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東濟南大明湖傳說 越短越好
傳說很久以前,濟南北城曾是陸地,只是河溝叉子多些罷了。城北有個大明寺,寺住持是個貪淫好色之徒,在廟內設有陷井機關,坑騙糟蹋婦女,廟內常發生燒香婦女失蹤的事。因他有一身武藝,又勾結官府,人們不敢招惹他。
濟南東南山區有個姓程的人家,一個老媽媽帶著一兒一女生活。家境雖窮,但兒子程玉和忠厚老實,女兒程玉蓮模樣俊美心地善良,日子卻也過得和美。老媽媽忽得重病,臥床不起,一連三個多月。兄妹倆為求母病愈,到大明寺求神許愿。大明寺的和尚趁二人閉目祈禱之機,將玉蓮陷入地下密室,企圖糟踐她。玉蓮不怕和尚的威逼,大哭大鬧地抗拒和尚的欺凌。程玉和祈禱完畢,睜眼不見了妹妹,和尚卻佯說玉蓮已走,將玉和推出寺外。玉和回到家中,老媽媽聽說玉蓮丟失,又急又氣就咽了氣。玉和又跑到大明寺去找妹妹,和尚不讓進門,玉和就去衙門告狀。衙門的人聽說是告大明寺,不問青紅皂白,就把他推了出來,急得玉和在大明寺外哭喊著,漸漸昏了過去。
玉和、玉蓮兄妹二人的哭聲傳到天上玉皇大帝耳中,玉皇大帝問下界出了什么冤枉事,千里眼向下一看,回奏說:“濟南府,東南山女子程玉蓮,因母病重,隨哥哥程玉和到大明寺燒香許愿,被和尚陷進密室,哥哥昏倒在廟外,妹妹正被逼受糟踐,所以冤氣沖天。”玉皇大怒,立即命真武水神下界,把大明寺陷入水底,叫惡和尚葬身魚腹。真武大帝得令,就會同雷公、電母、雨師、風婆下了界。
大明寺的和尚在密室里,正在用盡辦法逼迫玉蓮,忽見電光一閃,一聲震耳欲聾的炸雷,把惡和尚劈死在地,這時天昏地暗,雨暴風狂,整個大明寺陷進了地底,大水從地下漫了過來,大半個北城變成了一個湖。
玉蓮被雷震昏,當她蘇醒時,身子已在北岸,見到哥哥也在身邊。她叫醒哥哥,兩人悲喜地訴說著經過,當她聽說媽媽為她丟失而著急死去時,痛苦極了。她癡呆呆地站了半天,縱身跳進湖水里,湖中長出了一朵白蓮花。這個湖就是現在的大明湖,而玉蓮則變成了大明湖里的白蓮花。
2.關于泉城濟南的故事
為什么叫濟南?原來古代有一條大河,發源于河南王屋山,從山東半島入海,名叫濟水。古時候濟水、黃河、淮河、長江并稱中國四大江河。后來,濟水上游發生變化,下游叫大清河,但仍稱為濟水。清咸豐五年(1855年)六月黃河在河南銅挖廂決口改道,喝水流入大清河奪河床入海,以后并稱為黃河。濟水的名稱也就沒有了。現濟南北郊的黃河,就是古代的大清河,用的就是濟水的舊河床。因為濟南這個地方在濟水之南,所以從漢朝起,這個地方就叫濟南。漢代的濟南國所在地叫平陵城,就在今天濟南市東郊龍山鎮東北,西漢時,濟南一度改為郡,后又復國。曹操曾任濟南相。
到晉朝,濟南郡的治所才由平陵城轉到歷城,就是現在的濟南舊城區。現在濟南市區從此正式成為郡所在地。經擴大整修為初具規模的中等城市。而原來的平陵城逐漸衰頹。
東晉時濟南郡隸屬青州。隋文帝時,濟南改為齊州,不僅又改回來,唐朝濟南屬于濟南道。宋朝把政區分為路,濟南屬東京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出任齊州知州,對城市建設有過較大貢獻。明朝初年在山東設省,省會就在濟南府歷城縣。而后濟南一直是省會城市。
“濟南自古以來,就是交通樞紐,北方重鎮,也是文化名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就發生在濟南南部,她哭的是齊長城,不是秦長城。大詩人杜甫、李白、蘇軾都來過濟南,而辛棄疾、李清照、蒲松齡則長期生活在這里。”
3.需要一個關于泉城濟南的故事
相傳這一年,乾隆皇帝再游大明湖。他登上鵲華橋,觀賞眼前如畫景色,忽然想起宮中珍藏的“鵲華秋色圖”,便立馬派人去取。畫圖取來后,他對畫觀景,看景品畫,興致大發,即興賦鵲華橋詩三首,其一曰:
大明豈是銀河畔,何事居然駕鵲橋。
秋月春風初較量,白榆應讓柳千條。
在這里,乾隆皇帝遐思聯想,由鵲華橋聯想到傳說中的銀河、鵲橋、牛郎織女相會的故事。眼前的美景是實實在在的,而神話中的天宮則是虛無縹緲的,最后發出了還是人間大明湖更美好的感嘆。事有湊巧,據說他吟了此詩不久,京師傳來邸報:皇后病故。乾隆皇帝悲傷之余大為懊惱,認為是自己寫了這首詩帶來的不吉,應了牛郎、織女相分離的事。從此之后,他再也不肯登鵲華橋了,怕觸景生情引起傷感。
目前,乾隆皇帝游過的鵲華橋已經不在。
4.大明湖傳說概括一下
濟南人都知道大明湖里有“四怪”——青蛙不鳴,蛇蹤難尋,久旱不落,久雨不漲。
“恒雨不漲”,則是因為大明湖的出水口眾多,當水漲時候,自然而然的就流了出去;
至于“久旱不涸”,則是因為大明湖的湖底為質地細密的火成巖,致使源源不斷流注湖中的泉水不能下泄。
大明湖蛇不見,蛙不鳴則有一個傳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每次路過濟南,而且都住在大明湖畔
的縣衙里。一到晚上,大明湖蛙聲一片,咕呱噪耳,鬧得他徹夜難眠了。于是傳來隨駕的劉庸,傳
旨:“蛇歸洞,蛙不鳴!”,皇帝出金口玉言,于是湖中蛙鳴戛然而止。
5.誰知道濟南的老故事
這個季節濟南的故事特別多,也許是一個老故事了,一個關于包二奶的話題,一個叫王靜的女孩。今天看了央視的片子,認識了這個叫王靜的女孩,一個清秀,淳樸,一看很麻利的山東姑娘。本人不好是非,也無意于糾纏與王父是否出閣的旋渦。在這個近似與殘酷的世界,是否包二奶似乎是很稀松平常的一個話題,我只想談談王靜,一個本該屬于我身邊這個普通世界的簡單女孩。
前幾天山大同學聚會,清華突然問了一個很讓我吃驚的問題:“你敢取王靜這樣的女孩嗎?”我澀笑了一下,為敢作答。同樣是你,會如何選擇呢?一個本來很普通的家庭糾紛,現在由于網絡和媒體的介入,一切都變的那么復雜起來。母親欲哭無淚,女兒矛盾重重,父親遠走他鄉。我覺得在這里面,幾個人都是很可憐的,王靜的初衷我覺得也并不是為了炒做什么,她只是覺得這樣可以挽回她的本已破碎的家庭,相信她考慮的并不多。父親呢,遠走他鄉,于哭無淚,我真的不知道他何以面對,相信他有男人的血性,可面對的是自己的女兒。無奈中,他只好走進法庭,也是為了還自己一個清白。
三個本屬于一個家庭的成員,現在各有個的思考,各有個的委屈,這不是一個現實的悲劇嗎?王靜妹妹,你不該承受的這么多,你的生活本應該很平靜的,像我們一樣。其實生活的悲劇很多,我們切不論你父親的對錯與否,作為女兒,你讓你的父親心涼如水。
現在他爸爸已經受不了他的行為了,終于向法院提交了訴訟請求,狀告女兒侵害其名譽。我覺得這事一件好事,說不定可以讓她看清楚她自己在做什么,以便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采用理智的態度、嚴謹的作風、合適的方法來對待身邊的事物。
最后我想說,是媒體害了她。包二奶鬧離婚的干部家庭多了,可是王靜偏偏被選為了典型,眾多正愁沒東西可炒的媒體立刻做為正義的化身出現在公眾面前,表示對王靜的聲援同時對其父表示譴責,并且還展開讀者大討論。可是大討論結束了,這事兒就過去了,王靜卻騎虎難下了。老外的記者殺死了“戴妃”,中國的記者難道也要…?
6.關于玉函山的故事 短的 急
濟南城南玉函山,松蔭遍遮,清幽絕塵,是濟南的一座名山。玉函山山名何來?來自一個傳奇的故事——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齊郡函山有鳥,足青,嘴赤黃,素翼,絳額,名‘王母使者’。昔漢武登此山,得玉函,長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為白鳥飛去。世傳山上有王母玉函,常令鳥守之。”
話說當年武帝,文韜武略,把一個漢朝天下治理得一派升平。然而世間之事總難全遂人愿,饒是天子也不能外。這不,眼下武帝正自發愁——蓋因近來,那傾城傾國之貌的妃子李夫人染疾不起,太醫奏報已是病入膏肓。漢王后宮美人無數,單單武帝與李夫人最是卿我,如今李夫人命系一旦,武帝怎能不憂。
武帝正自發愁,內侍來報,少翁求見。武帝聽了面露喜色,忙傳進見。或問,少翁者何人?各位不知,武帝雖貴為國尊,卻一向迷信,沉溺方術,少翁就是其最信任的一名方士。少翁進來,行禮畢,早已察言觀色,道:“請恕臣直言,臣觀陛下印堂蒙陰,似有不虞之難。”武帝道:“我正欲與卿說知。”遂把李夫人病重,命將不保一事告訴少翁。臨了,還問有何方法能夠破解。
少翁聽了,沉吟道:“此事非同小可,待臣做法上天庭打探些消息。”乃雙手合十,忸怩作態,似昏昏入睡,醒來道:“臣方才魄入天庭,遇太上老君。太君言,惟有泰山封禪或可解貴妃之厄。”
武帝聞聽大喜,道:“如今天下升平,朕早有泰山封禪之意。既然封禪可保愛妃無恙,當可速速成行。”
于是武帝頒詔天下,泰山封禪。
武帝泰山封禪,少不得一番儀式,不提。
卻說武帝封禪完畢,居山遠眺,心想離開數月也不知長安城李愛妃狀況如何,但愿此次封禪能使她早日康復。一旁少翁,察言觀色,已知其意,上前道:“陛下,此次封禪天神共知,必保我大漢江山永續萬年。只是李貴妃久病體弱,還請陛下棄轎乘馬下山,以感動天神保佑貴妃。無奈此舉苦了圣上龍體。”
武帝道:“為李妃無恙,朕辛苦一些有何!”乃乘馬下山。此刻驕陽當頂,不多時武帝已是渾身汗透。
話休冗長,有話簡說,武帝此舉,真的感動了一位神仙——西王母。
原來,那西天王母每年都要前來東土會見愛侶東平王。今番又駕祥云前來,卻窺武帝乘馬揮汗而行。王母心動,已知其意,不由感慨:“都道人間帝王無情,誰料武帝能有此舉,可謂感人。也罷,待我成全他吧……”
再說武帝正打馬前行,忽有一鳥,白翅青足,嘴赤帶黃,絳色額頂,在頭前盤旋。武帝驚道:“好怪的鳥!”就聽少翁喊道:“異禽現身,必有吉祥,請陛下跟行。”武帝一行乃追鳥而進。那神鳥也不疾飛,只落武帝等一箭之遠,約莫兩個時辰,飛到一座山前,竟顧自盤旋起來。
武帝勒韁停馬,問:“此乃何處?”有人奏道:“此處乃濟南郡屬地。”這時,少翁稟報:“陛下,臣方才想起,此鳥足青,素翼,絳額,嘴赤黃,乃西王母麾下神鳥,曰‘王母使者”。王母神鳥現身,定是王母要降吉祥與陛下。”
少翁語音方落,就聽有人高喊:“神鳥發光了!”眾人望去,只見神鳥翔落于山間,發出五彩光芒。眾人圍攏過去,卻見神鳥變成一個玲瓏剔透的玉函。函內所盛,則是顆雞卵大烏亮的藥丸。還是少翁有識,道:“恭喜陛下!此藥定是王母所賜長生不老丹也。”
武帝大喜過望,道:“得此仙丹,朕愛妃有救也!”遂面西揖拜,謝西王母之恩。又令起身下山,連夜趕回京城。
誰知這時,一陣馬聲嘶鳴,卻是宮使千里快騎來報:武帝愛妃李夫人已于前日仙逝了。
武帝聞聽,淚水頓下。良久,武帝棄玉函于路邊石上,黯然道:“愛妃已去,留長生丹復有何用?”遂凄凄切切吟起了那首《佳人曲》:“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這時,天昏地暗。在武帝凄惻的吟誦聲中,路邊的玉函,驀然化作一只白鳥,展翅飛去……
后來,這個傳奇故事在民間世代流傳開來,而故事中武帝得到玉函的那座位于濟南城南的山,也就被稱作玉函山了。
7.濟南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名人事跡
鞏俐簡介 生日:1965年12月31日 籍貫:山東 出生地點:沈陽 星座:摩羯座 身高:168cm 體重:56公斤 最喜愛的季節:秋 最喜歡的顏色:黑、白、紅 嗜好:烹飪、看名人傳記 最喜歡的電影作品:《唐伯虎點秋香》 最喜歡的歌曲:《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鞏俐1965年生人,山東濟南人。
1985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后留校任話劇研究所演員。大學二年級時,她被首次執導的張藝謀選中,在影片《紅高粱》中扮演女主角九兒。
鞏俐的表演雖略嫌稚嫩,但清新可人,顯示出良好的潛質。而隨著《紅高粱》的聲譽日隆,鞏俐也在海內外聲譽大震。
1988年在影片《代號“美洲豹”》中她飾演護士,獲第十二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1989至1990年間,鞏俐又主演了兩部張藝謀執導的兩部影片《菊豆》和《大紅燈籠高高掛》,都是舊時代深受家族壓抑的女性形象。
使鞏俐的表演邁向高峰的是1992年張藝謀執導的《秋菊打官司》,片中演員賦予角色的生活實感深深打動了觀眾,秋菊不僅使鞏俐榮膺“金雞”、“百花”雙料影后,而且在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女演員獎,這是大陸女演員首次榮獲國際大獎。 她與張藝謀合作的影片還有《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與其他導演合作過《霸王別姬》、《畫魂》和《風月》等。她還拍了不少香港娛樂片,像《古今大戰秦俑情》、《天龍八部》、《唐伯虎點秋香》、《西楚霸王等》。
李清照(1084~約1155) 中國宋代詞人。自號易安居士。
濟南章丘(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官至禮部員外郎,為當時齊、魯一帶知名學者。
母王氏,知書善文。夫趙明誠,為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金石考據家。
李清照早年生活優裕,工書能文,通曉音律。婚后與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整理,編寫了《金石錄》。
金兵入據中原,清照舉家南逃。后明誠病故,戰亂中書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獨一身,各地漂泊,境遇極其悲苦。
據傳清照曾改嫁,后世學者對此頗有爭議。其晚年生活情況缺乏資料記載,僅知她曾作《打馬圖經》及自序,還曾攜米芾墨跡訪米友仁求題跋。
清照的傳作風格及藝術特色: 李清照工詩,能文,更擅長詞。其創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變化呈現出前后期不同的特點。
李清照前期的詞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現了自然風光和別思離愁。如[如夢令]二首,活潑清新,語意雋秀 南渡后的詞也與前期風格迥異,變清麗明快為凄涼沉痛,抒發了傷時念舊、懷鄉悼亡的情感。
如[菩薩蠻]、[蝶戀花]以及慢詞[永遇樂]等,寄托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她在詞中充分地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
如[武陵春]、[聲聲慢]、[清平樂]等,將亡國之痛與個人孤苦凄慘的生活晚景融為一體,悲傷愁緒渲染極致,可以說這是時代的苦難與個人不幸命運的藝術概括。 代表作 《夏日絕句》:" 《聲聲慢》: "《醉花陰 漁家傲 一剪梅 千古名句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者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與蘇軾齊名,并稱蘇辛。
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杰,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
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
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
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
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為豪放派愛國詩人,與蘇軾并稱為"蘇辛".耿京聚兵山東,節制忠義軍馬,留掌書記。
紹興三十二年,令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寧宗朝累官至浙東安撫使,加龍圖閣待制,進樞密都承旨卒。
曾寓居江西上饒、鉛山達十余年。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
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勵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
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
后人遂以“蘇、辛”并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
8.山東歷史故事
山東民間傳說中的秦瓊 回馬泉 在濟南,還有一個關于秦瓊的古老傳說:話說當年秦瓊在歷城縣衙當捕快的時候,有一次手持雙锏騎著高頭大馬追趕賊人,在與賊人交戰中,秦瓊所騎的戰馬猛一回頭,由于蹄力過猛,馬蹄落處出現了泉眼,一泓清泉從地下汩汩冒出。
濟南人為了紀念他,就將這處泉池取名為“回馬泉”。也許是源于這一神奇的傳說,人們在2004年4月重新評定濟南新“七十二泉”時,將位于五龍潭東南20米處的回馬泉列為第37泉。
老濟南們說,現在泉底長滿了綠苔,而想當年秦瓊坐騎留下的蹄印之處,則呈現出淺黃色沙土,沙礫深處會溢出串串泉珠來呢。 大禹伏龍 傳說在大禹治水的時候,歷山腳下是一片汪洋。
水底有條惡龍作怪,禹將濟、濼二水疏通,洪水排盡,孽龍無處藏身,躍身向東竄去。大禹緊追不舍,惡龍鉆進城東山上的石洞,禹上前擒捉,那龍長嘯一聲,破山而出。
大禹追至山澗(即今日回龍洞,在漿水泉風景區),終于制服孽龍。那龍穿越時出現的洞,后人便稱為龍洞。
那座山也因此得名龍洞山,又叫禹登山。山下那條幽深的澗溝,被稱為“藏龍澗”。
寺沉成湖 古代,濟南有個大明國寺。寺內殿宇飛閣,雄峙亭立;經聲佛號,暮鼓晨鐘。
然而寺內和尚卻不守教規,經常奸淫良家女子。傳說有一姑娘,很有孝心,她母親有病,她便天天向大明國寺方向燒香祈禱。
一月之后,母親病愈。姑娘便去大明國寺還愿。
寺內和尚見她姿色甚美,便于夜晚把她搶入寺內。姑娘的哥哥聞知躍馬挺刀,追蹤而去,突然,一聲炸雷,天塌地陷,大明國寺沉入地下,此處成了湖泊,就是現在的大明湖。
哥哥救出妹妹,在湖邊種藕捕魚,侍養老母。那些和尚便成了湖里的蛤蟆,只會鼓肚皮,卻永遠叫不出聲來…… 井中鎖蛟 濟南城內有一舜泉和一口舜井。
舜泉在原南門里偏西舜廟里;舜井在原南門里向北“舜井街”路西墻下邊。據古老傳說,濟南發大水后,不知是哪位仙人(大禹或呂洞賓),把發水的蛟拿住,鎖到舜井里,并在井上豎了一根粗粗的鐵柱子,把粗如人手腕的鎖蛟的鐵鏈子從井中引上來鎖在鐵柱子上,讓蛟在井里好好“修身養性”。
蛟問:“我什么時候可以出去?”仙人回答:“到鐵樹開花的時候,你就可以出去了。”那就是說,井中被鎖的蛟將永遠不能重見天日。
井上的鐵柱子和鐵鏈子一直到民國時代還有。多少年來,大家去舜井里提水,井上的鐵柱子、鐵鏈子都已生銹,鐵鏈子照樣垂在井里,可是從來沒有人敢動。
趵突泉涌 很久以前,濟南城里有個名叫鮑全的青年樵夫,天天手不離斧砍柴,仍養活不了年邁的雙親。雙親突然得了重病,沒錢請醫生,鮑全只好眼看著父母相繼去世。
從此他向一和尚學醫,幾年中救活了許多老百姓。那時濟南沒有泉水,遇上旱年,連煎藥的水也沒有,鮑全每天早起去擔水,為那些買不起水的窮人煎藥。
一天,鮑全在擔水的路上救了一位老者,并拜這位長者為干爹。干爹看鮑全一天到晚為窮人治病,忙得連飯也沒空吃,就說:“泰山上有個黑龍潭,潭里的水,專治瘟疫,你要能挑一擔潭水回來,每個病人只要滴到鼻里一滴,就能消除百病。”
鮑全拿著干爹給的拐杖,歷盡艱辛,來到泰山黑龍潭,卻發現這里原來是龍宮,干爹是龍王的哥哥。鮑全挑了一件龍王的禮物白玉壺,里面的水永遠也喝不完。
鮑全回到泉城后,為很多病人治好了病,州官聽說后派人來搶奪,鮑全把壺埋在了院子里。公差在院中挖到了白玉壺,卻怎么也搬不動,他們一起用力,只聽“咕咚”一聲,突然從平地下“呼”地竄出一股大水,濺起的水花撒滿全城,水珠落在哪里,哪里便出現一眼泉水,從此濟南變成了有名的泉城。
人們為了紀念鮑全,把這泉叫寶泉,年深日久,人們根據泉水咕嘟咕嘟向外冒的樣子,又把它叫成“趵突泉”了。 馬刨泉涌 相傳北宋時候,鎮守濟南的知府劉豫手下有員大將,姓關名勝,人稱“大刀關勝”。
金人入侵時,劉豫降金,關勝拒降死戰,兵士們口渴難耐,無力交戰。正危急時,關勝的戰馬用蹄刨地,泉水涌出,兵士們飲足,又殺入亂陣。
另有傳說,關勝與金兵激戰于濟南西南門,不幸戰死,戰馬見此,仰天長嘯,用前蹄刨出一泓清泉。故得名“刨泉”,泉址現在趵突泉李清照紀念堂東側。
金牛化山 古時候,濟南華山腳下有個給財主放牛的苦孩子。財主心黑,每天只給孩子帶一個餅子去放牛。
這天,苦孩子正想吃飯,一個衣衫襤褸的老者向他要餅子吃。孩子見老人可憐,就把餅子全給了老人,自己卻忍饑挨餓。
老人要報答小孩,便把他領進一座山洞中,只見一頭金牛拉著金磨在軋金豆子,老人捧了一把金豆子給孩子。這事被財主知道后,便拿著袋子去山洞裝金豆,還想把金牛和金磨弄回家。
不料,金牛怒吼一聲跑出山洞,洞口坍塌,財主葬身洞中。那牛跑至濼水邊飲水,雞叫了,金牛化成山,人稱金牛山。
華山腳下有個山洞,那就是傳說中的金牛洞。 二郎擔山 傳說很早以前,濟南北郊原是一馬平川。
二郎神趕太陽,挑著兩座山走到這里,放下擔子歇腳小憩。不料兩座山竟生了根,再也挑不起來。
就連他從鞋里倒出來的兩堆土,也變成了后來的粟山和馬鞍山。二郎神挑來的兩座山天天增長,驚動了太上老。
9.濟南的歷史簡介
歷史概況 濟南是**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
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據考古發掘資料,遠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距今4000~4500年前以磨光黑陶為特征的“龍山文化”,系因1928年首次發現于濟南東郊龍山鎮而被命名。夏代,龍山鎮城子崖一帶建有較大規模的城市。
商周時代,濟南為古譚國(東方方國,都城在今城子崖、平陵城一帶)地。春秋戰國時代,濟南屬齊國,稱“濼”“鞍”“歷下”等邑,為齊國西南邊陲重鎮。
秦代,地屬濟北郡(郡治博陽,即今泰安)。西漢始置濟南郡,郡治東平陵(今濟南市章丘平陵城)。
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設濟南國,首府東平陵。前154年,廢濟南國,復置濟南郡。
漢武帝時,濟南郡轄東平陵、歷城等14縣,屬青州刺史部。東漢建武十七年(41年),濟南郡復稱濟南國,轄14縣,后改轄10縣。
魏晉南北朝時期,朝代屢屢更替,濟南先后為魏、西晉、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南燕、東晉、劉宋、北魏、東魏、北齊、北周轄境,置郡置國,變化頻繁。其間,濟南郡治于西晉永嘉末年(313年前)從平陵(即東平陵)遷至歷城。
從此,今濟南市區成為歷代郡國、州府的行政中心。劉宋元嘉九年(432年)在濟南郡僑置冀州,濟南為州、郡兩級治所。
北魏皇興三年(469年),改僑冀州為齊州,轄濟南郡、東魏郡、太原郡等6郡35縣。隋開皇三年(583年)撤郡并縣,齊州仍治濟南,轄歷城等10縣。
大業三年(607年)齊州改稱齊郡。唐朝建立后,復稱齊州,轄歷城、章丘、長清等6縣。
唐中葉天寶年間,齊州曾一度改稱臨淄郡、濟南郡。五代時期,仍稱齊州,先后為梁、唐、晉、漢、周的轄境。
北宋,齊州先后屬京東路和京東東路。政和六年(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轄歷城、章丘、長清等5縣。
建炎二年(1128年)后,被金朝所據,仍為濟南府,轄7縣,屬山東東路。其間,曾一度為原濟南知府劉豫建立的偽齊轄境。
元初,改為濟南路,直隸于中央中書省。至元二年(1265年),轄棣州、濱州2州及歷城、章丘、濟陽、商河等11縣。
金元時期,濟南先后為金山東東西路提刑司、元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治所,是山東地區的監察中心。明初,復稱濟南府,轄泰安、德州、武定、濱州4州及歷城、章丘、長清、濟陽、商河等26縣。
洪武九年(1376年),山東最高行政機關“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遷至濟南,濟南成為山東省會,全省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全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清初,沿明朝建置。
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年(1734年)調整區劃,濟南府改轄德州和歷城、章丘、長清、濟陽等1州15縣。民國初年,撤銷濟南府,置岱北道,轄27縣。
1914年岱北道改稱濟南道,轄縣未變。1925年改轄歷城、章丘、長清、濟陽等10縣。
1929年7月,析歷城縣城廂及其四郊,正式設立濟南市。時濟南市面積175平方公里,人口40余萬。
1948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解放濟南,設立濟南特別市。1949年5月復稱濟南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經歷了漫長的原始、奴隸、封建社會的濟南,開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1958年,歷城縣劃歸濟南市。
其后,章丘、長清縣于1978年,平陰縣于1985年,濟陽、商河縣于1990年陸續劃歸濟南市管轄。1994年2月,濟南市被正式確定為副省級城市。
2016年12月,章丘撤市設區。濟南市現轄7區3縣。
濟南歷史悠長,人才輩出。屬今濟南市籍的歷史名人主要有:中國傳統醫學的杰出代表、戰國時代神醫“扁鵲”(本名秦越人),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創始人、戰國思想家鄒衍,口授今文《尚書》28篇于世的漢代學者伏生,請纓出使南越、為祖國統一事業做出貢獻的漢代外交家終軍,隋末農民大起義的起義軍領袖杜伏威、輔公祏;唐朝開國功臣、一代名相房玄齡和名將秦瓊,中國古代三大求法高僧之一唐人義凈(俗名張文明),宋代中華詞壇“婉約派”代表李清照、“豪放派”代表辛棄疾,金元散曲家張養浩、杜仁杰,宋、遼、金三部正史的總裁官張起巖,明代文壇前“七子”之一邊貢、后“七子”之一李攀龍;明《寶劍記》等劇的作者、戲曲家李開先,明萬歷年間文學為一時之冠的內閣大學士于慎行,清經學家張爾岐,清《四庫全書》主要編纂人、藏書家周永年,古文獻學家、清《玉函山房輯佚書》的纂輯人馬國翰,近代民族實業家、“祥”字號商業的代表人物孟洛川等。
擴展資料:一、文學 濟南歷史上涌現了很多文人墨客,最著名的就是所謂的“濟南二安”:李清照(號易安)和辛棄疾(字幼安),李清照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詞作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創造了“易安體”,同時也被稱為“婉約派”之宗。辛棄疾被認為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多表現其愛國熱情,被譽為“詞中之龍”。
元代的張養浩,散曲造詣極高,元曲在他的時期達到頂峰。歷代許多墨客騷人也曾造訪濟南,其中包括唐朝的李白、杜甫,宋代的曾鞏、蘇軾,金元時期的元好問,明代的李攀龍、王象春,清代的王士禎、蒲松齡,民國的老舍等。
杜甫曾詩曰:“東藩駐皂蓋,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濟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