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秦時婦人》原文及翻譯
《秦時婦人》 唐開元中,代州都督以五臺多客僧,恐妖偽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
客僧懼逐,多 權竄山谷。有法朗者,深入雁門山。
幽澗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干糧,欲住此 山,遂尋洞入。
數百步漸闊,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 中,有婦人,并衣草葉,容色端麗。
見僧懼愕,問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 婦人笑云:"寧有人形骸如此?"僧曰:"我事佛。
佛須擯落形骸,故爾。"因問:"佛是何 者?"僧具言之。
相顧笑曰:"語甚有理。"復問:"宗旨如何?"僧為講《金剛經》。
稱善 數四。僧因問:"此處是何世界?"婦人云:"我自秦人,隨蒙恬筑長城。
恬多使婦人,我 等不勝其弊,逃竄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
此來亦不知年歲,不復至人間。"遂留僧 ,以草根哺之,澀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暫辭,出人間求食。及至代州,備糧更去 ,則迷不知其所矣。
[譯文] 唐朝開元年間,代州都督因為五臺山客僧多,恐怕妖偽之事發生,就下令把沒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趕走。客僧害怕被驅逐,大多暫時逃避到山谷中去。
有個叫法朗的和尚,逃進雁門山深處。雁門山深澗當中有個石洞,能容納人出進。
法朗就多帶干糧,想要住在這座山里,于是他就尋找洞口進去了。走了幾百步之后,那里漸漸空闊了。
到了平地,踏過流水,渡過到另一岸,那里太陽、月亮都很明亮。又走了二里,到一個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著草葉,但容顏端莊秀麗。
她看見和尚,害怕而又驚訝,就問和尚說:"你是什么人?"和尚說:"我是人啊!"女人笑著說:"難道有這樣形骸的人嗎?"和尚說:"我奉事佛,佛必須貶降形骸,所以這樣。"她又順便問:"佛是干什么的?"法朗就詳 細地說給她聽。
女人們互相看了看,笑著說:"他的話很有道理。"又問:"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給她們講解《金剛經》。
她們聽了再三再四稱贊叫好。法朗就問她們:"這個地方是個什么樣的世界?"女人說:"我們本來是秦時人,隨著蒙恬修筑長城。
蒙恬多使用婦女,我們忍受不了那樣的折磨,就逃避到這里。當初吃草根,得以不死。
來到這里也不知道年歲,也沒有再到人間。"于是她們就把法朗留下,用草根養活他。
草根澀,根本不能吃。法朗在這里住了四十多天,就暫時告辭出去,到人間去尋找糧食。
等到他到了代州,準備好糧食再去時,卻迷失了道路,不知道那個地方在哪兒了。
2.文言文《秦時婦人》原文及翻譯
《秦時婦人》唐開元中,代州都督以五臺多客僧,恐妖偽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
客僧懼逐,多 權竄山谷。有法朗者,深入雁門山。
幽澗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干糧,欲住此 山,遂尋洞入。
數百步漸闊,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 中,有婦人,并衣草葉,容色端麗。
見僧懼愕,問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 婦人笑云:"寧有人形骸如此?"僧曰:"我事佛。
佛須擯落形骸,故爾。"因問:"佛是何 者?"僧具言之。
相顧笑曰:"語甚有理。"復問:"宗旨如何?"僧為講《金剛經》。
稱善 數四。僧因問:"此處是何世界?"婦人云:"我自秦人,隨蒙恬筑長城。
恬多使婦人,我 等不勝其弊,逃竄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
此來亦不知年歲,不復至人間。"遂留僧 ,以草根哺之,澀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暫辭,出人間求食。及至代州,備糧更去 ,則迷不知其所矣。
[譯文] 唐朝開元年間,代州都督因為五臺山客僧多,恐怕妖偽之事發生,就下令把沒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趕走。客僧害怕被驅逐,大多暫時逃避到山谷中去。
有個叫法朗的和尚,逃進雁門山深處。雁門山深澗當中有個石洞,能容納人出進。
法朗就多帶干糧,想要住在這座山里,于是他就尋找洞口進去了。走了幾百步之后,那里漸漸空闊了。
到了平地,踏過流水,渡過到另一岸,那里太陽、月亮都很明亮。又走了二里,到一個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著草葉,但容顏端莊秀麗。
她看見和尚,害怕而又驚訝,就問和尚說:"你是什么人?"和尚說:"我是人啊!"女人笑著說:"難道有這樣形骸的人嗎?"和尚說:"我奉事佛,佛必須貶降形骸,所以這樣。"她又順便問:"佛是干什么的?"法朗就詳 細地說給她聽。
女人們互相看了看,笑著說:"他的話很有道理。"又問:"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給她們講解《金剛經》。
她們聽了再三再四稱贊叫好。法朗就問她們:"這個地方是個什么樣的世界?"女人說:"我們本來是秦時人,隨著蒙恬修筑長城。
蒙恬多使用婦女,我們忍受不了那樣的折磨,就逃避到這里。當初吃草根,得以不死。
來到這里也不知道年歲,也沒有再到人間。"于是她們就把法朗留下,用草根養活他。
草根澀,根本不能吃。法朗在這里住了四十多天,就暫時告辭出去,到人間去尋找糧食。
等到他到了代州,準備好糧食再去時,卻迷失了道路,不知道那個地方在哪兒了。
3.秦時婦人翻譯
去百度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內容來自用戶:**亞 秦時婦人文言文翻譯【篇一:秦時婦人文言文翻譯】秦時婦人(出《廣異記》)唐開元中,代州都督以五臺多客僧,恐妖偽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懼逐,多權竄山谷.有法朗者,深入雁門山.幽澗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干糧,欲住此山,遂尋洞入.數百步漸闊,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婦人,并衣草葉,容色端麗.見僧懼愕,問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婦人笑云:寧有人形骸如此?僧曰:我事佛.佛須擯落形骸,故爾.因問:佛是何僧具言之.相顧笑曰:語甚有理.復問:宗旨如何?僧為講《金剛經》.稱善數四.僧因問:此處是何世界?婦人云:我自秦人,隨蒙恬筑長城.恬多使婦人,我等不勝其弊,逃竄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來亦不知年歲,不復至人間.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澀不可食.僧住此四十余日,暫辭,出人間求食.及至代州,備糧更去,則迷不知其所矣.[譯文]唐朝開元年間,代州都督因為五臺山客僧多,恐怕妖偽之事發生,就下令把沒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趕走.客僧害怕被驅逐,大多暫時逃避到山谷中去.有個叫法朗的和尚,逃進雁門山深處.雁門山深澗當中有個石洞,能容納人出進.法朗就多帶干糧,想要住在這座山里,于是他就尋找洞口進去了.走了幾百步之后,那里漸漸空闊了.到了平地【篇二:秦時婦人文言文翻譯】用婦女(2)。
4.秦時婦人 翻譯
去百度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內容來自用戶:**亞 秦時婦人文言文翻譯【篇一:秦時婦人文言文翻譯】秦時婦人(出《廣異記》)唐開元中,代州都督以五臺多客僧,恐妖偽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懼逐,多權竄山谷.有法朗者,深入雁門山.幽澗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干糧,欲住此山,遂尋洞入.數百步漸闊,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婦人,并衣草葉,容色端麗.見僧懼愕,問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婦人笑云:寧有人形骸如此?僧曰:我事佛.佛須擯落形骸,故爾.因問:佛是何僧具言之.相顧笑曰:語甚有理.復問:宗旨如何?僧為講《金剛經》.稱善數四.僧因問:此處是何世界?婦人云:我自秦人,隨蒙恬筑長城.恬多使婦人,我等不勝其弊,逃竄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來亦不知年歲,不復至人間.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澀不可食.僧住此四十余日,暫辭,出人間求食.及至代州,備糧更去,則迷不知其所矣.[譯文]唐朝開元年間,代州都督因為五臺山客僧多,恐怕妖偽之事發生,就下令把沒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趕走.客僧害怕被驅逐,大多暫時逃避到山谷中去.有個叫法朗的和尚,逃進雁門山深處.雁門山深澗當中有個石洞,能容納人出進.法朗就多帶干糧,想要住在這座山里,于是他就尋找洞口進去了.走了幾百步之后,那里漸漸空闊了.到了平地【篇二:秦時婦人文言文翻譯】用婦女(2)。
5.秦時婦人具翻譯僧具言之
太平廣記》第一卷·卷六二·女仙七·秦時婦人 秦時婦人(出《廣異記》) 唐開元中,代州都督以五臺多客僧,恐妖偽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懼逐,多 權竄山谷.有法朗者,深入雁門山.幽澗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干糧,欲住此 山,遂尋洞入.數百步漸闊,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 中,有婦人,并衣草葉,容色端麗.見僧懼愕,問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 婦人笑云:"寧有人形骸如此?"僧曰:"我事佛.佛須擯落形骸,故爾."因問:"佛是何 "僧具言之.相顧笑曰:"語甚有理."復問:"宗旨如何?"僧為講《金剛經》.稱善 數四.僧因問:"此處是何世界?"婦人云:"我自秦人,隨蒙恬筑長城.恬多使婦人,我 等不勝其弊,逃竄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來亦不知年歲,不復至人間."遂留僧 ,以草根哺之,澀不可食.僧住此四十余日,暫辭,出人間求食.及至代州,備糧更去 ,則迷不知其所矣.[譯文] 唐朝開元年間,代州都督因為五臺山客僧多,恐怕妖偽之事發生,就下令把沒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趕走.客僧害怕被驅逐,大多暫時逃避到山谷中去.有個叫法朗的和尚,逃進雁門山深處.雁門山深澗當中有個石洞,能容納人出進.法朗就多帶干糧,想要住在這座山里,于是他就尋找洞口進去了.走了幾百步之后,那里漸漸空闊了.到了平地,踏過流水,渡過到另一岸,那里太陽、月亮都很明亮.又走了二里,到一個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著草葉,但容顏端莊秀麗.她看見和尚,害怕而又驚訝,就問和尚說:"你是什么人?"和尚說:"我是人啊!"女人笑著說:"難道有這樣形骸的人嗎?"和尚說:"我奉事佛,佛必須貶降形骸,所以這樣."她又順便問:"佛是干什么的?"法朗就詳 細地說給她聽.女人們互相看了看,笑著說:"他的話很有道理."又問:"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給她們講解《金剛經》.她們聽了再三再四稱贊叫好.法朗就問她們:"這個地方是個什么樣的世界?"女人說:"我們本來是秦時人,隨著蒙恬修筑長城.蒙恬多使用婦女,我們忍受不了那樣的折磨,就逃避到這里.當初吃草根,得以不死.來到這里也不知道年歲,也沒有再到人間."于是她們就把法朗留下,用草根養活他.草根澀,根本不能吃.法朗在這里住了四十多天,就暫時告辭出去,到人間去尋找糧食.等到他到了代州,準備好糧食再去時,卻迷失了道路,不知道那個地方在哪兒了.。
6.秦時婦人的全文翻譯及課后練習答案
[譯文] 唐朝開元年間,代州都督因為五臺山客僧多,恐怕妖偽之事發生,就下令把沒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趕走。
客僧害怕被驅逐,大多暫時逃避到山谷中去。有個叫法朗的和尚,逃進雁門山深處。
雁門山深澗當中有個石洞,能容納人出進。法朗就多帶干糧,想要住在這座山里,于是他就尋找洞口進去了。
走了幾百步之后,那里漸漸空闊了。到了平地,踏過流水,渡過到另一岸,那里太陽、月亮都很明亮。
又走了二里,到一個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著草葉,但容顏端莊秀麗。她看見和尚,害怕而又驚訝,就問和尚說:"你是什么人?"和尚說:"我是人啊!"女人笑著說:"難道有這樣形骸的人嗎?"和尚說:"我奉事佛,佛必須貶降形骸,所以這樣。
"她又順便問:"佛是干什么的?"法朗就詳 細地說給她聽。女人們互相看了看,笑著說:"他的話很有道理。
"又問:"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給她們講解《金剛經》。她們聽了再三再四稱贊叫好。
法朗就問她們:"這個地方是個什么樣的世界?"女人說:"我們本來是秦時人,隨著蒙恬修筑長城。蒙恬多使用婦女,我們忍受不了那樣的折磨,就逃避到這里。
當初吃草根,得以不死。來到這里也不知道年歲,也沒有再到人間。
"于是她們就把法朗留下,用草根養活他。草根澀,根本不能吃。
法朗在這里住了四十多天,就暫時告辭出去,到人間去尋找糧食。等到他到了代州,準備好糧食再去時,卻迷失了道路,不知道那個地方在哪兒了。
7.秦時婦人文言文翻譯及賞析注釋
釋義如下: 唐朝開元年間,代州都督因為五臺山客僧多,恐怕妖偽之事發生,就下令把沒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趕走。
客僧害怕被驅逐,大多暫時逃避到山谷中去。有個叫法朗的和尚,逃進雁門山深處。
雁門山深澗當中有個石洞,能容納人出進。法朗就多帶干糧,想要住在這座山里,于是他就尋找洞口進去了。
走了幾百步之后,那里漸漸空闊了。到了平地,踏過流水,渡過到另一岸,那里太陽、月亮都很明亮。
又走了二里,到一個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著草葉,但容顏端莊秀麗。她看見和尚,害怕而又驚訝,就問和尚說:"你是什么人?"和尚說:"我是人啊!"女人笑著說:"難道有這樣形骸的人嗎?"和尚說:"我奉事佛,佛必須貶降形骸,所以這樣。
"她又順便問:"佛是干什么的?"法朗就詳 細地說給她聽。女人們互相看了看,笑著說:"他的話很有道理。
"又問:"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給她們講解《金剛經》。她們聽了再三再四稱贊叫好。
法朗就問她們:"這個地方是個什么樣的世界?"女人說:"我們本來是秦時人,隨著蒙恬修筑長城。蒙恬多使用婦女,我們忍受不了那樣的折磨,就逃避到這里。
當初吃草根,得以不死。來到這里也不知道年歲,也沒有再到人間。
"于是她們就把法朗留下,用草根養活他。草根澀,根本不能吃。
法朗在這里住了四十多天,就暫時告辭出去,到人間去尋找糧食。等到他到了代州,準備好糧食再去時,卻迷失了道路,不知道那個地方在哪兒了。
賞析: 佚名唐開元〔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中,代州〔代州〕州名,轄境相當今山西代縣、繁峙、五臺、原平四縣地。
都督以五臺多客僧〔客僧〕外地來的和尚。,恐妖偽事起〔恐妖偽事起〕擔心(那些客僧)興妖作怪,蠱惑人心。
非有住持者,悉逐之〔非有住持者,悉逐之〕沒有住持僧(管理)的,全都趕走。住持者,管理寺院事務的和尚。
悉,全、都。
客僧懼逐,多權竄山谷〔權竄山谷〕暫且逃往山谷。
有法朗〔法朗〕僧名,外逃者之一。者,深入雁門山。
幽澗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赍(jī)〕攜帶。
干糧,欲住此山,遂尋洞入。數百步漸闊,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婦人,并衣〔衣(yì)〕穿。草葉,容色端麗〔端麗〕端莊美麗。
見僧懼愕〔見僧懼愕(è)〕看見法朗(過來)又怕又驚。
愕,驚訝。婦系秦時人,其時佛教尚未傳入中國,所以對法朗的和尚打扮感到吃驚。
問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我人也〕我是人呀。”
婦人笑云:“寧有人形骸如此〔寧有人形骸(hái)如此〕人的形體怎么是這個樣子。形骸,形體。
!”僧曰:“我事佛①〔事佛〕侍奉佛。,佛須擯落形骸,故爾〔佛須擯(bìn)落形骸故爾〕侍奉佛必須剃光頭發,所以是這個樣子。
擯落,棄絕,引申為剃光頭,改變原來的樣子。”
因問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顧笑曰:“語甚有理。”
復問宗旨如何,僧為講《金剛經》〔《金剛經》〕佛經之一。,稱善數四〔稱善數四〕一再說好。
僧因問此處是何世界。
婦人云:“我自〔自〕本是。秦人,隨蒙恬〔蒙恬(tián)〕秦名將。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曾派他率兵三十萬擊退匈奴的進攻,并修筑長城。筑長城,恬多使婦人,我等不勝其弊〔不勝其弊〕承受不了這種壓迫。
上文說“多使婦人”,但未說明做什么用,大概有難言之隱。弊,害。
逃竄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
此來亦不知年歲,不復至人間。”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澀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暫辭出人間求食。及至代州,備糧更去〔更去〕再次去尋找(那個地方)。
則迷不知其所矣。
8.秦時婦人文言文翻譯及賞析注釋
1 譯文:唐朝開元年間,代州都督因為五臺山客僧多,恐怕妖偽之事發生,就下令把沒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趕走。
客僧害怕被驅逐,大多暫時逃避到山谷中去。有個叫法朗的和尚,逃進雁門山深處。
雁門山深澗當中有個石洞,能容納人出進。法朗就多帶干糧,想要住在這座山里,于是他就尋找洞口進去了。
走了幾百步之后,那里漸漸空闊了。到了平地,踏過流水,渡過到另一岸,那里太陽、月亮都很明亮。
又走了二里,到一個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著草葉,但容顏端莊秀麗。她看見和尚,害怕而又驚訝,就問和尚說:"你是什么人?"和尚說:"我是人啊!"女人笑著說:"難道有這樣形骸的人嗎?"和尚說:"我奉事佛,佛必須貶降形骸,所以這樣。
"她又順便問:"佛是干什么的?"法朗就詳細地說給她聽。女人們互相看了看,笑著說:"他的話很有道理。
"又問:"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給她們講解《金剛經》。她們聽了再三再四稱贊叫好。
法朗就問她們:"這個地方是個什么樣的世界?"女人說:"我們本來是秦時人,隨著蒙恬修筑長城。蒙恬多使用婦女,我們忍受不了那樣的折磨,就逃避到這里。
當初吃草根,得以不死。來到這里也不知道年歲,也沒有再到人間。
"于是她們就把法朗留下,用草根養活他。草根澀,根本不能吃。
法朗在這里住了四十多天,就暫時告辭出去,到人間去尋找糧食。等到他到了代州,準備好糧食再去時,卻迷失了道路,不知道那個地方在哪兒了。
2 賞析:如桃花源中一般遠離戰亂、和平美好的生活,是每一個時代的理想,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事那么難以實現,宋朝編者清醒地在故事結尾告訴讀者,故事里美好的地方實際上是找不到的。通過秦時夫人對生活的認識,告訴人們一定要珍惜平常而美好的生活。
《太平廣記》是古代漢族文言小說的第一部總集。宋代人編的一部大書。
全書500卷,目錄10卷,取材于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傳說及道經﹑釋藏等為主的雜著,屬于類書。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鉉、趙鄰幾、王克貞、宋白、呂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編纂。
開始于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次年(978年)完成。因成書于宋太平興國年間,和《太平御覽》同時編纂,所以叫做《太平廣記》。
9.秦時婦人文言文答案 唐開元中
秦時婦人 【原文】 唐開元中,代州都督以五臺多客僧,恐妖偽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
客僧懼逐,多權竄山谷。有法朗者,深入雁門山。
幽澗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干糧,欲住此山,遂尋洞入。
數百步漸闊,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婦人,并衣草葉,容色端麗。
見僧懼愕,問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婦人笑云:“寧有人形骸如此?”僧曰:“我事佛。
佛須擯落形骸,故爾。”因問:“佛是何者?”僧具言之。
相顧笑曰:“語甚有理。”復問:“宗旨如何?”僧為講《金剛經》。
稱善數四。僧因問:“此處是何世界?”婦人云:“我自秦人,隨蒙恬筑長城。
恬多使婦人,我等不勝其弊,逃竄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
此來亦不知年歲,不復至人間。”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澀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暫辭,出人間求食。及至代州,備糧更去,則迷不知其所矣。
(選自《太平廣記》第一卷·卷六二·女仙七·秦時婦人,原出《廣異記》) 【譯文】 唐朝開元年間,代州都督因為五臺山客僧多,恐怕妖偽之事發生,就下令把沒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趕走。客僧害怕被驅逐,大多暫時逃避到山谷中去。
有個叫法朗的和尚,逃進雁門山深處。雁門山深澗當中有個石洞,能容納人出進。
法朗就多帶干糧,想要住在這座山里,于是他就尋找洞口進去了。走了幾百步之后,那里漸漸空闊了。
到了平地,踏過流水,渡過到另一岸,那里太陽、月亮都很明亮。又走了二里,到一個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著草葉,但容顏端莊秀麗。
她看見和尚,害怕而又驚訝,就問和尚說:“你是什么人?”和尚說:“我是人啊!”女人笑著說:“難道有這樣形骸的人嗎?”和尚說:“我奉事佛,佛必須貶降形骸,所以這樣。”她又順便問:“佛是干什么的?”法朗就詳細地說給她聽。
女人們互相看了看,笑著說:“他的話很有道理。”又問:“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給她們講解《金剛經》。
她們聽了再三再四稱贊叫好。法朗就問她們:“這個地方是個什么樣的世界?”女人說:“我們本來是秦時人,隨著蒙恬修筑長城。
蒙恬多使用婦女,我們忍受不了那樣的折磨,就逃避到這里。當初吃草根,得以不死。
來到這里也不知道年歲,也沒有再到人間。”于是她們就把法朗留下,用草根養活他。
草根澀,根本不能吃。法朗在這里住了四十多天,就暫時告辭出去,到人間去尋找糧食。
等到他到了代州,準備好糧食再去時,卻迷失了道路,不知道那個地方在哪兒了。題目:11、翻譯短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4分) (1)婦人笑云:“寧有人形骸如此?” (2)備糧更去,則迷不知其所矣。12、法朗和婦人逃進雁門山的原因各是什么?(4分) 法朗:婦人:13、這篇短文與《桃花源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試從內容和結構兩個方面回答。
(4分)14、試從文章的主題方面比較這篇短文與《桃花源記》的不同。(2分) 參考答案:11、(1)女人笑著說:“難道有這樣形骸的人嗎?” (2)準備好糧食再去時,卻迷失了道路,不知道那個地方在哪兒了。
12、法朗:因為沒有度牒(身份證明文件)怕被驅逐。婦人:她是秦朝人,為躲避修長城而逃入雁門山。
13、《秦時婦人》中法朗和《桃花源記》中的那個農人相似,《秦時婦人》中在雁門山洞的婦人與《桃花源記》中桃花源中生活的人相似,早年躲避進入一地后不問世事。都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
14、《桃花源記》的主題是,描繪了一個沒有剝削壓迫,人人和平的理想社會,這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渴望,同時也在結尾道出這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而并非真實。秦時夫人的主題是,描繪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動亂不堪,和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和平的希望。
另練習:(1)《秦時婦人》中,什么婦人會見僧懼愕,問云:“汝乃何人?” (2)《秦時婦人》中“法朗”與“婦人”逃入雁門山的原因是一樣的嗎?(3)《秦時婦人》中的哪些情節與《桃花源記》有相似之處?(4)為什么說《桃花源記》比《秦時婦人》在故事所表現的內涵上更深刻?參考答案:(1)因為那婦人是秦朝人,為了躲避修長城而逃如山的,而法郎是唐朝人,是個和尚,秦朝時期沒有和尚的,故既吃驚又害怕。(2)不同。
法朗:因為沒有度牒(身份證明文件)怕被驅逐。婦人:她是秦朝人,為躲避修長城而逃入雁門山。
(3)都寫到秦時人被逼無奈逃入深山過著隱居的世外生活。都寫到了避居異地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意外闖入者最后都迷失方向找不到那個所在了。(4)《秦時婦人》中法朗和《桃花源記》中的那個農人相似,《秦時婦人》中在雁門山洞的婦人與《桃花源記》中桃花源中生活的人相似,早年躲避進入一地后不問世事。
都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但是《桃花源記》的主題是,描繪了一個沒有剝削壓迫,人人和平的理想社會,這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渴望,同時也在結尾道出這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而并非真實。
秦時夫人的主題是,描繪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動亂不堪,和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和平的希望。《秦時婦人》則沒有表現出這些,只是記述了一件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