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月亮的神話故事.簡短
1、玉兔搗藥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
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舍地離開妻兒,踏著云彩上天宮去。
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兔仙不知發生了什么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
聽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里,多么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個女兒,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并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于是割下它心頭的肉啊!幾個女兒也舍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
雄兔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愿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2、天狗吞月 天狗吃月亮的傳說:傳說古時候,有一位名叫“目連”的公子。生性好佛,為人善良。
十分孝順母親,但是,目連之母,身為娘娘,生性暴戾,為人好惡。有一次,目連之母突然心血來潮,想出了一個惡主意:和尚念佛吃素。
我要作弄他們一下,開葷吃狗肉。她吩咐做了三百六十只狗肉饅頭,說是素饅頭,要到寺院去施齋。
目連知道了這事,勸說母親不聽,忙叫人去通知了寺院方丈。方丈就準備了三百六十只素饅頭。
藏在每個和尚的袈裟袖子里。目連之母來施齋,發給每個和尚一個狗肉饅頭。
和尚在飯前念佛時,用袖子里的素饅頭將狗肉饅頭調換了一下,然后吃了下去。目連之母見和尚們個個吃了她的饅頭,“嘿嘿”拍手大笑說:“今日和尚開葷啦!和尚吃狗肉饅頭啦!”方丈雙手合十,連聲念道:“阿彌陀佛,罪過,罪過!” 事后,將三百六十只狗肉饅頭,在寺院后面用土埋了。
這事被天上玉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將目連之母打下十八層地獄,變成一只惡狗,永世不得超生。
目連是個孝子,得知母親打入地獄。他日夜修煉,終于成了地藏菩薩。
為救母親,他用錫杖打開地獄門。目連之母和全部惡鬼都逃出地獄,投生凡間作亂。
玉帝大怒,令目連下凡投身為黃巢,來收這批從地獄逃出來的惡鬼。目連之母變成的惡狗,逃出地獄后,因十分痛恨玉帝,就竄到天庭去找玉帝算帳。
她在天上找不到玉帝,就去追趕太陽和月亮,想將它們吞吃了,讓天上人間變成一片黑暗世界。這只惡狗沒日沒夜地追呀追!她追到月亮,就將月亮一口吞下去。
追到太陽,也將太陽一口吞下去。不過目連之母變成的惡狗,最怕鑼鼓、燃放爆竹,嚇得惡狗吞下的太陽、月亮,又只好吐了出來。
太陽、月亮獲救后,又日月齊輝,重新運行。惡狗不甘心又追趕上去,這樣一次又一次就形成了天上的日蝕和月蝕。
民間就叫“天狗吃太陽”,“天狗吃月亮”。3、吳剛伐桂 傳說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
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專心學習,被貶到月亮里砍月桂。但月亮中的月桂隨砍隨合,砍伐不盡,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無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4、嫦娥奔月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天上突然出現了十個太陽,直曬得大地冒煙,老百姓實在無法生活下去了。有一個力大無比的英雄名叫后羿,他決心為老百姓解除這個苦難。
后羿登上昆侖山頂,運足氣力,拉滿神弓,“嗖——嗖——嗖——"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他對天上最后一個太陽說:"從今以后,你每天必須按時升起,按時落下,為民造福!" 后羿為老百姓除了害,大伙兒都很敬重他。
很多人拜他為師,跟他學習武藝。有個叫逢蒙的人,為人奸詐貪婪,也隨著眾人拜在后羿的門下。
后羿的妻子嫦娥,是個美麗善良的女子。她經常接濟生活貧苦的鄉親,鄉親們都非常喜歡她。
一天,昆侖山上的西王母送給后羿一丸仙藥。據說,人吃了這種藥,不但能長生不老,還可以升天成仙哩。
可是,后羿不愿意離開嫦娥,就讓她將仙藥藏在百寶匣里。這件事不知怎么被逢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藥弄到手。
八月十五這天清晨,后羿要帶弟子出門去,逢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到了晚上,逢蒙手提寶劍。
迫不及待地闖進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藥交出來。嫦娥心里想,讓這樣的人吃了長生不老藥,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嗎?于是,她便機智地與逢蒙周旋。
逢蒙見嫦娥不肯交出仙藥,就翻箱倒柜,四處搜尋。眼看就要搜到百寶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吃了仙藥,突然飄飄悠悠地飛了起來。她飛出了窗子,飛過了灑滿銀輝的郊野,越飛越高。
碧藍碧藍的夜空掛著一輪明月,嫦娥一直朝著月亮飛去。后羿外出回來,不見了妻子嫦娥。
他焦急地沖出門外,只見皓月當空,圓圓的月亮上樹影婆娑,一只玉兔在樹下跳來跳去。啊!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樹旁深情地凝望著自己呢。
"嫦娥!嫦娥!"后羿連聲呼喚,不顧一切地朝著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
鄉親們很想念好心的嫦娥,在院子里擺上嫦娥平日愛吃的食品,遙遙地為她祝福。從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就成了人們企盼團圓的中秋佳節。
5、。
2.中秋的最最最簡短故事
吳剛伐桂
抬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在我國便傳說這就是吳剛在伐桂。唐代,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并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愈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愿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的砍下去 。
玉兔入月宮
相傳有三位神仙變成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貍、猴子、兔子求食,狐貍與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濟助,唯有兔子束手無策。后來兔子說:“你們吃我的肉吧!”就躍入烈火中,將自己燒熟,神仙大受感動,把兔子送到月宮內,成了玉兔。陪伴嫦娥,為其下凡的搗靈藥
玉兔搗藥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舍地離開妻兒,踏著云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兔仙不知發生了什么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聽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里,多么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個女兒, 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并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于是割下它心頭的肉啊!幾個女兒也舍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愿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著淚,笑了。它們決定讓最小的女兒去。
小玉兔告別父母和姊妹們,到月宮陪伴嫦娥住了!
玄宗漫游月宮
在唐朝,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宮的傳說了。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各地月餅的傳說
月餅象征團圓,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備祭品。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是由元朝末年流傳下來的。
元朝末年,漢人打算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苦于無從傳遞消息。后來劉伯溫想出一條計策,到處散布流言,說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人們買了月餅回到家中,發覺里面藏著紙條,上面寫著:“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 于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是這樣留下來的。
無錫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紅燒玫瑰糖芋頭,據說也與此有關。相傳蒙古滅宋之后,民族壓迫深重,漢人時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約好中秋之夜一齊動手。為了厭勝,人們要吃紅燒芋頭,象征“韃子”人頭落地,這就是現在中秋節吃糖芋頭的來歷。
這個傳說在潮汕各地則變異為:當時元朝統治者規定,每戶潮人家都要住一個蒙古兵,受漢人供養,監視漢人的行動,并且只允許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極了,便趁著中秋節吃月餅的機會,把相約舉事的紙條,放在月餅餡子里。潮人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因此每至中秋,則以芋頭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韃子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韃子后,便以其頭祭月,后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3.簡短的月亮故事
月亮的故事
張春申
大自然中的太陽、月亮、地球三者之間的關系,前科學時代,先人早已有所觀察,不少文化中的神話便是由此而來。月亮的故事用來說明「教會的畫像」,便是根據這類的思考。其實,教會傳統中早有「月亮的奧跡」之說。
在所有文化中,月亮幾乎多屬于陰性,且被視為一位美麗的姑娘。由于保祿在厄弗所書信中有這樣的比喻,很自然地引起「基督太陽」與「教會月亮」圖畫的聯想,他說:「……基督愛了教會,并為她舍棄了自己,以水洗,藉古語,來潔凈她,圣化她,好使她在自己面前呈現為一個光耀的教會,沒有瑕疵,沒有皺紋,或其它類似的缺陷;而使她成為圣潔和沒有污點的。」(五25~27)但我們不免會問:「明月幾時有?」因為「教會月亮」的故事,好象并非完全如此;而耶穌的光輝也沒有完全自教會中反映出來。
的確,教會的月亮畫像十分可取,尤其由于基督是「義德的太陽」之故。梵二之后,早已流行「教會是基督的圣事」之說(〈教會〉1號)。所謂圣事即是標記,它呈現出基督的面容,這完全由于基督的臨在與德能之故。為此,〈教會憲章〉說:「基督為萬民之光,本屆神圣大公會議,因天主圣神而集合,切愿向萬民宣布福音,使教會面目上反映基督之光,照耀到每一個人。教會在基督內,好象一件圣事」(仝上)。當然,我們也得承認畫像的限度;基督作為太陽不只是在教會的面前,他更是在月亮里面。另一方面,更該指出的差異是:教會并不如同月亮一般的運行,她的圓缺也出于自己的生命、生命中的得失。記得大禧年的三月十二日,當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率同各部會首長、樞機、與總主教在羅馬城外保祿大殿,一一在基督面前公開承認過去二千年的歷史中,教會在世上所犯的重大過錯,這誠是教會月亮在基督太陽面前再次曝露在光照之下。這一方面指出了月亮之缺;另一方面,反而使它變得圓滿,更彰顯出月亮的奧跡。甚至,這是月亮故事中最美麗的一天。
但月亮故事不只講述她與基督太陽之間的密切關系,同時她又與地球牽連在一起,這也是梵二大公會議的關懷,為此〈教會憲章〉期待她反映基督的萬民之光,照耀到每一個人。教會傳統采用依撒意亞第六十章來自比;耶路撒冷是她的預像。「耶路撒冷!起來炫耀罷!因為你的光明已經來到,上主的榮耀已經照耀在你身上。看啊!黑暗籠罩著大地,陰云遮蔽著萬民,但上主卻照耀你,他的榮耀彰顯在你身上。萬民要奔赴你的光明,眾王要投奔你升起的光輝。」(1~3)
月亮的故事不必都由普世教會來詮釋,其實地方教會也分享了六個構成要素;這是我們討論「教會的畫像」常應注意的六個要素。或許在此可將臺灣地方教會作為月亮姑娘,她又如何陪伴地球呢?「黑暗籠罩」、「陰云遮蔽」用來描繪地球上的臺灣空間,目前大概可以接受吧!那么臺灣的天主教作為月亮姑娘又怎樣炫耀起來呢?
或許我們在此不必直接多做答復,不過無論如何,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大禧年閉幕,教宗頒布的《新千年的開始》宗座牧函,呼吁教會「劃向深處」。全文四章中最具關鍵性的是第二章:〈瞻仰基督的面容〉,因為由此我們走進第三千年,即:「重新由基督開始」與「愛的見證」(第三、第四節)。
簡言之,教宗肯定:教會惟有在自己的生命與行動中反映耶穌基督的面容,否則她無法常新、也無能為愛見證。這倒與月亮的故事不謀而合,因為教會月亮與基督太陽是密不容分的。
而且,從圣三論而言,教會的六個要素都與耶穌基督有關。那么,為了使臺灣天主教炫耀起來,反映基督的光輝,她不能不響應羅馬教宗的文告,具體提出瞻仰基督面容的方法了。依我們看來,主要的方法該是圣體圣事敬禮與重讀福音經書;后者也是教宗在文告中肯定的。那樣,基督太陽才能照在教會月亮的面貌上。本文之末,尚得注意:基督的福音與感恩圣事是教會六要素中其中的兩個。
4.關于月亮的傳說(要簡短一些的)快快
傳說帝堯時代,天上突然出現十個太陽,給神州帶來了恐怖和災難。一個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個太陽射了下來,替萬民消除了災難。王母娘娘賜給后羿一包不死藥。后羿的徒弟蓬蒙知道后,趁后羿不在,威逼他的妻子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危急之時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頓時,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與流傳甚廣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輯《靈憲》則記載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竊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將往,枚占于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蜍。”嫦娥變成癩蛤蟆后,在月宮中終日被罰搗不死藥,過著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隱曾有詩感嘆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中國關于月亮的神話最早載于《山海經》《楚辭》《淮南子》等古籍中。 ●關于月亮,民間流傳著許多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義等故事。 ●傳說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專心學習,被貶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隨砍隨合,后世因而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月亮傳說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 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為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也被視為撮合姻緣的大好日子。 說起中秋的來源,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游月宮等故事。 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多個版本。在較早的記載中,嫦娥偷吃了仙藥,變成了癩蛤蟆,被叫著月精。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樹和一只兔子,就別無他物。可是又有另一個說法是,在月宮里還有一個叫吳剛的人
5.關于月亮的傳說、故事、成語、對聯、越多越好,睡得最多懸賞100分
神話傳說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古代神話中,關于月亮的故事數不勝數。
像嫦娥奔月: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去。 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余的太陽。
后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鉆、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
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
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后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
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這只是“嫦娥奔月”的一種說法,在民間流傳著許多不同的說法。
有一種說的是后羿射下太陽后,被人民推選為首領,脾氣變得暴躁,不高興就隨便殺人,嫦娥是偷吃了日后要與后羿一起服用的兩顆仙丹而成仙的。但流傳的最廣泛的還是上述的一種,因為人們向往這種結局。)
吳剛折桂 關于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
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
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
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辛棄疾《西江月》)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曹操《觀滄海》)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軾《水調歌頭》)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蘇軾《后赤壁賦》) 舉頭忘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陸游《游山西村》)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李白《行路難》(其一))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李商隱《無題》)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
(張光《天仙子》)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 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晏殊《寓意》)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瞑》)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李白《古朗月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王昌齡《出塞》)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竹里館》)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明月幾時有的簡短故事(關于月亮的神話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