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民俗小故事
七夕的來歷
農歷七月七日舊稱七夕,也叫乞巧節。相傳是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的日子,關于乞巧指的是向織女乞取智巧。
關于牛郎、織女的傳說,已是家喻戶曉,由來已久。《詩·小雅·大東》說:“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膠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這是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的雛型,這時,織女、牽牛還只是天河二星,并無神的色彩,雖然詩中提到了織女“報章”、牽牛“服箱”,但這也只是就這兩顆星的名稱生發的聯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聯想正是后來牛郎織女傳說的催發劑。到了漢代,牽牛、織女便由星變成了神,有了鵲橋相會的說法。唐韓鄂《歲華紀麗》引《風俗通》說:“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淮南子》說:“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再看漢末的《古詩十九鐵:“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文。纖纖摸索手,札札弄機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詩中不僅說出了牛郎與織女相思相戀的夫妻關系,而且織女的神的形象已隱現其中。大概牛郎織女悲歡離合的故事在漢代就已經基本定型了。南朝梁殷蕓的〈小說說:“‘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抒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后遂廢織經。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這個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的梗概,雖然在文獻的記載中出于南北朝時代,但人們有理由認為它是對漢代牛郎織女傳說的追述,不然,七夕相會之說就無從說起。后來,牛郎織女的傳說在民間又被不斷地豐富情節、注人民情,于是,這一傳說更為故事化了。在民間傳說中,織女為天帝之孫、王母娘娘之外孫,織布之暇,常浴于銀河。牛郎則為人間一孤兒,備受兄嫂虐待,分家時僅分予一老牛。時天地相去不遠,銀河與凡間通連。牛郎遵老牛之囑,去銀河竊得織女天衣,織女不能去,遂結為夫妻。經數年,得一兒一女,男耕女織,幸福和美。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怒遣天神捉逮,王母恐天神疏虞,亦親往。織女被捉,號哭與夫及子女痛別。時老牛垂死,囑牛郎剖其皮,衣之登天。牛郎如其言,擔子女追去,且及,王母拔簪劃空,頓成滾滾天河。牛郎織女隔河相望,只有悲泣。后終感動天帝,許其每年七夕鵲橋相會。七夕這一民間節日就源起于這個神話傳說,七夕的節日風俗也與這一神話傳說有著淵源關系。
2.關于民風民俗的小故事
一、貼春聯——據說五代時的后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
這兩句話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二、臘八節——是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
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
三、過年——在很久以前,有個怪物,叫年。在大年三十那一天,年就會出去到各村莊去掠奪財物,食物,莊稼會被踐踏,牛羊會被吃掉,只要年去過的村莊都民不聊生,慘不忍睹,人們也想過許多的辦法來防御年,但是無一行得通,年不僅個子大,力氣也大,又眼觀四面耳聽八方,根本就沒有辦法防他。
直到有一天,年看到村里面掛著紅燈籠,開著燈,還咚咚的敲鼓,嚇的不知所措就跑了,人們為了紀念這一天就把他叫做過年。四、除夕——在很久以前,有個怪物,叫夕。
和年一樣的個大、力氣大、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也和年一樣大年三十會出來。他每一步像地震一般,一張嘴可以吃下一頭牛,可是他并不怕紅燈籠、燈光和鼓聲,所以人們更拿它沒辦法,夕就作威作福。
于是人們給夕送去了好幾壇烈酒,把夕灌醉后,一個年輕人把它的頭砍下來了。誰知,夕的腦袋到哪里,哪里便起火,于是那個年輕人就抱住夕的腦袋跳進了黃河。
一樣的人們為了紀念把這一天叫除夕。五、放桔燈——“放桔燈”的風俗,至少有一千年的歷史。
傳說南宋建炎年間,金人南侵,康王趙構從海上逃走。逃到臺州章安,寄宿在祥符寺中。
那天正是正月十五,晚上他登金鰲山觀海,忽見椒江上無數燈火,如流星飄來,感到十分奇怪,便在紡羅傘蓋的簇擁下,到江邊觀看。侍從告訴他,這是澄江上漂下來的桔燈。
趙構十分高興地說:“膚看京中的鰲山燈,也沒有這么有趣啊!”他要侍從們跟著湊熱鬧,買了兩船桔子,取出桔肉讓大家吃了,留下桔殼制作桔燈,放在江上漂浮,玩了個通宵。擴展資料: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
由來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社會組織民俗,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也需要民俗進行規范——結婚人們需要有結婚典禮或儀式來求得社會認同。在人的精神意識領域也有民俗——許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許掃地,如果進行打掃就會破壞來年的財運。
民俗文化是流動的、發展的、它在社會的每個階段都會產生變異,并在變異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當中國社會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民眾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必然表現為民俗文化的變化上,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
尋找民俗文物,留下民眾生活的歷史,已成為一個嚴肅的課題。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國,民俗文化不僅是歷史的延續,而且還將會繼續延續下去。
正是這種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造就了中華民俗的精神傳統和人文。
3.有關民俗的小故事
年獸的故事
臘月三十除夕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長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兇惡無比。年長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家家戶戶人們都離家躲避年獸的傷害,把這個稱為“過年”。
某年除夕,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人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到處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沒有人關心這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婦包了餃子請老人吃,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為了報答老婦的好心,老人告訴她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要她穿紅衣,在門上張貼紅紙、點上紅燭,在院內燃燒竹子發出炸響。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發現村中燈火通明,它的雙眼被刺眼的紅色逼得睜不開,又聽到有人家傳來響亮的爆竹聲,于是渾身戰栗的逃走了。從此人們知道了趕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恭賀對方渡過了年獸的肆虐。后來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
4.關于民風民俗的小故事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的野獸"年"威脅。
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
于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里,"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
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5.民間小故事 5篇 短一點的 差不多200字
1,
國君的寵妃
古時候,衛國地方有一位女子,長得很漂亮,她是衛國國君最寵愛的妃子。根據衛國的法律,無論是誰,如果沒有得到允許而乘坐國君的馬車,就要處以斬去雙腳的刑罰。有一次,這位王妃的母親患了重病,有人在半夜里趕來把消息告訴了她。于是她就乘坐國君的馬車,趕去看望母親。事后,國君不僅沒有懲罰她,而且還夸獎了她幾句。“她是多么有孝心啊!”他說,“她為了母親,甚至冒了砍掉雙腳的危險。”
后來又有一天,她正和國君在花園里嬉戲。他拿了一只桃子吃,吃到一半覺得這只桃子特別甜,于是就把它讓給了國君吃。國君說:“她是多么愛我啊,愿意把最好的東西讓給我。”
但是,這位王妃的美貌漸漸消逝,國君就開始冷淡她了。
后來有一次,她無意中冒犯了國君,國君就說:“是不是有一次你未經允許,就乘坐了我的馬車?是不是你把吃剩的桃子給我吃?”
民間小故事
一、吹燈
有一對老夫妻,非常吝嗇,老婆尤其懶。一日,老頭子要去趕集,老伴叮囑再三叫他別亂花錢。在集上逛了許久,他啥也不舍得買。眼看過午,正要回家,忽然起出恭之欲,轉念一想,若是去家里解了,肥田豈不更美?但又恐難堅持,無奈何走進廁所,還好,只是放個屁。回家后老婆聽了懊惱不迭,埋怨道:“你呀,過日子一點不會算計,那股氣留著吹燈多好——那就用不著我動嘴了。”
二、不公平
從前,有個懶人,干過許多種活,但是沒有一樣能夠干得長久,他的父母苦惱極了。最后,他的親戚替他謀了一份看守墳地的工作,再沒有比這種工作更為輕松的了。懶人去墳地看守了三天,又不干了。他的父母生氣的問他:“這又是為什么?”“墳地里的人全都是躺著的。只有我一個要站著,你們說,這是多么不公平啊!”
三、鍋生鍋
從前,有一個女人非常懶,丈夫外出經商,她在家煮飯從來不刷鍋,也不刮去鍋底灰。三年后,丈夫回來了,對妻子說:“渴死我了,快燒口茶吧!”懶婦舀了一碗水,鍋就滿了,她坐灶門口燒火去了。丈夫左等,鍋不透,右等,水也不開,他渴急了,上廚房去看看,懶婦坐在灶門口忙得滿頭大汗。丈夫揭開鍋蓋一看氣昏了,提起鍋來使勁一摜。可是鍋在地上并沒有碎,而是骨碌碌地直轉,滾出好幾口鍋來,大的小的滿地都是。懶婦立即從灶門口爬起來拉著丈夫說:“熄熄火!熄熄火!你出去三年,我們的一口鍋下了多少口鍋啊!”弄得丈夫哭笑不得。
四、抓藥
一個農民的妻子發高燒,他到集上去抓藥。在藥店門口,他問正站在馬路上的一個孩子,怎樣稱呼店里老板。“庸醫。”孩子說。農民到了藥店。他說:“你好,庸醫老板。”啪,農民挨了老板一個嘴巴。“我想抓一點兒退燒藥,庸醫老板。”啪,他又挨了一個耳光。“就這些嗎?”“對。”老板氣沖沖地說。回到家,農民對他的妻子說:“你快起來,我把藥抓回來了。”他讓妻子坐在椅子上,使足勁給了他妻子一拳,打得她跌到床上去了。他的妻子被他這么一嚇,出了一身汗,燒還真的退了。農民又進城去找老板。他走進店鋪說道:“上次抓的藥沒用完,剩下的一半我又帶回來了。”說完,一拳打在老板的耳朵根子上,打得他轉了好幾個圈。
五、以姓吃菜
從前,有四個饞人,共同走進一家酒店坐了下來,其中一人說道:“我們今天就以姓吃菜吧。”四人贊同。桌上共擺八碗菜。姓姜的先說:“姜太公釣魚。”說完把魚端走了。姓黃的接著說:“黃鼠狼拖雞。”說完就把雞端走了。姓秦的一看說:“秦始皇并吞六國。”于是把剩下的菜全部端走了。姓孫的看到桌上一碗菜也沒有了,一氣說:“我姓孫,孫悟空大鬧天空。沒有我的,你們也都別吃!”“嘩啦啦”把他們的幾碗菜全掀翻了,酒菜狼藉一地。四人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地嘆氣道:“唉!早知今日,何必出‘題’啊!”
6.有關春節習俗的故事 簡潔一點 20字左右
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擴展資料: 其他春節習俗: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掃塵是年節除舊布新習俗之一。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年尾廿三/廿四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掃屋”。
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7.短些的民間小故事
國君的寵妃 古時候,衛國地方有一位女子,長得很漂亮,她是衛國國君最寵愛的妃子。
根據衛國的法律,無論是誰,如果沒有得到允許而乘坐國君的馬車,就要處以斬去雙腳的刑罰。有一次,這位王妃的母親患了重病,有人在半夜里趕來把消息告訴了她。
于是她就乘坐國君的馬車,趕去看望母親。事后,國君不僅沒有懲罰她,而且還夸獎了她幾句。
“她是多么有孝心啊!”他說,“她為了母親,甚至冒了砍掉雙腳的危險。” 后來又有一天,她正和國君在花園里嬉戲。
他拿了一只桃子吃,吃到一半覺得這只桃子特別甜,于是就把它讓給了國君吃。國君說:“她是多么愛我啊,愿意把最好的東西讓給我。”
但是,這位王妃的美貌漸漸消逝,國君就開始冷淡她了。 后來有一次,她無意中冒犯了國君,國君就說:“是不是有一次你未經允許,就乘坐了我的馬車?是不是你把吃剩的桃子給我吃?”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后,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里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于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喂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后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牛郎織女】(二)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后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
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并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牛郎和織女結婚后,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
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云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鵲橋相會。
【牛郎織女】(三) 后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相傳在秦朝的時候,有一戶姓孟的人家,種了一棵瓜,瓜秧順著墻爬到姜家結了瓜。
瓜熟了,一瓜跨兩院得分啊!打開一看,里面有個又白又胖的小姑娘,于是就給她起了個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長大成人,方圓十里、八里的老鄉親,誰都知道她是個人好、活好、聰明伶俐,又能彈琴、作詩、寫文章的好閨女。
老倆口更是把她當成掌上明珠。這時候,秦始皇開始到處抓夫修長城。
有一個叫范喜良的公子,是個書生,嚇得從家里跑了出來。他跑得口干舌燥,剛想歇腳,找點水喝,忽聽見一陣人喊馬叫和咚咚的亂跑聲。
原來這里也正在抓人哩!他來不及跑了,就跳過了旁邊一堵垣墻。原來這垣墻里是孟家的后花園。
這功夫,恰巧趕上孟姜女跟著丫環出來逛花園。孟姜女冷不丁地看見絲瓜架下藏著一個人,她和丫環剛喊,范喜良就趕忙鉆了出來,上前打躬施禮哀告說:“小姐,小姐,別喊,別喊,我是逃難的,快救我一命吧!” 孟姜女一看,“范喜良是個白面書生模樣,長得挺俊秀,就和丫環回去報告員外去了。
老員外在后花園盤問范喜良的家鄉住處,姓甚名誰,何以跳墻入院。范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
員外見他挺老實,知書達禮、就答應把他暫時藏在家中。 范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倆口見他一表人材,舉止大方,就商量著招他為婿。
跟女兒一商量,女兒也同意。給范喜良一提,范公子也。
8.春節民俗的小故事20字3個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人吳曼云《壓歲錢》的詩中云:“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民俗小故事簡短-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