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羲之刻苦練字的故事簡短一些
1、故事
王羲之出身于魏晉名門瑯玡王氏,他七歲就擅長書法。傳說晉帝當時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2、人物簡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祖籍瑯琊(今屬山東臨沂),后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3、歷史評價
瘐翼:“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狽,遂乃亡失,常嘆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梁武帝:“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王羲之在蘭亭修禊之前來到天臺山,被神奇秀麗的天臺山風景吸引住了,便在華頂住了下來.他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云濤霧海,這些山光勝景使他的書法也得到潤色.他不停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竟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這樣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燈下練字,練呀練呀,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夜深了他還逐個字逐個字細看著,思考著.對自已所寫的字,他還不滿足,又看又練,實在練得太疲倦了,握著筆伏在案上.忽然,一陣清風過處,一朵白云飄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鶴發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著他說:“你的字寫得不錯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邊讓坐,一邊謙虛地回答.他見這位老人仔仔細細地觀看自已寫得字,便請教說:“老丈啊,請您多多指正.”
老人見王羲之一片誠心,說道:“你伸過手來.”
王羲之心里納悶,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見老人一本正經,不像開玩笑,便慢慢地伸了過去.老人接過筆,笑容可掬地說:“我看你誠心誠意學寫字,讓你領悟一個筆訣,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說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后點點頭說:“你會更快進步起來的.”說罷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臺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個“永”字,他比呀劃呀,寫呀練呀,終于領悟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劃和架子結構的訣竅,都體現在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筆訣!此后,王羲之練得更勤奮了,他的書法也更加灑脫了,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紹興,與文友在蘭亭歡聚時,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臺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筆訣,誠心誠意地寫了一部《黃經洞》,放在山頂一個突兀峭險的巖洞里,后人就叫它“黃經洞”.今天,有些膽大的旅游者,還要爬上黃經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還藏著王羲之的《黃庭經》呢
2.關于王羲之的小故事
竹扇題字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 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 竹扇很簡陋,沒有什 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 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 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 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 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教子習書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沖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后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并說:“我又練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么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后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后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后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入木三分
晉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難得的才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在父親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筆說》,就偷來讀。父親(發現后)問:“你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說:“你看《筆說》。”父親見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對王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后,我再傳授給你。”王羲之誠懇的請求父親:“現在就給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會埋沒幼年的才華。”父親很高興,于是就給了他。不到一個月,書法便大有長進。衛夫人見了后,對擔任太常官的王策說:“王羲之一定是看了《筆說》,最近看他的書法,已有了老成穩重的風格。”衛夫人流著淚說:“這孩子一定會比我還有名。”晉帝當時,朝廷在北郊舉行祭祀大典,更換祝版時,工人削去他的字,滲入木板三分。
書成換白鵝
書圣王羲之很喜歡鵝,他認為養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態中悟到一些書法理論。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一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一個道士養的,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便說:只要王右軍能為我抄一部《黃庭經》,便將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坦腹東床
有一次,太尉郗鑒派門生來見王導,想在王家子弟中選位女婿。王導讓來人到東邊廂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門生回去后,對郗鑒說:“王家子弟個個不錯,可是一聽到有信使來,都顯得拘謹不自然,只有一個人坐在東床上,坦腹而食,若無其事。”郗鑒說:“這正是我要選的佳婿。”一打聽,原來是王羲之。郗鑒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巧補春聯
大書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親手寫春聯貼之于門。因為他的字號稱“天下第一行書”,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難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聯一貼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舊寫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八個字的春聯,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對聯的人一看此八個字太不吉利,便掃興而歸。到了寅時,王羲之補了后半截,變成了"福無雙至今日至,禍不單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聯的人變了樣,皆贊嘆不已,拍手叫絕。
3.王羲之的一個小故事
王羲之的一個小故事: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有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擴展資料:
王羲之的家族是晉代屈指可數的豪門大士族。無論是王羲之的祖上,還是其子孫、親戚朋友,都是虔誠的道教信仰者。
同時,王氏家族還是名門望族,素來重視對家族成員文化素養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例外。
他的祖父王正為尚書郎。他的父親王曠為淮南太守,曾倡議晉室渡江,于江左稱制,建立東晉王朝。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導更是名聞于世,是東晉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堂伯父王敦是東晉的軍事統帥。瑯琊王氏在東晉可謂權傾一時,熾盛隆貴。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王羲之 (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
4.有關王羲之的故事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
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只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
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5.王羲之刻苦練字的故事簡短一些
1、故事 王羲之出身于魏晉名門瑯玡王氏,他七歲就擅長書法。
傳說晉帝當時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
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2、人物簡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
祖籍瑯琊(今屬山東臨沂),后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3、歷史評價 瘐翼:“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狽,遂乃亡失,常嘆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梁武帝:“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王羲之在蘭亭修禊之前來到天臺山,被神奇秀麗的天臺山風景吸引住了,便在華頂住了下來.他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云濤霧海,這些山光勝景使他的書法也得到潤色.他不停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竟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這樣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燈下練字,練呀練呀,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夜深了他還逐個字逐個字細看著,思考著.對自已所寫的字,他還不滿足,又看又練,實在練得太疲倦了,握著筆伏在案上.忽然,一陣清風過處,一朵白云飄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鶴發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著他說:“你的字寫得不錯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邊讓坐,一邊謙虛地回答.他見這位老人仔仔細細地觀看自已寫得字,便請教說:“老丈啊,請您多多指正.” 老人見王羲之一片誠心,說道:“你伸過手來.” 王羲之心里納悶,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見老人一本正經,不像開玩笑,便慢慢地伸了過去.老人接過筆,笑容可掬地說:“我看你誠心誠意學寫字,讓你領悟一個筆訣,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說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后點點頭說:“你會更快進步起來的.”說罷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臺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個“永”字,他比呀劃呀,寫呀練呀,終于領悟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劃和架子結構的訣竅,都體現在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筆訣!此后,王羲之練得更勤奮了,他的書法也更加灑脫了,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紹興,與文友在蘭亭歡聚時,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臺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筆訣,誠心誠意地寫了一部《黃經洞》,放在山頂一個突兀峭險的巖洞里,后人就叫它“黃經洞”.今天,有些膽大的旅游者,還要爬上黃經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還藏著王羲之的《黃庭經》呢。
6.王羲之的一個小故事200字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寫字換鵝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
他出身士 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 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 他王右軍)。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 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 劃破了。
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 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 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
那種 竹扇很簡陋,沒有什 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 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 字,當然賣不出去。
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
老 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
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 法,都搶著買。
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
但是王羲之卻有他 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 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
后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 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
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 里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 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舍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 賣給他。
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 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
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王羲之教子習書法 尤克勤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
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
父親很高興,夸贊道:“此兒后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后心中沾沾自喜。
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
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
獻之急了,沖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后 。
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
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后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并說:“我又練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
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么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后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
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后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
后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7.關于王羲之的事跡
王羲之簡短故事
太尉郗鑒讓其門生到王導
(羲之堂伯父,著名政治家)家求女婿,王導讓門生在東廂察看王家子弟。后來門生回去后告訴郗鑒說,王家諸位弟子都不錯,但是聽說求婿一事都有些矜持,只有一人在東床坦腹吃東西,跟沒事一樣。郗鑒 聽后立即拍板說,找的就是他。后來了解到此人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兒嫁了他。王羲之的個性由此可見一斑,這也許就是魏晉士族文人追求的個性自由的思潮使然。
/blogger/post_*?BlogID=232751&PostID=3764758
8.請舉個例子有關王羲之的故事
袒腹東床
王羲之的書法「鐵畫銀鉤」,流傳千古,而他一生的趣聞軼事,也膾炙人口。
有一次,大官郗鑒到王導丞相家中,想在王丞相的子侄里挑一位當女婿。消息傳來,一群二十來歲的男孩子無不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齊齊的,希望能被選上。只有王羲之毫不在意,躺在靠東邊地床上,衣衫不整,露出肚皮吃東西。郗鑒看了,反而覺得這個年輕人灑脫自然又有氣度,就決定把女兒嫁給他。這就是「袒腹東床」「東床快婿」典故的由來。
代表作—蘭亭集序
王羲之的作品中,「蘭亭集序」可說是他一生中的代表作了。可惜這一件佳作被唐太宗用來殉葬,今日我們看到的已不是當年的原作。
「蘭亭集序」如何能成為「書圣」的代表作?這一幅作品被王羲之孫視為傳家之寶,又怎麼會在傳了七代之后,落入唐太宗的手里?
「蘭亭」位置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近郊。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好朋友,還有兒子凝之、徽之等四十一人,一到蘭亭舉行修褉儀式。
我們先來說一說什麼叫做「修禊」。「修禊」是古代一種消除污穢的祭祀,也就相當於現在的清潔運動。一般多是在農歷三月三日春光明媚之時,選擇水邊,一方面祭神,同時大家也洗洗手腳,據說可排除邪惡不祥。這項儀式從西周就開始了,最初大概只是祭神,后來逐漸增加唱歌、宴會、作詩等節目。再到后來,「修禊」已重在賞玩景物、飲酒作詩,成為士大夫文人的游戲,祭神、清除污穢的原意逐漸消失。
所以王羲之與好友在蘭亭玩的十分盡興,他們一邊閑談吟詩,一邊飲酒歡樂。玩到最開心的時候,大家要求王羲之為這一次聚會寫一篇序文作紀念,王羲之一口答應了。他那時已喝得有一點醉意,便順手拿起鼠須筆,在蠶繭紙上作文章。文章中他描寫風景的優美,好友聚會的歡樂,同時也聯想到人生的短暫和宇宙萬物的變換無常,心中不免升起一股感嘆。
「蘭亭集序」全文總共三百二十四個字,字字遒媚勁健,有如神助。王羲之酒醒之后,自己也對這一篇文字相當滿意,他又很用心的照原文重新抄寫好幾遍,但是再也寫不出那樣的書法了。於是「蘭亭集序」成為王羲之的最愛,并珍藏起來,留傳給子孫。
蕭翼賺蘭亭
「蘭亭集序」傳到王羲之第七代孫智永,智永在山陰永欣寺當和尚,也擅長法。據說智永活到近百歲才去世,「蘭亭集序」於是落到其弟子辨才手中。辨才博學能文,精於琴棋書畫,得到這一件珍品,寶愛萬分。
當時皇帝唐太宗酷愛王羲之的墨寶,四處搜求,最后終於從辨才手中得到「蘭亭集序」。太宗臨終時,囑咐一定要以它陪葬,於是「蘭亭集序」的真跡就永遠埋沒了。
至於唐太宗是如何從辨才那兒得到「蘭亭集序」的?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其中唐太宗命蕭翼計取蘭亭,是留傳最廣的一種,故宮博物院的「蕭翼賺蘭亭圖」,畫的就是這一則故事。
據說,唐太宗三番兩次向辨才要「蘭亭集序」,辨才卻始終推說不知道在哪里。后來只好設計讓監察御史蕭翼假扮為一名潦倒書生,借住到永欣寺,慢慢和辨才結為至友,而后套出「蘭亭集序」的下落,太宗終於得到真跡。
這一則故事生動有趣,但也有人說未必是真的。因為唐太宗乃一國之尊,在那個時代,皇帝想要什麼就有什麼,辨才不過是一名老僧,怎感欺瞞皇上?因此有人認為這也許是好事者所編造的一段趣事罷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王羲之的故事簡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