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幾篇短的人物傳記文言文
1、《王溫舒傳》
【出自】東漢史學家班固·《漢書·王溫舒傳》
【部分章節】王溫舒,陽陵人也。少時椎埋①為奸。為吏,以治獄至廷尉史。督盜賊,殺傷甚多。稍遷至廣平都尉。擇郡中豪敢任吏十余人,以為爪牙,皆把其陰重罪,而縱使督盜賊,快其意所欲得。
【章節翻譯】王溫舒是陽陵人。年輕時做盜墓等壞事。后來當了小官,因善于處理案件升為廷尉史。他督捕盜賊,殺傷的人很多,逐漸升為廣平都尉。他選擇郡中豪放勇敢的十余人做得力幫手,掌握他們每個人的隱秘的重大罪行,而放手讓他們去督捕盜賊,滿足他們的欲求。
2、《錢勰傳》
【出自】元末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宋史·錢勰傳》
【部分章節】錢勰,字穆父。生五歲,日誦千言。以蔭知尉氏縣,授流內拴主簿。判銓陳襄嘗登進班簿,神宗稱之。襄曰:“此非臣所能,主簿錢勰為之耳。”明日召對,將任以清要官。王安石使弟安禮來見,許用為御史。勰謝曰:“家貧母老,不能為萬里行。”定官制,勰方居喪。
【章節翻譯】錢想,字穆父。五歲時,每天背誦一千字。因恩蔭擔任尉氏縣知縣,授任流內聳主簿。判聳陳裹曾經登記進用次第的簿冊,神宗稱贊陳襄。陳襄說:“這不是我所能做的,是主簿錢想做的。”第二天召入我遇應對,將要委任錢想清貴重要的官職。王安石讓他的弟弟王安禮來見錢鰓,答應任用錢想做御史。錢部辭謝說:“家里貧窮,母親年老,不能遠行萬里。”
3、《辛棄疾傳》
【出自】元末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宋史·辛棄疾傳》
【部分章節】辛棄疾,字幼安,齊之歷城人。少師蔡伯堅,與黨懷英同學,號“辛黨”。始筮仕,決以蓍,懷英遇《坎》,因留事金,棄疾得《離》,遂決意南歸。
【章節翻譯】辛棄疾,字幼安,山東歷城人。年輕時以蔡伯堅為師,與黨懷英同學,并稱辛、黨。當初(辛、黨)占卜仕途,將蓍草折斷(占卜),懷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為金主做事,而辛棄疾得到離卦,就下決心南歸大宋。
4、《蘇洵傳》
【出自】元末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宋史·蘇洵傳》
【部分章節】蘇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歲余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悉焚常所為文,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
【章節翻譯】蘇洵字明允,宋眉州眉山人。他二十七歲的時候開始發憤學習,但在參加進士及特殊才學的考測中,都沒有如愿以償,于是蘇洵將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燒,關門閉戶苦讀詩書,終于精通六經及百家之說,達到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境地。
5、《姜才傳》
【出自】元末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宋史·姜才傳》
【部分章節】姜才,濠州人。貌短悍。少被掠入河朔,稍長亡歸,隸淮南兵中,以善戰名,然以來歸人不得大官,為通州副都統。時淮多健將,然驍雄無逾才。才知兵,善騎射,撫士卒有恩。至臨陣,軍律凜凜。
【章節翻譯】 姜才,濠州(安徽鳳陽)人,身材矮小強悍,年少之時曾被擄往河北,年齡稍大就逃回,來到淮南從軍,以作戰勇敢聞名。但因從北方敵占區回來的人不得做高級的官吏,所以姜才只做到了通州副都統(守備副司令)。當時的淮南有很多能征慣戰的將領,但驍勇善戰沒有一個能超過姜才的。姜才深諳兵法,精通騎射,愛兵如子,但臨陣時軍威嚴整,軍紀嚴明。
2.短篇人物傳記的范文
屈原-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
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
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后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
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后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
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此外,《卜居》、《漁父》等篇是否為屈原所作,學術界尚有爭議。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
《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
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
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祖國的決心。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
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杰出代表。
作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并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
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
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于農歷五月五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于人們對屈原的紀念。
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3.求一篇短小中國古代歷史人物傳記文章
子罕,公儀休,劉寵,楊震,海瑞
“以不貪為寶”的子罕
宋國有人得了塊玉,拿去獻給當權的大官子罕。子罕不受。獻玉的人說:“給做玉器的師傅看過,說是件寶物,才敢貢獻的。”子罕道:“你的寶物是這塊玉,我的寶物是‘不貪’;我若是收下你這塊玉,你和我的寶物豈不都喪失了嗎?還不如各人留著各自的寶物好啊!”
那人聽后跪下磕頭,說:“我是個小小老百姓,藏著這么貴重的寶物,實在不安全,獻給您也是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于是在本城找個地方讓其住下,介紹加工買賣玉石的商行幫他把玉琢磨好,賣了個好價錢,然后讓他帶著錢回家做老板去了。
公儀休嗜魚
.
公儀休很喜歡吃魚,當了魯國的相國后,全國各地很多人送魚給他,他都一一婉言謝絕了。他的學生勸他說:“先生,這么喜歡吃魚,別人把魚送上門來,為何又不要了呢?”
他回答說:“正因為我愛吃魚,才不能隨便收下別人所送的魚。如果我經常收受別人送的魚,就會背上徇私受賄之罪,說不定哪一天會免去我相國的職務,到那時,我這個喜歡吃魚的人就不能常常有魚吃了。現在我廉潔奉公,不接受別人的賄賂,魯君就不會隨隨便便地免掉我相國的職務,只要不免掉我的職務,就常常有魚吃了。”這真是懂得他人利益和自已利益關系的人啊!
劉寵
劉寵,字祖榮,東漢牟平人。是齊悼惠王劉肥之孫,牟平侯劉渫的后代。青年時期,劉寵因“明經”被舉薦為孝廉,出任濟南郡東平陵縣令,政績有聲。后升任豫章、會稽太守,簡除煩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為,政績卓著。后升職入京,山陰縣(會稽郡首縣,今浙江紹興)有五六位須眉皓白的老人,特意從鄉下遠來給他送行,每人帶百文錢贈他。劉寵不肯接受,只從許多錢中挑選一個最大的收下,以作紀念,后人便稱他為“一錢太守”。清代監察御史楊維喬在詩中寫道:“居官莫道一錢輕,盡是蒼生血作成。向使特來拋海底,莒波贏得有清名。”
無私無畏的楊震
提起東漢人楊震,不少人感到陌生,有些人只是對他的卻金“四知”熟悉。這個史料,在反腐敗的文章里是經常被引用的。
還是從這個史料入手,來認識楊震吧。楊震在出仕東萊太守期間,因公務途徑昌邑。縣令王密本是荊州的茂才,曾得到楊震的推薦。這天已夜里,王密謁見楊震時,從懷里取出金10斤相贈。楊震毅然拒絕,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還是推卻不受,嚴肅地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見他如此廉正摯誠,只好羞愧地出門而去。
海瑞
一代清官——海瑞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回族政治家。海南瓊山(今海口)人,字汝賢,自號剛峰。他自幼攻讀詩書經傳,博學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并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云南司主事,上書批評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獄。世宗死后獲釋。隆慶三年(1569年)調升右僉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懲治貪官,打擊豪強,疏竣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后被排濟,革職閑居16年。萬歷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僉都御史,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兩年后病死于南京。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剛直不阿,深得民眾的尊敬與愛戴。據說聽到他去世的噩耗時,當地的百姓如失親人,悲痛萬分。當他的靈柩從南京水路運回故鄉時,長江兩岸站滿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遺像,供在家里。關于他的傳說故事,民間更廣為流傳。后經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編成了著名的長篇公案小說《海公大紅袍》和《海公小紅袍》,或編成戲劇《海瑞》、《海瑞罷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樣,是中國歷史上清官的典范、正義的象征。
4.歷史人物傳記10篇
漢高祖劉邦,小的時候讓人看不起。
兒時就已經很奸詐了,長大后更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一代帝王。他的出生已經充滿了神話色彩了。
他是一個十分含蓄的人,初次見秦始皇游街時說:“大丈夫應該如此!”說得很含蓄,去也表達了他的野心。他是一個重才的人,他的手下有很多名將。
他是一個很有智謀的人。劉邦知人善用,虛懷若谷,他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知道自己有的地方不如子房、蕭何、韓信。
他同樣是個沒有孝心的兒子,功成名就后,他竟然在群臣面前戲弄他的父親。真是粗俗鄙陋啊!這一點有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應一代帝王所有啊!劉邦的《大風歌》是他描繪一身戎馬生涯后勝利者的喜悅的夕陽反照,以及與民同樂的情景。
人情味十足啊!悲涼之意隱含其中。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
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紇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魯東,由是孔子疑其父墓處,母諱之也。
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母死,乃殯五父之衢,蓋其慎也。
郰人挽父之母誨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要绖,季氏饗士,孔子與往。
陽虎絀曰:「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孔子由是退。
孔子年十七,魯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誡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滅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
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茲益恭,故鼎銘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敢余侮。饘於是,粥於是,以糊余口。
』其恭如是。吾聞圣人之后,雖不當世,必有達者。
今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歟?吾即沒,若必師之。」及厘子卒,懿子與魯人南宮敬叔往學禮焉。
是歲,季武子卒,平子代立。孟嘗君名文,姓田氏。
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嬰。田嬰者,齊威王少子而齊宣王庶弟也。
田嬰自威王時任職用事,與成侯鄒忌及田忌將而救韓伐魏。成侯與田忌爭寵,成侯賣田忌。
田忌懼,襲齊之邊邑,不勝,亡走。會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賣田忌,乃復召田忌以為將。
宣王二年,田忌與孫臏、田嬰俱伐魏,敗之馬陵,虜魏太子申而殺魏將龐涓。宣王七年,田嬰使于韓、魏,韓、魏服于齊。
嬰與韓昭侯、魏惠王會齊宣王東阿南,盟而去。明年,復與梁惠王會甄。
是歲,梁惠王卒。宣王九年,田嬰相齊。
齊宣王與魏襄王會徐州而相王也。楚威王聞之,怒田嬰。
明年,楚伐敗齊師于徐州,而使人逐田嬰。田嬰使張丑說楚威王,威王乃止。
田嬰相齊十一年,宣王卒,愍王即位。□位三年,而封田嬰于薛。
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
其父司馬談是漢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編寫史料,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的官職)。司馬遷早年游蹤遍及南北,到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
《史記·太史公自序》有這樣的記載:“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彭城,過梁、楚以歸。”林沖外號豹子頭,東京(現河南開封)人。
生性耿直,愛交好漢。武藝高強,慣使丈八蛇矛。
林沖是《水滸傳》中的重要人物,他從一個安分守己的八十萬禁軍教頭變成了“強盜”,從溫暖的小康之家走上梁山聚義廳,林沖走過了一條艱苦險惡的人生道路。林沖生活在北宋末年,這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朝代,國土面積偏小,四周有強敵侵擾,國內社會動蕩,烽火四起,民不聊生。
面對國家的危難,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有志之士想通過變法來改善國家的困境,由于政治腐敗,奸臣當道,變法慘遭失敗。林沖出身槍棒師家庭,他屬于統治階級的一員,原先是八十萬禁軍教頭,過著安分守己的小康生活。
然而,一個偶然的變故改變了他的人生命運。林沖的妻子被高俅義子高衙內看中,林沖因為身份低微不敢得罪高氏父子。
但高俅父子泯滅人性,為達到霸人妻室的目的,不惜一切手段,甚至要人性命。史進水滸一百零八人,從小喜歡舞槍弄棒的他,積累了一身的傲氣。
他誠懇、講義氣、重感情,命運迫使他不得不放下自尊,落草為寇,過早的品嘗人世炎涼。也許是年少無知,做事缺乏心機,經常受人蒙蔽。
但他有著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正義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一直延續著他的英雄事跡。但最終“血染殺場”,史進的死是社會的悲劇,也是歷史的悲劇。
史進從拜師到落草當了少華山大當家,后又逼上梁山。就是這種“義氣”迫使他放下自尊,和他一起的所謂的“生死”兄弟落草為寇。
后面的事跡就是靠他的“義氣”,和勇敢的俠義精神,在不斷的發展延續。天魁星呼保義宋江宋江,人喚“及時雨”。
早先為山東鄆城縣押司,整日舞文弄墨,書寫文書,是一刀筆小吏。晁蓋等七個好漢智取生辰綱事發,被官府緝拿,幸得宋江事先告知。
晁蓋派劉唐送金子和書信給宋江,宋江的老婆閻婆惜發現宋江私通梁山,趁機要脅,宋江怒殺閻婆惜,逃往滄州。被迫上梁山。
后宋江做了梁山泊首領。受招安后,被宋徽宗封為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簡短版的人物傳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