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27年當時中國的情況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
1927年4月12日 **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7年7月15日 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1927年7月 國民革命失敗
1927年4月 **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義
1927年8月7日 八七會議
1927年8月 湘贛邊秋收起義
1927年8月 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
1927年底 廣州起義
2.1927年的中國
東方會議是1927年日本田中內閣為制定侵略中國的總方針而召開的重要會議。
1927年4月,日本田中義一組閣。田中義一是一個惡跡昭彰的大陸擴張主義者,他一貫主張“經營大陸”,認為“大陸擴展乃日本民族生存的首要條件”,“利用中國資源是日本富強的唯一方法”。
田中內閣上臺后更是加速了侵華步伐。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內閣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會議的中心議題是所謂“滿蒙政策”。田中在7月7日的會議上,以“訓示”的形式提出了明確的侵華方針《對華政策綱領》。《綱領》確定了把“滿蒙”同“中國本土”分離開來的方針,在公開發表的“綱領”中,一開頭就公然將中國領土區分為“中國本土和滿蒙”,妄圖把中國東北分割出去,變為日本的殖民地。他宣稱:“關于滿蒙尤其是東三省”,是一個“在國防上及國民生存上有重大利害關系”的特殊地區,有“特殊的考慮”的“責任”。
在日本侵華史上,東方會議是一次決定“國策”的重要會議。《對華政策綱領》勾畫出田中內閣企圖攫取“滿蒙”和武力侵華的“積極政策”的基本輪廓,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決定攫取整個東北,加快實現大陸政策。“滿蒙特殊論”則成為后來日本侵略中國和亞洲的理論根據。東方會議預示著一系列重大的武力侵華行動即將展開。
7月25日,田中義一又向日本天皇呈奏一份題為《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的秘密文件,這就是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奏折極其露骨提出了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總戰略: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支那完全被我國征服,其它為小亞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民族,必畏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東亞為日本之東亞,永不敢向我侵犯,此乃明治大帝之遺策,是亦我帝國存亡上必要之事也。” “此所謂滿蒙者,依歷史非支那之領土,亦非支那特殊區域”。奏折還明確提出了侵略步驟:“寓明治大帝之遺策,第一期征服臺灣,第二期征服朝鮮,既已實現,惟第三期滅亡滿蒙,以及征服支那領土,使異服之南洋及亞細亞全帶,無不畏我仰我鼻息之云云大業。尚未實現,此皆臣等之罪也。” 田中義一還主張對中國東北和內蒙采取“鐵血主義”——武力征服的手段。
3.1927年1937年1946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特征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以穩定財政、增加收入和鞏固統治。
①為了防止白銀外流,國民政府于1935年實行“幣制改革”。
②國民政府為鞏固統治,提出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鼓勵發展工商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
1937年
① 抗戰時期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② 抗戰勝利后民族工業凋謝萎縮 1946年
①民族工業的萎縮原因,美國的經濟掠奪。
② 長期戰爭的影響,國統區經濟處于崩潰的邊緣,民族工業的發展陷于絕境。
4.1927年的中國
比較辛亥革命失敗與1927年大革命失敗的內外因素的異同,談談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 (1)相同點:①客觀上都是由于中外反動勢力相勾結鎮壓和破壞革命,帝國主義支持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支持**發動反革命政變。
②主觀上都是革命領導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造成的。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不敢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不愿同帝國主義完全決裂,不敢發動群眾摧毀封建勢力,對袁世凱妥協退讓。
1927年大革命中,以陳獨秀為首的一部分人,堅持**錯誤,放棄了革命領導權,對**反動派妥協退讓,并壓制工農運動。 (2)不同點:①背景不同:辛亥革命發生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27年大革命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②領導階級不同:辛亥革命是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1927年大革命是在國共兩黨統一戰線的領導下進行的。③革命成果不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1927年大革命基本上摧毀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④群眾基礎不同:辛亥革命只靠革命黨人的力量;1927年大革命中,工農運動蓬勃發展,北伐戰爭勝利進軍,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 (3)啟示:兩次革命的失敗可以看出,要想革命成功,必須掌握革命的領導權,建立人民武裝力量與反動勢力斗爭,妥協退讓只會斷送革命。
4.大革命時期的兩種革命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三民主義大革命時期中國同時存在馬克思主義和三民主義兩大革命指導思想,這一局面是由當時中國的國情和國共兩黨的歷史使命決定的:①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使中國民主革命肩負著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為革命的主要動力。②民族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孫中山實現了舊三民主義到新三民主義的偉大轉變,繼續肩負民主革命的領導重任。
③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臺,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共成立,為中國人民選擇了一條新的革命道路。
④由于國內反動勢力的強大,再加上共產國際的支持,國共兩黨合作,共同領導中國革命。雖然,兩個主義并存,但三民主義此時占主導地位,其原因有:①新三民主義不僅代表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也代表工人、農民的利益,與中共民主革命綱領的若干原則基本一致,成為各階層人民共同奮斗的目標和旗幟。
②中共處于幼年時期,無產階級力量相對較小。③國民黨的力量和影響比**大。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1927年中國的情況簡短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