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登太白峰》的賞析
太白星對他傾訴衷情,告訴他,愿意為他打開通向天界的門戶。
詩人和星星之間的友誼是多么親切動人,富有人情味啊!李白一向熱愛皎潔的明月和閃亮的星星,常常把它們人格化:“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詩人好象在向明月這個知心朋友問候,共敘歡情。而在這首詩里,太白星則主動問好,同他攀談,并愿為之“開天關”。
詩人想象新穎活潑,富有情趣。在這里,李白并沒有直接刻劃太白峰的高峻雄偉,只是寫他和太白星側耳傾談,悄語密話的情景,就生動鮮明地表現出太白山高聳入云的雄姿。
這是一種化實為虛,以虛寫實的手法。李白另有一些詩也描繪了太白山的高峻,但卻是用實寫的手法,如《古風其五》中:“太白何蒼蒼,星辰上森列。
去天三百里,邈爾與世絕。”《蜀道難》中,也正面形容太白山的險峻雄奇:“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雖然是同一個描寫對象,李白卻根據詩歌內容的不同要求而采用豐富多彩的表現方式,使人時時有新穎之感。詩人登上太白峰,通向上天的門戶又已打開,于是幻想神游天界:乘著習習和風,飄然高舉,自由飛升,穿過濃密云層,直上太空,向月奔去。
“愿乘泠風去,直出浮云間”,形象是多么自由輕快,有如天馬行空,任意馳騁,境界異常開闊。詩人飄飄然有出世之思。
“愿乘泠風去”,化用《莊子·逍遙游》“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語意。但這里用得靈活自然,并不顯出斧鑿痕跡。
“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這兩句的意境和“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有些相似。
詩人滿懷豪情逸志,飛越層巒迭嶂,舉起雙手,向著明月靠近飛升,幻想超離人間,擺脫塵世俗氣,追求個性的自由發展,到那光明理想的世界中去。以上四句,意境高遠,想象奇特,形象瑰瑋,藝術構思新穎,充滿積極浪漫主義精神,是全詩高潮所在。
然而,李白真的就甘心情愿拋開人世,脫離現實,一去不復返嗎?看來還不是的: “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 正當李白幻想乘泠風,飛離太白峰,神游月境時,回頭望見武功山,心里卻惦念著:一旦離別而去,什么時候才能返回來呢?一種留戀人間,渴望有所作為的思想感情不禁油然而生,深深地縈繞在心頭。在長安,李白雖然“出入翰林中”,然而,“丑正同列,害能成謗,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李陽冰《草堂集序》)。
詩人并不被重用,因而郁郁不得意。登太白峰而幻想神游,遠離人世,正是這種苦悶心情的形象反映。
“何時復更還?”細致地表達了他那種欲去還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復雜的心理狀態,言有盡而意無窮,蘊藉含蓄,耐人尋味。 晚唐詩人皮日休說過:“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讀之則神馳八極,測之則心懷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間語者,有李太白。”
這首詩就帶有這種浪漫主義的創作特色。全詩借助豐富的想象,忽而馳騁天際,忽而回首人間,結構跳躍多變,突然而起,忽然而收,大起大落,雄奇跌宕,生動曲 折地反映了詩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光明世界的憧憬。
2.登太白峰的作品鑒賞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詩的開頭兩句,就從側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聳。李白從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陽殘照,才登上峰頂。太白峰高矗入云,終年積雪,俗語說:“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勢如此高峻,李白卻要攀登到頂峰,一“窮”字,表現出詩人不畏艱險、奮發向上的精神。起句“西上太白峰”正是開門見山的手法,為下面寫星寫月作了準備。
登高壯觀,詩人浮想聯翩,仿佛聽到:“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太白星對他傾訴衷情,告訴他,愿意為他打開通向天界的門戶。詩人和星星之間的友誼十分親切動人,富有人情味。李白一向熱愛皎潔的明月和閃亮的星星,常常把它們人格化:“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詩人好像在向明月這個知心朋友問候,共敘歡情。而在這首詩里,太白星則主動問好,同他攀談,并愿為之“開天關”。詩人想象新穎活潑,富有情趣。在這里,李白并沒有直接刻畫太白峰的高峻雄偉,只是寫他和太白星側耳傾談,悄語密話的情景,就生動鮮明地表現出太白山高聳入云的雄姿。這是一種化實為虛,以虛寫實的手法。李白另有一些詩也描繪了太白山的高峻,但卻是用實寫的手法,如《古風·其五》中:“太白何蒼蒼,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爾與世絕。”《蜀道難》中,也正面形容太白山的險峻雄奇:“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雖然是同一個描寫對象,李白卻根據詩歌內容的不同要求而采用豐富多彩的表現方式,使讀者有新穎之感。詩人登上太白峰,通向上天的門戶又已打開,于是幻想神游天界:乘著習習和風,飄然高舉,自由飛升,穿過濃密云層,直上太空,向月奔去。
“愿乘泠風去,直出浮云間”,“泠風”就是清風的意思,這種形象自由輕快,有如天馬行空,任意馳騁,境界異常開闊。詩人飄飄然有出世的念頭。“愿乘泠風去”化用《莊子·逍遙游》中“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的語意,但這里用得靈活自然,并不顯出斧鑿痕跡。
“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這兩句的意境和“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有些相似。詩人滿懷豪情逸志,飛越層巒疊嶂,舉起雙手,向著明月靠近飛升,幻想超離人間,擺脫塵世俗氣,追求個性的自由發展,到那光明理想的世界中去。以上四句,意境高遠,想象奇特,形象瑰瑋,藝術構思新穎,充滿積極浪漫主義精神,是全詩高潮所在。
然而,李白并不甘心情愿拋開人世,脫離現實,一去不復返,他在詩中發問:“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這兩句是說,正當李白幻想乘泠風,飛離太白峰,神游月境時,他回頭望見武功,心里卻惦念著:“一旦離別而去,什么時候才能返回來呢?”一種留戀人間,渴望有所作為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深深地縈繞在詩人心頭。在長安,李白雖然“出入翰林中”,然而,“丑正同列,害能成謗,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李陽冰《草堂集序》)。詩人并不被重用,因而郁郁不得意。登太白峰而幻想神游,遠離人世,正是這種苦悶心情的形象反映。“何時復更還?”細致地表達了他那種欲去還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復雜的心理狀態,言有盡而意無窮,蘊藉含蓄,耐人尋味。
晚唐詩人皮日休說過:“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讀之則神馳八極,測之則心懷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間語者,有李太白。”這首詩就帶有這種浪漫主義的創作特色。全詩借助豐富的想象,忽而馳騁天際,忽而回首人間,結構跳躍多變,突然而起,忽然而收,大起大落,雄奇跌宕,生動曲折地反映了詩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光明世界的憧憬。
3.閱讀李白的《登太白峰》,回答后面的問題
(1)這首詩主要運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來寫。開頭兩句作者直到夕陽殘照才登上峰頂,側面寫出太白峰之高;后又從太白星與作者悄語交談、舉手可接近月亮等側面寫出了太白峰之高。(意對即可)
(2)前入的評價是說李白的詩歌想象豐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這首詩歌充分體現了李白的這種創作風格。全詩借助豐富的想象,忽而馳騁天際:太白星和他交談,為他打開天門,詩人舉起雙手,向明月飛升;忽而回首人間:一旦別武功山而去,什么時候才能返回呢?結構大起大落,雄奇跌宕,生動曲折地反映了詩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光明世界的追求以及欲去還留、既出仕又入仕的微妙復雜的心理狀態。(意對即可)
4.《登太白峰》譯文
登太白峰
唐五代?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
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
愿乘泠風去,直出浮云間。
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
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
【注釋】
泠(ling靈)風:清涼的風。《莊子·逍遙游》:“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
【賞析】:
太白山,在陜西眉縣城南二十公里,泰嶺山脈的主峰之一,地處漢江與渭水之間,是關中最高的山峰。太白山峰高氣冷,背陰處長年積雪不融,故有“太白積雪六月天”之諺語。
這首詩極力描寫太白山之高峻,通過奇幻的想象,將自己由山引導到天上,從而借此抒發出胸中惆悵的情懷,以及超脫世俗的企盼。詩人登山,由“西上”而“登攀”,但卻并未止于山巔,而是遇見與此山同名的太白星,太白星為詩人打開天門,詩人便一步踏上仙界,于是身駕輕風,直出浮云,舉手則星月可摘,四顧則茫茫一片,由登山卻變成了“若無山”,既是奇幻的想象,又極力渲染了山本身的高峻。武功,即武功山,與太白山相連,山勢同樣高峻,故而有諺語說“武功太白,去天三百”。
5.登太白峰的注釋譯文
⑴太白峰:即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太一山。在今陜西眉縣、太白縣、周至縣交界處。山峰極高,常有積雪。
⑵窮:盡。這里是到頂的意思。
⑶太白: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這里喻指仙人。
⑷天關:古星名,又名天門。《晉書·天文志》:”東方,角宿二星為天關,其間天門也,其內天庭也。故黃道經其中,七曜之所行也。“這里指想象中的天界門戶。
⑸泠(líng)風:和風。輕微之風。
⑹武功:古代武功縣,范圍大致包括今武功全境,扶風中南部,眉縣全境和岐山南部。 向西攀登太白峰,在日落時分才登上峰巔。太白星向我問候,要為我打開天關。我愿乘那清風而去,飛行于那浮云之間。舉起手就可以接近月亮,向前飛行似乎已無山巒阻礙。一旦離別武功而遠去,什么時候才能回還呢?
6.求 晚次樂鄉縣 和 晚秋夜 和 登太白峰 的翻譯
晚次樂鄉縣
故鄉杳無際,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舊國,道路入邊城。
野戍荒煙斷,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時恨,噭噭夜猿鳴。
晚上停留在樂鄉縣
故鄉已經遙遠的看不到邊際,太陽西垂暮色來臨時,我一個人在征途。
(這里的)山川原野使我迷失了故鄉,(一個人走的)道路終于進入邊遠的小城。
城外戍樓上的縷縷荒煙已(在視野)中消失,深山上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
為何此時心中充滿無限惆悵,(只聽見)猿猴在夜色里嗷嗷的鳴叫。
7.蜀道難的賞析
《蜀道難》是李白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并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為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以下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像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蕩著讀者的心弦。
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這是因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峰首當其沖,只有高飛的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峰在秦都咸陽西南,是關中一帶的最高峰。民諺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詩人以夸張的筆墨寫出了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并融匯了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勝的妙用。下面即著力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了。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對《蜀道難》的創作背景,從唐代開始人們就多有猜測,主要有四種說法:甲、此詩系為房琯、杜甫二人擔憂,希望他們早日離開四川,免遭劍南節度使嚴武的毒手;乙、此詩是為躲避安史之亂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勸喻他歸返長安,以免受四川地方軍閥挾制;丙、此詩旨在諷刺當時蜀地長官章仇兼瓊想憑險割據,不聽朝廷節制;丁,此詩純粹歌詠山水風光,并無寓意。
這首詩最早見錄于唐人殷璠所編的《河岳英靈集》,該書編成于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年),由此可知李白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最遲也應該在《河岳英靈集》編成之前。而那時,安史之亂尚未發生,唐玄宗安居長安,房(琯)、杜甫也都還未入川,所以,甲、乙兩說顯然錯誤。至于諷刺章仇兼瓊的說法,從一些史書的有關記載來看,也缺乏依據。章仇兼瓊鎮蜀時一直理想去長安做官。相對而言,還是最后一種說法比較客觀,接近于作品實際。
有學者認為這首詩可能是天寶元年至三年(742至744年)李白在長安時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寫的,目的是規勸王炎不要羈留蜀地,早日回歸長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測之手;也有學者認為此詩是開元年間李白初入長安無成而歸時,送友人寄意之作。
8.古詩賞析要短
李商隱《無題二首》(之一)賞析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②。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③。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④。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⑤。
【注解】:
1、畫樓、桂堂:都是比喻富貴人家的屋舍。
2、靈犀:舊說犀牛有神異,角中有白紋如線,直通兩頭。
3、送鉤:也稱藏鉤。古代臘日的一種游戲,分二曹以較勝負。把鉤互相傳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組。
5、射覆:在覆器下放著東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實指,只是借喻宴會時的熱鬧。
6、鼓:指更鼓。
7、應官:猶上班。
8、蘭臺:即秘書省,掌管圖書秘籍。李商隱曾任秘書省正字。這句從字面看,是參加宴會后,隨即騎馬到蘭臺,類似蓬草之飛轉,實則也隱含自傷飄零意。
【韻譯】:
昨夜星光燦爛,夜半卻有習習涼風;
我們酒筵設在畫樓西畔、桂堂之東。
身上無彩鳳的雙翼,不能比翼齊飛;
內心卻象靈犀一樣,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鉤嬉戲,隔座對飲春酒暖心;
分組來行酒令,決一勝負燭光泛紅。
可嘆呵,聽到五更鼓應該上朝點卯;
策馬趕到蘭臺,象隨風飄轉的蓬蒿。
① 詩當作于唐文宗開成四年(839),詩人時在京城任秘書省校書郎。這是一個“方階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詩人在政
治上仍然是沉淪下僚。原題共兩首,另一首是七絕,其中有“豈知一夜秦樓客,偷看吳王苑內花”之句,可知詩人懷想
的當是席間的一位貴家女子。清代查為仁以為是指“王茂元家妓”(《蓮坡詩話》),趙臣瑗以為是指“其閨人”(《山滿樓
箋釋唐人七言律》),可供參考。
② 畫樓、桂堂,指貴家華麗的樓宇居室。
③ 靈犀,有靈性的犀牛角。相傳犀角上有一道白紋,由角端直通大腦,感應異常靈敏,此喻相愛雙方心靈的感應與暗通。
④ 送鉤,古代宴席間的游戲,又稱藏鉤,以猜中此鉤藏于何人手中為勝。分曹,分組。射覆,亦宴席間的游戲,將物品放
在巾盂等的下面讓人猜,猜不中者罰酒。
⑤ 聽鼓,唐時五更二點則鼓自內發,諸街鼓承振,坊市門皆啟,鼓響天明,即須上班應差。蘭臺,漢代藏圖書秘籍的宮觀,
唐高宗時曾改秘書省為蘭臺。轉蓬,蓬草無根,隨風飄轉,喻身不由己的處境。
賞析:
全詩感情深摯纏綿,煉句設色,流麗圓美。詩人將身世之感打并入艷情,以華艷詞章反襯困頓失意情懷,營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約的藝術境界。詩中意象的錯綜跳躍,又使其主旨帶有多義性和歧義性,詩人對心靈世界開掘的深度和廣度,確實是遠邁前人的,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便取決于這類無題詩所產生的巨大而持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