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寫湯包的句子有哪些
Tang Bao
1、白白嫩嫩的,渾身散發著一股誘惑人的香味,又好象是嬰兒的臉蛋,讓人忍不住想捏一下!
2. 熱氣騰騰的小籠包剛從鍋里出來,散發出誘人的香味,仿佛剛進行了沐浴的洗禮。它嘟起白嫩的小嘴,一個個都在對著我微笑著說:主人快把我吃了吧,趁熱呢!
3、嫩的肉質被烤得焦黃脆嫩,濃香的汁液包裹在周圍,在燈光下泛出點點的油光,撲鼻的。
1、包子的一種,中國中部、江南一些地區的漢族特色小吃,以湯多為主要特點。以"小巧、皮薄、餡大、肉鮮、味美、湯汁充盈、清香利口"而著稱,與小籠包系出同門。但浙江新昌將餛飩也稱作湯包。
2、比較著名的有南京六合的龍袍蟹黃湯包、江蘇靖江的蟹黃湯包和江蘇淮安的文樓湯包,淮河以南的九州香湯包等。
3、湯包,顧名思義,是一種包子,但是里面是有湯的,和小籠包的區別在于,湯包比小籠包稍大,而且更注重湯的味道,有些湯包還做成用吸管來吸里面的湯汁,餡味和皮味可能要稍好一些。
4、有關湯包的發明,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傳說當時京口(即江蘇省鎮江市)的漁民為了祭奠孫夫人,效法諸葛亮發明饅頭故事,用蟹黃包肉餡做成湯包,以代替祭品。
5、上海湯包的特點:做工精細,小巧玲瓏,皮薄,餡多、蝦肉、蟹肉,不論是哪一種餡,都咸淡適中,口感極好。每一小籠內一般放十個湯包,用松針鋪底,不粘皮、又清香,端上桌后,觀其形、聞其味,食欲大增,咬開皮,包內有少許油水,故稱“湯包”。
6、湯包與小籠包的不同之處:
(1)小籠包,顧名思義,是放在小蒸籠里蒸的,分2種:1.有湯汁的,加入了皮凍,叫小籠湯包。皮又薄又筋道,半透明,做法是面粉不發酵。2.沒有湯汁的,就是一般的小肉包。皮沒有上面一種薄,要發酵面粉做。
2.贊美湯包的句子
我們南京,有許多有名小吃,有鴨血粉絲湯、小籠包、板鴨……各個別有一一番風味。其中,我最愛吃湯包。
湯包是我們這兒的著名小吃,它做法簡單,只要將肉和冰凍的皮切成碎丁餡,用皮包好,放進蒸籠蒸熟就行了。
吃湯包也有學問。吃湯包,還流傳以下幾句民謠:“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窗,后吸湯”。也就是說,吃湯包講究輕輕夾起來,先咬一口再喝湯汁,最后蘸蘸上醋,放進嘴中細細品味。
我最愛吃湯包,經常和媽媽去吃。到了湯包店,點完餐,只聞那一股股香味味撲鼻而來,那味道,無法口述,只知道一股鮮香味在空氣中飄來飄去,讓我有有一種垂涎三尺的感覺。不知不覺中,服務員已經把點好的包子和配備的小碟,筷子送上來。
終于要開吃啦!我心中一絲興奮,只見那半透明的包子上有一道“褶”還有一個“排氣孔”,個個都小巧玲瓏。看著它們,我口水都快流出來了。我迫不及待地夾起一個,輕輕一咬,一股湯汁流出來,咸中帶鮮,鮮中帶甜,真是令人飄飄欲“鮮”,舒服得骨頭都快散了似的。吸完湯,我便按我最喜歡的吃法:“不沾一點醋,嘗最純真的包子味兒。”一口一口吃下去,把我肚里的饞蟲勾出來,吃我繼續吃下去。
湯包這種食物吃也有技巧,不能快速地拎起,大口吃。不然會撕破面皮兒,還會把湯汁吃噴出來。記得我第一次吃湯包時,由于太急, 總是撕破面皮,還有一次把湯汁吃噴出來,弄得懶唄得不得了。
湯包,真是一種美味的南京小吃。
3.開封灌湯包的歷史
開封小籠包子已有百年歷史。風味獨特,是開封著名食品之一。小籠包子選料講究,制作精細。采用豬后腿的瘦肉為餡,精粉為皮,爆火蒸制而成。
小籠包子最初是由黃繼善主持經營的。他博采各家之長、制成的包子色白筋柔,獨具風味,很受食客贊譽。小籠包子原為大籠蒸制,后經黃繼善師傅的改革,成了小籠包子。并對包子的面和餡,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如原來的面是由三分之一的發面和三分之二的死面,后改為只用死面,不用發面,使皮更薄,且不掉底。活面工藝要求頗嚴,要經過搓、甩、拉、拽,幾次貼水,幾次貼面的“三軟三硬”的過程,才能達到要求。包子餡原摻有肉皮凍,吃多了膩口,后去掉。又以白糖、味精調餡,去掉了甜醬,餡內只放姜末,不放蔥。打餡很下功夫,一直把餡打得扯長絲而不斷。
4.山東的灌湯包作文400字
灌湯包,就是包子里面有湯。先認識武漢的四季美湯包而后結識灌湯包子的,知有灌湯包子一說。席間擺談,知為灌湯包子是皇家食品,估計灌湯包子還是在前,四季美湯包在后。皆因四季美湯包落腳大武漢,享譽武漢三鎮,商業大埠,南北東西交通樞紐,占了一個好地盤。灌湯包子特點:鮮香肉嫩,皮簿筋軟、外形玲瓏剔透、湯汁醇正濃郁、入口油而不膩。
灌湯包子是的傳統食品,早在北宋市場上已有售賣,稱灌漿饅頭或灌湯包子。東京72家正店之一的“王樓”,制售的名為“山洞梅花包子”,號稱“東京第一”。北宋之后,灌湯包子在開封流傳下來。 20世紀20年代,名廚黃繼善創辦“第一點心館”,主營灌湯包子。30年代,他適應市場需求,對包子的制作方式加以革新,獎原來用半發面皮和瘦皮和瘦肉摻豬皮凍糕加
江米、料酒、子母油、甜面醬、小磨香油等制餡,改為用死面制皮和用白糖、味精為餡提鮮。通過“三硬三軟”和面,使面皮盤筋韌光滑,不漏湯,不掉衣。還改大籠為小籠蒸制,就籠上桌,旋吃旋蒸,保持旋蒸,既保持了包子的熱度和形狀的完美,又便于經營,備受顧客歡迎,此即為灌湯小籠包子。建國后,灌湯小籠包子得以發揚廣大。尤其是黃繼善開創的“第一樓包子館”所經營的灌湯小籠包子,經過名師的不斷改進,更具特色。其皮薄餡大,灌湯流油,軟嫩鮮香,潔白光潤,提起像燈籠,放下似菊花。遠近聞名,吸引了大批開封市民和中外游客,多以品嘗此名食為樂事。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第一樓”先后發展了系列產品“小籠包子宴”和“速冷包子”。“小籠包子宴”又稱“什錦包子宴”,依餡料不同分為雞丁、筍丁、韭菜頭、魚仁、蝦仁、山楂、三鮮、南薺、麻辣湯和灌湯十大風味。“速冷包子”先后投放本市及鄭州、洛陽、杭州、北京等市廠,受到歡迎。
1990年代后期,隨者第一樓集團公司的成立和規模的日益擴大,各地要求聯營或設店經營灌湯小籠包子的客商越來越多,至1996年底,已在外地設連鎖店20余家。1989年以來,“第一樓”小籠包子先后獲得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和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的“中華名小吃”等榮譽。
關于灌湯包子的形成,有一個非常感人的傳說。相傳600多年前,也就是元末明初,朱元璋揭稈而起攻打天下。1356年朱元璋率領起義軍打到浙江中部的金華城下,由于守城元兵早有防備,把城墻加高了七尺,另外還給城門加上了萬斤閘。起義軍攻打了九天九夜,還是破不了城,只得在城外江邊安營。朱元璋和他的回回大將常遇春、胡大海等十分焦急,白天夜里商議破城之法。一天深夜,常大將軍難以成眠,在帳外來回踱步,思忖著破城計策。忽然,他發現城門悄悄地開了,萬斤閘慢慢地升起,只見元兵押著一批民夫偷偷到江邊挑水。常遇春連忙喚醒胡大海和起義士兵,沖向城門。常大將軍用肩膀頂住萬斤閘,高喊到:“弟兄們,沖進城去啊!”頃刻間,起義軍似千軍萬馬,以排山倒海之勢,一批接一批向城里沖去。常遇春肩頂萬斤閘,時間長了,肚子餓得慌。這時,恰好營里送來包子、菜湯等點心,常遇春就叫胡大海抽身給他喂包子和菜湯。常遇春真是餓慌了,一面狼吞虎咽地吃著包子,一面仍不停地催促:“湯,包子,湯,包子……”胡大海看著肩負萬斤閘,汗流浹背的戰友,喂著喂著頓生一計,令一士兵先將菜湯灌進包子,再把包子喂到戰友嘴里。常遇春吃著,覺得喉嚨濕潤了,
力量倍增。直到士兵們都沖進了城里,他才放下萬斤閘。后來,常遇春問胡大海:“你那天給我喂的什么好吃的,使我力量倍增?”胡大海笑著說:“就是你叫的‘湯包’呀!”常遇春也笑著說:“如果沒有你的湯包,我早就被萬斤閘壓趴下了。”后來,這個動人的傳說傳開了,人們也就借著這個傳說做出了灌湯包,并迅速流傳開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描寫灌湯包的簡短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