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藝術價值,使得這部巨著一發表便引起巨大社會反響。
托爾斯泰并沒有簡單地寫一個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過這個故事揭示了俄國社會中婦女的地位,并由此來鞭撻它的不合理性。
作品描寫了個人感情需要與社會道德之間的沖突。
1877年,小說首版發行。
據同代人稱,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場真正的社會大爆炸”,它的各個章節都引起了整個社會的“蹺足”注視,及無休無止的“議論、推崇、非難和爭吵,仿佛事情關涉到每個人最切身的問題”。
但不久,社會就公認它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它所達到的高度是俄國文學從未達到過的。
偉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興奮地評論道:"這是一部盡善盡美的藝術杰作,現代歐洲文學中沒有一部同類的東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稱托爾斯泰為"藝術之神"。
而書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則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
這個資產階級婦女解放的先鋒,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個性的解放和真誠的愛情,雖然由于制度的桎梏,她只能以失敗而告終。
但她以內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劇性命運而扣人心弦。
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膽大的作風以及華麗的文字和恰到好處的張力給這本曠世之作賦予了生命。
也讓后人能夠記住它,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安娜·卡列尼娜》的構思始于1870年,而到1873年托爾斯泰才開始動筆。
這是他一生中精神困頓的時期。
最初,托爾斯泰是想寫一個上流社會已婚婦女失足的故事,但隨著寫作的深入,原來的構思不斷被修改。
小說的初步創作不過僅用了短短的50天時間便得以完成,然而托爾斯泰很不滿意,他又花費了數十倍的時間來不斷修正,前后經過12次大的改動,遲至4年之后才正式出版。
這時,小說廢棄的手稿高達1米多!"全部都應當改寫,再改寫",這是托爾斯泰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顯然,一部《安娜·卡列尼娜》與其說是寫出來的,不如說是改出來的。
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說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轉移,安娜由最初構思中的"失了足的女人"(她趣味惡劣、賣弄風情,品行不端),變成了一個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愛情與幸福的"叛女"形象,從而成為世界文學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通過安娜追求愛情而失敗的悲劇,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后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小說藝術上最突出的特點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兩條平行線索互相對照、相輔相成的"拱門式"結構,并在心理描寫上細致入微、精妙絕倫。
小說中那大段的人物內心獨白,無疑都是現實主義描寫的典范。
100多年來,《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斷地得到人們的肯定與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響無疑是空前的。
它把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推向了最高峰,樹起了一面高聳入云的豐碑。
另一方面,人們又把《安娜·卡列尼娜》當做俄國19世紀現實的教科書。
正是通過它,許多人了解到了俄國19世紀70年代的社會現實。
俄國后來的民主主義革命者對社會的攻擊便是從這里開始的。
俄國革命的領導人列寧曾反復閱讀過《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皺了。
他說:“托爾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這么多重大的問題,能達到這樣大的藝術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學中占了一個第一流的位子。”
100多年來各國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臺、銀幕、熒光屏。
安娜形象一直激動著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讀者,這正說明安娜形象的藝術生命力是不朽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安娜卡列尼娜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