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穿井得人的翻譯
譯文:
宋國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沒有井,須到外面打水澆地,因此經常有一個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對別人說:“我家打井得到一個人。” 有人聽到這話,傳播說:“丁家打井打出了一個人。”都城的人都談論這件事,一直傳到宋國國君那里。
宋國國君派人去問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說:“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不是從井中挖出一個人來呀。” 像這樣追求聽聞,還不如什么都沒聽到的好。
原文: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出處:《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戰國·呂不韋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戰國晚期的呂不韋,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商人。他由商入政,扶立國君,進入政治高層。他志向宏大,主編《呂氏春秋》,留下了“一字千金”的典故。后人一般把《呂氏春秋》歸入雜家。在管理思想史上,這部書有著特殊的價值。
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從學術角度觀察,它具有濃厚的自然主義色彩;從管理角度觀察,它充滿了功利主義色彩。《呂氏春秋》通過對先秦諸子的修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管理思想的全局性、整體性和深刻性上,都有自己的建樹。
從陰陽五行的理論架構,到經驗主義的具體論證;從養生和貴己的“內圣”,到君臣之道和善治天下的“外王”;從個人和國家、社會和政權之間的關系調適,到自然之道支配下的生理、物理、事理和心理的互相配套,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呂氏春秋》總括先秦諸子,開啟秦漢先聲,在管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穿井得人
2.穿井得一人翻譯
一、譯文:宋國的一戶丁姓人家,家里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到遠處去打水澆田,派家里的一個人去打水,常常有一個人停留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人。”聽了的人就去傳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個人。”
國都的人都在談論這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宋國國君派人向丁氏問明情況,丁氏答道:“節省一個空閑的人的勞力,并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
聽到這樣的傳聞,還不如不聽。二、原文:秦 呂不韋《呂氏春秋》書卷二十二《慎行論·察傳》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
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擴展資料一、基本信息本文典故:意思是打好一口水井后,還可以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遠處提水。本文選自《呂氏春秋》書卷二十二《慎行論·察傳》 。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戰國末秦相呂不韋組織門客所撰的一部先秦雜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收入鄂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書中,改名為《穿井得一人》,2016年收入人教社新版語文教科書中二、啟示凡事都要調查研究,仔細辨別,才能弄清真相。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謠言往往失實,只有細心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
切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云亦云,否則就會鬧出以訛傳訛,三人成虎的笑話,使事情的真相被傳得面目全非。三、作者簡介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
戰國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國丞相,姜子牙23世孫。早年經商于陽翟,扶植秦國質子異人回國即位,成為秦莊襄王,拜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
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國土地,分別設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對秦王嬴政兼并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莊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為相邦,尊稱“仲父”,權傾天下。
受到嫪毐集團叛亂牽連,罷相歸國,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飲鴆自盡。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包含八覽、六論、十二紀,匯合了先秦諸子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史稱“雜家”。
3.求短小文言文5篇附翻譯急
愚人食鹽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
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
食已口爽,返為其患 有一個愚人到別人家做客 嫌湯菜淡而無味 主人為他加了點鹽 愚人自以為悟到了鹽的美味 自己料想:飯菜好吃是因為有鹽的緣故,更何況多放些呢? 急忙回家空口去食鹽 滿口的咸苦還不明白自己愚在哪里 穿井得人①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②,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③,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字詞注釋】 ①選自《呂氏春秋》。②溉汲:取水。
③穿井:挖井。 【詩文翻譯】 宋國有一戶姓丁的人家,家里沒有水井,要到外邊去取水,所以總有一個人在外邊奔波。
后來他家挖了一口井,于是對人說:“我挖了一口井,家里就多了一個人。”有人聽見這話,就向另外的人傳話說:“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來一個人。”
于是全國的人都爭相傳播這樣一條奇聞。消息傳到了宋國國君那里。
國君派人到丁家去查問。丁家的人回答說:“我們是說挖井之后多出一個人的勞力可供使用,不是說從井里挖出一個人來。”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堅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字詞理解 執:握,持。
俄:一會兒。 遂:就。
計:計謀,策略。 而:連詞,表承接,然后。
以:用。 但:只。
譯文:魯國有個人扛著根又粗又長的毛竹進城。到了城門口,他把毛竹豎起來拿,被城門卡住了,他把毛竹橫著拿,又被兩邊的城墻卡住了。
他折騰了半天,累得氣喘吁吁,還是進不了城。旁邊有個老頭兒邊看邊樂:“你可真是個大草包!腦袋瓜里就只有一根弦!我這一大把年紀,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你怎么不請教請教我呢?”賣毛竹的人連忙向他打躬作揖:“您老多指教吧!”老頭兒捋(lǚ)著白胡子說:“這事兒簡單。
你把毛竹鋸為兩段,不就進去了嗎?”“毛竹鋸斷了就不頂用了。”“那總比你卡在城外強吧!”賣毛竹的人就借了把鋸子,把毛竹鋸斷,拿進城去了。
鷸蚌相爭 [原文]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
譯文:一只河蚌正從水里出來曬太陽,一只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
’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會有死鷸。’它們倆誰也不肯放開誰,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塊捉走了。
南橘北枳 [原文]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
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
"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今民生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譯文:晏子將要出使楚國。
楚王得知這個消息后,對左右的大臣說:"晏嬰是齊國能言善辯的人,如今到來我國,我想羞辱他一番,大家看用什么辦法好?" 有個大臣獻計說:"他來了以后,請綁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問:'他是哪里的人?'回答說:'是楚國人。
'大王再問:'他犯了什么罪?'回答說:'他犯了盜竊的罪。'"楚王覺得這個主意不錯。
晏嬰來到楚國,楚王用酒招待他。賓主正喝到興頭上,兩名小吏捆著一個人來到楚王面前。
楚王故意問:"這捆著的是個什么人?" 小吏回答:"是個齊國人。因為盜竊犯了罪。
" 楚王轉過頭來望著晏嬰說:\"齊國人生來就喜歡偷盜嗎?" 晏子離開座位,走到楚王面前,回答說:\"我聽說,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結橘子,如果生長在淮河以北,就會結出枳子。橘子和枳子,葉子差不多,但果實的味道卻不一樣。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水土不同啊。現在捉到的這個人,生活在齊國的時候,并沒有盜竊的行為,來到楚國以后卻偷盜起來,難道是因為楚國的水土容易使人變成小偷嗎?" 楚王聽了,尷尬地笑著說:"圣賢的人是不可戲弄呀!我反而是自討沒趣了。
4.急求四篇短小一點文言文加翻譯
1、錢大昕觀弈
【原文】 予觀弈于友人所。一客數敗,嗤其失算,輒欲易置之,以為不逮己也。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甫下數子,客已得先手。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數之,客勝予十三子。予郝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固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
【譯文】我在朋友家里看一棋。一位客人屢次輸掉,我譏笑他計算失誤,總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認為他趕不上自己。過一會兒,客人請求和我下棋,我頗為輕視他。剛剛下了幾個棋子,客人已經取得主動的形勢。棋局快到中盤的時候,我思考得更加艱苦,而客人卻輕松余。終局計算雙方棋子,客人贏我十三子。我很漸愧,不能說出一句話。以后有人邀請我觀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著看而已。
現在求學的人讀古人的書,常常非議古人的錯誤;和現在的人相處,也喜歡說別人的錯誤。人本來就不可能沒有錯誤,但是試試彼此交換位置來相處,心平氣和地估計一下,自己真的沒有一點失誤嗎?自己能夠認識別人的失誤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誤,自己能夠指出別人的小失誤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誤,自己檢查自己的失誤尚且沒有時間,哪里有時間議論別人呢!
2、王荊公旁聽文史
【原文】王荊公介甫,退處金陵。一日,幅巾杖屨,獨游山寺,遇數客盛談文史,詞辨紛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顧。有一客徐問公日:“亦知書否”公唯唯而已,復問公何姓,公拱手答日:“安石姓王。”眾人惶恐,漸俯而去。
【譯文】王荊公介甫,退居金陵。一天,他頭裹一塊絹,拄著手杖行走,獨自游覽山寺,遇見幾個人在那里高談闊論文史,議論紛紛。王安石坐在他們旁邊,沒人注意到他。有一個客人慢慢問他說:“你也懂得文書?”王安石含糊的應答。人家再問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回答說:“我姓王,叫安石。”那群人惶恐,慚愧的低著頭離開。
3、大樹將軍馮異
【原文】(馮)異為人謙退不伐, 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進止皆有表識,軍中號為整齊。每所止舍,諸將升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及破邯鄲,乃更部分諸將,各有配隸,軍中皆言愿屬大樹將軍,光武以此多之。
【譯文】馮異為人處事謙虛退讓,不自夸。出行與別的將軍相遇,就把馬車駛開避讓。軍隊前進停止都有標明旗幟,在各部隊中號稱最有紀律。每到一個地方停下宿營,其他將軍坐在一起討論功勞時,馮異經常獨自退避到樹下,軍隊中稱他為“大樹將軍”。等到攻破邯鄲,要重新安排各將領任務,沒人都有被分配隸屬,士兵們都說愿意跟隨大樹將軍。光武帝因為這個而贊揚他。
4、顏回不遷怒不貳過
【原文】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譯文】顏回二十九歲,頭發全白了,過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傷心,說:“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以顏回為榜樣)更加親近我。”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年紀輕輕死了,現在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
5.誰有 100字的文言文 ··· 五篇 帶翻譯、加點字
1.原文:【 秋水 】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
’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譯文:秋天的洪水隨著季節漲起來了,眾多的河流注入黃河。水流巨大,兩岸的水邊洲島之間,不能辨別牛馬。
在這個時候,河神非常高興,沾沾自喜,認為天下所有盛美的東西都在自己的身上。順著水流向東行進,到了渤海。
面向東看看不見水的盡頭。在這個時候,河神才改變了自己原來的看法,抬頭仰望著海神感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說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啊。
而且我還曾經聽說有人認為孔子的學識少,認為伯夷的節義輕。開始我還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的無邊無際,我如果不到你面前來,那就危險了。
我會永遠被有學識的人所譏笑。” 加點字:1 時:按時令。
2 灌:奔注。河:黃河。
3 涇: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4 不辯:分不清。
5 旋:轉,改變。 6 望洋:茫然抬頭的樣子。
7 伯夷:商孤竹君之子,與弟叔齊爭讓王位,被認為節義高尚之士。 8 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9 長:永遠。大方之家:有學問的人。
2.原文【多多益善】 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譯文: 皇上曾經閑暇時隨意和韓信討論將軍們的高下,認為各有差別。
皇上問韓信:“像我,可以統率多少兵馬?”韓信說:“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皇上說:“對你來說又怎樣呢?”回答說:“我是越多越好。”
皇上笑著說:“您越多越好,為什么還被我轄制著?”韓信說:“陛下不能帶兵卻善于駕馭將領,這就是我為陛下所用的原因。 并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們努力后所能達到的。”
加點字: 信:韓信。 于:對于 差:差別 耳:了 從容:隨意 言:談論、討論 幾何:多少 益:更加 善:善于 禽:同“擒”,捉住 此乃:這才 差:差別,高下 上:指漢高祖劉邦 嘗:曾經 諸:各位、眾 能不(fou):即優劣。
不同“否”,這里指沒有才能 將:率領、統帥 何為:即“為何”,為什么 為:被 天授:天生的3.原文【疑鄰竊鈇】 人有亡鈇者①.,意其鄰之子⑤。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②. ,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⑥.而不竊鈇也③.。
俄而,掘于谷而得其鈇④. 。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
其鄰之子非變也,已則變矣;變也者無他,有所尤也⑦.。譯文: 從前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
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觀察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人;看那人的臉色神色,也像是偷斧子的人;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人。不久以后,丟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水溝時,掘出了那把斧子。
再留心察看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走路的樣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他的臉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他的言談話語,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變的不是鄰居的兒子,而是自己的心態。
變的原因也沒有其他,是被偏見所蒙蔽。①.鈇(fū):通“斧”。
②. 顏色:臉上的神色表情。 ③. 無為而不:沒有一樣不像。
④. 抇其谷:掘. 谷:山谷,山溝。 ⑤.意:通“臆”,懷疑。
⑥.為(wéi):動作,做法。 ⑦.有所尤:即被偏見所蒙蔽.尤,通“囿(yòu)”,局限。
4.原文【曾子殺彘】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zhi)②。”
妻適市來③,曾子欲撲彘殺之。妻止之曰:“特④與嬰兒戲耳⑤。”
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⑥。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⑦,聽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以成教也⑩。”
遂烹彘也。 譯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
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先回家呆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想要捉小豬去殺。
她就勸止說:“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妻子,可不能跟他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
現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現實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
加點字: ①曾子(前505~前432):曾參,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輿,被尊稱為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 待人謙恭,以孝著稱.曾提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主張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據傳以修身為主要內容的《大學》是他的作品。 ②彘(zhì):豬。
③適:往,適市來:。
6.一個古代寓言故事(是古文)短一點
掩耳盜鈴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
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7.急求十篇短小文言文
1《共工怒觸不周山》 原文: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
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 滿西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譯文:從前,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王(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首領。
顓頊: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軒轅氏的孫子),(共工)發怒撞不周之山(觸:碰,撞。不周山:傳說中的一座大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大繩拴掛),系掛地的繩子斷了。
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焉:代詞兼語氣詞,與“于是”或“于此”相當);大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東南角流去(潦:積水。水潦,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
塵埃:塵土,這里指泥沙。歸:歸向,這里指流向)。
2《夸父逐日》 原文: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
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
化為鄧林。 譯文:夸父追趕太陽,追至太陽身邊,因炎熱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飲沼澤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
手杖棄于路邊,競長成一片桃林。 3《精衛填海》 原文:發鳩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譯文: 太陽神炎帝有一個小女兒,名叫女娃,是他最鐘愛的女兒。
炎帝不僅管太陽,還管五谷和藥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東海,指揮太陽升起,直到太陽西沉才回家。
16 按圖索驥 《漢書?梅福傳》 [原文] 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蛈日①,蹄如累麴”之語②。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③,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麴爾!”伯樂知其子之愚,但轉怒為笑曰:“此馬好跳,不堪御也④。”
[譯文] 伯樂《相馬經》中有“高高的額頭,眼睛鼓起,馬蹄像疊起來的酒藥餅子”之類的話。他的兒子,拿著父親寫的《相馬經》,到處找好馬。
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發現有一只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征,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不像疊起來的酒藥餅子。”父親知道兒子愚笨,不生氣反而笑道:“這馬喜歡跳,不好駕馭。”
5.掩耳盜鈴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鐘者②。欲負而走③,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④,鐘況然有音⑤。
恐人聞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⑥。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智伯消滅范氏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鐘,準備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鐘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后再背。
誰知,剛砸了一下,那口鐘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鐘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只耳朵緊緊捂住。
害怕別人聽到鐘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胡涂了。 6.請君入甕 出處:唐?張鷟《朝野僉載?周興》 【原 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興與丘神績通謀,太后命來俊臣鞠之。
俊臣與興方推事對食,謂興曰:“囚多不承,當為何法?”興曰:“此甚易耳!取大甕,與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甕,火圍如興法,來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兄,請兄入此甕。”興惶恐叩頭伏罪。
【譯 文】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 來俊臣。
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 天手里,內容竟是告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
武則天大怒,責令 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 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 查不出結果,太后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
這可怎 么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于想出一條妙計。他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里。
兩個人你 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 兄有何辦法?”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辦!”說著端起酒杯抿了一口。
來俊臣立刻裝出很懇切的樣子 說:“哦,請快快指教。”周興陰笑著說:“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里,你 想想,還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甕,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 周點上炭火,然后回頭對周興說:“宮里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
對不起,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鉆 進甕里吧。”周興一聽,手里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7.高山流水 出處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湯問》 原文: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翻譯:音樂才子俞伯牙喜歡彈。
8.能不能找一些很短的文言文寓言故事
穿井得人①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②,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③,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字詞注釋】
①選自《呂氏春秋》.②溉汲:取水.③穿井:挖井.
【詩文翻譯】
宋國有一戶姓丁的人家,家里沒有水井,要到外邊去取水,所以總有一個人在外邊奔波.后來他家挖了一口井,于是對人說:“我挖了一口井,家里就多了一個人.”有人聽見這話,就向另外的人傳話說:“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來一個人.”于是全國的人都爭相傳播這樣一條奇聞.消息傳到了宋國國君那里.國君派人到丁家去查問.丁家的人回答說:“我們是說挖井之后多出一個人的勞力可供使用,不是說從井里挖出一個人來.”
啟發:這個故事從丁氏的穿井引出傳話的出入,說明傳言易訛,凡事須親自調查,這樣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狐假虎威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一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吾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棗猶百獸之畏虎也.”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愚人食鹽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返為其患
有一個愚人到別人家做客
嫌湯菜淡而無味
主人為他加了點鹽
愚人自以為悟到了鹽的美味
自己料想:飯菜好吃是因為有鹽的緣故,更何況多放些呢?
急忙回家空口去食鹽
滿口的咸苦還不明白自己愚在哪里
世間各人有各人的智識,智識也有高高低低的差別.智識是改造自己和利益他人的武器.若是智識用之不當!也可能毀滅自己、和違害社會.更是要用得不偏不倚,才能發揮效用.否則良藥也會變成毒品.
比喻貪吃好玩,與斷食偏信都不適中.過分的享樂與吃苦主義都有偏.世間萬事必須適中,過與不及都可能壞事.又比喻有些人做事不負責任,可能一生一世都一事無成.過分的熱衷名利,也會造成爭奪計較而造惡業,或勞碌一生,與煩惱糾纏不休,乃至生生世世都輪回不息.
9.古文寓言故事,有注釋的,短的,急用
掩耳盜鈴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智伯消滅范氏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鐘,準備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鐘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后再背。
誰知,剛砸了一下,那口鐘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鐘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只耳朵緊緊捂住。
害怕別人聽到鐘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胡涂了。
高山流水
原文: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翻譯:音樂才子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終于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鐘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鐘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后見面,可是兩年后鐘子期卻沒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鐘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3.望梅止渴
【出處】南朝宋
10.文言文版寓言故事,簡單點的
執竿入城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魯國有個拿著長長的竿子進入城門的人,起初豎立起來拿著它,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著它,也不能進入城門,實在想不出辦法來了。一會兒,有個老人來到這里說:“我并不是圣賢,只不過是見到的事情多了,為什么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后進入城門呢?”那個魯國人于是依從了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斷了。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后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于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么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