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語言的魅力的體現
原發布者:維普網
課改導航
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
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 “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 溪流。教師的語言可以化深 ”奧為淺顯,抽象為形象,化化
XOUSIIJOHIXED'ISIAHAA
于運用語言創造直觀形象,
藹 砷 /吾蜷/ ∞
江蘇省連云港市開發區猴嘴小學226房209靜 論.全班交流。中,只作了簡單的點 其我
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各種
抽象的事物。
例如,學語文《小月光 曲》一課中有“幽靜”一詞,如
枯燥為有趣,化平淡為新奇。 教師語言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
的效率的高低與質量的好壞。想掌握 要教學的語言技能,鍵是要把握教學語 關言的魅力所在。
位出色的語文教師,應該用優美 語言渲染創設課文美好的意境,真情 用
一
果教師簡單地按書上的解
釋,告訴學生是“幽雅安靜”的意思,盡管 十分正確,但學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它。 若讓他們描述“幽靜”的情境時,們則 他往往無從著手。于是我緊扣課文進一步
闡述說:請同學們想一想,天的夜晚、“秋 斷斷續續的琴聲……這就是課文中所描 寫的幽靜的境界。”這樣,通過直觀形 我
撥,學生的分析、領
2.漢字魅力體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漢字,已走過幾千年的漫長歲月,她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留存下來的使用者眾多的充滿審美韻味與哲理意蘊的象形文字。中國的漢字,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智慧的一種結晶和象征,在漢字這四方方的世界里有著說不盡的無窮魅力和神奇力量。
漢字,它具有二維特性:一是象形,二是會意。漢字的象形,就是根據事物的特征,使之固定化,這表現在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漢字先是畫形,即把事物的形狀描繪下來,然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規范,最后慢慢地固定下來;漢字的會意,與漢字的象形特征密切相聯,象形本身就蘊含著會意這一特性,也就是說人們見到漢字的形狀就知道其意思,可以說象形和會意是和諧地融合在漢字的結構中的。
漢字的結構,給予人們的是一種穩重、端莊的整體感,這在于漢字的左右、上下都處在相互平衡、相互對立統一的狀態中。漢字給予人們的不僅僅是一種整體感,而且還有一種審美感,即人們見到漢字就會油然而生一種審美愉悅之情,這是因為漢字的形態具有藝術特質,也就是說漢字的偏旁、部首大都是對自然形狀的描繪,同時漢字也能使人一下子進入漢字自身所創造的意境里。
漢字的構造和形成往往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即中國人在造漢字時把自己的文化心態熔鑄到漢字的形狀、結構里。如“忍”字,就象一把刀刃放在心頭上,形象地表現出人的一種欲罷不能的心理狀態,一個“忍”字,更傳達出中國人特有的一種心態,即中國人對自我個性的壓抑和張揚,這從好的一面說可以委曲求全, 做到退一步海闊天空;從不利的一面說讓人失去自我,埋沒自我。象“忍”字那樣所傳達出的中國人的文化心態的漢字還有許多,可以說是不勝枚舉。而由漢字可見中國人的文化心態,這是其他文字所沒有的特性,也是所不能比擬的。
中國漢字的一大神奇的社會功效,就是中華民族在廣袤的生存土地上之所以能處在大一統的局面,漢字則起著一種維系團結的重要作用。盡管中國有著相隔千山萬水的南北大地,有著眾多各異的南腔北調的方言,按理說這樣的國土、這樣的民眾是很難統一、很難溝通的,但是事實上卻不是如此,具有廣闊土地的中國、擁有眾多民眾的中國卻統一在一起,大家彼此相溝通。而形成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漢字起著相當重要的中介作用,因為漢字是帶有固定與特定意義的象形文字,是官方確定、眾人可學可認的文字,雖然在中國人們的語言(主要是方言口語)存在差異,但是因為大家都共同擁有相同的漢字,所以大家在漢字的世界里彼此相互溝通起來,求得共識。
3.漢字的魅力體現在那些方面
《魅力漢字》 漢字是什么?漢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有著鮮活生命的“你”“我”“他”。在我們的方塊字中潛藏著豐富的審美和詩意,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有著獨特的文化魅力,有著深厚的愛國情結,尤其是漂泊在外的海外游子,這種情結更加濃厚。《漢字的魅力》一文中字里行間都蘊含著這種情感。
漢字之美,美在形體。你看吧,每個字都有不同的神韻:“明”是由兩個象形字“日”和“月”組成的會意字。“是太陽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作者用兒童的語言寫出了兒童的心理。“雷”“雪”“霜”三個字都是形聲字,同樣富有形象性,在辭義上都與“雨”有關。這四個字富有典型性和趣味性。你想吧,“太陽”這個詞,使你感覺到了熱和力,而“月亮”卻又閃著清麗的光輝;“輕”字給人飄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墜;“笑”字令人歡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淚;“冷霜”好像散發出一種寒氣,而“幽深”兩字一出現,你便似乎進入森林或寧靜的院落;當你寫下“人”這個字,不禁肅然起敬,并為“天”和“地”兩字的創造贊嘆不已。這些有影無形的圖畫,這些橫豎鉤點的奇妙組合,同人的氣質多么相近。他們在瞬間走進想象,然后又從想象流出,只在記憶中留下無窮的回味。這是一些多么可愛的小精靈啊!
漢字之美,美在風骨。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中國的漢字用一個個方塊字培育了五千年古老的文化,維系了一個統一的大國的存在,而且是強有力的,自成系統的。它的創造契機顯示出中國人與世不同的文明傳統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不管這塊東方的土地上有多少種不同的語言講著多少互相聽不懂的方言,但這漢字的魅力卻成了交響樂隊的總指揮。作者在這里把漢字的豐富多彩比作“奇妙絢麗的大花園”,不僅通俗易懂,而且生動形象,富有文學色彩和感情色彩。這個“大花園”對孩子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他從此必定會一步步歡笑著、跳躍著奔向前去了”。“必定”,強調不容置疑;“歡笑著、跳躍著”,寫出孩子的歡笑心情和歡快動作。有良好的開端(第一步)必定有良好的結果。吸引力就是漢字的勉力。
漢字之美,美在精髓。面對科學的飛躍,人們在慨嘆中國技術的落后,想在困惑中尋求擺脫這種象形文字帶來的同世界的阻隔,因而發出了實行漢字拼音化的震撼靈魂的吶喊。是的,這種呼喚曾經攪得熱血沸騰,但卻有點唐吉訶德攻打風車的憨度。中國的漢字以其瑰麗雄健的生命力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價值。是電腦接受了漢字,而不是電腦改變了漢字。在科學攀向高峰所出現的復雜思維狀態中,倒是那種拼音文字需要不斷再創造,以至到了不堪忍受的繁瑣程度;惟中國的漢字卻反而煥發出青春,輕而易舉地用原有詞匯構成了新的概念和術語。真的,中國的方塊字能消化各種外來的新創造,因為它擁有一個單字的海洋,讓人們熟悉這種文字后,可尋求的新的組合和創造的天地是那樣的寬廣而簡便。
漢字之美,美在真情。唉,像徜徉在夏天夜晚的星空下,為那壯麗的景色而迷醉,我真的是無限鐘情我賴以思維和交往的中國漢字,并震驚于它的再生活力和奇特魅力。我想,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這種文字將越來越被世人所珍惜和喜愛。 漢字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劑。漢語還是當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文字。目前地球上使用漢字的人口大約有14億,占世界人口的26%,幾乎相等于合用英語的15億人口(以英語為母語的書面語的只有3億人)。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的數據,它也是因特網上的第二大語言文字。隨著我國加入WTO以及申奧成功和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世界各地學習漢語的興趣日益升溫。目前全世界已有60多個國家的學校開設了華文課程,美國有200多所大學設有中文(chinese)課程,許多人已看到華文中還蘊藏著無限商機。
自然,漢字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存在字形龐雜繁復,比較難認、難寫等弱點,需要慎重地加以系統改革和創新。而且,拼音文字也有其優越性之處。如英文善于細致地描述事物,有利于開展邏輯思維,是當前國際科技、信息、金融交流的主要文字。法文結構嚴謹,語法細膩,可免于歧義,是法律,合同等有約束性文件的極佳文字。隨著世界各種文化的交流融合,不同語言文字都可相互參考,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漢字在總結歷史經驗和借鑒吸收了其它文字的可取之處后將進一步發揚光大。國運盛,漢字興,漢字有著廣闊美好的發展前景,漢字的優越性對中華民族的團結和振興,將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4.漢語的魅力
母語的特點對民族的影響非常深遠。
簡單了解一下英語和漢語。這需要一點點的計算和思考,很有意思的。
中國人的思考速度比美國人的思考速度快。因為,中國人的“聲音的種類”比美國多。
聲音的種類是什么?為什么聲音種類越多,思維速度就越快?通俗的講,聲音的種類,就是能夠發出多少種聲音。普通話的一個漢字是一個聲音。
英文的一個單詞是若干個聲音。英語有20個元音20個輔音沒有聲調,所以,英語的聲音種類不會超過20*20=400個。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聲音對應一個事物,那么,英語的400個聲音只能表達400個事物。這400個事物之外的事物,如果要表達,就只能靠聲音的重復才行,用2個或者3個聲音表達。
普通人的一個聲音約需1/4秒。可見,美國人要表達第401種事物,就需2個聲音,耗時1/2秒。
而中國人表達1200個事物,只需1個聲音,耗時1/4秒。下面會說到。
普通話有20個聲母39個韻母和4個聲調,連乘的結果大約是3000個聲音。能被利用的是2500個聲音,普通話中真正用到的是1200個聲音。
所以,中國的普通話想表達1200個事物,只需1個聲音,耗時1/4秒。曾有人比較過,用英語和漢語背誦乘法口訣的速度:漢語用了30秒,英語用了45秒。
因此,兩人同時背誦乘法口訣。30秒的時候,漢語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語使用者肯定想到不了這里,可能也就是七七四十九。
這就說明了:聲音種類多的語言的使用者比聲音種類少的語言的使用者思考速度快。普通話的聲音種類多于英語,所以,中國人的思考速度比美國人快。
相同時間,思考速度快的人,自然能夠思考更多的問題,當然也就更聰明。一些研究結果顯示:中國人最聰明 的原因就在這兒。
這是中華民族的先天優勢。最明顯的對比就是日語與漢語。
日語使用了100種聲音,漢語使用了1200種聲音。因此,很多漢字讓日本人念,就必須用兩個或者三個聲音來表達(日本人說話好累)。
假設:一個漢字對應日語的兩個聲音,那么,日本人一生能夠享受到的信息,只有中國人的一半。日本先天不足,可能就是日本永遠當不了世界的老大的原因。
現在,英語單詞的數量,已經超過百萬了。驚人而可怕,普通人一輩子也記不完的。
而這些單詞都可以用四千個漢字表達。真慶幸,筆者生在中國而不是美國。
為什么會英語單詞的數量會如此之多呢?下面咱們具體看看。英語里,豬肉(pork)和豬和肉(pig,meat)沒有絲毫關系。
豬肉羊肉牛肉(pork,mutton,beef)也沒有些許聯系。公雞是cock,母雞是hen,小雞是chicken,這就是雞的一家子。
能看出公母和大小嗎?彼此毫無關聯,真是愚蠢,讓人受不了。不難發現:英語里的多重名詞和它的分解詞沒有絲毫關聯。
英語詞匯的主體就是這樣的。新事物出現,新詞匯發明,新詞匯還與原有詞匯基本無關。
上百萬的英語單詞就是這樣出來的。突然感覺:英語好笨哦。
再想想咱們的漢語,基本不必發明新漢字,僅僅依靠原有的漢字組詞就可以了。真是感謝和佩服充滿智慧的祖先。
漢字能夠靈活組詞的功能太重要了。它讓我們可以觸類旁通,記憶量大大地減少。
看看下面這個例子。漢語里:火箭,不就是火推動的箭么?計算機,不就是會計算的機器么?不同組合就表達了不同事物。
偉大而讓人輕松。英語呢?有了火箭,就得產生個新詞ROCKET;有了計算機,就得來個COMPUTER。
記憶量大呀,好累人哦。瞧瞧,這就是差距。
越了解這些,越感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和幸福。有人可能要問:英語也可以將pig和meat連起來啊,這樣就可以減輕記憶了啊。
好問題。接著咱們來看看,到底能不能按你說的做。
現在不用pork了,豬肉用豬和肉pigmeat來表示。這樣一來,豬肉pigmeat就要發音四次,而pork僅僅發音兩次。
可見,連體詞無需記憶卻增加發音次數,新詞匯節省發音卻增加記憶。英語沒法兩全。
如果英語的新詞匯都采用連體形式,那么新詞匯會有多長?你可以想象一下。這樣的話,美國人說1句話該發音多少次啊?不累死才怪呢!接著往下看。
現在的中國學生,可以瑯瑯上口地讀2000年前的詩人屈原的楚詞。這種文字的穩定性,是智慧傳承的基礎。
有了這種穩定的文字,才能讀懂自己遠祖的文明,才能不斷的繼承和進步。英語就做不到,因為太不穩定了。
現代人讀莎士比亞的原著已經困難重重了,更不用說2000年前了。此外,英語和漢語還有一些特點,是需要說明的。
英語是“一維的”和“密碼式的”語言。語言的一維性,導致美國人的思維是直線式(線性)的。
這種直線式思維,對美國人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做事方式直接,繪畫喜歡用直線等。語言的密碼性,導致語言抽象而費解,美國300萬患失讀癥的兒童(智力正常)就是受害者。
中國的小孩,只要智力正常的,很少有患失讀癥的。因為,漢語是“二維的”(紙面上的最大維數)和“形象的”語言。
語言的二維性,使得中國人的思維是曲線式(面性)的。每個漢字都是一幅畫,不僅容易理解,而且獲取信息的速度比密碼快N倍呢。
獲取相同信息,花費的時間更少,當然也就更聰明。(先天優勢)同樣的場景,美國人傾向關注中心物體而忽略背景(一維的思維導致的),而中國。
5.語言的魅力的體現
語言的魅力 文章就是說話。
寫文章就是寫你要說的話。自從這個“漢字寫白話”的觀念建立以來,寫文章變成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
這意思是說,寫“你看會不會下雨”比“君以為天將雨乎”容易。它有希望成為人人具有的一種技能。
當然,要把文章寫得很好,寫成藝術品,仍然很難。 “文章就是說話”,這句話往往遭人批評,因為明明有許多白話文學作品跟日常說話大有分別。
我們不妨稍作補充,認為“文章是說話的延長”。這“延長”一詞是什么意思?它表示量的增加,形式的美化和功效的擴大。
“錘頭是拳頭的延長”,錘頭所做的正是拳頭要做的事情,它代替了拳頭,同時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拳頭,比真正的拳頭更有力量。文章和說話也有分別,那正是說話延長留下的痕跡。
“文章是說話的延長”,這“延長”還有“傳播得很遠”和“保存得很久”兩個意思。口中說話,只能讓附近有限的人聽見,寫下來就“無遠弗屆”。
話出口之后,即生即滅,寫下來就“千秋萬世”了。錄音技術問世以后,人說的話不經過白紙黑字也能“延長”,功效與寫下來印出來相等,因此灌唱片制錄音帶都叫“出版”,一張唱片,如果是一個人在說故事,這張唱片也是一篇文章。
也有人說,文章寫的不是話,是心思意念。不錯,通常我們都以為先想后說,因此,如果有人說錯了話,就有人諷刺他沒有大腦。
但是學者們說,我們在“想”的時候已經在“說”了,兩者同時發生,是一件事。他們管“想”叫“內在語言”,管“說”叫“外在語言”。
等到寫下來了,就叫“書面語言”。世上不是有說謊的騙子嗎?怎能說語言就是心思意念呢?這個問題有答案。
所謂假話,也在騙子心里真正那樣想過。當一個騙子來向你借錢的時候,他心里想:“我要騙他的錢。
可是,如果他知道有借無還,一定不肯把錢拿出來,我必須保證在三個月內歸還,而且加上利息。”他當然不會把這些內在語言都說出來,他只說出保證歸還的那一部分。
這就是我們所謂假話,假話不假,只是不完整,隱藏了不可告人的動機。 我們通常所說的寫作,就是把內在的語言轉換成書面語言。
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因為我們要“表達”。表達的意思跟成語“表情達意”相近,不過表達成為文學術語以后,含意更廣更深一些。
表達是一種快樂,一種成就,一種權力。不能表達是一種痛苦。
有人生了病,忽然不能說話,我們很同情他,為什么呢?因為他不能表達。我們對于主持廣播節目的人,在報上寫專欄的人,可能很景仰,很羨慕,因為他能作有效的表達。
內在語言是心靈的活動,無從和別人交通,面對面還可以察言觀色,距離遠了十分隔膜。心心相印和靈犀相通的是偶然的事情,而且雙方所了解的不完整,更未必可靠。
從前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有一次他要演講,他在發言之前先拿起一朵花來,聽講的人中間有個人微微一笑,釋迦看見那個人的笑容,就取消了那次演講,理由是不必再講,“我要講什么,那個微笑的人已經知道了。”那個人真的知道了嗎?那個人領會到的,和釋迦要講而沒有講出來的完全一樣嗎?就算兩人的精神完全契合,其他那些聽眾又怎么辦,他們怎么參加進去?就算在場所有的人都了解,他們以后要不要說出來、寫出來?如果他們也不說、不寫,這一部分思想怎么傳開、怎么傳下去? 內在語言是心靈活動,外在語言、書面語言是物質符號。
物質符號能使別人聽見看見,使聽見看見這符號的人知道你的心思意念。如果我心里想的是“水”,你大概不會知道,如果我寫出這個字來:“水”,你才明白,而“水”這個字是物質做成的,油墨紙張鉛字都是物質。
寫作是把心靈變成物質,繪畫也是,畫家把他的心靈變成線條顏色固定在畫布上,雕塑家、雕刻家也是,他們把自己的心靈變成一塊石膏、一塊銅或一塊大理石。這種代表藝術家心靈的物質不再單單是物質,它有超乎物質以上的意義與價值。
有人去買畫,他批評一幅畫的定價太貴,他計算框子值多少錢,畫布值多少錢,顏料值多少錢。既然如此,他何不到店里去用那些錢買框子、畫布和顏料擺在客廳里?顏料畫布未經畫家使用過,大理石未經雕刻家處理過,都是死的物質。
同一道理,排字房里的鉛字未經你我選擇排列時也是死的物質。秋瑾女士把幾個字排列成“秋風秋雨愁煞人”,這幾個字都活了,都有生命了,因為這幾個字表達了一位女革命家就義前的心情。
文學的術語跟這種物質符號叫“媒介”。可不是?我心里想的是“水”,你不知道,等我寫出“水”來,你才知道,這個字在我們之間溝通傳遞,使你我有認識有了解,它等于是一個媒人,一個介紹人,把作者和讀者撮合在一起。
這個例子太簡單了些,當人類開始使用文字符號的時候也許就這么簡單,可是后來復雜了,例如安徒生寫的《丑小鴨》,就很復雜,站在作者的角度看,《丑小鴨》代表安徒生的心靈,站在讀者的角度,《丑小鴨》也代表你我。《丑小鴨》出自安徒生的心靈,進入我們的心靈,這時候,它不再是一個介紹人,不再是一個第三者。
后來,丑小鴨成了典故,人人可以用這個小鴨代表他自己。 不。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普通話的魅力體現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