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以致用的例子,小故事
一、國王做了一頂金王冠,他懷疑工匠用銀子偷換了一部分金子,便要阿基米德鑒定它是不是純金制的,且不能損壞王冠.。
阿基米德捧著這頂王冠整天苦苦思索,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他跨入浴桶,隨著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從桶邊溢出,,阿基米德看到這個現象,頭腦中像閃過一道閃電,“我找到了!”。
阿基米德拿一塊金塊和一塊重量相等的銀塊,分別放入一個盛滿水的容器中,發現銀塊排出的水多得多。于是阿基米德拿了與王冠重量相等的金塊,,放入盛滿水的容器里,測出排出的水量。再把王冠放入盛滿水的容器里,看看排出的水量是否一樣,問題就解決了。
隨著進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體力學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誕生了。
二、福州大中寺有名老和尚,他有三位弟子。三個僧徒都到外面去行腳修行,現在回來了。一徒在都城習得詩文,一徒從諸長者學得經論,只有神贊什么也沒學到。于是神贊遭老僧嫌棄,使為雜役。
一天,神贊在澡堂幫老師擦背,邊說,“廟雖好,可廟里的佛不行。”老師回過頭來,神贊又說,“佛雖然不行,可是還有光。”
有一日,老師在窗下默誦經文,一只野蜂想飛出去,沒頭沒腦地亂撞紙窗。神贊見此情形,便說:“房子這么打,有門洞開,不從空處出,偏撞紙窗,白費力氣。”并作一偈道:“不肯出空門,投窗是大癡,百年鉆故紙,何時才出頭。”
于是老師說:“你小子所言,另有一番氣度,一定逢得名師,快快道來。”神贊于是把在百丈和尚門下修行悟道的經歷講了一遍。僧師心生羞愧,乞教于神贊,面流喜淚:“老僧到這般年歲才識到禪宗真訣。”
讀書不見圣賢,如鉛槧傭;居官不愛子民,如衣冠盜;講學不尚躬行,為口頭禪;立業不思種德,為眼前花。
三、齊國有一個名叫田仲的人,自命清高,不愿與達官貴人為伍而隱居鄉間,認為自己這樣做是十分明智的。
宋國有個叫屈谷的人至田仲那里去見他,對他說:“我是個莊稼人,沒有什么別的本事,只會干農活,特別是在種葫蘆很有方法。現在,我有一個大葫蘆。它不僅堅硬得像石頭一般,而且皮非常厚,以至于葫蘆里面沒有空隙。這是我特意留下來的一只大葫蘆,我想把它送給您。”
田仲聽后,對屈谷說:“葫蘆嫩的時候可以吃,老了不吃的時候,它最大的的用途就是盛放東西。現在你的這個葫蘆雖然很大,然而它不僅皮厚,沒有空隙,而且堅硬得不能剖開,像這樣的葫蘆既不能裝物,也不能盛酒,我要它有什么用處呢?”
屈谷說:“先生說得對極了,我馬上把它扔掉。不過先生是否考慮過這樣一個問題,您雖然是不仰仗別人而活著,但是您隱居在此,空有滿腦子的學問和渾身的本領,卻對國家沒有一點用處,您同我剛才說的那個葫蘆不是一樣嗎?”
如果一個人不將自己的本領貢獻給國家、社會,僅僅只是在那笑傲山林,就算他有高潔的名聲,但實質上這種處世之道并不明智 。到頭來,他的智慧與貢獻還遠不及那位種田的農夫屈谷。
擴展資料:
學以致用的名言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論語》
2、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愛因斯坦
3、學而不用則廢,用而不學則滯;學用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周海中
4、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杜甫
5、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6、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劉勰
7、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學以致用
2.學以致用的名人例證50字
阿基米德有許多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要算發現阿基米德定律的那個洗澡的故事了.
國王做了一頂金王冠,他懷疑工匠用銀子偷換了一部分金子,便要阿基米德鑒定它是不是純金制的,且不能損壞王冠.阿基米德捧著這頂王冠整天苦苦思索,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他跨入浴桶,隨著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從桶邊溢出,阿基米德看到這個現象,頭腦中像閃過一道閃電,“我找到了!”.
阿基米德拿一塊金塊和一塊重量相等的銀塊,分別放入一個盛滿水的容器中,發現銀塊排出的水多得多.于是阿基米德拿了與王冠重量相等的金塊,放入盛滿水的容器里,測出排出的水量;再把王冠放入盛滿水的容器里,看看排出的水量是否一樣,問題就解決了.隨著進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體力學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誕生了
你總結下,縮寫在50字范圍內就可以了!~
3.古代關于學以致用的小故事
福州大中寺有名老和尚,他有三位弟子。
三個僧徒都到外面去行腳修行,現在回來了。一徒在都城習得詩文,一徒從諸長者學得經論,只有神贊什么也沒學到。
于是神贊遭老僧嫌棄,使為雜役,一天,神贊在澡堂幫老師擦背,邊說,“廟雖好,可廟里的佛不行。”老師回過頭來,神贊又說,“佛雖然不行,可是還有光。”
有一日,老師在窗下默誦經文,一只野蜂想飛出去,沒頭沒腦地亂撞紙窗。神贊見此情形,便說:“房子這么打,有門洞開,不從空處出,偏撞紙窗,白費力氣。”
并作一偈道:“不肯出空門,投窗是大癡,百年鉆故紙,何時才出頭。”于是老師說:“你小子所言,另有一番氣度,一定逢得名師,快快道來。”
神贊于是把在百丈和尚門下修行悟道的經歷講了一遍。僧師心生羞愧,乞教于神贊,面流喜淚:“老僧到這般年歲才識到禪宗真訣。”
讀書不見圣賢,如鉛槧傭;居官不愛子民,如衣冠盜。講學不尚躬行,為口頭禪,立業不思種德,為眼前花。
——《菜根潭》。
4.學以致用的故事古文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漢書)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韓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差以毫厘,謬以千里。(《漢書》)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吃一塹,長一智。(古諺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杜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蘇軾)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D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蘇軾)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新唐書)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劉勰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三國志)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我把我知道的都寫出來了。厲害吧!
5.歷史上有哪些學以致用的例子
阿基米德在洗澡時發現浮力定律:
公元前245年,赫農王命令阿基米德(Archimedes)鑒定一個皇冠。赫農王給金匠一塊金子讓他做一頂純金的皇冠。做好的皇冠盡管與先前的金子一樣重,但國王還是懷疑金匠摻假了。
他命令阿基米德鑒定皇冠是不是純金的,但是不允許破壞皇冠。這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在公共浴室內,阿基米德注意到他的胳膊浮到了水面上。這時他腦中閃現出一絲模糊的想法。他把胳膊完全放進水中全身放松,這時胳膊又浮到水面上。
他站了起來,浴盆四周的水位下降;他躺在浴盆中,水位則變得更高了,而他也感覺到自己變輕了。他站起來后,水位下降,他則感覺到自己重了。一定是水對身體產生向上的浮力才使得他感到自己輕了。
他把差不多一樣大的石塊和木塊同時放入浴盆,浸入水中。石塊下沉到水里,但是他能感覺到石塊變輕了。而且,他必須要向下按著木塊才能把它完全浸沒水中。
這表明在下沉的情況下,浮力與物體的排水量(物體體積)有關,而不與物體重量有關。相同質量下,物體在水中感覺有多重一定與它的密度(物體單位體積的質量)有關。
阿基米德因此找到了解決國王問題的方法,問題關鍵在于密度。如果皇冠里面含有其他金屬,它的密度會不相同,在重量相等的情況下,這個皇冠的體積是不同的。
把皇冠和等重的金子放進水里,結果發現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子的大,這表明皇冠是摻假的。最重要的是,阿基米德發現了浮力原理,即水對物體的浮力等于物體所排出水的重量。
擴展資料:
學以致用:
釋義:最根本的是要把理論的知識和實際的應用要聯合起來,由淺入深地達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學到的東西要經常揣摩,真正地理解其含義(包括使用的方法,注意的事項)然后按照理論的要求在實踐過程中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再從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學習新的知識來解決,就這樣相互促進學習,逐步加深自己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
相關名言: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論語》
2、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愛因斯坦
3、學而不用則廢,用而不學則滯;學用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周海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浮力
6.名人故事有哪些
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
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后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
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里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
由于苦讀書,后來終于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王亞南睡三腳床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
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
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后來,終于成為我國杰出的經濟學家。 一、頭懸梁 孫敬是漢朝信都(今冀州市)人。
他年少好學,博聞強記,而且視書如命.晚上看書學習常常通宵達旦。鄰里們都稱他為“閉戶先生”。
孫敬讀書時,隨時記筆記,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時間長了,有時不免打起瞌睡來。一覺醒來,又懊悔不已。
有一天,他抬頭苦思的時候,目光停在房梁上,頓時眼睛一亮。隨即找來一根繩子,繩子的一頭拴在房粱上,下邊這頭就跟自己的頭發拴在一起。
這樣,每當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時,只要頭一低,繩子就會猛地拽一下他的頭發,一疼就會驚醒而趕走睡意。從這以后,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發憤苦讀。
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在當時江淮以北頗有名氣,常有不遠千里的學子,負笈擔書來向他求學解疑、討論學問。 二、錐刺股 戰國七雄中,秦國仗著強盛不斷發兵進攻鄰國,占領不少地方。
其它六國都很害怕,想方設法去對付它。當時有一個人,叫蘇秦,他提出“合縱”抗秦,意思是六國聯合起來共同抗秦。
因為六國位置是縱貫南北,南北為縱,所以稱為“合縱”。 蘇秦是洛陽人。
洛陽是當時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為,曾求見周天子,卻沒有引見之路,一氣之下,變賣了家產到別的國家找出路去了。
但是他東奔西跑了好幾年,也沒做成官。后來錢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
家里人看到他趿拉著草鞋,挑副破擔子,一付狼狽樣。他父母狠狠地罵了他一頓;他妻子坐在織機上織帛,連看也沒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給他做飯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開了。
蘇秦受了很大刺激,決心爭一口氣。從此以后,他發憤讀書,鉆研兵法,天天到深夜。
有時候讀書讀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雖然很疼,有時候都刺出血了,但是這樣精神卻來了,他就接著讀下去。就這樣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識比以前豐富多了。
公元前334年開始,他到六國去游說,宣傳“合縱”的主張,結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公元前333年),六國諸侯訂立了合縱的聯盟。
蘇秦掛了六國的相印,成了顯赫的人物。 后人也根據蘇秦“錐刺股”的典故引出了“引錐刺股”這個成語。
“囊螢映雪”這個成語包含了兩個典故,“囊螢”出自《晉書·車胤(yìn)傳》:“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映雪”則出自《孫氏世錄》:“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晉代車胤自幼好學不倦,可是由于家境貧困,沒有錢買燈油在晚上讀書。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背誦詩文。
一個夏夜,他在屋外誦書,忽然看到原野里如星星一樣螢火蟲在空中飛舞。他突發奇想,螢火蟲的光亮在黑夜里不正如燈一樣嗎?這樣我就能夠徹夜苦讀了!想到這,興奮的他立即找來了白絹扎成一個小口袋,并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
果然,如此還真的管用。正是借著這微弱的光芒和堅持不懈地苦讀,車胤學識日漸長進,并最終入朝為官。
同是晉朝的孫康也是由于貧困而無法點燈夜讀,所以只能早早睡覺,這令他覺得光陰虛擲。一個冬夜,雪下得特別大,白茫茫一片。
半夜時分,寒冷令孫康從睡夢驚醒,但他卻發現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原來那是雪映射出微光。
于是他倦意頓消,這不正可以借著這難得微光看書嗎?于是他翻身起來,取出書卷,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
正是憑著這樣學習的精神,使得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最后他也入朝為官,成為一個學富五車的一代名士。 孔子認為人生在世,時時處處應好學不倦,方有長進,而少年時的學習尤為重要。
孔子一生好學,據他自己說,他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學業,并說:“少而不學,長而無能。”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意思。
正由于他從十五歲起便有志于學業,所以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短”。孔子終于能成為“大圣人”、“萬代師表”。
近代著名的文史學家、詞人王國維一生堅持每天讀書,認為長此以往,必有收獲。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切身體會,提出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