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傣族的風俗習慣資料要短一點
傣族家庭與婚姻在歷史上的鮮明特點是等級內婚。
土司之間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盛行一夫多妻。廣大農民實行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員為父母與未婚子女。
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動相當自由,可以自由戀愛。流行招贅上門的習俗。
傣族舉行婚禮時,都要有隆重的“拴線”儀式,由老人用潔白的棉線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把兩人的靈魂拴在一起,并祝福新婚夫婦相敬如賓,白頭偕老。通行土葬,但具有明顯的階級差別,貴族與貧民的葬地是嚴格分開的。
傣族服裝,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
男孩到11歲左右,即請人文身。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
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飯又稱竹筒飯,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鐘后,用火烘烤而成的。
傣族也食昆蟲。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
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肴。
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里巖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后撕成薄片曬干,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傣族有食花習俗。
經常采食的野花有攀枝花、棠梨花、白杜鵑、黃飯花、甜菜花、芭蕉花、苦涼菜花、刺桐花、金雀花、雞蛋花、苦刺花、彎根花、盤藤花和一種傣語稱為“莫謝”的花等,大約30多種。生、鮮、酸、辣、野是傣家菜的特點。
酒為傣族人民所嗜愛,一般都是自家釀制,度數不高,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
干欄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點。傣家竹樓室內用籬笆將房屋分成兩半,內室較小,是臥室,禁止外人入內;外室較寬敞,靠里部分為堂屋,是接待客人的地方,靠外部分設有火塘,是取暖、做飯的地方。
傣族的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
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
傣歷年即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約在農歷清明后十日舉行,它象征著“最美好的日子”,節期一般是3天。
傣族文學主要是敘事詩。傣族有500部左右的長篇敘事詩。
傣族有傳統的傣戲。傣族舞蹈種類繁多。
西雙版納傣族稱舞蹈為“凡”。傣族民間樂器有嘎臘薩、玎、篳、多洛、象腳鼓、铓、排铓和傣镲等。
傣族的特色樂器葫蘆絲是舌簧樂器。武術,西雙版納傣語叫“芬整”,德宏一帶叫“戛拳”。
過去,傣族男子到了十四、五歲,一般都要學會幾套武術動作,作為防身、御敵、防野獸之用。傣錦多是單色面,用緯線起花,對花紋的組織非常嚴謹。
傣族是制作和使用黑陶最多的民族。西雙版納、普洱鎮遠等地是黑陶的主產地。
云南傣族地區的剪紙,一般多用于刺繡樣稿以及裝飾門楣、燈彩、旗幡和供品等。題材多是幾何形紋和花草鳥獸。
傣文書法是以傣文字體為表觀內容,以最初時的火炭筆、白泥巴筆以及后來的“列占”(鐵錐筆)、蕨筆、鋼筆和毛筆為表現工具的一種線條造型藝術。傣族的醫學也很發達。
傣醫理論認為,自然界存在風、土、水、火“四塔”,而人體同樣由風(氣)、水(血)、火、土“四塔”構成。宗教方面,邊疆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屬于小乘佛教,同時保留著原始鬼神崇拜的殘余。
內地傣族崇拜“龍神”、“龍樹”,有宗教職業者“波勐”和“師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區,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
此外,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語稱“丟拉曼”,也稱“披曼”,是保護神,每年要祭祀兩次,栽秧前為祈求豐收,秋收后為謝恩,要集體殺牛或豬一頭,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待念完祭詞后,大家共食。擴展資料 為廢除傣族社會的封建制度,黨和政府根據傣族地區的具體情況,領導傣族人民進行民主改革運動,同時在傣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至今共成立了2個自治州、7個自治縣,具體如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立、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還成立了一批民族鄉,包括楚雄州永仁縣萬馬傣族鄉、永興傣族鄉,武定縣東坡傣族鄉、保山市隆陽區潞江傣族鄉、芒寬彝族傣族鄉,昌寧縣灣甸傣族鄉、紅河州紅河縣勐龍傣族鄉、臨滄市云縣糯灑彝族傣族鄉、普洱市翠云區龍潭彝族傣族鄉等。參考資料來源: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傣族風俗習慣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政府網-傣族。
2.傣族的風俗習慣,簡單一點
傣族的風俗習慣一,宗教信仰傣族一般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但也有一些地區的傣族信仰原始崇拜宗教及印度教。
伊洛瓦底江、怒江-薩爾溫江、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地區傣族民眾受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影響比較深,一般都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也有一些比較封閉的地方仍然信仰原始崇拜宗教;紅河流域、金沙江流域地區的傣族主要受到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但基本保持了傣族最古老的原始崇拜宗教信仰;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地區的傣族主要受到印度教文化的影響,大多數信仰印度教和原始崇拜宗教。泰北地區的“披恩”中國境內的傣族主要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崇拜宗教。
西雙版納、普洱、臨滄、保山、德宏等地的傣族以信仰南傳上部座佛教為主,也兼信原始崇拜宗教;麗江、大理、楚雄、玉溪、紅河、文山等地的傣族以信仰原始崇拜宗教為主,也崇尚儒教文化。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傣族,60歲以上都會參加受戒修行,不再殺生,參加每年三個月的“豪沙”(關門節),到佛寺安居,誦經賧佛,直到過世。
在西雙版納、普洱等地,傣族男子都要出家為僧一段時間,傣族小和尚在佛寺內學習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識。在這些地方只有入寺當過和尚,才算有教化。
因此,只有當過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睞。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歲入佛寺,三、五年后還俗。
他們穿戴一新由親人護送,吹吹打打,在眾人歡笑聲中進入佛寺,便自豪地認為已經開始得到了佛的庇護,能長大成材了。然后他們剃去頭發,披上袈裟,開始平靜地誦讀經書,學習文化,自食其力。
現今,因九年義務教育,小男孩們便白天上學校學習漢語等科學知識,晚上在佛寺學習傣族文化,十分辛苦。也有的人讀完中學,大學畢業之后參加工作,然后再請一周或一個月的假,入寺學習。
回家后仍然算是“康朗”,即還俗的僧人。德宏、保山、臨滄等地的傣族還沒有入寺為僧后又還俗的普遍情況。
家庭觀念傣族由于分布地區比較廣,各地傣族在社會發展上也有所不同,因而在思想觀念上也略有差異,主要體現在對婚姻與家庭的觀念上。滇南地區滇南地區的傣族,解放前還保留著較多對偶婚的殘余,表現為家庭和婚姻關系不是很穩定,結婚、離婚比較自由。
但由于家族和村社的存在,青年的婚姻直接關系他們對家族和村社所應享受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因此需要家族長和村社頭人的同意。男女雙方戀愛成熟,男方即請自己的舅父、姨母前去女方提親。
這時,女方父母一般照例不發言,由家族長和本村社頭人答話,詢問“上門”年限和如何宴請親友等,經族長頭人認可即可結婚。婚后男方必須如約到女家勞動數年才能把妻子接回。
另立家庭時,由村社分給“份地”。假若雙方意見不合,征得頭人同意,互遞一對蠟條就算辦了離婚手續;如果男方離家數月沒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一方死去,不管年紀多大,也要辦離婚手續,即以蠟條一對放在死者棺上,將館材送至樓口,即表示與死者離異。
滇西地區滇西地區的傣族,家庭婚姻具有更為鮮明的封建色彩,婚姻完全建立在買賣和包辦的基礎上。一般彩禮合三百元,還有其他名目繁多的費用,如要負擔“開門錢”、“關門錢”、“拜堂錢”、“佛爺費”、“認親費”、“媒人費”等,達十幾種。
這實質上成了婦女的身價。不少家庭貧困的青年男子,由于無法負擔這一筆費用,便采取了偷親、撿婚的形式,即男女雙方感情成熟后,確定“搶婚”日期。
男青年陪其伙伴,身帶砍刀、銅錢,到預定地點埋伏,待姑娘走來,“搶”著就跑。姑娘假意呼喊通知家人,男方將銅錢撤下逃去。
既成事實便托媒人到女方家提親,雙方邀請頭人、親友會商解決,聘禮定后,才正式過門成親。此外,在滇西地區的傣族,入贅的現象也較普遍,但在性質上和滇南地區的傣族已完全不同,它不是原始習俗的遺留,而是封建婚姻的產物。
入贅的人社會地位極低,他們的子女沒有財產繼承權。滇西南地區滇西南地區的傣族,以臨滄耿馬、普洱孟連為代表,家庭婚姻形態既有對偶婚的殘余,又有濃厚的封建色彩,應該是滇南地區傣族與滇西地區傣族婚俗觀念的有效結合。
二 日常食俗傣家宴席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
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松即可進食。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曬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變酸,然后曬干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
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里巖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后撕成薄片,曬干,用竹篾穿起來待用。
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
3.傣族習俗 短
傣族在思茅全區均有分布,以景谷、孟連、瀾滄、江城、普洱、墨江、思茅居多。
景谷、孟連的為傣那支系,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繃支系,江城土卡河的為傣社毫支系。景谷傣族多住平房,土木結構,以茅草或瓦覆蓋,進門為中廳,設煮飯、烹茶、取暖用的火塘,支有鐵三腳架,廳中鋪床,供待客用,中廳左右兩廂小房為主人寢室。
房屋結構有落地式和干欄式兩種,干欄式的掌樓,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堆放柴禾和生產工具。干欄式房屋冬暖夏涼,以竹木為建筑材料,以雜木為主,多用紅毛樹、錐栗樹、黑荊樹當柱,以竹片或木片做椽.房頂蓋草排或板瓦不等,房屋分上下兩層,上層用木板或竹笆圍墻,樓后搭有曬臺,孟連、瀾滄、江城整董等地傣族居住干欄式屋。
江城土卡河傣社毫支系人居住落地式雞罩籠房。 景谷傣族的服飾,男子頭纏白頭巾,節日期間愛戴氈帽、身穿白布對襟衣,寬襠子。
婦女穿統裙、上衣為寬袖敞領,領口上襯白布。多數人喜歡白、藍、黑三色,老年多穿深色,少女喜穿淺色。
老幼均喜戴銀耳環、玉手鐲男子有紋身習俗,從四肢到**、背部都可紋,紋身圖案較多,有動物形態、花卉圖案,更多的則是刺些祈愿祝福之類的傣文,或是佛經中一些有影響的名言。傣繃人服飾,婦女喜愛緊身短上衣,深色長統裙,系銀扣腰帶,耳墜小巧的銀耳環,喜歡白包頭,多數用自紡自織的橫幅紅花條紋包頭。
新中國建立初期,也有以此花紋布為裙的,故被他族稱為“花腰傣”。傣繃男子服飾趨于漢化。
老年人穿大擺襠土布褲子,對襟土布上衣,戴氈帽或包白布包頭。婦女留長發,不編辮子,只是挽結在后腦上插上銀發針,然后用花包頭蓋上,傣繃人普遍喜歡黑色服裝。
傣社毫男子不紋身,不鑲牙,已流行時裝,婦女上身穿緊身白布衣服,兩襟對開,釘有12對銀質雙紐扣,下身穿青色統裙,墜耳環、頭包頭巾。 傣族青年談情說愛稱為“另卜少”、意為串姑娘。
有邀伴進行的,有單獨進行的,相愛后要互相送信物如花邊帶子、耳環、首飾等。結婚無須雙方父母同意,但須按婚俗完成各項聘禮,方許成婚,婚齡一般在20歲以后。
結婚聘禮較多,景谷江東傣族婚前下聘,男家須給女方家長酒2壺、肉5斤、面條4把、紅糖20余斤,柴1500斤,吃奶錢100元。此外要送給媒人豬頭一個、枕頭一個,鞋子一雙,還要送給頭人若干斤米和肉。
婚后回門要給女家2元4角錢,一丈布。傣繃人的婚姻較自由,只要雙方相愛,即可告訴父母請媒提親,用錢做聘禮,數量多少根據各自財力而定。
由于受婚配條件限制、傣繃人普遍為近親結婚,沒有同姓不婚的限定,婚禮較簡單,窮困的備辦些芭蕉、甘蔗等果品和煙酒,請親友來祝賀舉行儀式即可,富裕家殺豬請客吃飯,不搭棚不抬轎,也不吹拉彈唱,舉行婚禮時由長者拴魂線,教以做人的道理,祝福賀喜,夫從妻居較為普通,從居多少年,由雙方商量決定。
4.傣族的風俗習慣資料要短一點
習俗/禮儀 傣族人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等佛家圣物。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屆時要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
潑水節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傣族較重要的節日還有關門節、開門節,均為小乘佛教節日。
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內容與活動都和當地漢族一樣。 在西雙版納傣族中,一家蓋房,全寨都要來幫助,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伙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上桌子,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禮物。
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人稱為“去拉曼”,意思為保護神,每年要祭拜兩次,栽秧前祭拜是為了祈求豐收,秋收后祭拜是為了感恩。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待念完祭詞后,大家共食。
新加入社的成員,要用雞、酒和臘肉條供奉社神。在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傣族每年農歷三月祭龍樹時,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
同月還要殺豬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婚俗 “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里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
“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
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伙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禮物。
婚禮之日雙方家里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
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根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純潔,然后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于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后自然脫落,象征愛情像鐵一樣堅實。 服飾 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其不同的裝飾代表著其支系的服飾文化。
尤其是新平"花腰傣"服飾和金平清代傣族服飾很有文化價值。 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
各地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常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以白布、水紅布或藍布包頭。 傣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而異。
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各色緊身內衣,外罩緊身無領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統裙,長及腳面,并用精美的銀質腰帶束裙;德宏一帶的傣族婦女,一部分也穿大統裙短上衣,色彩艷麗,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則穿白色或其它淺色的大襟短衫,下著長褲,束一繡花圍腰,婚后改穿對襟短衫和統裙;新平、元江一帶的"花腰傣",上穿開襟短衫,著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條和銀泡裝飾,綴成各式圖案,光彩耀目。各種傣族婦女服飾均能顯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
傣族婦女均愛留長發,束于頭頂,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頭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頂尖頂大斗笠,各呈其秀,各顯其美,頗為別致。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肴。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后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
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
5.傣族的民俗民風
(一) 飲食.習慣早、晚兩餐.有嗜酸之癖好, 各種蔬菜均要加入特制的酸汁, 然后曬干存放, 每餐於煮菜或煮湯中加入少許, 便酸味十足, 幾乎是每餐不可少的一味菜.不食粳米, 而食糯米, 飯用瓦甑蒸熟吃.不吃羊肉.男子喜歡飲酒.愛嚼檳榔, 拌入石灰膏、蘆子、切碎的草煙, 嚼至滿口流涎, 猶如噴血.
竹筒飯.把米裝進香竹竹節里, 灌水后將筒口塞緊燒烤.竹筒表層燒焦時, 飯也熟了.竹筒飯特別清香.
(二) 傣家竹樓.傣族村落都在平壩近水之處, 凡翠竹圍繞, 綠樹成蔭的處所, 必有村寨.竹樓可避濕、避熱.傣家竹樓充滿熱帶的田園風味, 步上木梯坐在涼臺金黃色的篾席上, 可以觀賞寨子里和諧的生活情景.好客的主人會端出一張小竹篾桌, 擺上用芭蕉葉包著的糯米飯和用竹筒盛著的米酒招待客人.
(三) 趕擺.傣族將大大小小的節日都叫做”擺”.按傣語原意, 趕擺即盛大的節日或集會活動.擺場上琳瑯滿目的貨攤上放滿了食品和用品, 特別是傣家獨具一格的筒帕、銀手飾、軟耳絲等更吸引游客.
(四) 潑水節.每年傣歷六月十二 (清明節后7 天) 開始為傣歷新年, 為期3~5 天.從清晨開始就舉行堆沙、潑水、丟包和賽龍船等活動.其中, 最富於民族特色的就要數潑水.這是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歡.清早, 先采來鮮花作花房.然后挑來清水潑到佛像上為之洗塵.接著大家便互相潑水, 往往潑得渾身濕透.傣族認為以清水互相潑灑, 是祝福、消除病魔和應節氣.因此潑得多是友善的表示.被潑者都報之以笑臉.這一嬉戲, 直到街中水流成河為止.
民族概況
我國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其余散居云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余縣。居住山間平原地區,屬亞熱帶氣候。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傣族人口數為1158989。使用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本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不盡相同。20世紀50年代進行了文字改革。
傣族自稱“傣仂”、“傣雅”、“傣那”、“傣繃”等。漢晉時稱之為“滇越”、“撣”、“擅”、“僚”或“鳩僚”。唐宋時稱“金齒”、“黑齒”、“茫蠻”、“白衣”等。元朝時“白衣”又寫作“百夷”、“白夷”、“伯夷”等。清以后稱之為“擺夷”。解放后,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名為傣族。
傣族歷史悠久,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就有關于傣族先民的記載,公元109年,漢武帝開發西南夷,建置益州郡,傣族地區是益州郡的西南邊疆。公元六十九年,增設永昌郡。傣族地區屬永昌郡管轄。當時,傣族先民的首領曾多次派遣使者,帶著音樂師和魔術家來到東漢王朝的首都洛陽奉獻樂章,表演新穎的技藝。博得了東漢王朝的贊賞與歡迎,被賜予金印、紫綬,其首領還被封為“漢大都尉”,從而和東漢王朝建立起政治上的隸屬關系。公元八世紀至十三世紀,傣族地區先后隸屬于以彝族、白族為主體建立的云南南詔蒙氏政權和大理段氏政權。元代,傣族地區隸屬于云南行省。元代開始在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在云南西部傣族地區設置金齒宣撫司,管轄德宏等地傣族,在南部傣族地區設置徹(車)里軍民總管府,管轄西雙版納等地。明代,又在元代的基礎上加以鞏固,在西部設麓川平緬宣慰司;在南部設車里軍民宣尉司,并設較小土司區,全面推行土司制度。在廣大傣族地區任用世襲的土司、土官,大大加強了元、明王朝對傣族地區的統治。清代,基本上沿襲元明舊制,但在社會經濟較為先進的內地傣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委派流官進行直接統治。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在邊疆傣族地區成立縣和設治局,繼續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加深了傣族人民的苦難。
6.傣族的風俗習慣100字
泱泱華夏,盛開著五十六朵花。
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下面就讓我帶著你們去感受傣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吧。
傣族人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帶地區,所以他們至今保持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他們的村寨都由一幢幢精致的竹樓組成,這些竹樓小院別具一格,只能用一句“樹滿寨,花滿園”來形容。傣族人也同樣的能歌善舞,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
傣語中的“戛洛涌”,這是在傣族人民中流傳最廣泛的舞蹈——孔雀舞。孔雀舞舞姿曼妙,每逢佳節,傣族人民都要云集一堂,觀看由傣族民間藝人表演孔雀舞。
傣族人的孔雀舞聞名世界,他們的潑水節也是出了名的。潑水節源于印度,經過緬甸之后傳入云南傣族地區,距今約有700年的歷史。
這個民俗已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到了節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艷花朵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后彼此潑水嬉戲,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
大家互相潑啊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
潑水節期間,也有像我們漢族的端午節一樣有個劃龍舟的比賽,比賽在瀾滄江上舉行。一條條披紅掛綠的龍舟在鑼聲中.呼喊聲和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和歡樂的氣氛。
到了晚上,還要舉行放高升、放孔明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種煙花,放高升時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光彩奪目,猶如花團錦簇。
7.傣族的民風民俗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雙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于傣族的記載。 傣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尤以傣歷、傣醫藥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
習俗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婚俗
“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里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 “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伙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禮物。 婚禮之日雙方家里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根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純潔,然后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于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后自然脫落,象征愛情像鐵一樣堅實。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肴。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后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涼菜拼盤。 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制作的風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制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檳榔,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 典型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干巴、腌蛋、干黃鱔等。
節慶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屆時要賧佛,并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潑水節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較重要的節日還有關門節、開門節,均為小乘佛教節日。
8.傣族的民風民俗
民族文化
歷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獻,有古老的貝葉經。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和公歷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歷的639年為傣歷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歷年,月卻是陰歷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歷法現仍通用于泰緬等地。
醫學
傣醫(傣族)、蒙醫(蒙古族)、朝醫(朝鮮族)、維醫(維吾爾族)、藏醫(藏族)、壯醫(壯族),是中國最為著名的六大民族醫藥體系。
文學
傣族人民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事長詩。敘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并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戲劇
傣劇傣劇是云南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一,流傳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麗、隴川、梁河等縣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區。
傣劇發源于有一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后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組織了德宏歷史上第一個傣戲班。不久,傣劇流傳到德宏其他地區,德宏十個土司衙門先后建立傣戲班,建造戲樓。與此同時,傣劇從土司衙門擴散到民間,涌現出大量民間傣劇表演組織。新中國建立后,傣劇有了新的發展。1960年第一個專業演出團體潞西縣傣劇團成立,1962年擴建為德宏州傣劇團。
1962年,《娥并與桑洛》參加西南區少數民族戲劇觀摩演出引起轟動,被譽為“東南亞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劇團這樣的專業團體以外,較大的傣族村寮幾乎都有業余演出隊伍。目前傣劇基本上只為老年人所喜愛,年輕人因為聽不懂而對其沒有多大興趣。傣劇在傳承方面的困難日益凸現[3]。
舞蹈
傣族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來源于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于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因表演孔雀舞而聞名中外。
節慶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傣族)
潑水節(傣歷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節期在傣歷六月,相當于公歷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后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后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筑。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墻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
服飾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征。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飲食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飯。制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雙版納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里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游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