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漢字的傳說故事(短一點,大概五十字)
一、先說”王“字:
王”字原是一把斧頭的輪廓。那時的大斧是兩面雙刃的,顯示了它的無所不能。于是它的斧口部分,就形成了“王”字上下部分的兩橫,斧柄則形成“王”字中部的一橫。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王”就成為古代隸書和今天楷書時的樣子。“王”字的原義是大斧,大斧既是劈山開路的工具,也是征戰殺戮的兵器,誰掌握大斧.誰便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誰就是“王”,這也是祖先以大斧作為權力的象征的原因。王字三橫一豎,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管的”王”的不二學說。
二、再說”武“字:
武”字是個合體字,按古代造字法的“會意”,“武”從止、從戈,由止、戈二字合起來成為“武”字。戈是古代的一種兵器,止在甲骨文中實則為人的腳趾的象形,在金文中,“止”依然構成人的腳趾之形;在篆文中“止”依然如此。甲骨文中“武”字的最初表現形式是“足戈并立”,左邊畫一個“足型”,而右邊畫一個“戈型”,二者組合成其雛形,并以象形取意,即立足持戈,是一種靜態;在此基礎上字體由左右結構,變成了上下結構,近而形成了“止戈豎立”的組合,此時最大的變化在于“足型”被“止”字所代替,而“戈”的一撇移到“弋”字的左上角,其意是持戈而行,處于一種動態。進入青銅器時代,金文中的“武”字,已由象形向會意方向發展,并形成“動靜”結合的字體,筆劃粗細一致,結構相對協調,以適用于人的習慣認識和記憶。從甲骨文中“武”字的變化看,其原始本意并非止戈為武,而完整的表述應該是這樣的:或持戈靜止而立,注視前方;或舉戈而動,欲與人、欲與獸斗,與人斗是爭奪地盤和剩余價值,與獸斗是維持生存和生命。
望采納,謝謝!
2.漢字的故事50字左右
解縉是明2113代大臣,文學家。
過年,家家都要5261寫門對子,解縉看到前面人4102家屋后的小竹林正對著他1653知家的門,觸景生情,于是拿起筆寫了:“門對千棵竹,家藏萬卷書”的對子貼在門上。
門前這家人想,噢,你用我家竹子為題做門對子,我砍掉一半,看你如何,于是這個人家主人就把竹子統統砍掉半截。道
解縉見竹子砍掉半截,就在原對子下面各加了一個“短”和“長”字,使原對子成了“門對千棵竹短,家藏萬卷書長”。
前面這戶人家一看門對子,氣了把竹子全砍光了,心想這版次看解縉還有什么可寫,解縉見竹子全砍光了,又在下面加了一字,變成了“門對千棵竹短無,家藏萬卷書權常有”。前面這戶人家一看,把屁股一拍,哎呀,上當了,感到為解縉的一副門對子而砍掉了自己家的一片竹林,真不合算,但是呢,已經遲了
3.簡短一點的關于漢字的故事
目錄聲明:詞條人人可編輯,創建、修改和認證均免費詳情【秒懂百科】一分鐘讀懂漢字的故事7.3萬 47"漢字的故事《漢字的故事》是2006年10月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郁乃堯。
[1][2]該書講述了在世界上只有漢字具有表音表意、象形等特征,其自身的結構就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元素,反映了漢民族的文化特質。書名漢字的故事作者郁乃堯ISBN9787802112896頁數221定價24.00內容簡介沒有漢字就沒有輝煌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可以說漢字是中國文明的起源的重要標志,全華人引以為豪的四大發明都是漢字這個偉大發明的衍生物,所以漢字是中華兒女在歷史長河中創造出的不折不扣的第五大發明,是一切華夏文明存在的基石。
本書用故事形式講述漢字的歷史、文化和奧秘,揭示漢字的形成和演變規律,解讀漢字同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社會生活的種種關系,挖掘漢字蘊藏的思想和文化內涵。本書收錄近200幅精美圖片,包括文字拓本、示意圖、書影及文物照片等,與文字交相輝映,使讀者更直觀地了解漢字文化和中華文明。
該書將藝術理念貫穿于每一個細節,科學簡明的編寫體例、豐富精美的圖片和極具美感的版式設計等多種要素有機結合,使讀者在輕松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更多的文化熏陶、審美享受和想象空間。
4.一個漢字的小故事
蘭”———王者之香
甲骨文、金文均不見有“蘭”字。《說文解字?草部》:“蘭,香草也。從草,闌聲。”形聲字。“蘭”的本義就是蘭草。如《易?系辭上》:“同心之言,其臭如蘭。”這里的“臭”為氣味,“蘭”顯然是指香蘭。其意思是從心底里發出的共同語言,如蘭花一樣清香。“蘭”字在古代漢語中有一個特殊用法,就是常作文人雅士及士大夫之間的一種雅稱,亦曰美稱。如“蘭房”,指文人雅士們的住房;“蘭友”、“蘭交”,是指文人雅士結交的朋友;“蘭言”,既指心意相合之言,又指文人雅士的話語或書信等。再如南宋詞人柳永的《雨霖鈴》:“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其意思是說:在京城(汴京)的郊外搭起帳篷備辦酒宴為人送行時情緒很不好,正在戀戀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催促快出發。“蘭舟”有人講乘蘭木所造之舟,未必妥當。“蘭舟”就是“舟”。這“蘭”字已經虛化,其實沒有什么意義。
此外還有所謂“蘭夢”或稱“蘭兆”,更是富有傳奇色彩。據《左傳》記載,盼子心切的鄭文公姬妾成群,可就是沒人給他生個兒子。有一個叫燕姑的小妾,一天夢見天使給她送來了一束蘭花,不久她懷孕了,生的還是一個男孩。文公喜出望外,給孩子取名為蘭,這個孩子就是后來的穆公。可見“蘭夢”就是美夢,又稱“蘭兆”,就是懷孕生兒子的吉兆。“蘭”的姿態優美,芳香馥郁。古人譽之為“香祖”、“天下第一香”或“王者之香”。“蘭”稱為王者之香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據《孔子家語》中載,孔子周游列國,從衛國返回魯國,看見幽谷之中“蘭香獨茂”,便感慨道:“蘭當為王者。”故后人稱“蘭”為“王者香”。
我國對蘭花的栽種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的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后,退居于會稽山上,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在山上種植了許多蘭草,以迷惑敵人。這就是我國歷史上栽蘭草的最早記載。
南宋詩人、畫家鄭思肖善畫花鳥,尤其擅長畫蘭。可就是這樣一位畫蘭花的大師,在南宋淪亡后,隱居蘇州之時,他筆下的蘭花一反常態:花葉零落散亂,無土無根。一天,他的一位好朋友看他畫的蘭花后,建議道:“這蘭花無土無根怎么活呀?還是把根畫上去吧!”哪知,鄭思肖聽了朋友的勸告后竟悲憤滿腔,扔下畫筆,長嘆道:“土地都被外人奪去了,叫我的蘭花長在何處啊!”原來,他畫“無根蘭”,是藉以抒發愛國情懷與亡國之痛。
蘭花人們又將它稱之為“空谷佳人”。除了它的美之外,還有它那“無人亦自芳”、“堅貞還自抱”的氣質品格,更為世人所稱道。所以有人把蘭花放在“歲寒三友”的松、竹、梅之上,說:“歲稱三友,竹有節而無花,梅有花而無葉,松有葉而無香,唯蘭獨并有之。”正因為如此,蘭花才博得人們的廣泛厚愛。
5.關于漢字的小故事
第一則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
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
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
皇上急道:“那怎么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后,變成了“未必敢來”。
第二則故事 說一個人和夫人在家里招待兩位朋友,朋友甲對女主人敬酒,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個很不禮貌了;女主人指了說“醉酒之意不在翁”,說朋友偏離了和男主人敘舊喝酒的本意;男主人也有些不快,似批評的說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來了;朋友乙在旁邊偷著樂,暗指主人“在意之翁不醉灑”。我看了很生感嘆,這就是漢語的魅力。
換了別的任何一種語言,恐怕也難找了如此精澌的例子了。只可惜讀書至今,漢語還是學的不好,真是慚愧啊! 且不從愛國的角度來說,我也認為,漢語是世界上最美的一種語言。
更不要說漢語本來就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文字中,詞匯最豐富,表情達意最淋漓盡致的了。 第三則故事 《施氏食獅史》是一篇由趙元任所寫的設限文章。
全文共九十一字(連標題九十六字),每字的普通話發音都是shi。《施氏食獅史》這篇短文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讀給別人聽,他是無論如何也聽不懂的! 本文為漢語中最難讀的一篇,如要嘗試,請先備清水一杯、小棍一把,以免舌齒受傷。
《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
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
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尸,適石室。
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
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尸。試釋是事。
只用一個發音來敘述一件事,除了中文,怕是再無其他語言能做到了。 白話文譯文: 《施氏吃獅子的故事》 石室里住著一位詩人姓施,愛吃獅子,決心要吃十只獅子。
他常常去市場看獅子。 十點鐘,剛好有十只獅子到了市場。
那時候,剛好施氏也到了市場。 他看見那十只獅子,便放箭,把那十只獅子殺死了。
他拾起那十只獅子的尸體,帶到石室。 石室濕了水,施氏叫侍從把石室擦干。
石室擦干了,他才試試吃那十只獅子。 吃的時候,才發現那十只獅子,原來是十只石頭的獅子尸體。
試試解釋這件事吧。 背景 話說50年代初期,有人提議漢字全部拼音,以解除小學生識數千漢字的痛苦。
語言學大師趙元任老先生大不以為然,戲寫一文施氏食獅史。全文共92字,每字的普通話發音都是 shi。
這篇文言作品在閱讀時并沒有問題,但當用拼音朗讀本作品時,問題便出現了,這是古文同音字多的緣故。趙元任希望通過篇文字,引證中文拉丁化所帶來的荒謬。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一個漢字的簡短小故事50字(關于漢字的傳說故事短一點,大概五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