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惻隱之心有關的故事
原文
公都子(1)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 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2),以省瞽瞍(3)為父 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今 曰‘性善’,然則被皆非與?”
孟子曰:“乃若(4)其情(5),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 不善,非才(6)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 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 由外鑠(7)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 失之。’或相倍蓰(8)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 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9)。'孔子曰:‘為此詩者, 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1]
譯文
公都子說:“告子說:‘人性無所謂善良不善良。’又有人說: ‘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所以周文王、周武王當 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厲王當朝,老百姓就橫暴。’也有 人說:‘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雖然有堯這樣 善良的人做天子卻有象這樣不善良的臣民;雖然有瞽瞍這樣不善 良的父親卻有舜這樣善良的兒子;雖然有殷紂王這樣不善良的侄 兒,并且做了天子,卻也有微子啟、王子比干這樣善良的長輩和 賢臣。’如今老師說‘人性本善’,那么他們都說錯了嗎?”
孟子說:‘從天生的性情來說,都可以使之善良,這就是我說 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說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歸罪于天生的資 質.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 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于仁;羞恥心屬于義;恭敬心屬于 禮;是非心屬于智。這仁義禮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給我的,而 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過平時沒有去想它因而不覺得罷了。所以 說:‘探求就可以得到,放棄便會失去。’人與人之間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無數倍的,正是由于沒有充分發揮他們的天生資質的緣 故。《詩經》說:‘上天生育了人類,萬事萬物都有法則。老百姓 掌握了這些法則,就會崇高美好的品德。’孔子說:‘寫這首詩的 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則;老百姓掌握了這些法則,所 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2.古人惻隱之心的古典例子
公都子(1)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為 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2),以省瞽瞍(3)為父 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
’今 曰‘性善’,然則被皆非與?”孟子曰:“乃若(4)其情(5),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 不善,非才(6)之罪也。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 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非 由外鑠(7)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 失之。
’或相倍蓰(8)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 蒸民,有物有則。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9)。'孔子曰:‘為此詩者, 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譯文公都子說:“告子說:‘人性無所謂善良不善良。’又有人說: ‘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
所以周文王、周武王當 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厲王當朝,老百姓就橫暴。’也有 人說:‘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
所以雖然有堯這樣 善良的人做天子卻有象這樣不善良的臣民;雖然有瞽瞍這樣不善 良的父親卻有舜這樣善良的兒子;雖然有殷紂王這樣不善良的侄 兒,并且做了天子,卻也有微子啟、王子比干這樣善良的長輩和 賢臣。’如今老師說‘人性本善’,那么他們都說錯了嗎?”孟子說:‘從天生的性情來說,都可以使之善良,這就是我說 人性本善的意思。
至于說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歸罪于天生的資 質.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 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于仁;羞恥心屬于義;恭敬心屬于 禮;是非心屬于智。
這仁義禮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給我的,而 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過平時沒有去想它因而不覺得罷了。所以 說:‘探求就可以得到,放棄便會失去。
’人與人之間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無數倍的,正是由于沒有充分發揮他們的天生資質的緣 故。《詩經》說:‘上天生育了人類,萬事萬物都有法則。
老百姓 掌握了這些法則,就會崇高美好的品德。’孔子說:‘寫這首詩的 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則;老百姓掌握了這些法則,所 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