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集五條簡單的太空小知識
太空是高寒的環境,平均溫度為零下270.3℃。
在太空中,各種天體也向外輻射電磁波,許多天體還向外輻射高能粒子,形成宇宙射線。如太陽有太陽電磁輻射,太陽宇宙線輻射和太陽風,太陽宇宙線輻射是太陽在發生耀斑爆發時向外發射的高能粒子,而太陽風則是由日冕吹出的高能等離子體流。
許多天體都有磁場,磁場俘獲上述高能帶電粒子,形成輻射很強的輻射帶,如在地球的上空,就有內外兩個輻射帶。由此可見,太空還是一個強輻射環境。
太空還是一個高真空,微重力環境。重力僅為百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g (g-重力加速度) ,而人在地面上感受到的重力是1g。
所以不穿太空服人類無法在太空生存。
2.有關太空的知識(要求內容簡潔)
航天員在太空中的生活與我們有哪些不同?
太空是個充滿魅力的神奇世界,在太空的生活更是個充滿魅力、令人好奇的神奇話題。
太空環境與地球環境大不相同,那里沒有空氣,沒有重力,充滿危險的太空輻射。在封閉的空間站或航天飛機艙內,有足夠的空氣供你呼吸。
100多種太空食品
宇航員的食物豐富多彩,從最初的十幾種已經發展到了100多種。宇航員每天一般吃4頓飯,一周之內的食譜不重復。宇航員可以在太空中吃到香腸餡餅、辣味烤魚、土豆燒牛肉、奶油面包、豆豉肉湯、金槍魚沙拉、餅干、巧克力、酸奶、果脯、果汁等各種各樣的佳肴,美國宇航員甚至可以喝到他們愛喝的可口可樂。
太空餐桌是特制的。它具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碗、盤等餐具,桌上裝有水冷卻器和加熱器。吃飯時,宇航員必須先把腳固定在地板上,把身體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飄動。有些人最喜歡在吃飯時聊天神侃,而在太空吃飯最忌諱的就是邊吃邊說。邊吃邊說會使嘴里嚼碎的食物碎末飛出嘴外,飄在餐廳或生活艙里,宇航員稍不注意吸進鼻腔就容易嗆到肺里發生危險。
宇航員在太空失重環境中找不到“躺”的感覺。在地球重力環境,人們習慣于把地心引力的方向定為“下”,把“天”的方向定為“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腳踩大地,頭頂藍天”。由于無論站著、躺著,還是趴著都可以入睡,所以宇航員睡覺可以飄在太空艙里睡,掛在墻上睡,綁在床上睡,也可以吊在梁上睡,靠在桌邊睡。
不過大多數宇航員不習慣飄蕩著睡。一旦從飄浮睡眠中醒來,他們會產生一種掉進萬丈深淵的感覺。為了獲得安全感,宇航員一般睡在固定的床上或固定在墻壁上的睡袋里,睡袋拉緊后能給人體施加一定的壓力,使人消除那種飄飄欲墜的恐慌感。
宇航員洗臉刷牙比較奇特,為了防止水到處亂飄,一般用濕毛巾擦一擦臉就算是洗臉了;刷牙時,用手指蘸上牙膏來回蹭幾下,然后再用濕毛巾把牙齒擦干凈刷牙就算完成。如果像在地面上那樣刷牙,牙膏泡會飛得滿座艙都是。宇航員刮胡子一般使用電動剃須刀,使用時還必須十分小心胡子渣從剃須刀邊漏出來。太空艙本來就十分狹小,環保問題就顯得極為重要。如果細小的胡渣飄在座艙里,清理起來會十分困難。
3.有關太空的小常識,介紹太空的
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大氣層空間以外的整個空間。
太空 物理學家將大氣分為5層:對流層(海平面至10千米)、平流層(10~40千米)、中間層(40~80千米)、熱成層(電離層,80~370千米)和外大氣層(電離層,370千米以上)。地球上空的大氣約有3/4在對流層內,97%在平流層以下,平流層的外緣是航空器依靠空氣支持而飛行的最高限度。
某些高空火箭可進入中間層。人造衛星的最低軌道在熱成層內,其空氣密度為地球表面的1%。
在1.6萬千米高度空氣繼續存在,甚至在10萬千米高度仍有空氣粒子。從嚴格的科學觀點來說,空氣空間和外層空間沒有明確的界限,而是逐漸融合的。
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科學和技術小組委員會指出,目前還不可能提出確切和持久的科學標準來劃分外層空間和空氣空間的界限。近年來,趨向于以人造衛星離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千米為外層空間的最低界限。
4.有關太空的知識(要求內容簡潔)
航天員在太空中的生活與我們有哪些不同?太空是個充滿魅力的神奇世界,在太空的生活更是個充滿魅力、令人好奇的神奇話題。
太空環境與地球環境大不相同,那里沒有空氣,沒有重力,充滿危險的太空輻射。在封閉的空間站或航天飛機艙內,有足夠的空氣供你呼吸。
100多種太空食品 宇航員的食物豐富多彩,從最初的十幾種已經發展到了100多種。宇航員每天一般吃4頓飯,一周之內的食譜不重復。
宇航員可以在太空中吃到香腸餡餅、辣味烤魚、土豆燒牛肉、奶油面包、豆豉肉湯、金槍魚沙拉、餅干、巧克力、酸奶、果脯、果汁等各種各樣的佳肴,美國宇航員甚至可以喝到他們愛喝的可口可樂。太空餐桌是特制的。
它具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碗、盤等餐具,桌上裝有水冷卻器和加熱器。吃飯時,宇航員必須先把腳固定在地板上,把身體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飄動。
有些人最喜歡在吃飯時聊天神侃,而在太空吃飯最忌諱的就是邊吃邊說。邊吃邊說會使嘴里嚼碎的食物碎末飛出嘴外,飄在餐廳或生活艙里,宇航員稍不注意吸進鼻腔就容易嗆到肺里發生危險。
宇航員在太空失重環境中找不到“躺”的感覺。在地球重力環境,人們習慣于把地心引力的方向定為“下”,把“天”的方向定為“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腳踩大地,頭頂藍天”。
由于無論站著、躺著,還是趴著都可以入睡,所以宇航員睡覺可以飄在太空艙里睡,掛在墻上睡,綁在床上睡,也可以吊在梁上睡,靠在桌邊睡。 不過大多數宇航員不習慣飄蕩著睡。
一旦從飄浮睡眠中醒來,他們會產生一種掉進萬丈深淵的感覺。為了獲得安全感,宇航員一般睡在固定的床上或固定在墻壁上的睡袋里,睡袋拉緊后能給人體施加一定的壓力,使人消除那種飄飄欲墜的恐慌感。
宇航員洗臉刷牙比較奇特,為了防止水到處亂飄,一般用濕毛巾擦一擦臉就算是洗臉了;刷牙時,用手指蘸上牙膏來回蹭幾下,然后再用濕毛巾把牙齒擦干凈刷牙就算完成。如果像在地面上那樣刷牙,牙膏泡會飛得滿座艙都是。
宇航員刮胡子一般使用電動剃須刀,使用時還必須十分小心胡子渣從剃須刀邊漏出來。太空艙本來就十分狹小,環保問題就顯得極為重要。
如果細小的胡渣飄在座艙里,清理起來會十分困難。
5.宇宙小常識
在自然科學中,研究地球以外宇宙環境中各種天體的運動、結構、起源和演化的基礎學科叫做天文學。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萌芽時期。上古時代,游牧民族逐水草而遷徙需要辨別方向,農業民族按時令播種需要確定季節。在年復一年的長期實踐中,他們逐漸發現了這些影響自己生活的大事與日月星辰等天文現象之間的密切聯系。巴比倫的泥碑、埃及的金字塔、中國殷墟的甲骨文里,都留下了天文學誕生時期的豐富例證。天文學對人類文明的進步一直作出重大貢獻。16世紀哥白尼的日心說使自然科學第一次從中世紀神學的桎梏下解放出來;17世紀伽利略、牛頓為研究太陽系天體運動規律而建立的經典力學體系,至今仍是現代工程科學(包括宇航科學)的基礎,本世紀30年代對太陽和恒星內部結構和能源的研究導致了熱核聚變的概念,為人類利用核用能提供了啟迪;特別是近半個世紀以來,人類探索宇宙的熱情一方面有力地推動了遙測遙控、空間技術、計算技術等一系列高新技術的發展,直接服務于全球通訊、資源調查、氣象預報等國民經濟部門,而這些技術在天文上的應用則使人們對宇宙的認識突飛猛進,第一次有可能從統一的原理來說明從基本粒子到化學元素、從星系到恒星、從太陽到地球、從原生物到人的長達上百億年的演化史。
我們所居住的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個普通成員。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是太陽,它是一個半徑約70萬公里、表面溫度達6000K的氣體球,其核心溫度高達1500萬K,發生著氫聚變為氦的核反應。我們賴以生存的光和熱,就是由這種核反應產生的。太陽系有九個行星,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最外面的冥王星離太陽約60億公里。在火星和木星之間運行著幾十萬顆小行星。太陽系中質量較小的天體還有彗星和流星。
晴朗夜空中有一條橫亙天際的光帶,被人稱為銀河。實際上它是由群星和彌漫物質集成的一個龐大天體系統,叫做銀河系。銀河系的發光部分直徑約7萬光年,最大厚度約二萬光年,象一個中央突起四周扁平的旋轉鐵餅,太陽是銀河系中的一顆普通恒星,銀河系中有大約2000億顆恒星,彼此之間相距很遠。離太陽最近的比鄰星也有4.3光年遠,為太陽半徑的6000萬倍。除恒星外,銀河系中還有不少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團塊,稱為星云。有的星云含有大量分子,稱為分子云,常常是形成恒星的場所。
銀河系之外還有數以10億計的龐大天體系統,與銀河系屬同一結構層次,統稱星系。人類肉眼可見的最遠天體一仙女座星系——就是其中之一,它距銀河系225萬光年,但在與銀河系大小相當的星系中還算最近的一個。星系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勻的,有的成雙,有的成群,大的星系團甚至包含成百上千個星系。有些星系團又聚集成尺度更大的超星系團,在5億光年以上至目前觀測所及的150億光年之間尚未發現不均勻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