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國統一六國的故事
西周滅亡以后,經過春秋五霸,中國歷史進入戰國時期,這時候,七雄并立。
而七雄爭斗的結果,是西方的秦國占了上風。秦始皇,也就是秦王贏政就在這種背景下出生。
他在前246年即其13歲時,繼承王位,前237年即其22歲時開始親理朝政。在軍事上,他制定了“分化瓦解各個出破”的正確戰略。
經過長期的準備,秦王贏政開始著手進行統一戰爭。 贏政首先滅掉了早已臣服于自己的韓國,將韓國的貴族王室都押送到咸陽。
韓國是六國中最為弱小的國家,而且和秦國相連,它的滅亡,為秦國勢力東出承谷關提供了條件。 公元前225年,秦國大將王貫攻破大梁,魏國滅亡,韓趙魏原來是一個國家,就是晉國。
晉國原本是春秋諸候國中最為弱小的國家,可惜的是,這么一個強國卻分裂為韓、趙、魏三個國家,自己又互相猜疑,最終被秦國各個擊破。 接著,贏政計劃滅掉六國中地盤最大的楚國。
在御前會議上,年輕的大將李信認為,楚國雖然地盤很大,但是它的兵力不強,而且早在十幾年前秦國就出兵奪取了楚國的巴蜀部分;如果是非曲直江而下,只要20萬兵力,就可以征服楚國。但是老將軍王翦卻不以為然,他認為,楚國是個大國,雖然屢次戰敗,但是實力猶存,用20萬人去消滅楚國是不現實的。
要滅亡楚國至少要60萬兵力,而且穩扎穩打,才能成功。但是贏政沒有聽取王翦的意見,他委派李信為統帥,帶領20萬兵力南征楚國。
但是戰爭的結果完全證明了王翦意見的正確,李信的20萬大軍在長江一線遭到楚軍的頑強阻擊,最后后援不及,大敗而退,秦軍損失慘重,兵士死傷無數,七個有名的悍將戰死。 秦王政閏訓大怒,把李信革職,并最后下定決心,派王翦率60萬大軍再次選征。
王翦大軍浩浩蕩蕩向楚國戟。楚國也動員全國兵力進行抵抗。
王翦到了前方,只讓兵士修筑壁壘,閉門不理楊國大將項燕的一再挑戰。過了一段時間,面燕做出了一個錯誤判斷,他認為秦國新敗,沒有實力和膽量馬上戟,王翦是在這么駐防保護已被占領的韓國,于是放松了敬惕。
就在項燕松懈之機,王翦突然發起攻勢,楚國迅速瓦解。秦軍乘勝一直打到壽春,俘虜了楚國負 。
項楚得知楚王被俘虜的消息,渡過長江,想繼續抵抗。王翦不給項燕以喘息之機,迅速打造戰船,訓練水軍,渡江追擊,項燕購大勢已去人得拔劍自殺,楚國滅亡。
隨著楚國的滅亡,水面的燕國和東西的齊國也相繼在公元前222年和公元前22年滅亡。這樣,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王朝。
2.【秦王統一六國過程簡短些
秦滅六國年表秦王政17年(前230年),內史騰率兵滅韓國,俘韓王安,所得韓地置潁川郡,韓亡.秦王政19年(前228年),秦軍攻入趙國國都邯鄲(在此之前坑殺趙國40萬軍隊),趙王遷被迫降秦,趙破.秦王政20年(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領兵攻燕.秦王政21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薊,燕王殺太子丹求和,燕破.秦王政22年(前225年),王賁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打魏國,包圍魏都大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三個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秦王政23年(前224年),王翦率領十萬大軍攻打楚國,屯兵練武、堅壁不戰、以逸待勞.一年后,楚軍斗志渙散、糧草不足,遂從前線撤軍.王翦乘機追擊,消滅楚軍主力,占領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項燕自殺,楚亡.秦王政25年(前222年),王賁打下遼東,俘燕王喜;接著打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趙徹底滅亡.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江南,滅越國置會稽郡.秦王政26年(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建投降,齊亡.。
3.秦始皇的故事(短的)
秦王政兼并了六國,結束了戰國割據的局面,統一了中國。他覺得自己的功績比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還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稱號,應該用一個更加尊貴的稱號才配得上他的功績,就決定采用了“皇帝”的稱號。他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就自稱是始皇帝。他還規定:子孫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一直傳到千世萬世。
全國統一了,該怎樣來治理這樣大的國家呢?
在一次朝會上,丞相王綰(音wān)等對秦始皇說:“現在諸侯剛剛消滅,特別是燕、楚、齊三國離咸陽很遠,不在那里封幾個王不行,請皇上把幾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秦始皇要大臣議論一下,許多大臣都贊成王綰的意見,只有李斯反對。他說:“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時候,封了不少諸侯。到后來,像冤家一樣互相殘殺,周天子也沒法禁止。可見分封的辦法不好,不如在全國設立郡縣。”
李斯的意見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決定廢除分封的辦法,改用郡縣制,把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郡下面再分縣。
郡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國家的政事,不論大小,都由皇帝決定。據說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來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那時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簡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見他的權力是多么集中了。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向來是沒有統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來說,各地的車輛大小就不一樣,因此車道也有寬有窄。國家統一了,車輛要在不同的車道上行走,多不方便。從那時候起,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使車輪的軌道相同。這樣,全國各地車輛往來就方便了。這叫做“車同軌”。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的文字也很不統一。就是一樣的文字,也有好幾種寫法。從那時候起,采用了比較方便的書法,規定了統一的文字。這樣,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這叫做“書同文”。
各地交通便利,商業也發達起來,但是原來列國的尺寸、升斗、斤兩的標準全不一樣。從那時候起,又規定了全國用統一的度、量、衡制。這樣,各地的買賣交換也沒有困難了。
秦始皇正在從事國內的改革,沒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進來。匈奴本來是我國北部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戰國后期,匈奴貴族趁北方的燕國、趙國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黃河河套一帶大片土地奪了過去。秦始皇統一中原以后,就派大將蒙恬(音tián)帶領三十萬大軍去抵抗,把河套一帶地區都收了回來,設置了四十四個縣。
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征用民夫,把原來燕、趙、秦三國北方的城墻連接起來,又新造了不少城墻。這樣從西面的臨洮(今甘肅岷縣)到東面的遼東(今遼寧遼陽西北),連成一條萬里長城。這座舉世聞名的古建筑,一直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
后來,秦始皇又派出大軍五十萬人,平定南方,添設了三個郡;第二年,蒙恬打敗了匈奴,又添了一個郡。這樣,全國總共有四十個郡。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為開辟了國土,在咸陽宮里舉行了一個慶祝宴會,許多大臣都贊頌秦始皇統一國家的功績。博士淳于越卻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廢除,他認為不按照古代的規矩辦事是行不通的。
這時候,李斯已經做了丞相。秦始皇要聽聽他的意見。
李斯說:“現在天下已經安定,法令統一。但是有一批讀書人不學現在,卻去學古代,對國家大事亂發議論,在百姓中制造混亂。如果不加禁止,會影響朝廷的威信。”
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張,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醫藥、種樹等書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詩》、《書》、百家言論的書籍,一概交出來燒掉;誰要是再私下談論這類書,辦死罪;
誰要是拿古代的制度來批評現在,滿門抄斬。
第二年,有兩個方士(一種用求神仙、煉仙丹騙錢的人)叫做盧生、侯生,在背后議論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這個情況,派人去抓他們,他們早已逃跑了。
秦始皇大為惱火,再一查,又發現咸陽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議論過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來審問。儒生經不起拷打,又東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來。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嚴重的四百六十多個儒生都埋了,其余犯禁的就流放到邊境去。
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焚書坑儒”事件。
秦始皇正在火頭上,大臣們誰也不敢勸他。他的大兒子扶蘇認為這樣處置儒生太嚴厲,勸諫他不要這樣做。這一來,觸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蘇離開咸陽,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邊疆。
4.秦始皇主要事跡是什么 簡短一些
一)、秦始皇的政績
一、政治
1.提高帝王尊嚴:贏政自以為功過『三皇』、德兼『五帝』,故兼采古代共主之尊號而合為『皇帝』,用作天子之專稱。從此中國歷史上之君主便稱為『皇帝』,贏政則被叫做秦始皇。此外,又用一系列專門名稱來顯示全國最高統治者之無上權威,如皇帝自稱『朕』,其命令叫『制』或『詔』,其用印則曰『璽』。
2.厲行中央集權: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負責,一切聽命於皇帝。另廢除世卿世祿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員均由皇帝任免,無權世襲。
3.實施嚴刑峻法:秦朝在秦國原有的法律基礎上,修訂了一套嚴密之法律,頒行於全國。
二、軍事
1.修筑長城:秦始皇把戰國時北方燕、趙、秦三國舊修之長城連接起來,『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萬余里』。
三、經濟
1.統一貨幣:禁止使用六國各自的龜、貝、玉等幣。規定全國統一使用金、銅兩種圓形貨幣,其中金為上幣,銅為下幣。
2.統一度量衡:以商鞅時的秦國度、量、衡器具,作為全國斗算長短、大小、輕重之標準。
3.定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后,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占有土地之百姓呈報占田數并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四、交通
1.修建馳道: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建寬闊一律之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
2.溝通水路:秦疏浚鴻溝作為水路樞紐,又於公元前二一四年,修長達六十多里之靈渠,溝通了湘、漓二水。
五、文化
1.統一文字:戰國時期,『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瀳、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令李斯把原來秦國之大篆整理簡化而成小篆,在全國通行。后又簡化小篆成隸書,亦在秦代流行於全國。
2.統制思想: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實行了嚴厲之統制,如頒布禁書令,大肆收繳焚毀書籍,又坑殺非議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稱『焚書坑儒』。
六、對外
秦始皇於并吞六國、統一天下之后,復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國版圖大定,西自隴蜀,東至遼東,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后來中國疆域之基礎。
1.北伐匈奴:戰國末年以來,匈奴時常南侵,威脅到燕、趙、秦等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安全,公元前二一五年,乃在燕、趙、秦舊長城之基礎上,加以增筑,連結成一條長達五千余里的所謂『萬里長城』。是為古代中國及世界最偉大的建筑工程之一。
2.經略百越:百越乃古代中國南方越族之泛稱,在全國統一之前,秦已逐漸征服甌越、閩越等。
(二)、秦始皇暴政
1.徵斂無度,賦稅奇重: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與工程建設,滿足窮奢極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對民眾課以重稅,全國出現『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的嚴重狀況,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濫用民力: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征戰,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宮、修驪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萬人以上。據估計,當時服兵役之人數遠超二百萬,占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稅苦役,實非百姓所 能忍受。
3.嚴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法令即十分嚴苛,一人死罪誅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百姓動輒被罰充苦役或慘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書坑儒:秦始皇還把嚴刑峻法施之於思想領域,大肆統制思想,禁錮思想自由。
五、結論:秦始皇無論在政治、軍事、文化上,都有他偉大的貢獻,但他殘暴的個性,卻使人民痛苦不堪,或許這是秦朝滅亡的一大因素吧!
因此秦始皇功大于過
5.秦統一六國時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秦始皇繼承祖輩基業,而且發揚光大,在秦始皇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干的文臣武將,文臣如謀士李斯和尉繚,善于間諜活動的姚賈和頓弱,武將則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賁。
秦始皇用“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前后用了十年的時間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國。 時間/都城/君王: 最先滅掉的是韓國(國都:新鄭),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韓國割地稱臣,也沒能挽救敗亡的命運。
三年后(公元前230年),秦國俘虜了韓王,滅掉了韓國。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打趙國(國都:邯鄲),前228年俘虜了趙王,趙滅。
公子嘉逃到了代郡,稱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
6.秦滅六國的故事
秦王政一十五年(前230年),內史騰率兵滅韓國,俘韓王安,所得韓地置潁川郡,韓亡。
秦王政一十七年(前228年),秦軍攻入趙國國都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趙破。 秦王政一十八年(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領兵攻燕。
秦王政一十九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薊,燕王殺太子丹求和,燕破。 秦王政二十年(前225年),王賁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打魏國,包圍魏都大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三個月后 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4年),王翦率領十萬大軍攻打楚國,屯兵練武、堅壁不戰、以逸待勞。一年后,楚軍斗志渙散、糧草不足,遂從前線撤軍。
王翦乘機追擊,消滅楚軍主力,占領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江南,滅越國置會稽郡。
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打下遼東,俘燕王喜;接著打下代城,俘代王嘉。
燕、趙徹底滅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建投降,齊亡。
至此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滅韓 公元前230年,秦軍擊破楚軍后休整了兩年,秦王政派內史騰率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攻破韓國首都鄭(今河南新鄭),韓國滅亡。
秦國遂在韓地設置潁川郡,建郡治于陽翟(今河南禹州)。 滅趙 公元前236年,秦王乘趙國進攻燕國之際,分兩路大軍攻趙,拉開了統一戰的的序幕。
秦軍攻占了趙國的閼與(今山西和順)、撩陽(今山西左權)、鄴(今河北磁縣南鄴鎮)和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等9座城池城,趙國的實力大減。 公元前234年,秦王贏政擔心秦滅韓時,趙國仍有助韓的可能,再度攻打趙國的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磁縣西南),斬首10萬,大敗趙軍,并殺死趙將扈輒。
趙國經過秦國數年的攻擊,再無組織進攻能力了,僅能退守邯鄲自保,秦軍才轉向攻打韓國。 公元前232年,秦軍分兩路進攻番吾(今河北靈壽西南),亦被李牧擊敗(番吾之戰)。
公元前231年,趙國代地發生地震。公元前230年,趙國遭遇饑荒。
公元前229年,秦滅韓后第二年,秦軍乘趙國遭受旱災之際,兵分兩路,南北合擊趙都邯鄲。十九年(前228年),破趙軍,攻占邯鄲,俘趙王,趙國滅亡。
趙國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縣東北),收拾好殘部自立為代王。 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賁率軍在攻滅燕趙殘余勢力,俘代王嘉。
滅魏 秦國先后滅韓、趙和重創燕國以后,地處中原的魏國孤立無助,公元前225年,秦國將領王賁率兵出關中,攻占了楚國北部的十幾座城,保障了攻魏秦軍側翼安全后,旋即回軍北上突襲并圍困住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軍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軍強攻毫無奏效,于是引黃河水灌入城內。三個月后,大梁城被水浸壞,魏王投降,魏國滅亡。
秦在魏國地區設立碭郡。 滅楚 公元前226年,秦王派李信和蒙恬率20萬秦軍攻楚,楚將項燕率軍抵抗,秦軍攻下平興(今河南汝南縣東南)、寢(今河南沈丘縣東南)進兵到城你(今河南寶豐縣東),項燕反擊,大敗秦軍,李信敗逃。
公元前225年,秦王命老將王翦率60萬大軍再次伐楚,兩軍在陳相遇,王翦以逸待勞,按兵不動,楚軍多次挑戰,秦軍亦不與交戰,項燕只好帶兵東歸,秦軍趁楚國撤退之時迅速出擊,并在蘄大敗楚軍,殺楚將項燕。 公元前224年,秦軍乘勝追擊,攻占楚都郢(今湖北荊州),俘虜楚王,楚國滅亡。
秦在楚地設郢郡。 滅燕 秦軍破趙以后,王翦屯軍中山故地,準備下一步攻打燕國。
燕太子丹派荊軻赴秦,準備以獻督亢的地圖和秦國逃將樊于期的首級之名刺殺秦王,幻想造成秦國混亂,以解被滅亡的危險,結果陰謀敗露,荊軻被殺。秦王以此為借口,于公元前226年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國,秦軍在易水大敗燕軍和前來支援的代軍,攻陷薊,燕王與太子丹率殘部逃往遼東。
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率軍殲了逃到遼東的燕軍,俘虜燕王,燕國滅亡。 滅齊 秦國重金收買了齊丞相后勝,使齊國即不合縱抗秦,也不加強戰備。
齊王建聽信了后勝的主張。秦國滅五國后,齊王才頓感到秦國的威脅,慌忙將軍隊集結到西部邊境,準備抵御秦軍的進攻。
公元前221年,秦王以齊拒絕秦使者訪齊為由,命王賁率領秦軍伐齊,秦軍避開了齊軍西部主力,由原來的燕國南部南下直奔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北)。齊軍面對秦軍突然從北面來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
齊王不戰而降,齊國滅亡。秦在齊地設置齊郡和瑯邪郡。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秦統一六國故事大概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