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什么意思
[英] read a lot and make trip further
這里的行萬里路跟讀書是互補的,讀書是靜態的,行路是動態的,書中知識有限,只有行路眼觀耳識才能補其不足!
古人都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為一種追求。因為這兩者都能使人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和能力。那么這兩者之間重要性是否一樣呢?有沒有區別?
如果單純論哪個重要,我覺得“行萬里路”要比“讀萬卷書”重要得多。
你可以這樣反駁我:如果一個人一點書不讀,只行萬里路,也一樣不會成才。這是我們經常在討論問題時抬杠的一種句式,也是很有用的一個句式。但放在這里好像沒有多大的效果。
在商業界好些有這樣的結論,在企業創業之初,文化程度較低的往往容易獲得成功。也有人做過統計,目前全國有名的企業經理人中,第一學歷專科以下學歷占絕對優勢。我們身邊的情況也一再證明,一些非常有創新能力的企業老板很多高中都沒上過。這恐怕不是用特殊情況能一言蔽之的。相反,一個閉門讀死書的人很久以來就成了我們嘲笑的對象。我們是否可以說行路比讀書更重要呢?
“行路”我理解為在實踐中學習。人類進化是從行路開始的。從樹上到了地面,我們的祖先首先學會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為了尋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時也開闊了眼界,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大禹是在隨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視實踐在學習中的作用,并通過周游列國治國安邦來印證所學。李時珍、徐霞客、馬可波羅、達爾文、哥倫布都是靠“行路”寫出了宏偉巨著或取得重大發現。可見,“行萬里路”較“讀萬卷書”要重要得多。
把“讀書”與“行路”關系作個比喻:“讀萬卷書”好比人們通過一個窗口看到了知識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識和能力這個金山,還要靠走出門去“行萬里路”。
讀書一方面能夠使我看增長知識,學習到別人的經驗,但同時也給你的頭上加了一道“緊箍”(這是經驗的特征,經驗越多,人們頭腦受到的束縛越多,創新意識越差)。“讀萬卷書”之后,只有“行萬里路”,走出去親自看一看,體驗一下書中描述的情景,你才會發現書中所說的不及體驗的千分之一,同時也使你理解了作者對這種情景的感受并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較,從而放大你的知識,只有這時讀書的效果才能體現出來。所以說:讀書好比一個放大鏡,不管你心中的知識是“真”是“假”,它都會放大若干倍(當然,讀書越多,放大倍數越大)。
只讀書不行路,你受到地束縛就越來越多,好比吃多了飯不能消化吸收,只能是累贅,不但無益而且“害人不淺”。
作為教師這個職業,一向崇拜讀書,比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無形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輕視“行路”的想法。知識分子從書本到書本已經幾千年了。
可以看到,現在的教師群體已經脫離實踐太久了,多數的教師已經被隔離在社會之外(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教師這個職業也自然被“神圣”到無以理解的地步。要得到社會的支持首先要得到社會的理解,要得到社會的理解首先要融入這個社會。
“行萬里路”是當前教師最需要的。
2.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怎么理解這句話
行萬里路跟讀書是互補的,讀書是靜態的,行路是動態的,書中知識有限,只有行路眼觀耳識才能補其不足。
古代萬卷是指皇帝的試卷。讀書為了進京趕考,金榜題名。現比喻要努力讀書,讓自己的才識過人并讓自己的所學,能在生活中體現,同時增長見識,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語出 明·董其昌《畫旨》“畫家六法,一曰‘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郛郭,隨手寫去,皆為山水傳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有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意思
原發布者:lixuelu318
清代錢泳的《履園叢話》中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不可偏廢。”古人都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為一種境界,一種追求。它概括了每個人獲得真知的途徑,強調了讀書學習和親身實踐的關系,二者都能使人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和能力。把“讀書”與“行路”關系作個比喻:“讀萬卷書”好比人們通過一個窗口看到了知識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識和能力這個金山,還要靠走出門去“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知識學問的博覽。關于讀書,中外先哲有過許多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箴言:“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等等。這些話都是告訴我們一個很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道理:開卷有益,讀書有益。讀萬卷書是必要的,一個人要想使自己學識淵博,最好的途徑就是讀書。閱讀對人的成長影響是巨大的,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行萬里路”,是實踐經驗的積累。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親身走過的路,心里最清楚。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切己體察,身體力行,有了豐富的人生經歷之后,人們才學會了分析和判斷,并從中找出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才能把書中的知識升華為能力和智慧。“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讀萬卷書不能代替行萬里路,行萬里路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理解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