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
1、資本主義經濟的興起和發展(根本原因) 這一時期,首先是在傳統手工業,如呢絨制造業中出現手工工場.隨后,在采煤、冶煉、造船等行業中,手工工場也相繼建立起來.2、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形成(階級基礎) 伴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不僅在手工業、農業中出現了雇傭工人和新興的資產階級,而且一些原有的貴族也演變為新貴族.新貴族即資產階級化的貴族.他們擁有大量資本并投資于手工工場,因而同其他資產階級成員有著共同的經濟利益.3、都鐸王朝的重商主義經濟政策 為加強封建專制統治而采取了鼓勵工商業發展的措施,說明發展工商業是增強國力的重要手段.而發展工商業,又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都鐸王朝時期,英國最終打敗老牌殖民帝國西班牙,建立了海上霸權.都鐸王朝時期,英國的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的發展.4.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 斯圖亞特王朝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損害了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利益,激化了一些新生的階級矛盾.。
2.簡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
1、資本主義經濟的興起和發展這一時期,英國發生了圈地運動,資本主義開始滲入農業中,英國傳統手工業如呢絨制造業中出現手工工場。
隨后,在采煤、冶煉、造船等行業中,手工工場也相繼建立起來。2、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形成伴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不僅在手工業、農業中出現了雇傭工人和新興的資產階級,而且一些原有的貴族也演變為新貴族。
新貴族即資產階級化的貴族。他們擁有大量資本并投資于手工工場,因而同其他資產階級成員有著共同的經濟利益。
3、清教思想的興起日益成長起來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逐漸感到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英國國教不利于他們的發展,要求消除國教中天主教的殘余因素,簡化教會的儀式和活動,從而他們的主張被稱做清教。清教徒的思想實際上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追求利潤和積累資本的生活理想。
4、專制制度的危機和革命形勢的成熟資本主義的發展,勢必導致資產階級同封建統治者之間矛盾的加劇。斯圖亞特王朝開始后,統治政策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國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信奉的是天主教,以奉行“君權神授”而聞名,宣稱“除上帝外,國王不對任何人負責”。所以,在斯圖亞特王朝統治時期,經濟上,國王常常不通過議會而強行征稅,還任命親信把持有利可圖的生產部門,或給予少數貴族販賣某種商品的特權,使他們控制著大部分國內貿易和幾乎整個對外貿易。
這些都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觸犯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在宗教問題上,他們名義上尊奉國教但卻不斷地恢復天主教的教義和禮儀,嚴厲對待“非國教徒”,特別是殘酷迫害“清教徒”,遭到了資產階級的強烈反對,造成了社會**面的日趨緊張。
3.簡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
革命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資本主義深入農村是英國資本主義發展最重要的特點。英國農村很早就與市場有聯系。早在13、14世紀英國就已經向歐洲大陸供應大量的羊毛。呢絨業作為英國的民族工業早在十六世紀就在英國廣大農村發展起來。一些大商人購進大量的羊毛,分配給以毛紡織為副業的小手工業者和農民進行加工,形成當時最主要的生產形式—即分散的手工工場的形式。從十六世紀開始,英國的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并且普遍地采用了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的形式。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英國的商業和對外貿易在十七世紀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從十五世紀70年代后期起,開始了“羊吃人”的圈地運動,直到十九世紀上半期,歷經300多年。圈地運動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土地關系變革,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它加速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階級關系的變化:
1 貴族階級{中小貴族、鄉村紳士、部分富商————新貴封建大貴族(即舊貴族)依靠傳統的封建地租過活,由於經常入不敷出,債務越來越多,不斷出賣領地。舊貴族人數不多,是革命的對象。
從舊貴族階級中分裂出來的新階層,就是所謂的新貴族。新貴族的土地所有制在經濟上不是封建的,而是資本主義的。但是在法律上,他們的土地所有權繼續受到國王的限制。因此,他們要求廢除騎士領有制,使土地真正成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同時,他們也要求實行工商業自由,以便自已獲取更大的利潤。這一點,恰恰是此后資產階級有同新貴族結成聯盟的基礎。
2資產階級:十七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由不同的階層組成。資產階級的主體,是中等工商業資產階級。他們屬于非行會型的企業主,是分散的和集中的手工工場的組織者,他們遇到的封建障礙比較大,革命要求也比較強烈,他們人數較多,構成了資產階級的左翼。英國資產階級與新貴族在經濟上的一致,促使二者在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斗爭中聯合.
3農民階級:革命前,英國農民的主體仍然是以公簿持有農為主的佃農,他們負擔著沉重的封建義務,迫切要求廢除封建剝削制度,使份地真正成為自己的私有財產。
④城市平民:當時,英國的城市平民主要由手工業者及其家屬構成,他們既受到封建主義的壓迫,又受到資本主義的剝削。因此,他們既反對封建奴役,又反對新興資產階級的壓榨,從而成為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
清教運動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另一個特點,是在宗教外衣掩飾下進行的。和歐洲其它國家一樣,英國以往也是一個天主教國家。十六世紀上半期,都鐸王朝(House of tudor)的享利八世自上而下的進行了宗教改革,經過改革以后的英國國教教會,簡稱為國教教會。Anglican(意為英格蘭的),即安立甘教。但其教義、組織及儀式都未發生多大的變化,與原來的天主教會沒有什么重大的區別,仍然保留了主教制以及各級教會的土地財產。所不同的只在於它的最高領導權由羅馬教皇轉到了英國國王的手里。此后英國國教就成為維護封建專制制度的工具。正因為如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矛頭就必然首先指向封建專制制度的思想支柱—英國國教教會。
為了反對英國國教,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借用了歐洲大陸上的加爾文教作為斗爭的武器。英國的加爾文教徒要求清除國教教會的天主教殘余,按照加爾文教的方式,建立一個廉潔、民主的教會組織,因而被稱為“清教”他們的主張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建立新的社會制度的愿望。
4.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背景是什么呢
1638年,蘇格蘭的貴族和資產階級為了保衛自己的政治獨立,發動了全面的反英戰爭。
1839年,蘇格蘭軍侵入英境,查理一世事出無奈,只好同蘇格蘭軍議和,同意不干涉蘇格蘭的內部事務,并給予軍事賠款。1640年,英國經濟發生恐慌,查理一世一籌莫展。
而蘇格蘭軍得不到賠款就不肯離開英格蘭。在這種危機情況下,查理一世只得向議會求援,于1640年4月13日重新召開議會。
新選出的議會議員,多半是新貴族,而且過去反對派中的那些著名領導人如約翰·皮姆、約翰·漢普頓等又都當選。議會開幕后,他們立即向國王提出懲處他的寵臣和停止沒有經過議會同意的非法稅收等要求。
查理一世拒絕接受,在同年5月5日又解散議會。這次議會由于存在的時間只有三個星期,史稱"短期議會"。
查理一世解散議會以后,5月6日,倫敦市民舉行了一次聲勢浩大的游行示威。參加這次游行示威的主要有幫工、學徒、水手、搬運工、碼頭工人和日傭工人;還有不在行會以內最貧苦的手工工人。
除了倫敦市民外,在農村中也發生了農民的騷動。從1640年春到夏季,農民運動不斷擴大。
此外,蘇格蘭對英吉利展開了攻勢,并占領了英吉利北部的諾森伯蘭和德拉姆兩郡。英國國內的政治氣氛異常緊張,革命形勢已經成熟…… 這是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英國的社會狀況,它所反映的是革命前英國資產階級給能夠氣氛的熱烈,仿佛資產階級革命一觸即發,勢不可當,志在必得。
而歷史沒有因為氣氛的熱烈而使得革命從一開始就取得成功。隨著歷史的發展,"暴力革命"在英國封建專制制度向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過程中卻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相反資產階級改革卻成了決定因素。
就整個英國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的建立而言,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自1640年議會以后,經歷了兩次內戰、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克倫威爾獨裁、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和1688年"光榮革命",直到1688年才完全確定。
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多次的兩種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交替,而在這些交替過程中,暴力革命并沒有進行到底;資產階級改革卻在其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1688年的"光榮革命",使得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完全在英國確立下來。這便使得轟轟烈烈的資產階級革命變成了一場沒有流血和犧牲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或者說,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是一場改革中的資產階級革命。 革命也好,改良也罷,總之在英國是成功了。
英國將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建立起來了。資產階級改革之所以在英國能夠成功,是有其歷史原因的,是由英國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經濟基礎決定的。
本文就將對此進行一番淺顯的分析。 (一)英國資產階級改革成功的經濟根源。
十七世紀初,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在封建社會中已經產生,并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特別是它之深入農業,為英國資產階級改革的成功創造了條件。英國的呢絨工業具有悠久的歷史,曾被譽為"民族工業"。
不列顛的群島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水草豐盛適于畜牧和養羊。因而英國農民自古以來多半都以養羊為副業,出賣羊毛,為英國和周邊國家的呢絨工業提供原料。
早在十五世紀以前,英國便向西歐大陸輸出羊毛,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羊毛產量的不斷增加和新航路的開辟、海外市場的不斷擴大,英國更是加大了羊毛和呢絨的輸出。此外,英國的采礦業、冶金業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就是因為這樣,從十六世紀中葉開始英國國內已經有了許多分散的毛織品手工工場。
十六世紀英國的農村不僅出現了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經營的農場和牧場,還出現了許多擺脫了封建行會制度的束縛而在離城市較遠的農村中建立起來的采礦、冶金、紡織等工業。英國農村已成為英國資本主義工業和農業的發祥地。
新航路開辟以后,荷蘭佛蘭得的毛織工業得到了飛躍發展,羊毛價格昂貴,養羊成了有利可圖的事業。另外由于海外貿易的不斷擴大,大量黃金白銀流入歐洲,出現了"價格革命"。
這使得貪婪的英國貴族地主改變了土地的經營方法,用強制手段驅除佃農,圈占土地從事養羊,掀起了一場"圈地運動"。后來,由于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商品價格大幅度上漲,圈地大多數又以經營農場為主,出現了許多大的農場。
圈地運動雖然給農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卻加劇破壞了風金土地所有制的自然經濟基礎,為英國資本主義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大批的雇傭勞動力,促進了資本主義農場的建立和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總之,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以前,英國社會已經注入了很多的資本主義因素。
也就是說,在革命以前,英國的社會已經資本主義化了,只不過政治制度和形式還是封建君主專制。所以說,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只不過是一種政治制度和形式上的變化,而不是經濟上的變化,因此不必進行太多的"革命",只需要"改革",就可以達到資產階級所要求的狀態。
英國的經濟發展已經為這種改革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堅實基礎。所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說到底還只是一種改革。
(二)新階級的產生和宗教斗爭。 從十六世紀中葉到時十七世紀初,由于圈地運動的不斷擴大以及資本主義日益深入農村。
英國社會的。
5.簡短介紹英國17世紀的歷史背景
資產階級革命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后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繼承英國王位,稱詹姆斯一世(1603~1625在位),開始斯圖亞特王朝統治(1603~1649,1660~1714)。16世紀后半葉到17世紀前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越來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權的專制統治。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無視這些變化,堅持“君權神授”,大力加強英國國教,迫害要求"純潔"教會的清教徒,并出售工商業專賣權,恢復早已廢棄的苛捐雜稅,致使矛盾激化。1628年,議會反對派提出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權利請愿書》,國王遂解散議會,實行11年無議會統治。為籌集軍費鎮壓蘇格蘭長老派(清教中的保守派)教徒起義,查理一世被迫于1640年4月召集議會,3周后又解散議會,史稱此屆議會為“短期議會”。同年11月,查理被迫第2次召集議會,這屆議會一直存在到1653年,史稱“長期議會”,是革命的領導中心。它的召開被認為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1641年11月,議會向國王提出《大抗議書》;翌年1月,國王企圖逮捕議會反對派首領未逞,逃出首都,8月在諾丁漢向議會宣戰。
第 1次內戰初期,議會軍節節失利。克倫威爾,O.率領的主要由信仰清教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組成的一支騎兵隊伍,1644年取得馬斯頓大捷,扭轉戰局,被譽為“鐵軍”。1645年初,議會按照克倫威爾的要求改組軍隊,建立“新模范軍”,新模范軍在1645年6月納斯比戰役中擊敗王黨軍隊。翌年,國王被俘,第1次內戰以議會軍勝利告終。內戰期間,議會先后通過法令,沒收王黨分子土地,拍賣給資產階級,廢除地主對國王的封建義務,但農民一無所得。戰爭結束后,革命陣營內部長老派、獨立派和平等派之間矛盾激化。1647年底,查理國王逃跑,1648年2月,王黨勢力乘機又挑起內戰,在獨立派、平等派聯合打擊下,王黨勢力復被擊敗,第2次內戰結束,1648年12月,克倫威爾清除了議會中的長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斬首(見彩圖 查理一世被處死(1649) ),同年宣告建立一院制共和國。資產階級共和國先后鎮壓平等派和掘土派,征服愛爾蘭和蘇格蘭,打敗荷蘭和葡萄牙。1707年,蘇格蘭正式并入英國,英國從此亦稱大不列顛。1653年4月,克倫威爾驅散殘余議會,12月建立護國政府,實行軍事獨裁。
1660年2月,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盡管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1685~1688在位)力圖復辟舊秩序,但革命期間發生的社會經濟變革已不可逆轉。1679年,圍繞王位繼承問題議會分成輝格和托利兩派,是為近代政黨的起源。1688年6月,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國王老年得子。為阻止天主教信徒繼承王位,輝格黨和托利黨聯合行動,邀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來英國即位,11月,威廉率艦隊在英國登陸,推翻復辟王朝。1689年2月,威廉和妻子瑪麗同時登位,威廉稱三世(1689~1702在位);瑪麗稱二世(1689~1694在位)。這次政變史稱“光榮革命”。光榮革命是地主貴族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開始,它所宣布的《權利法案》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此后,英國議會君主制逐漸形成和發展,輝格和托列兩黨進行長期爭權奪利的斗爭。1714年,漢諾威王朝入主英國,輝格黨取得長達60多年的政治優勢。在沃波爾,R.任內,國王的主要諮詢機構樞密院發展成內閣,內閣首腦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內閣對議會負責。
6.說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生的背景
一背景: 17世紀中期,英國已經變成擁有廣大殖民地的海上強國。
市場擴大了,財富也隨之增加了,同時國內工場手工業也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強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勢力。
當時英國的封建經濟基礎瓦解了,但是保護它的上層階級卻不愿自動退出歷史舞臺,這成為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阻礙。也是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原因之一。
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斯圖亞特繼承了英國王位,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詹姆士一世登臺便鼓吹"君權神授'的說法,聲稱國王是上帝派到人間的最高權威,有無限的權力。
他根本不把議會放在眼里,曾三次解散議會;他不關心英國的海上貿易,不重視建設海軍;這些政策大大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引起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強烈不滿。查理一世繼位后,大肆搜刮錢財,仍然獨斷專行,由于議會不同意他隨意收稅,他竟多次解散議會,結果形成多年無議會統治的局面。
此時的英國,一方面王室生活極度腐化,揮霍無度,國家處在無序之中;另一方面國王征收各種苛捐雜稅,壓榨勞動人民,大量工人失業,反對壓迫的農民要求取消地租,獲得土地,革命運動隨之逐漸蓬勃興起,越演越烈。城市平民和失業的手工業者為生活所迫時常暴動,查理一世的專制統治使英國社會的各種矛盾迅速激化。
二、原因 1、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新貴族的成長,使他們要求政治上當權,經濟上發展資本主義。 2、斯圖亞特王朝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的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發展,損害了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利益,激化了一些新生的社會矛盾。
客觀原因 1、專制統治阻礙發展。 2、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勢力的壯大。
3、文藝復興的思想解放動搖了專制統治的精神支柱。 三、特點: 1、打著宗教的旗號,革命前期掀起了清教運動。
2、英國資產階級與新貴族結成聯盟共同反對英國君主專制。 3、革命曲折反復,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反復性和艱巨性。
4、開辟了革命的新時代。 導火索:1638年蘇格蘭人民起義。
四、意義 1、英國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民主制度對專制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為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障礙。 2、英國革命揭開了歐洲和北美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3、英國革命后,出現了長期的政治穩定的局面,為資本主義的順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為英國開展工業革命和成為工業強國創造了前提。 4、英國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君主立憲制開始確立起來。
5、從世界史的觀點看,英國革命的主要意義在于確定并貫徹了自由主義的原則。 6、英國革命沒有根本解決政治經濟制度落后性,反而與舊貴族聯合鎮壓英國人民起義。
資料來自百度百科:/link?url=SXNShC4Ek7wGQUFVxgoL--1NLnC4IM-_UZblUKcnWNq。
7.闡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生的社會背景
1485年(即地理大發現的前夜),在英國,經過長達三十年的貴族間爭奪王位的戰爭(紅白玫瑰戰爭),亨利·都鐸打敗對手,登上了王位(亨利七世),都鐸王朝在英國近120年的統治開始了。
都鐸王朝,尤其是伊麗莎白女王在位時期,是英國歷史上一個值得驕傲的時期。
1、資本主義經濟的興起和發展(根本原因)
這一時期,首先是在傳統手工業,如呢絨制造業中出現手工工場。隨后,在采煤、冶煉、造船等行業中,手工工場也相繼建立起來。
2、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形成(階級基礎)
伴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不僅在手工業、農業中出現了雇傭工人和新興的資產階級,而且一些原有的貴族也演變為新貴族。新貴族即資產階級化的貴族。他們擁有大量資本并投資于手工工場,因而同其他資產階級成員有著共同的經濟利益。
3、都鐸王朝的重商主義經濟政策
為加強封建專制統治而采取了鼓勵工商業發展的措施,說明發展工商業是增強國力的重要手段。而發展工商業,又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都鐸王朝時期,英國最終打敗老牌殖民帝國西班牙,建立了海上霸權。都鐸王朝時期,英國的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的發展。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去世,身后無嗣,其遠親詹姆士一世繼承英國王位。都鐸王朝結束,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開始。
4.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
資本主義的發展,勢必導致資產階級同封建統治者之間矛盾的加劇。斯圖亞特王朝開始后,統治政策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國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信奉的是天主教,以奉行“君權神授”而聞名,宣稱“除上帝外,國王不對任何人負責”。所以,在斯圖亞特王朝統治時期,經濟上,國王常常不通過議會而強行征稅,還任命親信把持有利可圖的生產部門,或給予少數貴族販賣某種商品的特權,使他們控制著大部分國內貿易和幾乎整個對外貿易。這些都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觸犯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在宗教問題上,他們名義上尊奉國教但卻不斷地恢復天主教的教義和禮儀,嚴厲對待“非國教徒”,特別是殘酷迫害“清教徒”,遭到了資產階級的強烈反對,造成了社會**面的日趨緊張。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