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莎士比亞戲劇故事主要事件
《莎士比亞戲劇故事》講述了:莎士比亞的戲劇充滿了行動,人物真實可信,語言具有魔力,而這一切的背后是深邃的人文關懷。他深入地研究人性,了解人性,他的寬容、博愛和憐憫心感染了所有人,不管是好人還是“惡人”。他的作品表現多重性格,他對罪惡具有清晰的洞察力,對英雄主義的高度評價無人能及。他認為,人類自身可以克服罪惡。他說:“他們是善與惡的混合。”他的人物具有驚人的現實感,有的是愚蠢的善人,有的是可愛的壞人,就是好人也有缺點。他認識到,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構成的,連傻子、罪犯、瘋子也很迷人。他刻畫的人物比現實更高大,擁有超人的能量和壯麗的作為。他們代表著激情勃發、力量非凡的人類境界,不管是行善還是作惡。
《莎士比亞戲劇故事》有莎劇故事12部:其中7部喜劇故事,包括《暴風雨》、《仲夏夜之夢》、《無事生非》、《皆大歡喜》、《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冬天的童話》;以及5部悲劇故事,包括:《羅密歐與朱麗葉》、《奧賽羅》、《丹麥王子哈姆萊特》、《麥克白》、《李爾王》,這十二個故事都是以懲惡揚善的為題,類似于中國的“三言兩拍”,意象傳神、意境迷人、情節豐富、人物個性突出、心理描寫細膩,所展現的人性千姿百態;喜劇和悲劇都充滿詩情畫意和真善美的光輝。
2.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主要內容150字
莎士比亞善于描繪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喜怒哀樂。其藝術世界非常豐富,塑造了無數不朽的典型人物,他是無與倫比的戲劇結構大師,他的劇本固然有悲、喜劇之分,但在創作實際中又打破了悲、喜劇的界限,不受嚴格的傳統體裁劃分的限制,從而展現出更豐富飽滿的人性和人物的精神世界。莎士比亞劇作的語言,完全是詩化的語言,柔婉如同淙淙流水,激蕩如驚濤拍岸,令人回味無窮。許多莎士比亞戲劇中的語言已經成了英文中的成語、典故,極大地豐富了英語辭藻。
此書為莎士比亞戲劇故事改寫本,在保留其原作風貌的基礎上進行了通俗化改寫,使其適合少年兒童閱讀。
3.《莎士比亞戲劇》的故事情節與人物簡介
《哈姆雷特》內容描述丹麥王駕崩,守夜衛兵看見老王幽魂出現,告知哈姆雷特王子。
而叔父克勞狄斯服喪未滿,即娶其兄嫂繼承王位。王子與幽魂對話,獲知叔父謀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裝瘋賣傻為證實真相,導演一出王被毒殺的短劇,請新王與新后觀賞,叔父當場色變,母后以為王子瘋了,奧菲莉亞遭情人失蹤及喪父子之痛投河自殺,引起雷奧提斯心頭之恨,與克勞迪王共謀比劍時涂劇毒于劍鋒,酒內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葛楚皇后誤飲,雷奧提斯自己亦為毒劍所傷,臨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報了父仇,自己亦壯烈犧牲。
《奧賽羅》是以15世紀末葉賽浦路斯島作為舞臺的。主角奧特羅是一位黑皮膚的摩爾人,擔任威尼斯軍的統帥。
他因聽信部下的讒言,殺死了美麗忠貞的妻子黛絲德莫娜。等到明白事情的真相后,悔恨交集,終于自刀,追隨愛妻于黃泉下。
《李爾王》敘述了年事已高的李爾王意欲把國土分給3個女兒,口蜜腹劍的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贏其寵信而瓜分國土,小女兒考狄利婭卻因不愿阿諛奉承而一無所得。前來求婚的法蘭西國王慧眼識人,娶考狄利婭為皇后。
李爾王離位,大女兒和二女兒居然不給其棲身之地,當年的國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婭率隊攻入,父女團圓。但戰事不利,考狄利婭被殺死,李爾王守著心愛的小女兒的尸體悲痛地死去 《麥克白(麥克佩斯)》簡介 蘇格蘭國王鄧肯的表弟麥克白將軍,為國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歸來,路遇三個女巫。
女巫對他說了一些預言和隱語,說他將進爵為王,但他并無子嗣能繼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將軍的后代要做王。麥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慫恿下謀殺鄧肯,做了國王。
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奪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鄧肯的侍衛,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貴族麥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懼和猜疑使麥克白心里越來越有鬼,也越來越冷酷。
麥克白夫人神經失常而自殺,對他也是一大刺激。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麥克白面對鄧肯之子和他請來的英格蘭援軍的圍攻,落得裊首的下場。
1、哈姆雷特性格分析 對哈姆雷特來說,愛情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以至于有人懷疑他對奧菲利亞的愛,這對他顯然有失公允。我們不認為在莎士比亞的創作動機中哈姆雷特是一個具有延宕性格的人。
他從不延宕(殺波爾紐斯,殺兩個朋友,在奧菲利亞的葬禮上一躍而出)。我認為也許把造成這一結果歸為兩點恐怕更合情理。
一,對母親的愛。所以說,弗洛伊德的解釋是有其價值所在的。
劇中哈姆雷特往往將奧和葛并舉,可以看出母親失貞一事給他的心理造成多么巨大的陰影。這倒并不是說他的叔父做了他潛意識渴求的事,以至于心慈手軟,被自己唬住,而在于母親改嫁這件事令他無法再相信女人。
這種透徹的了悟又是和愛女人的欲望糾纏在一起,以致痛苦萬分,手足無措。 二,正如有的沙評家稱哈姆雷特性格的形成一大部分原因在于莎士比亞無法對如此巨大的題材加以把握。
這里有幾條證據,如哈姆雷特的對于演戲的大段評說,諸多地方是為了表現劇作者的聰明才智和對社會的褒貶(這在古典主義作家那里是無法想象的),再如,同時要表現母子關系,愛情關系,又要表現復仇,勢必拖延了后者。再回到開頭的判斷,我們看哈姆雷特死前的場景,他說的是有關丹麥繼承權的問題。
設想一下,如果整出戲發生在羅密歐身上,那么他臨死時,不是抱著母親就是呼喚著奧菲利亞的名字。所以說,把這部戲理解成社會批判據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畢竟,也許我們忽略了這一點,哈姆雷特的身份是王子,而非公子,而王子是將繼承王位的。
4.
1《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復仇記》 哈姆雷特是一個人的名字,這個人是一個國家的王子 主要講的是一個王子為父報仇,殺了他的叔叔的故事。
他的叔叔為了奪取王位,把毒藥倒進了國王也就是哈姆雷特的父親的耳朵里,殺死了國王,娶了皇后也就是他的嫂子,哈姆雷特的母親,哈姆雷特回國后,收到父親的托夢, 知道了真相。而此時的假國王也知道哈姆雷特相除掉他而想除掉哈姆雷特,假國王想借用比劍的機會,用有毒劍殺死哈姆雷特,若哈姆雷特沒有被毒劍所傷,就以獎勵為借口讓哈姆雷特喝下放入鉆石的美酒,當然鉆石上涂有毒藥。
但是最終,哈姆雷特在比試中獲勝,毒酒被他的母親喝了,他殺死了他的叔叔,同時它也被毒劍刺中,犧牲了! 《哈姆雷特》中有一句很有名,也很有哲理的話: 不要借錢給別人,也不要向別人借錢;借錢給別人會讓你人財兩失,向別人借錢會讓你揮霍無度。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在《哈姆雷特》這一不朽劇作中,始終存在著善良與邪惡之間一系列激烈的矛盾沖突。
哈姆雷特作為該劇的主要角色,他的命運不可避免地處于這激烈矛盾沖突的漩渦之中。 身為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翁塑造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年輕英俊,堅毅勇敢,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著心愛的戀人奧菲利亞,可以說,他的生命正處于人生最美好的時刻。
然而,這美好的生命時光瞬息之間又消失了,他是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環境之中呢?我們看到,當時的丹麥宮廷一片混亂,老王奇怪地駕崩,王后改嫁新王,國外敵軍壓境,國內群情激憤、一觸即發,而宮中卻在通宵達旦地酗酒取樂,這一切,都在哈姆雷特年輕美好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從而使他郁郁寡歡,認為人間不過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這些已經為王子年輕的生命注入了悲劇的因素。 隨著老王鬼魂的出現,宮廷內幕的揭開,謀殺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劇的帷幕拉開了…… 面對陰險奸詐的新王,哈姆雷特開始了孤身復仇的行動:為了復仇,他失手殺死了戀人的父親;為了復仇,他佯裝瘋狂失去了深愛的情人;為了復仇,他對軟弱的母親冷言相向;為了復仇,他忍受著失去友情的痛苦。
最后,在一場血淋淋的宮廷決斗中,他雖然殺死了陰險狡詐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結束在這"牢獄"般的宮廷中。 魯迅曾經說過:"悲劇就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哈姆雷特作為一個深受廣大群眾愛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備整頓局勢、治理國家、報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對著以陰險奸詐的新王為代表的強大的封建勢力,作為一個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他始終把這種和人民緊密相連的事業看作個人的仇恨而孤軍奮戰,因此,他的悲劇既是真善美與邪惡力量相沖突的悲劇,也是一個人文主義者時代的悲劇。
哈姆雷特形象之所以具有強烈的悲劇美,關鍵在于構成這一切的矛盾沖突,悲劇正是通過對沖突必然性的揭示,通過對有價值東西的毀滅,表達了對真善美的肯定。哈姆雷特以自己的死贏得了對舊制度、舊勢力道義上的勝利,悲壯而不悲觀,使人們透過悲劇,從主人公的身上感受到一種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國的一線光明。
2.奧賽羅 《奧賽羅》是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講述了黑人將軍奧賽羅與美麗善良的苔絲狄蒙娜相愛而秘密成婚。
旗官伊阿古因所求之職被奧賽羅給了凱西奧而懷恨并決意報復。他設計使凱西奧觸犯軍紀被撤職,又鼓動苔絲狄蒙娜向奧賽羅求情,致使奧賽羅因懷疑愛妻與凱西奧有染而妒火中燒并親手將其掐死。
當伊阿古的妻子揭穿陰謀時,奧賽羅拔劍自刎,倒在苔絲狄蒙娜的尸體上…… 3.李爾王 《李爾王》也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敘述了年事已高的李爾王意欲把國土分給3個女兒,口蜜腹劍的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贏其寵信而瓜分國土,小女兒考狄利婭卻因不愿阿諛奉承而一無所得。前來求婚的法蘭西國王慧眼識人,娶考狄利婭為皇后。
李爾王離位,大女兒和二女兒居然不給其棲身之地,當年的國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婭率隊攻入,父女團圓。但戰事不利,考狄利婭被殺死,李爾王守著心愛的小女兒的尸體悲痛地死去。
4.《麥克白》麥克白本是蘇格蘭的一名貴族。他勇敢善戰,深得人民的尊敬。
在一次征戰途中,他遇到三個女巫,預言他要當上國王。他頗為心動。
他的夫人是一個心如蛇蝎的女人。她一心想坐上王后的寶座。
本來還很善良的麥克白在她慫恿下,終于利令智昏。他在國王訪問他家時下手弒君。
這之后他登上了王位。雖然他想掩蓋真相,但終于走漏了風聲。
兩位王子逃往國外。麥克白開始著手鏟除異己,蘇格蘭國內陷入了屠殺。
在血腥中,麥克白和夫人遭受著自己良心的譴責。他們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
終于,兩位王子率軍從國外打了回來。麥克白眾叛親離,在絕望中自殺。
5.《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個很短一對仇視家族中的一男一女戲劇性的相識 相戀 后來遭遇很多打擊的考驗 沒有破壞他們牢固的感情 但最后因為誤會雙雙殉情 雙方家族摒棄仇恨 謳歌了人類偉大的愛情以及詮釋了世俗的殘酷看明白了么?下面有長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劇情簡介 凱普萊特和蒙太古是一座。
5.關于莎士比亞的小故事
莎士比亞的故事: 莎士比亞出生在英國中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鎮,父親是個商人。
4歲時,他的父親被選為“市政廳首腦”,成了這個擁有兩千多居民,20家旅館和酒店的小鎮鎮長。 這個小鎮經常有劇團來巡回演出。
莎士比亞在觀看演出時驚奇地發現,小小的舞臺,少數幾個演員,就能把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的故事表現出來。他覺得神奇極了,深深地喜歡上了戲劇。
他經常和孩子們一起,學著劇中的人物和情節演起戲來,并想長大后從事與劇本相關的工作。但不幸的是,他父親經商失利,14歲的莎士比亞只好離開學校,給父親當助手。
18歲時他結了婚,不到21歲,已有了3個孩子。他的妻子比他大8歲,莎士比亞對自己的婚事常常感到遺憾,在他的作品中曾說:“女人應該與比自己年紀大的男子結婚”。
不過,他對辛勤持家,撫養孩子成人的妻子依然關懷備至。1586年,富于進取精神的莎士比亞隨一個戲班子步行到了倫敦,并找到一份為劇院騎馬的觀眾照看馬的差使。
這雖然是打雜,但畢竟跟戲劇掛了鉤了,莎士比亞盡力盡心地干這個工作,他干得很好。騎馬來的觀眾都原意把馬交給他。
莎士比亞常常忙不過來,只得找了一批少年來幫忙,他們被叫做“莎士比亞的孩子們”。 莎士比亞頭腦靈活,口齒伶俐,工作之余,還悄悄地看舞臺上的演出,并堅持自學文學、歷史、哲學等課程,還自修了希臘文和拉丁文。
當劇團需要臨時演員時,他“近水樓臺先得月”,再加上他的才華,他終于能演一些配角了。演配角時,莎士比亞也認真演好,他出色的理解力和精湛的演技,使他不久就被劇團吸收為正式演員。
那時候,倫敦的劇團對劇本的需要非常迫切。因為一個戲要是不受觀眾喜歡,馬上就要停演,再上演新戲。
莎士比亞在堅持學習演技的同時,還大量閱讀各種書籍,了解了自己祖國的歷史和人民不幸的命運,他決定也嘗試寫些歷史題材的劇本。 27歲那年,他寫了歷史劇《亨利六世》三部曲,劇本上演,大受觀眾歡迎,他贏得了很高聲譽,逐漸在倫敦戲劇界站穩了腳跟。
1595年,莎士比亞寫了一個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劇本上演后,莎士比亞名霸倫敦,觀眾像潮水一般涌向劇場去看這出戲,并被感動得流下了淚水。 這部劇本中,作家寫了自由愛情的可貴,譴責了封建制度對愛情的迫害,歌頌了理想的愛情。
1599年,莎士比亞已經很有錢了,他所在的劇團建成了一個名叫環球劇院的劇場,他當了股東。他還在家鄉買了住房和土地,準備老了后回家備用。
不久,他的兩個好友為了改革政治,發動叛亂,結果,前者被送上絞刑架,后者被投入監獄。莎士比亞在悲憤不已,傾注全力寫成劇本《哈姆雷特》,并親自扮演其中的幽靈。
6.莎士比亞有哪些戲劇
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馬克白,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凱撒,安東尼與克莉奧佩屈拉,科利奧蘭納斯,特洛埃圍城記,雅典的泰門等。
喜劇:錯中錯,終成眷屬,皆大歡喜,仲夏夜之夢,無事生非,一報還一報,暴風雨,馴悍記,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溫莎的風流娘們,愛的徒勞,維洛那二紳士,泰爾親王佩力克爾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 歷史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約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
十四行詩:愛人的怨訴,魯克麗絲失貞記,維納斯和阿多尼斯,熱情的朝圣者,鳳凰和斑鳩等。
7.莎士比亞戲劇的故事一共有多少
The Comedy of Errors 1592-1594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1593-1594 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 1594 Love's Labor's Lost 1594-1597 A Midsummer-Night's Dream 1595-1596 The Merchant of Venice 1596-1597 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1597-1601 Much Ado About Nothing 1598-1599 As You Like It 1599 Twelfth Night 1601-1602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1601-1602 Measure for Measure 1604 The First Part of King Henry VI 1589-1590 The Second Part of King Henry VI 1590-1591 The Third Part of King Henry VI 1590-91 The Tragedy of Richard the Third 1592-1593 The Life and Death of King John 1594-1596 The Tragedy of King Richard II 1593-1594 The First Part of King Henry IV 1596-1597 The Second Part of King Henry IV 1598 The Life of King Henry V 1599 The Famous History of the Life of Henry the Eighth 1612-1613 Titus Andronicus 1593-1594 Romeo and Juliet 1595-1596 Julius Caesar 1599 Hamlet 1600-1601 Othello 1604 King Lear 1605 Macbeth 1606 Antony and Cleopatra 1606 Coriolanus 1607-1608 Timon of Athens 1607-1608 Pericles 1607-1608 Cymbeline 1609-1610 The Winter's Tale 1610-1611 The Tempest 1611 Troilus and Cressida 1601 The Comedy of Errors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 Love's Labor's Lost A Midsummer-Nightˇs Dream The Merchant of Venice 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Much Ado about Nothing As You Like It Twelfth Night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Measure for Measure Titus Andronicus Romeo and Juliet Julius Caesar Hamlet Othello King Lear Macbeth Antony and Cleopatra Coriolanus Timon of Athens Pericles Cymbeline The Winter's Tale The Tempest Troilus and Cressida。
8.莎士比亞的故事50字
威廉·莎士比亞(英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清末民初魯迅在〈摩羅詩力說〉(1908年2月)稱莎翁為“狹斯丕爾”)是英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他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任何戲劇家的作品。
莎士比亞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長大,18歲時與安妮·哈瑟維結婚,兩人共生育了三個孩子:蘇珊娜、雙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20多年期間莎士比亞在倫敦開始了成功的職業生涯,他不僅是演員、劇作家,還是宮內大臣劇團的合伙人之一,后來改名為國王劇團。1613年左右,莎士比亞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
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亞的創作的黃金時代。他的早期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在16世紀末期達到了深度和藝術性的高峰。接下來到1608年他主要創作悲劇,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復仇,包括《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麥克白》,被認為屬于英語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階段,他開始創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
浪漫主義時期贊頌莎士比亞的才華,維多利亞時代像英雄一樣地尊敬他,被蕭伯納稱為莎士比亞崇拜。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依舊廣受歡迎,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和政治形式演出和詮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莎士比亞簡短戲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