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西效應的效應啟示
“德西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持之以恒的學習興趣和緊韌不拔的意志,僅靠物質刺激是遠遠不夠的。雖然“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由物質刺激所激發出來的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是淡溥的,也是不長久的。同時,僅靠物質刺激還極易使學生養成“一切向錢看”的不良習慣。
目前,不少學生不給錢或少給錢便不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不做作業而出錢請人代做,考試時出錢讓其他學生為自己開綠燈,各種有益的、必要的公益勞動出錢請人代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結合起來,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即使采用物質獎勵的手段,也不可過多過濫,而應恰到好處,因為“物無盡善,過則為災”。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不應淡而無味,而應充滿激情,以情動心,以情激趣。即使簡單的習題設計,也應趣字當頭,進行“變式”設計與練習:或正面進攻,或迂回包抄;或單刀直入,或曲徑通幽……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見的刺激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那就永遠也培養不出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要力求使學生親自去發現興趣的源泉,使他們在這種發現中感到自己付出勞動并得到了進步。這本身就是一個最重要的興趣來源。”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德西經過長期觀察和實驗發現,有些人看中的是“內在的成功”而不是“外在附加獎勵”,當這種人從事有內在興趣的工作而取得成績時,會體驗到由衷的滿足感和成功感。人們將這一現象稱為“德西效應”。可以肯定,這個學生以前總是受到“外在附加獎勵”,所以沒有引起他的興趣,現在的“內在的成功”才使他有所改變。“德西效應”對廣大教師的啟示是:鼓勵學生進步的方法很多,而提供機會讓他們充分發揮才能和體現自身價值遠比一味表揚更有效果。
根據德西效應,教師和家長在表揚學生時,要運用“獎勵內部動機為主”原理,使學生關注自己的成長。平時,要仔細觀察學生的良好行為,給預表揚。引導他們自主的良好行為,引導他們朝自我成長方向發展。有體育才能,可以推薦參加運動隊;有文藝才能參加樂隊等;愛讀書的可以給予更多的讀書機會,舉辦討論會等;愛寫作的可以讓其有公開發表的機會;愛發明創造的,可以提供更多實驗的機會。一味外在獎勵會使學生把外在獎勵看成學習的目的,導致學習目標的轉移,而只專注于當前的名次和獎賞物。
2.德西效應是什么
心理學家 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 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于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 這個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 子們的行為。
德西效應在生活中時有顯現。比如,父母經常會 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等。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的獎勵機制,將孩子 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
在學習方面,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 動機,幫助孩子收獲學習的樂趣。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有幫助的一些東西,如書本、學習器具,而一些與學習無關的獎勵,則最好不要。
3.什么是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進行過一次著名的實驗,他隨即抽調一些學生去單獨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難題。
在實驗的第一階段,抽調的全部學生在解題時都沒有獎勵;進入第二階段,所有實驗組的學生每完成一個難題后,就得到1美元的獎勵,而無獎勵組的學生仍像原來那樣解題;第三階段,在每個學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時間,研究人員觀察學生是否仍在做題,以此作為判斷學生對解題興趣的指標。結果發現,無獎勵組的學生比獎勵組的學生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去解題。
這說明:獎勵組對解題的興趣衰減得快,而無獎勵組在進入第三階段后,仍對解題保持了較大得興趣。實驗證明:當一個人進行一項愉快得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結果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內在得吸引力。
這就是所謂得“德西效應”。“德西效應”給教師以極大得啟迪——當學生尚沒有形成自發內在學習動機時,教師從外界給以激勵刺激,以推動學生的學習活動,這種獎勵是必要和有效的。
但是,如果學習活動本身已經使學生感到很有興趣,此時再給學生獎勵不僅顯得多此一舉,還有可能適得其反。一味獎勵會使學生把獎勵看成學習的目的,導致學習目標的轉移,而只專注于當前的名次和獎賞物。
因此,作為教師,要特別注意正確使用獎勵的方法而不濫用獎勵,要避免“德西效應”。
4.什么是德西效應
一位老學者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小鄉村里修養,那里非常寧靜。
附近的孩子總愛來這里嬉戲打鬧,喧嘩的聲音讓老人無法休息好。雖然他不時地阻止,但是根本不管用。
后來,他想到一個辦法。他把孩子們招到一起,并告訴他們誰嚷嚷的聲音最大,誰就會得到最高的報酬。
于是,孩子在那大嚷大叫,當然他們也得到了相應的獎勵。 就這樣持續了3個星期后,孩子們來這里吵鬧已成為一種習慣。
這時,老人給孩子們的獎勵減少,雖然有的孩子覺得獎勵太少了,但是總比沒有好。然后.過了一個星期后,不論孩子們怎么吵,老人也拒絕給他們錢了。
孩子們覺得這事真是太可氣了,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 從那以后,孩子再也不去老人的住處吵鬧了。
這一個效應是由心理學者德西發現的。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運用實驗證明了這個效應的存在。
他以學生為實驗對象,請他們解決一些測量智力的問題。實驗分三階段:第一階段,所有的被試者不給獎勵;第二階段,將被試者分為兩組,實驗組的被試者完成一個難題可得到1美元的報酬,而控制組的被試者跟第一階段一樣沒有報酬;第三階段為休息時間,被試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動,目的在于考察實驗對象是否喜愛這項活動。
結果發現,獎勵組的被試者,在第三階段繼續解題的人數很少;而無獎勵組的被試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在繼續解題。這個結果表明,對于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
5.幼兒教育:父母應該怎樣來避免德西效應
父母應該怎樣來避免德西效應呢?
建議一:不要過多用獎勵的辦法來激勵孩子
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試得第一,我就獎勵你100元!”“要是你能考95分以上,就獎勵你吃一次肯德基!”等等。父母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恰當的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一點點地消減了。
孩子的學習本來是為他自己而學,漸漸地,孩子覺得他的學習是為了父母而學,而他自己呢,是為了得到獎勵才學習。就這樣,孩子學習的動機變了,學習的積極性自然也就變了。
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獲學習的樂趣。如果孩子感覺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那么,孩子的學習動機就是正確的,孩子才會主動地、積極地去學習。
建議二:不要過度用物質去補償孩子的情感需要
許多父母因為工作比較忙,把孩子寄托在學校或者寄養在孩子的爺爺奶奶家里,當父母回到家中,往往會產生對不起孩子的心理,從而不斷滿足孩子的過分要求,以補償自己教育孩子上的失職。
殊不知,正是這種補償心理,使許多父母教育孩子的理性在剎那間花為烏有。父母們就會陷入矛盾的心理中,是滿足孩子的過分要求還是對孩子說不,讓孩子認為父母是個不稱職的人?
許多父母正是因為自己缺少時間與孩子在一起,誤認為自己對孩子來說是失職的。事實上,失職與否并不取決于是不是經常跟孩子在一起,而是取決于父母怎樣去教育孩子,盡管父母很少在孩子身邊,還是有許多途徑可以來教育孩子。比如寫信、打電話、為孩子購買優秀的圖書、回家后的談心、一起游戲等等。真正應該“補償”給孩子的其實是孩子的情感需要,而不是物質需要及生活上的包辦。
建議三:激發孩子內在的動力去獲得成功
一個孩子怎樣才能獲得成功?是依靠外部的獎勵還是內在的動力?結論當然是后者。外部的獎勵僅僅起個催化劑的作用,只有孩子的內在動力被激發出來時,他才會主動地、積極地向著一個目標去做。
6.誰知道德西效應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啊
是指在某些情況下,當外加報酬和內感 報酬兼得的時候,不但不會使工作的動機力量培增,積極性更高,反而其效果降低,變成是二者之差,外加報酬(主要是獎勵)反而會抵消內感報酬的作用。
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即內感報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外加報酬),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
關于德西效應的可能解釋:
1、原有的外加報酬距有關需要滿足的水平太遠,對外加報酬的要求太強烈;
2、直接激勵的原有強度不足;
3、價值觀(思想信念)的某種偏差,未能將需要層給結構調整得合乎工作要求。
處理好這幾個因素,一般會降低外加報酬對內感報酬的消極影響,外加報酬會在不影響內感報酬的情況下發揮自身的作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德西效應的教育含簡短(德西效應的效應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