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歌的作用
第一,認識作用 透過詩歌,我們能了解到史書中不詳的歷史事件、人物活動,還可以認識到一定時代的社會環境、生活風貌、心態流程、理想情趣,從這個角度看,有些詩歌具有史的認識意義。
第二,教育作用 一首好的詩歌能夠給人以啟迪、幫助,引導人們走向真、善、美。賀拉斯說:詩人的愿望應該是給人益處和樂趣,他寫的東西應該給人以快感,同時對生活有幫助。
第三,審美作用 一首好的詩歌應該給讀者帶去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詩的極致是美。
詩人按照一定的審美觀念,對自然、社會、現實進行選擇、概括、提煉,創造出比現實世界的本體更高、更理想的美。讀者在欣賞這些詩歌時自然地獲得了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2.學習古詩文的意義與作用
學習古詩的意義:
第一,學習古詩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古詩具有簡潔、抒情、篇幅短小而豐富的特點。在學習中,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補充和領悟,這就需要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有豐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詩作為一個起點,去聯想、補充和創造,以構設想象中的圖畫。古人云: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即是這個道理。
第二,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古詩教學給了我們一個發揮想象的空間,發展創造性思維,進行藝術再創造。學生在讀古詩時,對詩中描繪的各種形象大都見過,然后利用想象根據詩意把大腦中記憶的各種意象進行再造組合,從而在大腦中創造一個新的畫面。這樣不僅對詩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發揮了主導作用,發展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智力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古詩把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情”、“詩中有理”,既閃耀著美的光彩,又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既抓住“亦畫、亦情、亦理”的特點,又引發學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華。因此小學古詩教學的過程其實是鑒賞美的過程。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審美體系,對于好與壞、美與丑、善與惡往往憑借外部表象去下定論,而不能分析其內在的美和價值。通過古詩教學正好可以彌補這一點,因為古詩往往反映一種內化的、含蓄的情感,詩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詩文中,正所謂“詩以道志”。教師可以通過對古詩的講評,擴展學生的審美視野,讓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的審美經驗,得出正確的審美標準。
第四,古詩教學可以汲取古詩的有益精髓,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古詩不僅體現詩人對社會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認識,更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思想結晶。它能讓學生珍惜新生活,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思鄉惜友之情,同時教給學生闡事明理,為人處世之道,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同時,它還可以培養學生在音樂、建筑、繪畫等方面的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習古詩文的好處
1學習古詩文能陶冶人的情操,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在學詩的同時,還可以學到很多有關歷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類知識能夠終生收益無窮。
2古文的名篇佳作,不僅是教育人的寶貴精神食糧,而且作為文學藝術范本,可以教會一代學子寫文賦詩,提高表達思想和情感的語言能力。
3在心靈純凈的童年時期記誦下來的東西,如同每天的飲食,會變成營養,成為生命的一部分,長大以后在學習、工作、待人接物中能自然地運用出來。
4背誦古詩文不僅是要讓他們學習很多知識,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繼承溫柔敦厚、樂兒不淫、哀而不傷的詩教,使孩子們養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剛的人格。
5學習古詩文,尤其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國魂,字不虛設,一篇頂若干篇,優秀的文化知識潛移默化到每一個人的心中。
學習古詩文的?作用
古詩文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精華,學生的教育離不開古詩文的學習,這對他們的成長具有重要作用。正高中語文學科中,古詩文占很大的比例,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及養成良好文學素養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古詩文教學不僅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文學素材,還能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3.自己寫詩有什么好處
好處有不少。
首先:有了寫詩的念頭,至少應該是自己比較喜歡讀詩,而且喜歡到了一定程度并且有些積淀,才會有寫詩的念頭。這樣看來別的不提,寫詩至少可以讓自己身心愉悅(特別是到了氣結于胸,不吐不快的地步時)。最起碼我是這樣干的,不論水平如何,別人怎么看,自己高興就好。真怕丟人,就在網上隱去姓名拋磚引玉好了,最少不要被自己嚇得不敢動筆。
另外寫詩可以用簡潔的語句記錄自己的感受,比日記好。還能在推敲中提高文學素養。因為有了自己的思考,在讀別人的作品時就能夠更深的體會與收獲。
真得越寫越順了,沒準還能成一代文豪,何樂而不為呢?
4.跪求 詩句作用 簡單的
1.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孟浩然:《春曉》》 -----形象寫出春天人易困,到處鶯歌燕舞一派生機的情景2.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這句詩形象地寫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歷來人們用這句詩比喻母親對兒女的苦心3.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王維:《相思)) ----本句借寫紅豆的發枝表現感情的萌發,形象生動4.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杜甫:《春夜喜雨)) ---本句形象地寫作春雨滋潤萬物5.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本句表現野草堅韌的特點 6.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李紳:《憫農》) ----本句用一與萬作對比,形象寫出農民耕種的辛苦與不易7.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本句直接點出哀國的主題,第二句的景物描寫渲染一種凄涼的氛圍,表現國破家亡的悲痛.8.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己亥雜詩》) ----本句形象表現了"回報"這一主題9.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這句詩把春風比作剪刀,形象地寫出了春風吹拂萬物,使柳樹復蘇生長的情景10.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葉紹翁:《游園不值》) -----本句詩形象地表現了春意無邊。
5.詩歌的意義是什么
詩歌 1.詩歌的特點 詩歌是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以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高度地集中反映現實生活、抒發思想情感的一種文學體裁,抒情色彩、音韻之美、含蓄凝練即成為詩歌的三大基本特征。
詩歌有許多種類。從內容上分,主要有抒情詩和敘事詩,從形式上分,有格律詩、自由詩和民歌體等。
談談古代詩歌的分類 中國詩歌源遠流長,優秀作品極為豐富。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歌詞。
古人所說的“詩言志,歌詠言”,就是指詩和歌的作用。今人所說的詩歌,主要是偏義指稱詩而言,而所說的詩詞,則是指詩和歌詞。
詩歌的種類多種多樣。 按內容分,有抒情詩、敘事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等;按結構形式分,有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快板詩;按時間分有新詩和舊詩;從其它角度還可分為:哲理詩、打油詩、諷刺詩、朗誦詩等。
所謂古代詩歌,就是指與新詩相對的舊詩,即“五·四”前中國社會的詩歌,也稱舊體詩。 古代詩歌除可按內容劃分外,還可按句式分為: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雜言詩等;按體裁分為:楚辭體、樂府體、歌行體、格律體等;按聲律要求標準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唐代以前,寫詩不講究平仄、對仗,用韻自由,句式句數不拘,每句則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后世使用古體詩、七言者較多),唐人因而將這類詩歌稱為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
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絕句和律詩兩類,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 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以格律嚴整計,格律詩中除律詩、絕句外,尚包括詞和曲,但近體詩只稱律詩絕句而不含詞曲,故嚴格地說,廣義的格律詩不能全等于近體詩。 與廣義相對的格律體裁相對的詩歌體裁,則有楚辭體、樂府體、歌行體等。
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樂府體,是指漢魏到唐五代樂府機關搜集保存而傳下來的可配樂的歌辭。 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
漢、魏以后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格律一般都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以后遂有“歌行”一體。到了唐代,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已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雖辭為樂府,已不限于聲律,故稱新樂府。
此類詩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發展。如杜甫的《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等,白居易的許多作品,其形式采用樂府歌行體,大多三言、七言錯雜運用。
了解了古代詩歌的分類情況,當我們面對一首具體作品時,就很容易辨識其體裁類型了。譬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和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日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有人說是律詩(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參考書第一冊第222頁),但按律詩特點看,這二首詩無論如何,不能算作律詩。
其實,陳詩題目已明示:這是一首歌行體詩;至于白詩,仔細分析,則應是一首三言、七言錯雜運用的新樂府詩。 詩歌賞析文章一般有兩種寫法: ⑴綜合分析法——通過對全詩的整體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這種體式下,較完整的寫法是: A.作者簡介。 B.作品寫作背景簡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詩句的解釋或翻譯,詩句所表達的情感、思想,詩句表達的意境)。 D.作品藝術手法分析(通常結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藝術特點的綜合評價(往往帶有總結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則可不寫作者簡介、寫作背景兩部分。
⑵主題分析法—就詩歌最突出的方面進行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 采用這種寫法時,往往只抓住一個方面,如意境、語言表現力、某一手法的表達思想情感的妙處等等。
對于其他方面,則不論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較短小。 必須指出的是,無論采用那一種寫法,都應該有欣賞者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襲。
如何賞析古代詩歌作品 賞析古代的詩歌作品,是我們古代文學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們進一步進行研究的一個基礎,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對古典詩歌進行分析呢? 首先要讀懂詩歌作品,這要求我們對一首詩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確的理解。如果連詩的本意都沒有弄懂,那么我們又如何去對一首詩進行分析和鑒。
6.詩歌的意義和美
詩歌的意義和美
我們讀古典詩詞,不是真的在讀,而是用心在體悟,體悟那份空靈、曼妙、共鳴,沉浸在作者所描繪的意境之中,讓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呼吸著詩中世界的氣息,讓每一次感受都有新的發現,新的不同,新的美妙和其中暗藏著玄機和活力。古典詩詞的精煉留下了讓人巨大的想象空間,讀者能夠將自身化為微小的塵霧,瞬間彌漫于整個詩的空間。那巨大的空間可以讓讀者,如絲如夢,如幻如仙,其多種意境,多種揣測,多種解釋,多種理解,滲透全身。其詩句可以是青山綠水,可以是大漠落日,可以是古寺寒鐘,可以是隱逸暗香,可以是高山流水,也可以是海枯石爛……她就是古典詩詞。
古典詩詞具有寬廣的想象視野和表達空間,其穿越性,是超出時空的。詩歌是語言的藝術,這一點是不爭的事實。古典詩詞以音樂性質的美感,以韻律、語感、節奏為主流,營造一種朦朧的夢境,朦朧的山水情懷,朦朧的人生詠嘆,她既可以是氣勢磅礴,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闊**懷,也可以是花前月下的浪漫的兒女情長。
古典詩詞的音樂之美,在于她的押韻,古典詩詞的主體,是使用中古音系統進行創作的,這個系統的標準叫“平水韻”,是因為一個平水縣人編的字典而得名的。近體詩(即絕句和律詩)是只能押平聲韻的。更重要的是古典詩詞,是押尾韻的,即:詩句的最后一個字押韻。
她是漢語詩歌的一個特色。古典詩詞的押韻有它深厚的蘊涵和獨特的魅力。
我們的漢語詩又叫做“詩歌”,是因為那些詩本來都是可以歌吟的,現在我們辦古典詩詞詩會,就有許多老同志上臺去吟誦,去歌詠。古典詩詞的押韻,是大有深意的,由于整首詩中,被拖得最長的,就是韻,韻的發音被夸張、慢化、加強,所以韻的發音,會對整首詩的意境產生重大的影響。這就是為什么古人寫詩重視押韻的原因。
二.古典詩詞的藝術張力,給人深刻無窮的思想啟示意義。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筆力遒勁,韻律沉雄,內蘊著一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壯心不已”表達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自然物象與人文精神彼此涵容,大大增加了詩歌內容的豐富厚重,將感性的物象與抽象的人生思考緊密結合,用比喻的手法,形成了巨大的藝術張力,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無窮的思想啟示意義。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所表現的個性化語言,對讀者來說,往往會感到“陌生”,但卻給人新奇的感受,比非文學語言往往更有情趣,更有吸引力,更易于啟發讀者的思維和想象能力。
李白的詩句:“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從詩句來看,在實際的生活中沒有這種說法,而且不符合語法規則。而詩人這樣用,是別有匠心的,她使語言產生了“陌生化”效果。雖然在意義上,顯得有些不可理喻,但讀者也能理解,并能感受到這種“陌生”所蘊含的審美趣味。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這具有深刻的哲學意蘊。我們不能簡單機械地把語言當成思想的媒介、工具、載體甚至“外衣”,其實不然,語言就是思想本身,離開了語言就沒有了一切。拋開語言而奢談審美價值和思想意義,就會陷入形而上學的虛幻圈套之中。當代西方語言哲學認為,語言就是一切,甚至具有本體論的意義;一切都在語言之中,文本之外一無所有。因此,所謂詩歌,乃語言運作而產生的“言語”而已。古典詩詞帶著自古而來的感覺經驗,每個作者和讀者,也都在語詞的基本共識層面進行創作和閱讀理解。所謂“意境”、“涵蘊”都不是脫離和超越具體語詞的抽象之物。詩詞高手都是運用語言的高手。詩是——人類語言美中之純美的存在。是宇宙萬物間美的總和。
7.古詩的作用
1、增強記憶力,記憶古詩文,無疑等于每天做一套腦體操。
2、提高語言文字能力,學生頭腦中有大量的名篇佳句,還擔心他將來寫文章不文思泉涌,出口成章?
3、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中華文化的歷史文化知識蘊含在古詩文經典中,背下這些優秀篇章,增強學生的感悟能力。
4、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能經常進行古詩文朗讀比賽,即可形成壯觀的朗讀氛圍。
5、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千古美文,形成獨特的審美能力。
6、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背下大段的古詩文,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7、磨練學生的意志和堅持力,培養學生的耐性,在長期 堅持學習的過程中無形中培養了持之以恒的精神。
8、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文以載道,背下精選的經典古詩文,等于擁有了打開華夏寶庫的鑰匙。
9、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
8.寫詩有什么樂趣和好處
算起來,真正寫詩的時間也就一年多點,但何為詩,及如何寫詩,至今也不明白。
其實,自己所寫的東西,很多就是一種即時的想法,突然有一種沖動,想說點什么,想寫點什么,于是就把這樣的想法變成了文字。至于寫的東西算不算詩歌,也說不好。但總有一吐為快的感覺,話說出來了,感情表達出來了,就有一種輕松感,反之,總像有什么事情未做,哽噎在喉。事后再看,自己寫的文章,確有夢語或胡言亂語之嫌,但就是不愿意改動,因為那就是當時的一種真情實感,權且記錄下來,我也從中得到了樂趣。
每個人都有興趣之所在,讀詩、寫詩的樂趣在于它可以緩解壓力,讓心靈放松,它可以陶冶性情,讓人變得美好起來。記不得誰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高尚的靈魂是寫不出好詩的,我相信它是真的,因為寫詩的過程就是陶冶情操、性情的過程。如果不用心去寫,只是簡單的羅列語言文字,必定寫不出好的詩歌來。詩歌的寫作,更是來自于當時的一種靈感,或者激情,如果單純為寫詩而寫詩,恐怕也寫不出好詩來。最近看了一篇文章關于寫詩的,感覺說的都很對。文章提到詩歌的寫作要有濃郁的抒情性;反映社會生活;豐富的想象力;精美而又有韻律的語言,真是再恰當不過。如果在寫詩的同時,真能把詩歌具備的上述元素體現在詩歌中,再通過語言的創造,難道不是一種樂趣嗎?
說了這些,不是談詩歌的寫作的問題,因為一個不懂得詩歌的人談論詩歌,無異于天方夜譚,只是偶一想法吧,以備事后忘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寫詩的作用和意義簡短(詩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