性,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事物的兩重性,才能馬到成功。 2、哀溺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中濟,船破,皆游。
其一氓盡力而不能尋常。其侶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為?”曰:“吾腰千錢,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有頃益怠。
已濟者立岸上呼且號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貨為?”又搖其首。遂溺死。
[譯文] 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漲,有五、六個人乘著小船渡湘江。
渡到江中時,船破了,都游起水來。其中一個人盡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遠。
他的同伴們說:“你最會游泳,現在為什么落在后面?”他說:“我腰上纏著一千文錢,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們說:“為什么不丟掉它呢?”他不回答,搖搖他的頭。
一會兒,他更加疲困了。已經游過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極點,蒙味到了極點,自己快淹死了,還要錢財干什么呢?”他又搖搖他的頭。
于是淹死了。 3、臨江之麋 【原文】 臨江地名之人,畋得麋麑畋。
麑,幼鹿,畜之,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其人怒怛之怛,恐嚇。
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稍使與之戲。積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友良:真,抵觸偃仆益狎偃,仰倒。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
然時啖其舌啖。三年,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
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致死不悟。
注釋: 畋:讀音tián 麑:讀音ní 怛:讀音dá 偃:讀音yǎn 啖:讀音dàn,吃,這里作舔解。 【譯文】 臨江(地名)的一個人,獵得一只麋鹿的幼崽,養了起來。
回家進門時,(家里的)那些狗(見了)直流口水,搖著尾巴都拋過來,那人呵斥嚇唬它們。從這天開始就抱鹿崽子到狗的中間去,常常給那些狗看到它,慢慢讓狗和它嬉戲。
過了很久,狗都如那人所愿(不企圖吃那鹿崽子了)。鹿崽子稍微大些了,忘了自己是鹿了,以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跟狗)頂頭摔撲更加親密了,狗害怕主人,和它滾打的很友好。
但還是經常舔舌頭(想吃啊!)。三年后,(一天)麋鹿出門,看見很多別人家的狗在道路上,跑去想和它們嬉戲。
別人家的狗見了很開心并發了威,一起把它殺了吃掉了,道路上一片狼藉。麋鹿到死都沒明白其中道理。
寓意: 凡是害人的東西,即使一時可以找到"保護傘",但這種庇護是不可能長久的,最終還是沒有好下場。 4、小兒不畏虎 【原文】 忠、萬、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帶長江沿岸。)
多虎。有婦人晝日置二小兒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馳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虎熟視之,至以首抵(同抵。)
觸,庶幾(也許可以。)其一懼,而兒癡,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無所施歟? 【翻譯】 忠、萬、云、安這些地方有很多老虎。有個婦人白天將兩個小孩留在沙灘上自己到水里去洗衣服。
老虎從山上跑來,那婦人慌忙潛入水里躲避老虎,兩個小孩(仍然)在沙灘上自在嬉戲。老虎盯著他們看了很久,甚至用頭觸碰他們呢,期許他們會有些害怕,但是小孩無知,竟然不覺得有什么奇怪的,老虎最后也就離開了。
估計老虎吃人必是先向人顯示其威風,但是對于不怕它的人威風無處施加(而放棄的)嗎? 5、更①渡一遭 【原文】 昔有人得一鱉,欲烹而食之,不忍當殺生之名,乃熾火使釜②水百沸,橫筱③為橋,與鱉約曰:“能渡此則活汝。”鱉知主人以計取之,勉力爬沙,僅能一渡。
主人曰:“汝能渡橋,甚善,更為我渡一遭,我欲觀之。” [注釋] ①更:再,重來。
②釜:古代的一種鍋。③筱(xiǎo):細竹子。
【譯文】 過去有人捉到一只甲魚,想把它煮來吃,又不肯負擔殺生的惡名。于是燒旺火使鍋里的水沸騰,在鍋上橫架上一根細竹子作為橋,然后跟甲魚約定說:“(你)能渡過這橋,我就放你一條生路。”
甲魚知道主人是在使用詭計騙殺自己,就盡力小心地(像螃蟹爬沙一樣)爬行,僅僅能夠渡過(竹橋)一次。 主人說:“你能渡過這橋,真是太好了!再給為渡一次橋, 我想(再)仔細看看。”
6、中山竊糟 【原文】 者魯人不能為酒,惟中山之人善釀千日之酒。魯人求其方弗得。
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魯酒漬之,謂人曰‘中山之酒也。’魯人飲之,皆以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來,聞有酒,索而飲。
2.求十篇超級簡短的文言文帶翻譯
(1) 崔景偁拜師 原文; 余始識景偁于京師,與為友,景偁以兄事余。
既數歲,已而北面承贄,請為弟子。余愧謝,不獲。
且曰:“偁之從先生,非發策決科之謂也。先生不為世俗之文,又不為世俗之人,某則愿庶幾焉。”
譯文: 我當初在京城認識景偁,和(他)結交為朋友,景偁按照長兄的禮節來對待我。幾年后,不久又面朝北方向我奉上禮物,請求作(我的)徒弟。
我感到慚愧并謝絕了,沒有接受(禮物)。(景偁)說:“我師從您,并不是圖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寫世俗的文章,也不是個庸俗的人,我是希望我有希望做您的學生啊(2)屠牛吐辭婚 齊王厚送女,欲妻屠牛吐。
屠牛吐辭以疾。其友曰:“子終死腥臭之肆而已乎,何謂辭之?”吐應之曰:“其女丑。”
其友曰:“子何以知之?”吐曰:“以吾屠知之。”其友曰:“何謂也?”吐曰:“吾肉善,如量而去苦少耳。
吾肉不善,雖以他附益之,尚猶賈不售。今厚送之,子丑故耳。”
其友后見之,果丑。齊國國王以豐厚的嫁妝嫁女兒,希望嫁給賣牛肉的屠夫吐(人名),屠夫吐以自己有病推辭了。
他的朋 友說:“您(愿意)終身老死在這腥臭的市場嗎?干什么推辭呢?”吐回答他說:“他的女兒丑。”他的朋友說:“ 您怎么知道呢?”吐說:“以我是屠夫而知道的。”
他的朋友說:“怎么說?”吐說:“我賣的肉好(的時候), 就如數全部賣出去了,只會是嫌(肉)少的;我賣的肉不好(的時候),雖然用別的附加好處,還是賣不出去。如 今豐厚的嫁妝嫁女兒,所以女兒丑。”
他的朋友后來看見了齊王的女兒,果然丑。 (3)【退避三舍】翻譯 及楚,楚子饗之(30),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谷?"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
其波及晉國者(31),君之余也。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32),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33)。
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34),右屬藁鞬(35),以與君周旋。"子玉請殺之(36)。
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 晉侯無親(37),外內惡之。
吾聞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38),其將由晉公子乎!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乃送諸秦。
(39) 【譯】:到了楚國,楚成王設宴款待重耳,并問道:"如果公子返回晉國,拿什么來報答我呢?"重耳回答說:"美女、寶玉和絲綢您都有了;鳥羽、獸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貴國的特產。那些流散到晉國的,都是您剩下的。
我拿什么來報答您呢?"楚成王說:"盡 管如此,總得拿什么來報答我吧?"重耳回答說:"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晉國,一旦晉國和楚國交戰,雙方軍隊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讓晉軍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 手拿著馬鞭和弓梢,右邊掛著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較量一番。
"楚國 大夫子玉請求成王殺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說:"晉公子志向遠大而 生活儉樸,言辭文雅而合乎禮儀。
他的隨從態度恭敬而待人寬厚,忠誠而盡力。現在晉惠公沒有親近的人,國內外的人都憎恨他。
我聽說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遲的,恐怕要靠晉公子來振興吧?上天要讓他興盛,誰又能廢除他呢?違背天意,必定會遭大禍。"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國。
笱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求生,豈茍巨伯所行邪?” 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 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如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
一郡并全獲。 (4)笱巨伯 笱巨伯到遠方去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碰上賊人進攻這座城市。
朋友告訴笱巨伯說:“我現在要死了!你可以離開這里。” 笱巨伯 說:“我從遠處來探望你,你卻要我離開,失去信義而求得生存,這哪里是我所為呢?” 賊人已經到達,對笱巨伯說:“大軍已經到達,全城已空,你是什么男子,卻敢獨自留在這兒?” 笱巨伯 說:“朋友有病,我不忍心離開他,寧可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朋友的生命。”
賊人相互轉告說:“我們這些人都是不講信義的人,卻到了有信義的國家!”于是率領軍隊離開了這座城市。全城的人都全部獲救。
(5) 河東薛存義將行,柳子載肉于俎,崇酒于觴,追而送之江之滸,飲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職乎?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
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傭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值怠其事者,天下皆然。
豈惟怠之,又從而盜之。向使傭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盜若貨器,則必甚怒而黜罰之矣。
以今天下多類此,而民莫敢肆其怒與黜罰者,何哉?勢不同也。勢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達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義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勞心,訟者平,賦者均,老弱無懷詐暴憎,其為不虛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審矣。
吾賤且辱,不得與考績幽明之說,于其往也,故賞以酒肉而重之以辭。(唐)柳宗元《送薛存義序》【翻譯】河東人薛存義將要離開這里了,我在。
3.求很短的3篇文言文
春夜宴桃李園序 李白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
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 燭夜游,良有以也。
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 樂事。
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
開瓊筵以 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天地是萬物的旅舍,時光是百代的過客。人生飄浮無常,好似夢幻一般,歡樂的日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著蠟燭,在夜間游樂,確實是有原因的!何況清明溫和的春天用秀美的景色來召引我們,大自然又給我們提供了一派錦繡風光。
現在聚會在桃李芬芳的花園里,暢談兄弟之間的樂事。諸弟聰明過人,都有謝惠連的才華。
大家吟詩歌唱,唯獨我不能和謝康樂相比而感到羞愧。靜靜地欣賞春夜的景色還未盡興,縱情的談論又轉向清雅。
擺出豪華的筵席,坐在花叢中間,酒杯頻傳,醉倒在月光之下。沒有好的詩篇,怎能抒發高雅的情懷?如有詩作不成的,按照金谷園的先例,罰酒三杯。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處最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捕蛇者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
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言之,貎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余將告于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蔣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于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徒,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
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 1.陸游筑書巢 原文: 吾室之內,或棲于櫝,或陳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
賓客不至,妻子不覿,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閑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則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邪!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如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選自《渭南文集》 譯文: 我的屋子里,有的書堆在木箱上,有的書陳列在前面,有的書放在床上,抬頭低頭,四周環顧,沒有不是書的。
我的飲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傷,憂愁,憤怒,感嘆,不曾不與書在一起的。客人不來拜訪,妻子子女不相見,而刮風,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氣)變化,也不知道。
偶爾想要站起來,但雜亂的書圍繞著我,好象積著的枯樹枝,有時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說:“這不是我說的鳥窩嗎?”于是邀請客人走近看。客人開始不能夠進入,已進屋的,也不能出來,于是(客人)也大笑著說:“確實這象鳥窩。”
董遇談“三余”勤讀 原文: 有人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
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選自《三國志·董遇傳》 譯文: 有個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卻說:“必須在這之前先讀百遍。”意思是:“讀書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
求教的人說:“苦于沒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余’。”
有人問“三余”的意思,董遇說:“冬天是一年的農余時間(可以讀書),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時間(可以讀書),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張溥與“七錄齋” 原文: (張)溥幼嗜學。
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
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后名讀書之齋曰“七錄”……溥詩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對客揮毫,俄頃立就,以故名高一時。
--選自《明史· 張溥列傳》 譯文: 張溥小的時候就很好學,所讀的書必然要手抄下來,抄完了,朗誦過了,就焚燒掉,然后又抄,像這樣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筆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繭。
冬天手的皮膚都凍皺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熱水里浸好幾次。后來把他讀書的房間稱為“七錄”……張溥寫詩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問他索取詩文,他不起草,當。
4.3篇簡短的文言文閱讀,故事內容要熟悉,有原文、翻譯、3至4個小題
【原文】 天下古今成敗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敗?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 翻譯 蓋人生歷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順境亦居十三四,而逆境又常相間以迭乘。
無論事之大小,必有數次乃至十數次之阻力,其阻力雖或大或小,而要之必無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驟嘗焉而阻力猝來,頹然喪矣;其次弱者,乘一時之意氣,透過此第一關,遇再挫而退;稍強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強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難,非至強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終者也。
翻譯 夫茍其挫而不退矣,則小逆之后,必有小順。大逆之后,必有大順。
盤根錯節之既經,而隨有應刃而解之一日。旁觀者徒艷羨其功之成,以為是殆幸運兒,而天有以寵彼也,又以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詎知所謂蹇焉、幸焉者,皆彼與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與否,即彼成我敗所由判也。更譬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間風潮之或順或逆,常相參伍。
分彼以堅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過之,而后得從容以進度其順。我則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終不可達也。
翻譯 孔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復一簣,進吾往也"孟子曰:"有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成敗之數,視此而已。翻譯【譯文】 天下古往今來種種成敗的人和事,它們所經歷的道路是如此的紛繁不同。
概括地推究:它們為什么成功,又為什么失敗呢?回答是:有毅力的就成功,反之則失敗。 人生的歷程,大體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順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順逆這兩種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著輪流出現。
無論事情是大是小,必然會遇到幾次乃至十幾次的阻力,這種阻力雖然有的大有的小,但總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開始的時候一定會說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認為天下事本來就是很簡單容易的,等到馬上嘗試,阻力突然來臨,就頹然喪失了信心。
那些意志能力比較弱的人,憑著一時的意氣,通過了這第一關,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縮了;意志能力稍強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縮;又堅強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縮。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縮也就越難。
不是極其堅強的人,就沒有能夠善于達到它的終點的。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縮,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順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會有大的順境。
經過了盤根錯節的復雜情況以后,爾后隨之才會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觀者只是非常羨慕別人的成功,認為這個人大概是個幸運兒,而老天總是因為某種緣故寵愛他;又認為我遭遇不顧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
這種人哪里知道所謂的“不順”啊、“幸運”啊,對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這些“不順”,同時又利用這些“幸運”,正是他成我敗的區別所在。再用駕船來做個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時間,來走一千里的路程,這期間風向潮流有時順有時逆,常常交互錯雜。
他憑著艱苦忍耐的力量,迎著那逆風逆流沖了過去,然后能從容地前進,去度過順風順水的一段。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來了,或者兩三天就回來了,或者五六天就回來了,所以彼岸就始終不可能到達。
孔子說:“比如造山,還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來,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繼續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孟子說:“做事的人,比如挖井,挖了七、八丈深,還沒有挖到井水,還是廢井。”
成敗的規律,在此而已。【注釋】 【主旨】 全文的中心論點: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
本文寫自戊戌變法失敗以后,維新派人士有的被殺,有的流亡,有的退隱。梁啟超逃亡日本,還想努力進取,于是寫《論毅力》,勉勵處于逆境中的有志于天下事者,不要被失敗嚇倒,不要被暫時的逆境所困擾,要堅持不懈,繼續前進。
【原文】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 翻譯 生所謂“立言”者,是也;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
抑不知生之志:蘄勝于人而取于人邪?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蘄勝于人而取子人,則固勝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
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翻譯 抑又有難者。
愈之所為,不自知其至猶未也;雖然,學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其觀于人,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然后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去之,乃徐有得也。
翻譯 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來矣。其觀于人也,笑之則以為喜。
5.超短小的文言文,加翻譯(10篇)
1、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愛護自己的孩子,推及到愛護別人的孩子;尊敬自己的老人,推及到尊敬別人的老人。
2、老當益壯,不墜青云之志。
老了更加威武,不喪失崇高的理想。
3、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消逝的東西就像流水,可是流水還在啊。
4、言必行,行必果。
話說出去了就要去行動,行動了就要求有一個結果。
5、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自己死了,國家滅了,被天下的人所恥笑。
6、今解鞍示不走,用堅其意。
現在解下馬鞍,表示不逃跑,用來堅定他們的意志。
7、民不堪命矣。
老百姓承受不了政令的壓迫。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10、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不會夸夸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6.給我十篇簡單的文言文加翻譯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
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長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
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么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后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原文: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
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
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2、陳蕃愿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
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伙子你為什么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
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原文: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
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
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么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
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
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4、宗愨(què)乘風破浪 宗愨,字元干,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
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斗,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
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著他讀儒家經典。
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贊。原文:宗愨字元干,南陽涅陽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
愨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貴,必破我門戶。”
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與拒賊,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并以文藝為業,炳素高節,諸子群從皆好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稱。
5、祖逖聞雞起舞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
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后,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后,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于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繼續前進。
原文: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
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
7.我要30篇短小的文言文以及文言文的正確翻譯
11. 司馬光《唐太宗論止盜》 上與群臣論止盜。
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
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 自是數年之后,海內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譯文] 皇上與群臣議論怎樣禁止盜賊。
有人請求使用嚴厲的刑法來制止。皇上微笑著說:“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盜賊,是由于賦稅太多,勞役、兵役太重,官吏們又貪得無厭,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這是切身的問題,所以也就顧不得廉恥了。
我們應當去掉奢侈,節省開支,減輕徭役,,少收賦稅,選拔禾口任用廉潔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們自然就不會去做盜賊了,何必要用嚴厲的刑法呢[” 從這以后,過了幾年,天下太平,沒有人把別人掉在路上的東西拾了據為己有,大門可以不關,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12. 鷸蚌相爭 趙且伐燕。
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 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啄.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
故愿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譯文] 趙國將要攻打燕國。蘇代替燕國對趙惠文王游說:“剛才我來的時候路過易水,一個蛤蜊正張開兩殼曬太陽,鷸鳥啄食它的肉,蛤蜊急忙并起兩殼夾住鷸鳥的嘴。
鷸鳥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個死蛤蜊。’ 蛤蜊也對鷸鳥說:‘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會有個死鷸。
’他們倆誰也不肯相讓,結果漁人把它們一起捉去了。現在趙國要去攻打燕國,燕趙長久地相持不下,把兩方的軍民都搞得很疲憊,我很怕強大的秦國就會成為漁夫了。
所以希望大王您能夠仔細地考慮這件事啊!”趙惠文王說:“好。”伐燕這事就算罷休。
13. 教學相長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文] 即使有美味的魚肉,不吃,也不知道它的味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了以后才知道自己有不夠的地方,教了以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
知道自己有不夠的地方,然后才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然后才能夠努力向上。所以說,教和學互相促進。
14. 翠鳥移巢 翠鳥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愛之,恐墜,稍下作巢。子長羽毛,復益愛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譯文] 翠鳥先是把巢筑得高高的以避免禍患。等到它生了小鳥,特別喜愛它,惟恐它從樹上掉下來,就 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
等小鳥長出了羽毛,翠鳥更加喜愛它了,又把巢做得更低了一些,于是人們就把它們捉住了。 15. 司馬遷《趙括》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趙不將括即也,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將。
’' [譯文] 原來趙括年輕的時候,學過兵法,同人家談論軍事,自以為天下人都趕不上他。有一次同他父親討論起來,他父親都駁不倒他,然而他父親并不以為然。
他母親就問趙奢為什么這樣看,趙奢說:“用兵是危險的事情,他看得太容易了。趙國將來不用他作大將倒也罷了。
如果用他作大將,使趙軍失敗的一定是他。”這次趙括要統兵出發了,他的母親就上書給趙王,說:“趙括這個人不可作大將。”
。 16. 苛政猛于虎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子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 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譯文] 孔子經過泰山旁,有個婦人在墓前悲傷地哭著。
孔子扶著車上的橫木聽那哭聲,叫學生子路問她說:“你這樣 哭啊,很像有深深愁苦的樣子。”她就回答說:“是的,從前我的公公死在虎口里,接著我的丈夫又在這里被老虎咬死了,現在我的兒子還是死在這里了!” 孔子聽了問道:“你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女刁人回答說:“這里沒有暴政的統治。”
孔子教訓他的 學生道:“你們要記住這事:暴政比老虎更兇惡啊!” 17.齊威王召即墨大夫,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人民給,官無事,東方以寧;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萬家。
召阿大夫,語之曰:“自子守阿,譽言日至。吾使人視阿,田野不辟,人民貧餒。
昔日趙攻鄄,子不救;衛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幣事吾左右以求譽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于是群臣聳懼,莫敢飾詐,務盡崐其情,齊國大治,強于天下。
譯文: 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責你的話傳來。但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卻是田地開辟,人民豐足,官府無事,東方因而。
8.20篇文言文及其翻譯(記住要簡短的不要太長)
蜀道難 作者: 李白 噫吁戲,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躔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虺,砰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啊!多么險峻,多么高!蜀道難走,比上天還難。
蠶叢和魚鳧兩個蜀王,開國的事情多么渺茫不清。從那以后經過四萬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交通。
西邊擋著太白山,只有鳥道,高飛的鳥才可以橫渡峨嵋山頂。直到地崩山塌壯士都被壓死,然后才有了天梯與石棧相互連接。
上面有即使是拉車的六龍也要繞彎的最高峰,下面有沖激高濺的波浪逆折的漩渦。高飛的黃鶴尚且飛不過去,猿猴想過去,發愁沒有地方可以攀援。
青泥山迂回曲折,很短的路程內要轉很多彎,盤繞著山峰。屏住呼吸伸手可以摸到星星,用手摸著胸口空嘆息。
問你西游什么時侯回來?可怕的路途,陡峭的山巖難以攀登。只見鳥兒叫聲凄厲,在古樹上悲鳴,雌的和雄的在林間環繞飛翔。
又聽見杜鵑在月夜里啼叫,哀愁充滿空山。蜀道難走啊,比上天還難,讓人聽了這話紅顏衰謝。
連綿的山峰離天不到一尺,枯松靠著陡直的絕壁倒掛著。急流瀑布爭著喧囂而下,撞擊山崖使石頭翻滾發出雷鳴般聲響。
就是這么危險,你這遠道的人,為什么來到這里?劍閣高峻崎嶇而突兀不平,一個人守住關口,萬人也打不開。守關的如果不可靠,就會變成當道的豺狼。
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提防長蛇,磨著牙齒吸人血,殺的人數不清。錦城雖然是個安樂的地方,還是不如回家好。
蜀道難走啊,比上天還難,側過身向西望著,長長地嘆息。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深,狂風怒號,風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
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盜賊的事來,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沒有用,只好回來,拄著拐杖感嘆自己的不幸和世態悲涼。
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陰沉迷蒙,漸漸黑下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亂踢,把被里給蹬破了。
(因為)屋頂漏雨,床頭都沒有一點干的地方。像線條一樣的雨點下個沒完。
自從戰亂以來,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貧寒的窮苦人(讀書人),讓他們個個都開顏歡笑!房子不為風雨所動搖,安穩得像山一樣。唉!什么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獨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凍而死去也甘心!《師說》【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
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始終不能解開。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
9.急需[15篇短小的文言文和翻譯]一定要是簡短的哦
1.明人吳儼,家巨富,至尚書益。
其子滄州酷好書畫,購藏名筆頗多。一友家有宋宮所藏唐人十八學士袖軸一卷,每欲得之,其家非千金不售。
吳之弟富亦匹兄,惟粟帛是積,然文人常鄙之。一日,其弟語畫主曰:“《十八學士》果欲千金耶?”主曰:“然。”
遂如數市之。后置酒宴兄與其素鄙已者,酒半,特談畫,并出以玩.或曰:”君何以知其名畫?”其弟顧左右而言他.時人傳為笑話. 譯文: 明人吳儼,家巨富有的,至目前書值得。
他你滄州酷好書畫,購藏名聲筆頗多。一友家有宋宮處所藏唐人十八學士袖軸一卷,每想得的,他家非群(泛指多)金不售。
吳的弟富有的也是匹兄,只粟絲綢這堆放,然而文人常低下的。一天,他弟告訴畫主說:“《十八學士》果想群(泛指多)金耶?”主說:“然而。”
于是象幾市的。后置酒宴兄和他白低下停的人(或事物),酒半,小獸談畫,一起出拿來玩弄.或說:”你憑什么拿來適應他名聲畫?”他弟難道左右并且言他.的時候人傳作笑話. 2.劉寵任會稽守,除苛政,禁非法,郡中大治.朝廷征為將作大匠.山陰縣有五六叟,自若耶谷間出,人 百錢以送寵,曰:”山谷鄙人,未嘗識朝政.他守時,史索求民間,至夜不絕,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來,狗不夜吠,民不見史;年老值圣明,故相扶而送.”寵曰:”吾之政何能及公言邪!”叟奉以錢,寵不能辭,遂各選一錢受之. 翻譯:劉寵擔任會稽太守,除去苛刻的政令,禁止非法的事情,郡里因此被治理得很好。
于是朝廷將其征用為大將委派重任。那個時候山陰縣里有五六個居住在若耶谷的老頭,從谷中走出來,每個人送了一百錢給劉寵,說:“住在山谷里的人,不懂得朝廷政事。
之前其他人任太守時,一直向來百姓苛索,一天到晚不停,有時狗叫一整天,老百姓不得安寧。自從您來了,晚上狗不叫了,百姓也不到官吏了。
年紀大了才碰到賢明的官員,所以相互攙扶著來(給您)送行。”劉寵說:“我的治理怎么能像您所說得這樣(好)呢!”老人將錢奉送給劉寵,劉寵不能推辭,于是從每個人那里接受了一錢。
3.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如何?”群臣莫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
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由百獸之畏狐也. 翻譯:楚宣王問群臣,說:“聽說北方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這樣的嗎?”群臣無人回答,江乙回答說:“老虎捕捉各種野獸來吃。捉到一只狐貍,狐貍對老虎說:‘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獸的領袖,如果您吃掉我,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
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話,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獸見了我,有哪一個不敢逃跑的呢?’老虎信以為真,就和狐貍同行,群臣見了它們,都紛紛逃跑,老虎不明白群獸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卻以為是害怕狐貍。現在大王的國土方圓5000里,大軍百萬,卻由昭奚恤獨攬大權。
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奚恤,其實是害怕大王的軍隊,這就像群獸害怕老虎一樣啊。” 4.郁離子謂執政曰:“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數與,抑亦以為良而倚以圖治與?”執政者曰:“亦取其良而用之耳!”郁離子曰:“若是,則相國之政與相國之言不相似矣。”
執政者曰:“何謂也?”郁離子曰:“仆聞農夫之為田也,不以羊負軛;賈子之治車也,不以豕驂服。知其不可以集事,恐為其所敗也。
是故三代之取士也,必學而后入官,必試之事而能然后用之,不問其系族,惟其賢,不鄙其側陋。今風紀①之司,耳目所寄,非常之選也,儀服云乎哉?言語云乎哉?乃不公天下之賢,而悉取諸世胄昵近之都那豎②為之,是愛國家不如農夫之田、賈子之車也。”
執政者許其言,而心忤之. 翻譯: 郁離子謂執政曰:“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數與,抑亦以為良而倚以圖治與?”鷙得曰:“亦取其良而用之耳!”郁離子曰:“若是,則相國之政與相國之言不相似矣。”執政進曰:“何謂也?”郁離子曰:“仆聞農夫之田也,不以羊負琦;賈子之治車也,不以豕驂服。
知其不可以集事,恐為其所敗也。是故三代之取士也,必學而后入官,必試之事而能然后用之,不問其穖,惟其賢,不鄙其側陋。
今風紀之司,耳目所寄,非常之選也,儀服云乎哉?言語云乎哉?乃不公開下同,而悉取諸世胄昵近之都那豎為之,是愛國家不如農夫之田、賈子之車也。”執政者許其言而必忤之。
5.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
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
10.文言文 三篇 翻譯及其閱讀答案
第一篇
1、解釋下列加點字(括號前一個字)
在京師諸(幾個 )塔中最高
人怪(感到奇怪)而問之(這件事)
2、翻譯下列句子
望之不正而勢傾西北---看著它不正并且向西北歪斜
吹之不百年,當正也----風吹它,不用一百年,會正的
3、“人怪而問之”,寫眾人的疑問,其目的是什么? 襯托建造者預浩的遠見卓識
第二篇
1、解釋加點字(括號前一個字)
其母問其故(原因)
向者(剛才)吾見之【翻譯“向者”兩個字】
2、翻譯句子
其母曰:“吾聞有陰德者天報以福,汝不死也。”---我聽說積陰德的人上天會用福祉報答,你不會死的,
3、孫叔敖在殺死了兩條蛇后哭著回家的原因是什么?他以為自己要死了,離開母親很害怕。
4、根據孫叔敖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是一個果敢而利他的好人,同時很愛母親。
第三篇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到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釋加點字(括號前一個字)
嘗(曾經)與諸小兒游
諸兒競走(爭著跑去)取之【翻譯“競走”兩個字】
唯(只有)戎不動
看到邊李樹多子(果子),折枝
2、翻譯句子
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 樹在路邊并且有很多果子,這一定是苦李子,
取之信然。 摘一個嘗嘗, 果然是苦的
3、選出與“人問之”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項(D)
A.諸兒競走取之
B.昂首觀之
C.而忘操之
D.春冬之時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文言文三篇及翻譯簡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