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趣的歷史故事,簡短一點
孟母三遷: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
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
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圍魏救趙: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斗,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
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
我們再于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
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于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
又后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于戰場,龐涓復又陷于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指鹿為馬: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相傳趙高試圖要謀朝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給秦二世,并說這是馬。
秦二世不信,趙高便借故問各位大臣。不敢逆趙高意的大臣都說是馬,而敢于反對趙高的人則說是鹿。
后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用各種手段害死了。指鹿為馬的故事流傳至今,人們便用指鹿為馬形容一個人是非不分,顛倒黑白。
暗度陳倉:出自司馬遷 《史記淮陰侯列傳》 。秦末農民起義后,項羽與劉邦為爭奪天下,進行了為期四年地“楚漢戰爭”。
劉邦首先攻入咸陽,自立為關中王。項羽軍事力量強大,劉邦把咸陽和關中讓給了項羽,自己到了漢中。
與劉邦地守地漢中相鄰的是章邯。劉邦為了迷惑項羽,防止章邯入侵,把出入漢中的棧道燒毀了。
后來,劉邦逐漸強大起來,命韓信為大將,出兵與項羽一決雌雄。為了迷惑敵人,韓信派了一萬多人馬去修復燒毀多棧道。
棧道修復工程艱巨,進展緩慢。章邯料定棧道修復絕非易事,毫無戒備。
殊不知韓信多主力已抄小路向陳倉進軍,很快攻下咸陽,占領關中。汗腺采用一明一暗、以明掩暗多計謀,取得了奪取關中的重大勝利。
基本上成語都是古代有趣的故事或史實來的。
2.搞笑 有趣 的真實的歷史小故事
一,漢武帝想殺奶媽,奶媽向東方朔求救,東方朔說道:“皇帝殘忍而執拗,別人求情,你反而死的更快。
皇帝要處決你的話,你記得回頭看我,我當想辦法激將皇帝。”奶媽按照東方朔說的做,東方朔在武帝旁對奶媽說:“你最好趕快走吧,皇帝現在都已經長大了,怎么會惦記著你小時候喂奶的恩情呢?”皇帝感到很悲傷,就不再提殺乳母的事了。
二,公車令奉祿微薄,又始終沒有見到皇帝,東方朔很是不滿。為了讓漢武帝盡快召見自己,他故意嚇唬給皇帝養馬的幾個侏儒:“皇帝說你們這些人既不能種田, 又不能打仗, 更沒有治國安邦的才華, 對國家毫無益處, 因此打算殺掉你們。
你們還不趕快去向皇帝求情!”侏儒們大為惶恐, 哭著向漢武帝求饒。漢武帝問明原委, 即召來東方朔責問。
東方朔終于有了一個直接面對皇帝的機會。他風趣地說:“我是不得已才這樣做的。
株儒身高3尺, 我高9尺, 所掙傣祿卻一樣多, 總不能撐死他們而餓死小臣吧!圣上如果不愿意重用我, 就干脆放我回家, 我不愿再白白耗費京城的白米。” 東方朔詼諧風趣的語言, 逗得漢武帝捧腹大笑, 遂任命他侍詔金馬門, 不久又擢為侍郎, 侍從左右。
三,漢武帝好大喜功, 也喜歡臣下歌功頌德。一次,武帝問東方朔:“先生以為聯是一位什么樣的君主呢?”東方朔回答說:“圣上功德, 超過三皇五帝, 要不眾多賢人怎么都輔佐您呢, 譬如周公旦、邵公奭都來做丞相, 孔丘來做御史大夫, 姜子牙來做大將軍…… ”東方朔一口氣將古代32個治世能臣都說成了漢武帝的大臣。
他語帶諷刺, 但又裝出一幅滑稽相, 使漢武帝欲恨不能,破泣為笑, 笑恨之余又確實感到自己不如圣王。
3.幽默好玩的歷史故事
春秋時魯國的孔子有三千學生,而其中有名的為七十二賢。
這七十二賢人中有個叫子路的,他并不是文質彬彬的弟子,原來是個桀驁不馴的莽漢子。 一天,尚不年邁的孔子帶著他的學生子路出游到深山老林去避暑。
春秋時夏天的天氣并不比現在涼爽。孔子上了山已是汗流浹背,跟在身后的子路也敞開衣衫任腥熱的山風把胸毛吹得東倒西歪。
孔子在一塊大石上坐下之后說口渴死了,讓子路去尋些水來喝。 子路打開隨身的包袱取出石臼走到一條小溪的上游,小溪噴珠吐玉,泉水清凌如碧。
子路在用石臼舀水當兒,一抬頭忽然看見他面前的草叢里黃燦燦的鮮花開得正盛,定睛再看時那根本不是一簇艷麗的鮮花,而是斑斕炫目的猛虎。在那白額黃斑虎吼聲震山撲過來的瞬間,子路縱身躍到猛虎的身后一把揪住了老虎尾巴。
子路力大過虎,就好像若干年后的武松那樣赤手空拳把猛虎打死了。他揪斷了死虎的尾巴揣在懷里以作憑證,準備向孔子炫耀,然后蕩了蕩泉水舀了滿滿一大臼泉水返回原地。
子路遞水給孔子時喜滋滋地問道:“先生,上士智能過人、武藝高強的人怎么樣打死老虎?” 孔子抿了一口清涼的泉水回答:“上士打老虎先揍虎頭。” 子路斂住笑容又問:“那中士呢?” 孔子喝了好幾口水道:“中士打老虎,先揪虎耳朵。”
子路不高興地接著問:“那堋,下士打虎是個什么樣子呢?”孔子清了清嗓子:“下士打虎拽住老虎尾巴才敢動手。” 聽完孔子的話,子路感到受了侮辱,扔掉老虎尾巴,怨恨地說:“先生大概明知泉水被一支猛虎守著,竟然讓我去打水,是存心想害死我!” 子路在質問孔子的時候,趁孔子只顧喝水不留意的空當,就手抓起一個石盤揣在衣襟底下。
那石盤邊緣十分鋒利,子路懷揣著石盤準備在適當時機如擲鐵餅似地拋起石盤,然后石盤會在空中飛旋,劃一道閃亮的弧,頃刻之間即會把文弱不堪的孔先生擊個腦漿涂地。 子路預謀好這一切,站在孔子面前咄咄逼人地發問:“孔先生,你說,上士殺人是怎么個殺法?” 孔子一愣,隨即鎮靜地回答:“上士殺人用筆尖。”
他怕學生聽不懂,解釋道,“用筆墨寫在竹簡上或刻在甲骨鐘鼎上,以文字昭示天下,把人置於死地。” 子路怒氣未減地又問:“那么中士該如何殺人?” 孔子慢條斯理地回答:“中士殺人用舌尖。
人的舌頭是軟的,能把方的說成圓的,圓的說成扁的,眾口鑠金,也會殺人不見血。” 子路居心叵測接著問:“那么下士該如何殺人?” 孔子若無其事地回答說:“下士呀,下士殺人用懷里揣著的一個石盤。”
子路一下子泄了氣,他扔掉懷里的石盤,五體投地跪拜了孔子。從此對孔子心服口服,忠心耿耿。
后來,子路和孔子的其他門生,把孔子治國平天下很有歷史穿透力的言論整理成《論語》流傳下來。
4.關于歷史的幽默小故事,3分鐘內
幽默故事 歷史典故 隋朝時,有一個人內心特別敏慧,但卻有個天生的缺陷——口吃。
越國公楊素每逢閑悶時,便把他召來暢談取樂。 有一年臘月,楊素與這人在府中閑坐。
楊素戲問道:“有這么一個大坑,深一丈,方圓也是一丈,假如把您放在里面,您可有什么辦法出來?”這人低頭想了好長時間,忽然抬起頭來問道:“坑……坑里有……有梯子嗎?”楊素說:“當然無梯啦,若有梯子,還用問您嗎?”這人又低頭想了好長時間,問道:“白……白……白……白天?還是夜……夜……夜……夜……夜里?”楊素不耐煩地說:“管什么白天黑夜?我問您可有法子出來?”這人反問道:“若不是在……在夜晚,眼睛又……又不瞎,為何掉入……入坑里?”楊素聽了,大笑不止。 楊素又問他:“假如我突然命您做一軍官,守一小城,您手下的兵士不過千人,糧食也僅夠吃幾天,城外有數萬敵軍包圍。
您作為城中主帥,可有什么守城之計?”這人低頭良久,問道:“有……有援……援兵嗎?”楊素答道:“正因為沒有援兵,所以才問您呢?”這人又沉吟很久,抬頭對楊素說:“誠……誠如君言,失敗難免。”楊素又大笑不止。
接著,楊素又問道:“看來您多智多能,我提的問題沒有能難住您的。現在再問您一事:今天家中有人被蛇咬了腳,您說應該怎么醫治呢?”這人應聲回答:“取五月五日南墻下雪……雪……涂……涂即……即治。”
楊素問:“五月哪里能有雪?”這人笑著反問道:“既然五月沒……沒有雪……雪,那么……么臘月何處有蛇咬?”楊素聽了,笑得前仰后合,把這人打發走了。賀知章乞名 唐玄宗天寶初年,文名頗著的秘書監賀知章,上書朝廷,欲告老致仕歸故鄉吳中。
玄宗李隆基,對他非常敬重,諸事待遇異于眾人。 賀知章臨行,與唐玄宗辭別,不由得老淚縱橫。
唐玄宗問他還有什么要求。知章說:知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賜名,實老臣歸鄉之榮也。”
玄宗說:“信乃道之,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為孚。”
知章拜謝受命。 時間長了,知章不覺大悟,自忖道:“皇上太取笑我啦。
我是吳地人,‘孚’字乃是‘’字下面加上‘子’字。他為我兒取名‘孚’,豈不是稱我兒爪子嗎?” 不知詩為何物 艾子喜歡作詩。
一天,艾子漫游到齊魏之間,下榻在一個旅館。夜間,他聽到鄰屋里有話:“一首。”
不一會兒又說:“又是一首。”艾子莫名其妙,困意全無,一夜無眠。
躺到拂曉,共聽到鄰屋那人大約說了六七次,亦即六七首也。艾子以為鄰屋那人一定是個詩人,在靜靜月夜里專心吟詩,心里油然產生敬意,又愛那人文思敏捷,便決定結識一下此人。
一大早,艾子就披衣下床,整好冠帶,站在門口迎候。不一會兒,鄰屋里走出一個商販的人來,身材瘦弱,一臉病相。
艾子感到很失望,心想:就憑這副尊容,哪像個詩人?也許,人不可貌相,不能盲目揣度。便走上前拜問道:“聽說先生詩篇甚多,能否讓學生我看一下。”
那人說:“我是一個做生意的,從來不曉得詩是什么玩意兒。”始終拒絕拿出詩艾子固執地說:“昨天夜里聽到您在屋里說‘一首’,不一會兒又說‘一首’,難道那不詩嗎?” 那人聽了,不覺啞然失笑:“您誤會啦。
昨夜我肚子不好,每瀉一次,夜里找不到手紙,于是就用手揩。一夜腹瀉不止,差不多污了六七次手。
我說的‘手’,不是詩篇之‘首’。”艾子聽了,羞慚不已。
-------------------------------------------------------------------------------- 蘇軾難荊公 宋代大文豪蘇軾,號東坡。他經常和王荊公(安石)在一齊研究字義。
有一次,東坡指“坡”字請教王荊公字義。王安石解釋道:“‘坡’者乃‘土’之‘皮’。”
東坡聽了,不以為然,反問道:“照這樣說來,即么‘滑’字乃‘水’之‘骨’嘍?”王安石聞之,半天無語。 -------------------------------------------------------------------------------- 不知辛苦為誰甜 蘇東坡字子瞻,他任杭州太守時,經常與詩僧佛印參禪、唱和,二人最是友善。
東坡喜歡燒豬。佛印和尚住金山寺時,常常做好燒豬等待東坡來吃。
一天,蘇東坡又來到金山寺,而佛印做的燒豬卻被別人偷吃了,佛印甚感不快。蘇東坡了一首游戲詩,安慰佛印: 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為誰甜。
-------------------------------------------------------------------------------- 為甚酥 蘇東坡任黃州團練副使時,有一天,曾去何秀才家聚餐。何家做的油果非常酥脆可口,蘇東坡邊吃邊問:“這種油果叫什么名字?”主人回答說還沒有取名字呢。
東坡又問:“為甚?”(為什么這么酥脆)座中眾客皆曰:“您說的‘為甚酥’ 三字就可以作為它的名字了。” 還有,潘長官因知蘇東坡不能飲酒,東坡每次來赴宴時,就特地為他準備了一些度數低的甜酒。
蘇東坡飲之笑著打趣道:“這酒一定是錯煮水了。” 一天,蘇東坡忽然心血來潮,想吃油果,便作了一首小詩向何秀才索求之: 野飲花前百事無,腰間唯系一葫蘆; 已傾潘子錯煮水,更覓君家為甚酥。
-------------------------------------------------------------------------------- 都是藥名 蘇東坡和姜至之參加朋友的宴會,二人同坐一席。席間,姜至之先說了個酒令:“在座的諸位各要打一個藥名。”
于。
5.關于 幽默的事例 要簡潔的 20~~~30個字左右的就OK啦
1. You have matches 最近我有一次機會登上一艘豪華游輪觀光。
一次,我在酒吧臺拿了兩杯雞尾酒回房間享受,途中遇到一位女士,她看看我后笑著說:“You have matches?”我一愣,回答說:“很抱歉,我十五年前就戒煙了,所以沒有火柴。”她立刻會意到我誤解了她的意思,好像是有點抱歉地說:“It's a joke.” 然后,我們就相互尷尬地笑了笑,走開了。
事后和朋友在吃晚飯的時候聊天,我趁機向一個美國朋友請教白天的那句話,他解釋說:“因為她看你兩手都占著,就故意開玩笑跟你要火柴,這是個非常普通的笑話,非但沒有惡意,反而是想問你需不需要幫忙。”(摘自《世界日報》) 2. Turn the table 一位親戚和妻子失和到了要離婚的地步。
幾天前接到親戚電話,說他們在走進律師樓之前,先去求助于心理和婚姻問題專家。夫婦倆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了好多次,互相之間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猜疑、埋怨,結果化干戈為玉帛。
說簡單也簡單,就這么拯救了這場婚姻。我打心眼里為他們高興,把這一消息告訴了同樣也認識他們的一位美國朋友。
這位朋友挺激動的,連連說著“感謝上帝,感謝上帝”,她還補充了一句“He turned the table”。 這話讓我心里很不舒服,她是指我親戚動粗嗎?我打抱不平說:“不會,不會,他很斯文,很有紳士風度,不會以粗魯的舉動壓制對方,不會以高壓讓對方屈從。”
結果,越說誰也聽不懂誰。看著我那一臉不快的表情,朋友突然茅塞頓開了,以另一種方法向我解釋。
終于讓我明白,她是說我親戚“扭轉了局面”,那 “table”和我想到的“桌子”根本無關。 再說遠一點, turn the tables (on someone)這個短語也和“桌子”沒什么關系, 它的意思是to suddenly take a position of strength or advantage that was formerly held by someone else (反敗為勝,轉弱為強)。
例如: “She played badly in the first set, but then she turned the tables on her opponent and won the match. ”(摘自《世界日報》) 3. Wearing two hats 同事朋友聚會,少不了相互介紹。先生在向我介紹他的同事Larry時,說他可是個大忙人:“He is wearing two hats.” 我說,你開什么玩笑,他根本就沒戴帽子。
Larry 一直以笑作答,倒是先生察言觀色,知道我不懂,便幫我找臺階下。原來,先生是指Larry在醫院某一部門擔任要職,除此之外,還有自己的生意,就是說Larry身兼兩職,而不是真的戴了兩頂帽子。
(摘自《世界日報》) 4. With a grain of salt 一天吃飯的時候,好友Allen和他的中國籍太太坐在餐桌旁大談最近流行的一種草藥,說它能包治百病。 Allen 說了一句:“I'd like to take it with a grain of salt”。
他太太笑道:“你以為它是蔬菜啊,還要加點鹽再吃。健康專家可沒有說過要加鹽。”
Allen 愣了一下,然后大笑不已,解釋道“ Take something with a grain of salt” 是“對某事有保留、持懷疑態度”的意思。 原來剛才Allen 是說他對這種草藥的神奇療效表示懷疑,而不是說要“放些鹽再吃”。
(摘自《世界日報》) * are in for a treat! 這天,同事們正在討論為我和 Rhonda 開生日 party的事情,為了尊重壽星,大家讓Rhonda 和我選擇一家中意的餐廳。Rhonda建議去鎮上一家叫做BBQ 的美國餐廳。
我從來沒有去過那里,于是就問她那里有什么特色。Rhonda便開始滔滔不絕地介紹他們的招牌菜,聽得我十指大動,直咽口水,Rhonda便笑著說: “You are in for a treat !” 我愣了一下,以為Rhonda要請我去那里吃飯,心里十分不好意思,試探著問過她之后,Rhonda 笑著解釋說: “You are in for a treat means you'll like it !” (摘自《世界日報》) 6. Knife and fork 朋友D說日前在某大酒樓飲茶,見鄰桌有青年夫婦和大概是他們在外國結識的老太太一起飲茶。
老太太對操作筷子很感興趣,在那里學用 chopsticks夾蝦餃。D說他有個美國朋友,曾花了一些時間學習正確使用筷子的方法,每有機會就要表演一下,還說用筷子是一種藝術,是古老的中國文化的表現。
中國人吃飯用筷子,洋人進餐用刀叉。其實洋人從前沒有knife and fork,用的是木片削成的叉子。
這種木叉從意大利經伊斯坦堡傳到英國,是兩刺的肉叉(two-pronged fork)。在此之前,人們吃肉用手,因此對于改用肉叉有人說是“對賜人五指之神的侮辱。”
筷子又叫作“箸”,據說由于箸與“住”同音。住有停止之意,航船忌停,江蘇一帶行船的人們改稱箸為“筷兒”。
筷音同“快”,不住而快,一帆風順矣。日語中筷作箸,但讀作hashi,和作橋解的hashi相同,似乎和行船有點關系。
日諺有“只會拿著筷子吃”指“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中餐桌上每人有一份箸匙 (zhuchi),一雙筷子一把湯匙,也許就沒有knife and fork那么殺氣騰騰了吧? (摘自《世界日報》) 7. Skeleton in the closet 一天朋友談及一則大爆“名人”家丑的八卦新聞,說那些家族中人以搬弄“skeleton in the closet”為樂事,難道這些名人家的壁櫥中真的有骷髏? 他說的“skeleton in the closet”(英國人則習慣說成skeleton in the cupboard)現在的意義并沒有那么可怕。
不過據說當年這個習語產生的時候的確指那些有。
6.有趣的歷史故事,簡短一點
孟母三遷: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
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
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圍魏救趙: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斗,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
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
我們再于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
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于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
又后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于戰場,龐涓復又陷于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指鹿為馬: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相傳趙高試圖要謀朝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給秦二世,并說這是馬。
秦二世不信,趙高便借故問各位大臣。不敢逆趙高意的大臣都說是馬,而敢于反對趙高的人則說是鹿。
后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用各種手段害死了。指鹿為馬的故事流傳至今,人們便用指鹿為馬形容一個人是非不分,顛倒黑白。
暗度陳倉:出自司馬遷 《史記淮陰侯列傳》 。秦末農民起義后,項羽與劉邦為爭奪天下,進行了為期四年地“楚漢戰爭”。
劉邦首先攻入咸陽,自立為關中王。項羽軍事力量強大,劉邦把咸陽和關中讓給了項羽,自己到了漢中。
與劉邦地守地漢中相鄰的是章邯。劉邦為了迷惑項羽,防止章邯入侵,把出入漢中的棧道燒毀了。
后來,劉邦逐漸強大起來,命韓信為大將,出兵與項羽一決雌雄。為了迷惑敵人,韓信派了一萬多人馬去修復燒毀多棧道。
棧道修復工程艱巨,進展緩慢。章邯料定棧道修復絕非易事,毫無戒備。
殊不知韓信多主力已抄小路向陳倉進軍,很快攻下咸陽,占領關中。汗腺采用一明一暗、以明掩暗多計謀,取得了奪取關中的重大勝利。
基本上成語都是古代有趣的故事或史實來的。
7.一篇簡短搞笑歷史故事
最早的好友買賣
徐庶作為劉備的軍師兩人如魚得水,可是一天徐庶一上網卻發現:“曹操花13775收你做奴隸。”徐庶見此大哭,只好向劉備告別。劉備不舍,徐庶說:“主公別急,我將我的好友諸葛亮賣給你。”劉備上網一看,果然:“諸葛亮已經成為你的奴隸,他的身價漲到了14005”,比徐庶還值錢。
第一個使用QQ隱身的人是西周時的靜女
有《靜女》詩為證: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意思是:有個非常嫻靜的MM,和我約好了在QQ上見面,可等我上線的時候她卻隱身著,急得我呀抓耳撓腮。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幽默有趣的歷史故事簡短30字(有趣的歷史故事,簡短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