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運城關帝廟導游詞450字作文
解州關帝廟創建于隋開皇九年(589),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后屢建屢毀,現存建筑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后,歷時十載而重建的。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南北兩大部分,總占地面積約 66600余平方米。街南稱結義園,由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筑組成。殘存高2米的結義碑1通,白描陰刻人物,桃花吐艷,竹枝扶疏,構思奇巧,刻技頗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園內桃林繁茂,千枝萬朵,頗有“三結義”的桃園風趣。街北是正廟,座北朝南,仿宮殿式布局,占地面積18570平方米,橫線上分中、東、西三院,中院是主體,主軸線上又分前院和后宮兩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門、雉門、午門、山海鐘靈坊、御書樓和崇寧殿。兩側是鐘鼓樓、“大義參天”坊、“精忠貫日”坊、追風伯祠。后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為中心,左右有刀樓、印樓對稱而立。東院有崇圣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宮、饗圣宮和東花園。西院有長壽宮、永壽宮、余慶宮、歆圣宮、道正司、匯善司和西花園以及前庭的“萬代瞻仰”坊、“威震華夏”坊。全廟共有殿宇百余間,主次分明,布局嚴謹。殿閣嵯峨,氣勢雄偉;屋宇高低參差,前后有序;牌樓高高聳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筑間既自成格局,又和諧統一,布局十分得體。庭院間古柏參天,藤蘿滿樹,草坪如氈,花香迷人,使磅礴的關帝廟氤氳著濃烈的生活氣息。
游人從義勇門或忠武門入前庭,穿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端門,東西鐘鼓樓巍巍聳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單檐歇山頂廟門,中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門,叫“雉門”,東面的“文經門”是文職官員行走的,西側的是“武緯門”,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門門樓上嵌豎匾,書金字“關帝廟”三字。雉門后部的臺階上是戲臺,鋪上臺板即可演戲,是一座雙昂卷棚歇山頂建筑,下是橫匾“全部春秋”,與上、下場門的“演古”、“證今”相映成趣。
2.關于運城關帝廟的導游詞的300字作文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您參觀關帝廟。
運城關帝廟是我國最大的武廟,全國有三處紀念關羽最著名的地方,一處是洛陽的關林,一處是湖北當陽的關陵,關老爺是解州常平村人,所以全國最大的關帝廟就是現在大家所在的--解州關帝廟。關帝廟的第一道門叫“端門”,端門前的這塊四龍壁是我國目前僅存的。
大同、北京都有九龍壁,這里建四龍壁是因為關羽生前是人,死后才被封為帝王,所以這里建四龍壁,說明關羽和一般的真龍天子的不同。四龍壁燒制于明宣德年間,至今已有560多年了,龍壁從上到下是天地海三界,說明天地人和,吉祥如意的征兆。
四龍壁上人物的頭都沒有了,**期間有人來這里盜走頭像,買到美國,現在還在美國的博物館展出。請大家抬頭看一下端門上方的題字,中間是”扶漢人物”,兩邊為”精忠貫日”和”大義參天”.都是對關老爺恰當的評價. 大家請看這個由三支鐵柱組成的“門當”,它也叫“擋眾”,以前來朝拜關老爺在這里要“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再大的官也得步行進廟,擋眾就是起這個作用的。
這兩尊鐵獅子鑄于距今380多年前的明萬歷年間,也是起著威狀氣勢的(當地小姐講是“功德碑”的)作用。 這個門叫雉門,平常不開,文武百官朝關老爺是走旁邊的文經門和武偉門。
關帝廟是一處宮殿式的建筑,古人修城墻,以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雉門只有皇帝才可以經過,因為關老爺也被封為帝王,所以關帝廟是按照皇宮的形制修的。在修建過程中又吸取了很多民間的風格。
大家請隨我走進雉門,雉門后面是較大的臺子,在臺階兩側預先留好的石槽中搭上木版,這里就變成了一座樂樓,大家請看臺上的匾額“全部春秋”、“演古”“證今”不正是戲臺上將要上演的嗎? 午門本來也是只有皇宮中才可以有的,大家都很熟悉“午門斬首”,而這個權利卻只有皇帝才能實行,關羽死后極盡尊榮,宋稱王,明封帝,清尊圣。所以關帝廟才有了這座規模宏大的午門。
午門內有周倉和廖化的畫像,周倉是為關羽扛刀的步將,著名的飛毛腿,關老爺的赤兔馬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周倉能緊緊相隨。廖化是蜀國后期的大將,所謂的“蜀國無先鋒,廖化為大將”,在這里,廖化和周倉一起做關帝廟的門神。
午門兩邊有青龍、白虎,道教的護法神也在這里守衛著關老爺的安全。午門四壁有許多壁畫,畫關老爺的生平,從桃園結義到水淹七軍,關帝廟忌諱“走麥城”,所以壁畫中也沒有這個內容。
午門內有眾多的匾額,其中以柯橫行書的“乾坤正氣”為佳。
3.景點導游詞簡單點的
以下是廣東東澳島的導游詞。
希望能幫到你!^_^ 》》》。
各位團友早上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廣東省***旅行社歡迎各位來到美麗的海濱城市珠海!我是各位本次珠海之行的導游**,大家也可以叫我小*。非常榮幸能夠為各位貴賓提供導游服務!各位在游覽過程中如有什么問題,請盡管提出,我將會盡我所能為大家提供服務,預祝各位今天玩的開心,玩的盡興,并滿意小悅為各位提供的導游服務。
我的電話是12345678901,在行程中有任何情況都可以聯絡我。我們現在要前往今天各位在珠海的游覽主題—東澳島。
珠海是一座海濱度假休閑城市,它的陸地面積有1952平方公里,海域面積是5965.2平方公里,在珠江入海口這片遼闊的水域上,大大小小的島嶼多達146個,他們中的大部分是集中在東部海域的萬山群島,可以說海島資源是非常的豐富,在廣東省絕對是海島面積最大、島嶼數量最多的城市。這些島嶼像珍珠一樣點綴在南中國海上,著名的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李詠在《幸運52》中曾經出過這樣一個問題,問的是中國的“百島之市”在哪里,現在大家可以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嗎?沒錯,就是我們的珠海。
來珠海有句話,要和大家一同分享,叫做“珠海邊、吃海鮮、玩海面”,說的就是到這里一定不能錯過與大海和海島來個親密的接觸。你可能會想了,珠海這么多島,到底哪個好玩呢?是啊,珠海的島確實很多,這里面有離香港最近的桂山島、有和當年南宋愛國將領文天祥有關的外伶仃島,還有九洲島、淇澳島、荷包島、高欄島等等。
來眾多島嶼中,東澳島是最為迷人令人流連忘返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就讓我們一道在這座島上尋找出答案吧!你們看,我們剛剛下船的地方,這個海岸線有什么特點呢?對了,她的弧度是非常的優美,這也是東澳島得名的地方。
“澳”,是海邊彎曲可以停泊船只的地方,多數是用于地名,打個比方,我們國家的特別行政區之一澳門的“澳”就是用的這個字。那么,在這里,因為這個“澳”在島的東面,所以就叫做“東澳島”啦!咱們有些從內陸過來的客人是不是聞到了一股特別的味道呢,這是大海的味道,有些人叫它做海腥。
大家可以看到這岸上晾曬著許多的海產品:這種五個角的是海星,旁邊這種就是魚干;那邊的長著長長尖牙的是海蛇,還有遠一點的又胖又短的是海參。在這個島上,居住著一些世代以捕魚為生的漁民,形成了一個東澳村,這些就是他們出海回來的收獲。
村里面有小學,有信用社,還有郵電代辦所呢,和陸地上差不多。這里民風淳樸,村里的人都很好客,你看,就連地上的小狗和老母雞都不怕人,在悠閑地散步呢。
請各位跟著我走,沿著右手邊這條石頭小道走上去。這條路通往銃城,當年可稱得上是一條軍事要道,一般人可是不給他過,我們現在生活在和平年代還是非常幸福的。
“銃”是金字旁加一個“充滿”的“充”,古代的時候是指槍一類的火器,銃城就是有著火器的軍事堡壘。現在這里植被非常茂盛,森林覆蓋率達到82%,村民們特別愛惜島上的每一棵樹每一塊石頭,而且還堅持每年植樹造林500畝。
我們來了也要入鄉隨俗,用實際行動保持這里的清潔,路上如果有喝剩的瓶子或食物包裝,就請您高抬貴手,把它們順便扔到附近的垃圾桶里。有人問這個路邊樹上長的菠蘿能不能吃,我想起了一個典故,叫做“路邊李苦”,說的是一個叫王戎的小孩和同村的小朋友到村外面玩,又累又渴,這時他們看到路邊長著一棵李子樹,上面長滿了鮮潤的李子,很誘人,王戎周圍的孩子都爬到樹上去摘,可是他卻沒去,說:“這里每天來來往往很多行人,為什么沒有人去摘呢?可能不太好吃”,這個野菠蘿也是,生吃的話會非常的上火,喉嚨不舒服,所以“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啊。
路邊的礁石上有些貝類,我們東澳島的海產品非常豐富,光魚類就有200多種,常見的也有70余種之多。除了剛上岸看到的正在晾曬的海鮮,這里的將軍帽、狗爪螺、石九公被稱為“東澳三寶”,非常的鮮美,有機會大家可以去品嘗。
這個稍微空曠一點的地方是東澳島海關遺址。在鴉片戰爭以后,英國人占領了香港,接著又在1860年強占九龍,于1898年租占了新界及大嶼山、長洲等海島。
為了維護海關對外貿易的管理和稅務利益,清政府在1898年籌建東澳海關,用來代替剛撤出的九龍海關常州稅廠的職能。1899年10月,東澳海關正式使用,負責監管往來香港和廣東西部沿海城鎮的華籍民船及所載的貨物,征收鴉片稅厘和百貨的關稅。
辛亥革命以后,就發生了變化,民國政府在1917年停止了罪惡的鴉片貿易,而且當時社會混亂、民不聊生,這個海關經常受海盜滋擾,來報關的船只越來越少,1919年5月31日,這里正式閉關,手續都改往在拱北那邊的馬騮洲分關辦理了。沒想到現在如此愜意美麗的海島,還有一段與近代中國外貿經濟息息相關的歷史吧!不過更有歷史的還在后面,那就是銃城。
這座銃城是清朝雍正七年也就是1729年修建的,現在的遺址主要包括銃城和烽火臺。銃城的平面是呈長方形,長49米,寬22米,墻高3米,厚有2米,全部都是用石塊砌的,城門以青磚拱頂,城上面的炮位非常清晰,大家一會兒可以在上面拍。
4.關于倉頡廟的導游詞
頡廟,位于陜西省白水縣,北屏黃龍山,南臨洛河水,東鄰澄城縣關家橋村,占地17畝,廟的創建年代詳,據《倉頡廟碑》記載,在東漢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已頗具規模,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現存為一組以元、明、清風格為主的建筑,坐北向南,四周土墻環圍。整組建筑自南向北在中軸線上依次分別為照壁、山門、前殿、報廳、中殿、寢殿、墓冢。在主體建筑的兩側又分布著東、西戲樓、鐘鼓樓、東西廂房等。廟內現存古碑18通,其中的《倉頡廟碑》、《倉圣鳥跡書碑》、《廣武將軍碑》、《時大宋蒼公碑》等更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珍貴實物。《倉頡廟碑》為漢代名碑,1975年遷置西安碑林。《廣武將軍碑》為前秦建元四年(公元368年)所立,碑文書法流暢,高渾飄逸,被譽為“絕品”,極為罕見。于右任在1933年看到碑拓,驚喜異常,寫下“千年出土光騰射,老見異物眼復明”的詩句,并題寫“文化之祖”四字,刻成大匾,懸掛于倉頡廟中。
5.為解州鹽池寫一篇導游詞
解州鹽池是中國古代北方池鹽的生產地,曾在社會經濟與政治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北宋時期,池鹽的財利,甚至達到了天下賦稅收入的一半,成為國家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
解州鹽池方圓一百二十里。久雨后,四面山上的水都流注到池里,但池水從未漫出過;天大旱時,也沒有干涸過。鹵水是紅色的,集聚在版泉的下邊,當地俗稱為“蚩尤血”。唯獨鹽池中間有一眼泉水,卻是淡水,有了這水,然后可以使鹽鹵結晶。另外,鹽池北面有堯梢水,也叫做巫咸河。鹽池的鹵水,沒有甘泉水滲和,就不能生成食鹽。唯有巫咸水流入,鹽鹵就不再結晶,所以人們稱它為“無咸河”,是鹽池的禍患。人們修筑起大堤來防備它,其用心程度超過防備盜賊。推究它的道理,大概巫咸河水本是濁水,流入大鹵中就會淤淀堵塞鹽鹵礦脈,便不能產鹽了,沒有其他特殊原因。
6.求一套導游詞
在阜成門外,東臨釣魚臺,西到三環路,東西長約1.7公里,占地面積 137公頃,其中一半為水面,湖水蕩漾。綠樹成蔭。為北京近郊較大公園之一。《明一統志》載:“玉淵潭在府西,元時郡人丁氏故池,柳堤環抱,景氣蕭爽,沙禽水鳥多翔集其間,為游賞佳麗之所。”由于這里地勢低洼,西山一帶山水匯積于此。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浚治成湖,以受香山新開引河上水。又在下口建閘,俾資蓄泄湖水,合引河水由三里河達阜成門之護城河。東部建有行宮。后湖淤塞,雜草叢生。解放后,配合永定河引水工程,在舊湖南邊挖了一個約10公頃的新湖,狀如葫蘆,名八一湖。下游建有實驗水電站一座。新舊二湖東西兩端相聯,既可引水,又能蓄水.1960年密云水庫修建后,引水工程南端,由昆明湖到玉淵潭的引水渠,在羅道莊與永定河引水渠相匯,同經玉淵潭流入護城河。近年來大力建設公園,修了環湖路,在園內還建了游廊點景建筑,逐步豐富園容。玉淵潭不僅是景色宜人,環境清幽,樹木茂密,為西郊盛暑納涼、游泳、劃船的場所;而且在北京水利工程上起著引水、調洪的作用。
玉淵潭導游詞
7.碧霞祠導游詞(一千字左右)
泰山碧霞祠導游詞? 天街最東端,石階之上,云霧繚繞之中有一處巍峨莊嚴的古建筑群,此即碧霞祠(圖)。
祠內供奉的碧霞元君是中國北方最著名的女神。碧霞元君全稱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俗稱“泰山老母”,民間則親切地稱之為“泰山老奶奶”。
老奶奶的起源很早了,可以追溯到上古神話。《太平御覽》引《黃帝玄女戰法》:黃帝與蚩尤九戰不勝,黃帝歸于泰山,三日三夜霧冥。
有一婦人,人首鳥形,黃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婦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問?黃帝曰:小子欲萬戰萬勝。
遂得戰法焉。這位人首鳥形的女神雖然名稱不斷變換,但始終就沒有離開過泰山,宋代以后,碧霞元君的稱謂才逐漸固定了下來。
關于人首鳥形的神話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現代考古研究和大批出土文物證明,四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發展到智人階段的人類在泰山地區生息繁衍。
太行山以西,黃河中游的居民傳說是黃帝的后裔。經過夏、商、周三代,終于融為了一體。
聞一多曾說過:“黃河中上游部落的集合圖騰為龍,與中下游的鳳(鳥)相結合,于是龍鳳呈祥,形成了偉大的華夏族。”而其圖騰“鳥”,這位神通廣大的女神,據學者考證,后來就演化成了西王母,“西”字在此不是指方位,古代“西”同“棲”,是鳥棲在樹上的意思。
再后來,出現了女神碧霞元君,但其源頭可以上溯到遠古神話。泰山學者袁愛國先生指出,西王母與碧霞元君的信仰之間有著密切的承接關系,可謂深富見地。
但是,進入父系社會后,特別是到了封建社會,泰山成了封建帝王封禪祭天的圣地,當然不會允許一位女神來做山神爺。于是,經過長期混亂,終于樹立起一位東岳大帝。
但是泰山女神并沒有被忘記。宋真宗封禪泰山時,便又將這位女神請了出來,因為宋真宗曾拉出了黃帝來做趙家的祖宗,而這位泰山女神當年曾幫助黃帝戰勝了蚩尤,所以自然也可以幫助黃帝的嫡親子孫擺脫困境了。
然而,“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的封號究竟是誰加的,卻還是一個迷。宋代的史書《宋史》、《文獻通考》等,對宋真宗封禪記述甚詳,但均未提到給泰山女神加“碧霞”的封號:明代的各類著作中,多有提及泰山女神的,但也未說明何時加封。
一直到了明末,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始稱宋真宗東封泰山,“命有司建山祠安奉(女神),號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不過這大概只是后人借皇帝之口來給泰山女神加一個燦爛的桂冠。
盡管如此,碧霞元君還是被民眾接受了,她最終取代了東岳大帝,成了百姓心目中的主神。清代福格的《聽雨叢談》說:“禮岱者皆禱于泰山娘娘祠廟,而弗旅岳神久矣。”
泰山地區還有一則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泰山老母與老佛爺爭奪泰山,約好以先到者為勝,老母為女子,當然跑不過佛爺,但她小施智慧卻成了勝利者。老佛爺不甘心失敗,氣得拔光了山頂上的樹。
這個故事的表層含義是解釋泰山山頂上為什么沒有樹,而深層含義卻表達了民眾對泰山老母的信仰與喜愛。 20世紀20年代,顧頡剛等學者對北京郊區妙峰山碧霞元君廟會調查時,再一次印證了碧霞元君這位泰山女神的信仰肇始于原始社會中的女神崇拜。
千百年來,生活在黑暗與苦難中的黎民百姓,面對殘酷的現實,在長期的精神壓抑中日益強烈的戀母歸根心態,特別需要一個有力的偶像來作為精神的依托。碧霞元君就擔任了母親神的角色,獲得了民眾的廣泛信仰。
明末著名散文家、游歷甚廣的張岱就曾不無驚異地說:“元君像不及三尺,而香火之盛,為四大部洲所無”(《瑯琊文集?岱志》)。明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王錫爵在《東岳碧霞宮碑》中說:“齊魯道中,頂齋戒彌陀者聲聞數千里,策敝足繭而猶不休,問之,曰:‘有事于碧霞。
’問故,曰:‘元君能為眾生造福如其愿’”。“貧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歲,賈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為親愿,弟為兄愿,親戚交厚,靡不交相愿,而神亦靡誠弗愿。”
——為求元君而奔波幾千里,趕馬的鞭子禿了,腳下磨出老繭仍不止息,——人們祈求于泰山女神的都是現實生活中困擾的問題,而這位女神庇護眾生,懲治強暴,皆能如其愿,獲得了百姓深深的愛戴,其祠廟曾遍布于全國各地。今天,泰山女神仍高居泰山之巔,享受著善男信女的香火,召喚著去鄉離國的游子,仍在一如既往地為泰山增色。
碧霞祠的建筑也是很有特色的。泰山固然雄偉闊大,但要在山頂之上,建一處與元君娘娘身份相配的祠廟,卻并不是件容易事。
但是古代人做到了,巴掌大的地方,有山門,有正殿,有配殿,有3座神門,有鐘樓、鼓樓、香亭、萬歲樓、千斤鼎、火池,還有照壁、歌舞樓、御碑亭……而且為御高山疾風,殿為銅瓦、碑為銅鑄,金光閃閃,儼然天上宮闕。人們到這里來進香不感其小反覺其大,古人用心實謂精妙。
碧霞祠最早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始稱“昭真祠”,金代稱“昭真觀”,明代改名“靈佑宮”,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重修,改今名。 祠分前后兩院,正殿5間,在北院,面闊24.7米,進深15.1米,通高13.7米,四柱七架梁,重梁起架,十一檁前后廊式,九脊。
8.為解州鹽池寫一篇導游詞
解州鹽池是中國古代北方池鹽的生產地,曾在社會經濟與政治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
北宋時期,池鹽的財利,甚至達到了天下賦稅收入的一半,成為國家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 解州鹽池方圓一百二十里。
久雨后,四面山上的水都流注到池里,但池水從未漫出過;天大旱時,也沒有干涸過。鹵水是紅色的,集聚在版泉的下邊,當地俗稱為“蚩尤血”。
唯獨鹽池中間有一眼泉水,卻是淡水,有了這水,然后可以使鹽鹵結晶。另外,鹽池北面有堯梢水,也叫做巫咸河。
鹽池的鹵水,沒有甘泉水滲和,就不能生成食鹽。唯有巫咸水流入,鹽鹵就不再結晶,所以人們稱它為“無咸河”,是鹽池的禍患。
人們修筑起大堤來防備它,其用心程度超過防備盜賊。推究它的道理,大概巫咸河水本是濁水,流入大鹵中就會淤淀堵塞鹽鹵礦脈,便不能產鹽了,沒有其他特殊原因。
9.給我一分碧霞祠的導游詞 謝謝 ~急~
碧霞祠是泰山極頂最大的古建筑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道觀。該祠始建于宋朝大中祥符年間,為二進院落,以照壁、金藏庫、南神門、大山門、香亭、大殿為中軸線,兩側是東西神門、鐘鼓樓、東西御碑亭、東西配殿。
南神門外是金藏庫,俗稱火池,專供香客焚燒紙香。火池有照壁,大書“萬代瞻仰”。門上有歌舞樓,門內有東神門,西神門,盤道穿越其間。院中東為鐘樓,西為鼓樓,北為重臺,南大門筑于重臺上,前后廊式。廊下東西山墻上有神臺,供青龍、白龍、朱雀、玄武四方護衛神銅像。
正殿,上覆蓋瓦、檐鈴等,均為銅鑄。檐下有乾隆御賜匾額“贊化東皇”。殿內中設神龕,祀泰山元君溜金銅像,兩側為眼光、送生二神銅像。
院內還有東西配殿。東殿供眼光神,西殿奉送生神,又稱眼光奶奶,送生娘娘,均為銅像。
院中央有香亭,亭兩側有銅碑對峙;東為明萬歷年間《敕建泰山天仙金闕碑記》;西是天啟年間《敕建泰山靈佑宮碑記》。亭前有明嘉靖和萬歷年間銅鑄千斤鼎和萬歲樓。院東南、西南是御碑亭,內有乾隆登岱詩碑。
祠東是道院,明代置東公署,香稅總巡官駐此,清代改為蹕亭。碧霞祠現有道士、道姑50余人。
院南為寶藏嶺,上有一獅子形狀的巨石,俗稱獅子峰。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帝廟導游詞簡短(運城關帝廟導游詞4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