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延安的風土習俗
年茶飯
不妨到熱情好客的延安人家里過一個肥年。你坐在燒得滾燙的熱炕頭上,嘗遍他們做好的年茶飯。
年茶飯種類繁多,有茶有飯。茶食簡單,將黃米壓成面,放沒炒熟,攪進去芝麻、花生、瓜子仁,再將杏仁泡甜炒干,壓成面攪在一起,喝時再煮熟。就著麻花、排叉,一般當早點。而米酒專門為佐餐之用。主食有白面饃饃,軟米油糕。豆沙餡黃米饃饃,象個圓圈一樣的油饃饃,切得象紙一樣薄的灌腸……年三十晚上這頓飯,真能使你應接不暇。舊風俗不得吃米,現在也有吃大米飯的。其實,吃飯為次,真正引起你極大興趣的是那些豐盛的菜肴。吃一回八碗吧!把豬、羊、雞、鴨、兔子諸種肉做成八大盤菜,一齊給你端到面前。或者,將八種菜積于一碗,一人一碗,又稱“首頓八碗”,也有做成十三碗或十五碗的,雅稱十三花、十五觀燈,多則能上二十四個菜。
延安的年茶飯擺法很講究,主食由小盤盛上,要量少樣多,各種食物都得吃遍。菜蔬擺法:桌子中間多為一只肘子,桌子四角對稱擺涼菜。富有盈碩的家庭,四角多為葷菜:豬耳朵,面灌腸、鹵肝、酥雞,還加一只火鍋。一桌為一道,吃完一道,再上一道。光景較差的家庭,碗底淡菜,上邊蓋肉。湯菜多為雜燴,由新鮮的白菜煮海帶、粉條、丸子、燒肉片組成,也叫粉湯。三十晚闔家聚餐,一般不得缺員,取團圓之意。吃飯前后,均可喝酒,一般飯前先喝米酒,再喝白酒。“平時敬老,年節敬小”,除夕夜的第一杯酒,當屬小輩人喝,取少者長歲,先飲;老者衰老,后飲。席間行令猜拳,長幼同視,輸者罰酒,善歌者唱酒曲。
正月初二以后,延安人開始請客,也叫拜年飯。請客主要在戶族之間進行,讓別人來嘗自己的年茶飯。戶族請客,要請全家老小,尤其要請年長者,尊為上座,雖不算賓,但要以賓相待。然后,再進行回請。這種請客,實際上是為了密切家戶本身的關系,另一方面就是為了比較一下各家主婦做年茶飯的手藝高低。這時間,整日里大家飲酒作樂,品嘗菜肴,共敘家事。當然,這期間上門來的人都算客,都要置酒相待,薄別人便是薄了自個兒。
2.急求一篇有有關延安的民風民俗
主要景點: 秦直道 鳳凰山 黃帝陵 黃河壺口瀑布 延安革命紀念館 推薦行程: 鳳凰山-楊家嶺-棗園-王家坪-革命紀念館-寶塔山-清涼山萬佛寺…… 餐 飲: 年糕、棗糕,是陜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風味小吃之一,由黍科糜子、大棗精制而成,經植物油炸后,其味清香細膩、香甜可口。
洋芋擦擦、抿節等也是很有特色的娛 樂: 陜北民歌、陜北秧歌、陜北道情以及安塞腰鼓都是當地的娛樂節目。 購 物: 延安新華陶瓷廠生產的紫砂茶具造型典雅、久負盛名;另外陜北小米、砂陶工藝品、陜北蘋果、陜北紅棗都是當地特產。
住 宿: 可選擇一些有當地風情特色的旅館居住,在延安大學里就有窯洞式旅館可供選擇,一般只需30元就可以住得很舒適 出 行: 210國道通過延安市內,公交每日5:30至17:30有車,每30分鐘一趟。 民風民俗: 陜北民風淳樸,民俗風情異彩紛呈,陜北民歌、陜北秧歌、陜北道情以及安塞腰鼓地方特色濃郁,伸手延安人民的喜愛。
注意事項: 陜北高原風沙很大,最好帶上眼鏡、帽子等以備不時之需,同時,也要注意保護好你的相機,以防被沙子劃傷。
3.簡短的延安資料
在抗日戰爭時期,延安曾經是**的所在地,物質生活 非常艱難,住的是土窯洞,吃的是小米飯,穿的是粗布衣,點的是小油燈。
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間,日軍大舉“掃蕩”,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自然災害的侵襲,使解放區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局面。但是,全國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進步青年紛紛奔向延安。
當時延安的生活很艱苦,為什么會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為延安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 作者追尋延安,追尋的是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為崇高理想獻身的精神,是革命隊伍中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艱苦奮斗是我們的傳家寶。
即使將來我們經濟發達了,生活富裕了,也還要提倡艱苦奮斗。因為無論什么時候,人們總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為了把社會推向前進,總要開辟新領域,探索新事物,這就必須發揚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4.用簡潔的話介紹一下延安,急
延安市,簡稱“延”,古稱膚施、延州,隸屬于陜西省,是天下第一陵——中華民族始祖黃帝陵寢黃帝陵所在地 。
是民族圣地、中國革命圣地,**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延安位于陜西省北部,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中南地區,省會西安以北371千米。北連榆林,南接關中咸陽、銅川、渭南三市,東隔黃河與山西臨汾、呂梁相望,西鄰甘肅慶陽。
介于北緯35°21′-37°31′,東經107°41′-110°31′之間,東西寬256千米,南北長236千米,總面積37037平方千米。有“塞上咽喉”、“軍事重鎮”之稱,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
5.用簡潔的話介紹一下延安,急
延安市,簡稱“延”,古稱膚施、延州,隸屬于陜西省,是天下第一陵——中華民族始祖黃帝陵寢黃帝陵所在地 。
是民族圣地、中國革命圣地,**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延安位于陜西省北部,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中南地區,省會西安以北371千米。
北連榆林,南接關中咸陽、銅川、渭南三市,東隔黃河與山西臨汾、呂梁相望,西鄰甘肅慶陽。介于北緯35°21′-37°31′,東經107°41′-110°31′之間,東西寬256千米,南北長236千米,總面積37037平方千米。
有“塞上咽喉”、“軍事重鎮”之稱,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
6.各個地方過春節的習俗(簡短)
中國各地方的春節習俗 : 一. “老北京”春節如何吃 : 北京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首先進入節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兒,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時代,這是極好的美食。
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關東糖,預示著春節已經不遠了。當然,“灶王爺”不食人間煙火,這種希冀“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賄賂”,自然成為孩子們的口中之物。
老北京人,特別講究“過年”,于是便有了:“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謠。民謠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等,都是春節老北京的美食。
在今天,這些都是家常便飯,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過年時方可大飽口福。 春節時僅有以上幾種食物,當然不算是豐富,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點———蜜供、沙其馬等,不僅是北京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食品,亦是北京人家中必備的食物。
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還有除夕夜食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后來則與“吉慶有余”的吉祥話相聯,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于除夕之夜的餃子,其中的素餡餃子要用來敬神,大家吃的則是肉餡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則以肉、菜混合為餡。即便最窮的人家,過年時吃餃子的“程序”是不會少的。
在餃子、年糕這些眾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還要打“豆兒醬”———一種由肉皮、豆腐干、黃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涼菜,色如琥珀,類似于“肉凍兒”。此外還有“芥末墩兒”,這是用來佐酒和開胃的涼菜。
節日中人們食用油膩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這些涼菜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當各式葷素大菜已備齊時,北京人還備糖果、干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是今日之什錦果脯。
當年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閑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今天那些以祭祖祭神為名的供品和傳統食品,幾乎全保留下來了,只是不那么引人注目。
至于如今的春節,餐桌只能用“豐盛”一詞所概括了,什么川魯大菜、生猛海鮮,都會出現在尋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講“新派”的人家還會到大飯館里去“撮一頓”來喜迎新春呢! 二.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
"他們掃地不許從家里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里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
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后,此俗漸漸淡漠。
三.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里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四.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
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
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圣誕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五.臺灣春節習俗拾趣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
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臺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六.桂林春節習俗 從"小年夜"到除夕 春節踏著農歷12月24日零時的鐘聲,走入桂林的城鄉。
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過小年"。過小年這天,人們宰狗、殺鴨,慶賀春節來臨。
這天的爆竹聲,帶著人們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響,聲傳高宇。人們認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惡功過禍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將盡,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