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特征
“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中,特別是小說和電影中廣為應用的寫作技巧。
本世紀20年代起,意識流技巧在小說領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并未形成一個文學流派。這是因為運用意識流方法寫作的作家并沒有共同的組織和綱領,也沒有發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國家的作者,如愛爾蘭的詹姆士?喬伊斯,法國的馬賽爾?普魯斯特,英國的弗吉利亞?伍爾芙和美國的威廉?福克納等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運用新的概念與方法創作小說。
他們的作品著力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采用迥異于傳統文學的心理描寫方法,開創了現代小說的新紀元。這些作品在當時雖然受到某些責難,但并未引起重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才得到承認和廣為流傳。
20世紀60年代以后,創作這類小說的作家越來越多,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現代小說的一種傳統創作手法。
2.意識流小說有哪些主要特征
就文體特征而言,由于意識流小說以人物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來展示人物持續流動的感覺和思想,而且通常借助自由聯想來完成敘事內容的轉換,因此,它們往往打破傳統小說正常的時空次序,而出現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的大跨度的跳躍。人物心理、思緒的飄忽變幻,情節段落的交叉拼接,現實情景、感覺印象以及回憶、向往等的交織疊合,象征性意象及心理獨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敘事顯得撲朔迷離。因此,面對這一類文本時,解讀者盡可能準確地把握將人物多層次的感覺印象、心理圖象等貫穿起來的意識中心,從中尋繹人物意識流動的線索,是對它們做出細致、準確的解讀的關鍵。
意識流小說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是直接內心獨白、間接內心獨白、無所不知的描寫和戲劇性獨白。直接內心獨白是這樣一種獨白,在描寫這樣的獨白時既無作者介入其中,也無假設的聽眾,它可以將意識直接展示給讀者,而無需作者作為中介來向讀者說這說那,也就是說,作者連同他的那"他說"、"他想"之類的引導性詞句和他的那些解釋性論述都從書頁中消失了或近于消失了。間接內心獨白則以一位無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間展示著一些未及于言表的素材,好象它們是直接從人物的意識中流出來的一樣;作者則通過評論和描述來為讀者閱讀獨白提供向導。無所不知的描寫是有一位無所不知的作家介入描寫人物的精神內容和意識活動的過程中,通過運用傳統的敘事和描寫方法對這種意識進行描述。戲劇式獨白直接從人物到讀者,無須作者介入其間,但卻有一批假想的聽眾。它所表現的意識深度是有限的,也不象內心獨白那樣毫無保留。
意識流小說中的許多形象具有傳統小說中所不具備的多層次的內涵,而意識流說法的加入也使小說的敘事過程變的撲朔迷離、天馬行空。在人物的內心意識的展現過程中,人物離我們越來越近,而我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審判,聽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吶喊。
3.意識流作品特點
意識流文學泛指注重描繪人物意識流動狀態的文學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識,更包括無意識、夢幻意識和語言前意識。“意識流”原是西方心理學上的術語,最初見于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意識并不是一個片斷一個片斷的銜接,而像一股流水一樣,處于不斷的流動之中,特點是“流動性、無空白、永不間斷”。
在假定沒有其他人傾聽的情況下,一個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無顧忌的直接表露出來,就是“內心獨白”。這是意識流文學最常用的技巧。普魯斯特的《尋找失去的時間》(一譯《追憶逝水年華》)中就大量運用這種手法。所謂“內心分析”,是指小說中的敘事人或人物很理智的對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進行分析追索,并且是在并無旁人傾聽的情況下進行的。它與“內心獨白”的區別在于它以理性為指引作出合乎邏輯的有條理的推理或說明,而非任意識自然流動。
《追憶逝水年華》就以回憶的方式把早年的生活閱歷加以追敘和分析。這部小說長達三千余頁,約二百萬字,共分七部分。在小說中,主人公以第一人稱方式追敘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涉及自己家親友、法國貴族階級和新興資產者、藝術家等一大批人以及許多人的戀愛史。全書并沒有貫串始終的故事情節,與傳統的心理小說截然不同。普魯斯特是意識流文學的先驅。
4.意識流小說有哪些主要特征
就文體特征而言,由于意識流小說以人物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來展示人物持續流動的感覺和思想,而且通常借助自由聯想來完成敘事內容的轉換,因此,它們往往打破傳統小說正常的時空次序,而出現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的大跨度的跳躍。
人物心理、思緒的飄忽變幻,情節段落的交叉拼接,現實情景、感覺印象以及回憶、向往等的交織疊合,象征性意象及心理獨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敘事顯得撲朔迷離。因此,面對這一類文本時,解讀者盡可能準確地把握將人物多層次的感覺印象、心理圖象等貫穿起來的意識中心,從中尋繹人物意識流動的線索,是對它們做出細致、準確的解讀的關鍵。
意識流小說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是直接內心獨白、間接內心獨白、無所不知的描寫和戲劇性獨白。直接內心獨白是這樣一種獨白,在描寫這樣的獨白時既無作者介入其中,也無假設的聽眾,它可以將意識直接展示給讀者,而無需作者作為中介來向讀者說這說那,也就是說,作者連同他的那"他說"、"他想"之類的引導性詞句和他的那些解釋性論述都從書頁中消失了或近于消失了。
間接內心獨白則以一位無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間展示著一些未及于言表的素材,好象它們是直接從人物的意識中流出來的一樣;作者則通過評論和描述來為讀者閱讀獨白提供向導。無所不知的描寫是有一位無所不知的作家介入描寫人物的精神內容和意識活動的過程中,通過運用傳統的敘事和描寫方法對這種意識進行描述。
戲劇式獨白直接從人物到讀者,無須作者介入其間,但卻有一批假想的聽眾。它所表現的意識深度是有限的,也不象內心獨白那樣毫無保留。
意識流小說中的許多形象具有傳統小說中所不具備的多層次的內涵,而意識流說法的加入也使小說的敘事過程變的撲朔迷離、天馬行空。在人物的內心意識的展現過程中,人物離我們越來越近,而我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審判,聽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吶喊。
5.意識流表現在那些方面
意識流小說中使用最多的技法 1、直接內心獨白 直接內心獨白是這樣一種獨白,在描寫這樣的獨白時既無作者介入其中,也無假設的聽眾,它可以將意識直接展示給讀者,而無需作者作為中介來向讀者說這說那,也就是說,作者連同他的那"他說"、"他想"之類的引導性詞句和他的那些解釋性論述都從書頁中消失了或近于消失了。
2、間接內心獨白 間接內心獨白則以一位無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間展示著一些未及于言表的素材,好像它們是直接從人物的意識中流出來的一樣;作者則通過評論和描述來為讀者閱讀獨白提供向導。 3、無所不知的描寫和戲劇性獨白 無所不知的描寫是有一位無所不知的作家介入描寫人物的精神內容和意識活動的過程中,通過運用傳統的敘事和描寫方法對這種意識進行描述。
戲劇式獨白直接從人物到讀者,無須作者介入其間,但卻有一批假想的聽眾。它所表現的意識深度是有限的,也不象內心獨白那樣毫無保留。
意識流文體的基本特征 意識流文學的創作高峰期基本上集中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關于它是一種文學流派還是一種創作方法的問題,長期以來頗多爭論。
實際上,它難以算作一種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流派,一方面因為被公認的意識流作家之間在創作上沒有溝通,沒有發表宣言闡述共同的宗旨,也未形成具體的組織;另一方面,意識流文學發展的時間較長,早在19世紀末,這種方法就在文學創作中得到運用,而整個而二十世紀世界各國不同時期仍有意識流文學作品出現。這種情況是“文學流派”的概念難以涵蓋的。
盡管意識流作家在創作思想和藝術風格上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如普魯斯特能借助“本能的回憶”,向往著一種神奇的力量從潛意識中喚起從前的光明畫面,留住幸福和快樂;喬伊斯則熱衷于表現人的罪惡和獸性,描繪意識活動中充滿黑暗和盲目的混亂畫畫;福克納的意識流作品與美國南方社會的現存狀況息息相關;而伍爾芙的意識流小說則具有濃郁的抒情性和唯美主義傾向。但意識流作家們在創作中仍表現出一系列根本性的共同特征。
首先,在表現對象方面,意識流文學脫離傳統現實主義文學反映現實生活,描寫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規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現人的下意識、潛意識乃至無意識的內心世界。在意識流作家看來,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僅僅反映了外在的現實和表面的真實,而這個外部世界并不真實,真正的真實只存在于人的內心主觀世界。
因此,作家應把創作重心放在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描繪上,寫出人內在的真實。從這一文學觀念出發,意識流作家把創作視點由“外”轉向“內”,小說中的人物心理和意識活動不再是一種描寫方法,不再附著于小說情節之上成為達到某種藝術效果的手段,而是作為具有獨立意義的表現對象出現在作品中。
意識活動幾乎成為作品的全部內容,而情節則極度淡化,退隱在小說語言的帷幕后面。福克納《喧嘩與騷動》中的四個部分——班吉的部分、昆丁的部分、杰生的部分及迪爾西的部分均由不同人物的紛繁復雜、理性與非理性相混的意識流動構成小說的基本內容。
因為意識流文學重在表現人的意識領域,所以作家的敘事角度與傳統文學相比也發生改變,意識流小說的敘述焦點已由外部描寫徹底轉向內心活動的呈現,即人物的意識流動過程的直接呈現。按照法國敘述學家日奈特《敘事話語》中沿襲韋勒克和沃倫創用的“敘述聚焦”一詞劃分出的“零聚焦”、“內聚焦”與“外聚焦”等幾大類來看,意識流文學多選擇“內聚焦”的敘述角度。
內聚焦的意思是敘述者與人物知道的一樣多。小說所展示的僅僅是某個人物或某些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全然不同于傳統現實主義小說中敘述者全知全能、無所不在的“零聚焦”方式。
采用內聚焦的敘述者必須跟著人物走,小說世界的廣闊與否全憑人物槐視覺來定。人物視點消失,所敘事物的有序性也應中斷。
例如,福克納在《喧嘩與騷動》第二章“昆丁的部分”中,就以昆丁敘述突然中斷來表明他的自殺身亡。 其次,意識流文學不按照客觀現實時空順序或事件發展過程結構作品,而根據意識活動的邏輯、按照意識的流程安排小說的段落篇幅的先后次序,從而使小說的內容與形式相交融。
人物意識滲透于作品的各個畫面中;起到了內在關聯作品結構的作用。 人的意識是復雜的,理性與非理性意識共存。
其中有明確、完整的意識,也有朦朧、片段的意識;有言語層的意識,還有尚未形成語言的、即言語前階層的意識,等等。這些意識混雜在一起,交替出現,故而從中很難找出邏輯性軌跡。
而時間顛倒、空間重疊也就成為意識世界常有的情形。意識流文學企圖如實展現人的意識流動,這就使作品的內容無法按照正常的時空順序一一展開,而是根據有別于“空間時間”的“心理時間”(柏格森語)表現意識的流程。
福克納說:“我可以像上帝一樣,把這些人調來調去,不受空間的限制,也不受時間的限制。我拋開時間的限制,隨意調度書中的人物,結果非常成功,至少在我看來效果極好。”
這種“隨意調度”的本領得自于意識本身不受時空限制的特性。《喧嘩與騷動》中班吉和昆丁的意識不斷跳躍,不存在現在、過去和來來的界。
6.意識流小說的特點是什么
意識流小說的特點: 1.以心理時間結構作品。
意識流小說家有意打破傳統時間觀念和傳統心理小說的順時序,消除邏輯時間界限,將感覺中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擰在一起組成主觀心理時間,隨人物心理時間的變化結構作品。心理時間的敘述方式有倒時序、循環時序、顛倒時序、閃回時序和預見時序。
2.意識流描寫。意識流小說注重表現人物意識活動本身,作家退出小說,著力描寫人物心理的種種感受,開掘深層的意識來展露隱蔽的靈魂和內心世界。
意識流描寫的特點具有動態性、無邏輯性、非理性。描寫層次分為意識層和潛意識層。
描寫的方式有內心獨白、自由聯想、意識遷移、意識流語言。 3.以心系人,以心系事。
意識流小說以表現人物的心靈活動為主,化解人物心中郁積的種種情結,很少描寫人物的體貌特征,淡化情節以至取消情節,事件極其微小。在心靈宇宙范圍內寫成一曲曲心靈史詩。
7.意識流作品的特色
意識流是一種全新的小說創作方式 它不像傳統的小說一樣把刻畫人物局限于構造情節和發展故事 而是著重描寫人物的心理 將人物遭遇外因影響時的心理活動細致周到地展現出來 由于這種獨特的表達方法 使這類作品在情節上支離破碎 或者稍顯冗長 甚至難于理出通順的情節 但是其心理描寫的寫實性 震撼性 大大的超越了它離經叛道的程度 使它成為小說史上耀眼的鉆石 意識流大師們留下了很多顛峰之作 本人只拜讀過.J.喬伊斯的<<尤利西斯>> 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這些名著 沒有深入廣泛的研讀過意識流作品。
8.意識流的特點是什么
“意識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 威廉?詹姆斯于18%年提出,他認為人類思維 活動是一種斬不斷的“流”,因而稱之為思想 流,意識流,或主觀生活之流,并且認為這種 “意識流”具有變化多端和錯綜復雜的特點。
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進一步提出“真 實”存在于“意識的不可分割的波動之中”的 見解,勸小說家進入人物的內心中去,跟著人 物意識的流動來刻畫人物。 這種理論正符合 了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側重描寫人物內心 活動的作家的需求。
1887年,法國小說家艾杜 阿?杜夏丹在《月桂樹被砍掉了》一書中,首 先運用了“內心獨白”的寫作方法,開意識流 小說的先河。1915?1940年間,英、美、法等國的小說家 在文學創作中大量應用意識流技巧,從而形成 了一種文學流派——意識流文學。
愛爾蘭作家 詹姆士 ?喬伊斯的《尤利西斯》、英國女作家 沃爾芙的長篇小說《到燈塔去》、美國著名小 說家威廉?福克納的《喧囂和騷動》、海明威 的短篇小說《乞力馬扎羅的雪》都是這一文學 流派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