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聯的由來,簡短些
對聯一開始叫春聯,它的前身叫做“桃符”。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后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時,他心情很好,便讓身邊的翰林學士辛寅遜在桃木板上寫兩句吉慶話,想掛在自己臥房的門口。
當辛寅遜寫完后,孟昶看了不中意,于是提起筆來,親自寫了十個字:“新年納余慶, 佳節號長春。” 字雖不多,但這兩句話非常吉利。
“余慶”就是余福。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氣。
第二句是美好的節日叫做春節,意味著溫暖的春天永駐人間。這十個字不僅對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節”四個字巧妙地嵌在了里邊。
所以當孟昶寫完,身邊的大臣們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興。 從這以后,桃符就逐漸演變成對聯,后來桃木又被紅紙所代替。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
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據歷史記載,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于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后,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由于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
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 ,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2.對聯的由來 簡短些
對聯又稱 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于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于 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 對仗工整, 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 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
對聯相傳起于五代后蜀主 孟昶(chǎng),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春節時掛的對聯叫 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 挽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征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 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 押韻)。
駢文與律詩是對聯的兩大直接源頭。對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因而對聯所用句式,除了律詩句式、駢文句式外,還有古體詩句式、散文句式、仿詞曲句式。不同句式適用格律不同、寬嚴不同。其中律詩句式平仄要求最嚴,古體詩句式則除了對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2]
春聯源遠流長,相傳起于 五代 后蜀主 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 蜀梼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3] 此說的根據是清代楹聯學家梁章鉅《楹聯叢話》引《蜀梼杌》,但據《楹聯概說》考證, 梁章鉅在引用時將“以其詞工”改為“以其詞非工”,《蜀梼杌》原文認為該聯是 辛寅遜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還有將作者歸為孟昶兒子的。因而這副春聯作者到底是誰,仍是個懸案。
參見
3.對聯的來歷(簡潔明了)
南朝《荊夢歲時記》記載,每逢歲時,人們便掛桃符來驅鬼避邪、迎喜接福。這是對聯的萌芽。
五代時,桃符上的神像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聯語。《茅亭客話》記載:蜀后主孟昶曾寫了一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的對子,是我國最早的對聯。
宋代受詩詞的影響,對聯在對仗方面前進了一大步。大詩人陸游就曾為自己的書房題聯:“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話流年”。
明代對聯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簪去樓雜記》記載:朱元璋建都京城之后,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門第,須加春聯一副”,他本人也帶頭寫了一副對聯送與徐達----“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4.春聯的來歷,簡短點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5.對聯起源于什么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聯相傳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聯相傳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 對聯又稱楹聯、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于桃符。
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征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聯才需要押韻)。
對聯大致可分詩對聯,以及散文對聯,嚴格、分大小詞類相對。傳統對聯的形式相通、內容相連、聲調協調、對仗嚴謹。
隨著唐朝詩歌興起,散文對聯被排斥在外。散文對聯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過分強調詞性相當,又不失對仗。
對聯源遠流長,相傳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梼杌》)。
這要算我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6.對聯起源于什么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 對聯又稱楹聯、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于桃符。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征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聯才需要押韻)。對聯大致可分詩對聯,以及散文對聯,嚴格、分大小詞類相對。傳統對聯的形式相通、內容相連、聲調協調、對仗嚴謹。 隨著唐朝詩歌興起,散文對聯被排斥在外。散文對聯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過分強調詞性相當,又不失對仗。 對聯源遠流長,相傳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梼杌》)。這要算我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7.貼對聯的由來短一點20字
對聯的來歷: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于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于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抄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襲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聯源于中國文字語音的對稱性,出現應該在周朝以前,造紙術和書法的發展,使對聯成為獨立文體。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既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又是一種優秀的文2113化遺產。對聯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對句”的基礎5261上發展起來的,中國最早的春聯出現在一千多年前。
具史料記載,后蜀廣政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節前夕,后蜀主4102孟昶因平日善習聯語,故趁新年來到之際,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題寫對句,以試才華。
群臣們各自寫好一幅,耐心等待審查。孟昶一一看過,均不滿意。于是他就親自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1653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用文字記載下來的一幅最早的春聯。
8.誰有關于中國對聯的來源介紹(最簡短)
作為中國獨特的語言藝術和書法藝術的結合體。不僅在中國燦爛的文化藝術寶庫里占據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學殿堂里也放射著奇異的光彩。
最早出現的對聯該是春聯,而春聯又是由“桃符”演化而來的。桃符產生于秦代前后。當時的桃符,是在深紅色的桃木板上,書寫“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或者畫上他們的圖像,意在鎮邪驅鬼、祈福納祥。
隨著南北朝駢文的出現和唐詩的發展,“桃符”的內容也在更新,產生了兩句對偶的“桃符詩句”,便是最早的春聯雛形。 “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兩句桃符詩,是楹聯界大多數人認定的最早的春聯。
春節時門戶懸掛“挑符”的習俗繼續沿襲到了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詩里便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新桃”便是新題的“桃符詩句”。宋元時期,宮庭、宦門以及寺廟、佛門又出現了鐫刻于木柱上的對聯,后人稱為“楹聯”。據有關資料,最早的壽聯、挽聯、題贈聯,也在當時產生了。
明朝開國初年,號稱“對聯天子”的朱元璋在年三十那天傳了一道圣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一夜之間,由宮庭豪門到普通百姓家都有了春聯。自些春節貼春聯成了習俗。在對聯的發展史上,朱元璋這位封建皇帝功不可沒。
到了清代的乾康盛世,對聯藝術更是達到了爐火純青、日臻完美的程度,不僅內容涉及面廣,口對筆題,俯拾皆是,而且是名流云集,高手不窮。
時至今日,對聯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仍然煥發著藝術的青春,受到人們的喜愛。對聯之所以歷千年而不衰,主要原因是它既有廣泛的實用價值,又有雅俗共賞的藝術性。可以斷言,只要漢字存在,對仗工穩、格律諧暢的對聯就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