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節氣來歷及小故事(簡短)
十四節氣的來歷故事有很多,這里給大家分享其中一個。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根據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始于立春,終于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很久以前,在我國的黃河邊,住著一個叫阿福的男孩。他和家人常年靠采摘野果和打獵為生。
有一天,阿福在河邊的草灘發現了一匹孤單瘦弱的白色的小馬駒,就把它帶回了家。盡管家里的食物也不充足,但阿福總會省下一些給小馬駒。
小馬駒漸漸長成一匹高大健壯的白馬,成了阿福最好的朋友。每當在田野尋找食物時,阿福都會發現白馬很愛吃一種植物的穗。
他十分好奇,就采摘了一些帶回家。阿福的媽媽把穗殼去掉,用水煮成了粥,全家人都覺得這粥的味道很好,就給這種植物起名叫“粟”。
要是能自己耕種粟米,等到收獲的時候,我們就再也不用為食物發愁了。阿福在心里默默地想。
可是,阿福和家人都不會種田。他們播下的種子不是不發芽,就是被凍死,收獲的粟米還不夠全家人吃一頓的。
阿福非常苦惱。一天,白馬忽然開口說話了,他對阿福說:“明天黃河里會出現一件寶貝,如果我們能得到它,你就再也不用為收成不好而苦惱。”
2.二十四節氣來歷小故事
二十四節氣來歷小故事: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
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后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
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 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
“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擴展資料 每個節氣的小故事: 1、立春 陣陣東風吹拂著冰雪覆蓋的大地, 悄然融化的雪水開始滋潤冰凍的土地,立春了萬物都開始復蘇。剛剛醒來的節節蟲想要攀上高峰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而冰封了一冬的大尾魚也耐不住寂寞破冰而出。
2、雨水 時間一天天過去,節節蟲還在裂縫中生活,每天都嘗試著往外爬的節節蟲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敗。雨水到了,大地迎來了第一場春雨,大尾魚在淮河中愉快的暢游,但慢慢滲進裂縫里的雨水卻讓節節蟲面臨滅頂之災。
3、驚蟄 節節蟲在水邊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樣子,認為自己外表丑陋的節節蟲非常自卑,但看到含苞欲放的桃花被風吹落后懂得了一個道理,外表的美麗是脆弱的,不糾結與外表的它決定粉飾自己的內心。 4、春分 一轉眼到了春分,各種花開遍了山野,喜歡花香的節節蟲玩的不亦樂乎。
在水里的大尾魚非常喜歡給人講大道理,看到在一邊玩耍的節節蟲后,它便開始普及花的知識,還和節節蟲探討起了首和尾的道理。 5、清明 今天的天氣非常清澈,沒有一絲霧氣,這都是因為清明的緣故。
節節蟲和小蟲子們打招呼時卻嚇跑了對方,它認為一定是自己外表的緣故。大尾魚的美在于尾大,吉鳥的美在于嘴巴,而它的美體現在哪里呢? 6、谷雨 谷雨到了,柳絮飄得到處都是,而水里也長出了很多浮萍。
大尾魚向節節蟲講了關于柳絮和蒲公英的事情,在他們聊到彩虹的時候突然布谷鳥叫了出來。布谷鳥的聲音非常好聽,但大尾魚還是更喜歡吉鳥。
7、立夏 節節蟲又長了一節,它知道今天一定又是一個節氣,但吉鳥卻沒有來報道,而大尾魚也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節節蟲在今天見到了許多新鮮的面孔,但好朋友們卻沒有報道,在它感到無聊時吉鳥唱著立夏的歌來了。
8、小滿 今天一整天都在下雨,節節蟲從大尾魚那里聽說今天是小滿,但它并不明白小滿是什么意思。節節蟲和大尾魚聊起了關于節氣的話題,正聊著它們看到了一只從天而降的鳥蛋,這只麻雀鳥蛋的背后到底有著什么養的故事。
9、芒種 連續的陰雨天終于過去,一望無際的麥田在陽光下翻動著金黃色的麥浪,與藍天交織出一幅美妙的景色。今天是芒種時節,節節蟲因為隱私的問題而遲遲才來,一個勁追問的大尾魚送上了飽滿的麥穗。
10、夏至 夏至到了,刺眼的陽光直射大地,節節蟲和大尾魚都感覺到了天氣的炎熱。節節蟲認為天氣這么熱太陽當然離我們很近,但大尾魚確說今天太陽其實是離我們最遠的一天,看到節節蟲不服氣的樣子大尾魚決定耐心的教導它。
11、小暑 大清早節節蟲就又唱又跳,被擾了清夢的大尾魚非常不悅,剛好路過的吉鳥駐足來看節節蟲的表演。清醒過來的大尾魚教節節蟲避暑的方法,本打算和節節蟲分享秘密的時候突然想起有急事,大尾魚剛剛離開節節蟲就遇到了危險。
12、大暑 太陽緩緩落入地平線,刺眼的光芒漸漸散去,今天是大暑天氣異常炎熱。夜深了天氣涼了下來,大尾魚浮出水面呼喚節節蟲,但節節蟲還為一只飛蟲的死去而感到難過,在大尾魚口中它知道了蜻蜓的一生。
13、立秋 今天是立秋,吉鳥和節節蟲玩了一個游戲,它讓節節蟲來撼動一棵大樹,想和大樹拼命的節節蟲被吉鳥攔住,吉鳥是想讓節節蟲用智慧來撼動大樹。大尾魚為節節蟲采了一束荷花,沉迷于荷花美麗的節節蟲差點失足落水。
14、處暑 處暑象征著酷暑天氣的結束,節節蟲和大尾魚在聊天的時候突然發現有一群大雁飛過,害怕的節節蟲差點落水,大尾魚載著節節蟲逃到了岸邊。吉鳥到后他們開始了愉快的交談,海灘輪到了地平線的話題。
15、白露 白露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秋意漸濃、天氣轉涼,清晨會在地面和樹葉上發現露珠。節節蟲新生的皮膚被刮傷,大尾魚立刻為它包扎傷口,吉鳥飛來后告訴節節蟲要豎直起來,要有高度。
16、秋分 北斗星的斗柄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今天晚上斗柄指向西方,今天是秋分節氣是秋天的最中間。大尾魚以夜幕為黑板向節節蟲開始教授星空的知識,而節節蟲在地上畫出了有關節氣的圖像。
17、寒露 節節蟲站在樹下,看著銀杏樹的樹葉飄然而下,它想要接住落葉,然而它。
3.24節氣來歷及小故事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故事有很多,這里給大家分享其中一個。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根據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始于立春,終于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很久以前,在我國的黃河邊,住著一個叫阿福的男孩。他和家人常年靠采摘野果和打獵為生。有一天,阿福在河邊的草灘發現了一匹孤單瘦弱的白色的小馬駒,就把它帶回了家。盡管家里的食物也不充足,但阿福總會省下一些給小馬駒。小馬駒漸漸長成一匹高大健壯的白馬,成了阿福最好的朋友。
每當在田野尋找食物時,阿福都會發現白馬很愛吃一種植物的穗。他十分好奇,就采摘了一些帶回家。阿福的媽媽把穗殼去掉,用水煮成了粥,全家人都覺得這粥的味道很好,就給這種植物起名叫“粟”。要是能自己耕種粟米,等到收獲的時候,我們就再也不用為食物發愁了。阿福在心里默默地想。
可是,阿福和家人都不會種田。他們播下的種子不是不發芽,就是被凍死,收獲的粟米還不夠全家人吃一頓的。阿福非常苦惱。一天,白馬忽然開口說話了,他對阿福說:“明天黃河里會出現一件寶貝,如果我們能得到它,你就再也不用為收成不好而苦惱。”
沒過多久,白馬又奇跡般從河水中跳了出來,它全向身上下沒被打濕一點兒,背上的馬毛卻形成了一幅由黑白斑點組成的神奇圖畫。這幅神奇的圖畫就是白馬所說的寶貝!可是阿福一點也看不懂。“這幅圖里藏著季節變化的規律,”白馬對阿福說,“如果我們順應規律耕種就能事功倍;相反,要是違背規律耕種,就會事倍功半,甚至顆粒無收。”
當春雷陣陣,萬物蘇醒時,白馬告訴阿福,“翻耕田地的時候到了。”當春雨紛紛,草木泛青時,白馬告訴阿福:“播種的時候到了。”當暑熱降臨,蟋蟀爭鳴時,白馬告訴阿福:“灌溉的時候到了。”當蟬聲消退,大雁南飛時,白馬告訴阿福:“收割的時候到了。”當冬雪遍野,草木凋謝時,白馬告訴阿福:“讓土地休養生息的時候到了。”
這一年,阿福耕種的粟米獲得了大豐收,全家人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阿福把自己學到的耕種知識毫無保留地教給了鄉親們。鄉親們一傳十,十傳百,從此也掌握了順應季節變化的耕種的規律。后來,智慧的人們根據季節變化的規律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還為每個節氣都起了合適的名稱。
4.二十四節氣,以及它們的故事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雨驚春清谷天。春,立春,春天開始雨,雨,雨水,降雨開始,雨量增加。
驚,驚蟄,是說蟄伏的冬眠的動物可以出來了,天氣漸好。春,春分,晝夜平分。
清,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盛,“清明前后,種瓜點豆”。谷,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夏滿芒夏暑相連。夏, 立夏,夏天開始。
滿,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芒,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暑相連,小暑和大暑。
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大暑是一年最熱的時候秋處露秋寒霜降。秋,立秋,秋天開始。
處,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露,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秋,秋分,晝夜平分。
寒,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冬雪雪冬小大寒。
冬,立冬,冬天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5.24節氣時間、氣候、習俗 簡短一點
立春 2月4/5日 春天的開始,萬物回生。 雨水 2月19/20日 雨水過后,天氣漸暖,雨量漸增。驚蟄 3月5/6日 “蟄蟲驚而出走”,天氣轉暖。春分 3月20/21日 太陽直射赤道,晝夜等長。
清明 4月4/5日 天氣晴朗明潔,氣候溫暖,草木萌發。谷雨 4月20/21日 雨量增加,播種百谷。立夏 5月5/6日 夏天開始。 小滿 5月21/22日 北方夏熟作物子粒逐漸飽滿。
芒種 6月5/6日 有芒作物長出芒刺。夏至 6月21/22日 陽光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長。小暑 7月7/8日 初伏前后,天氣漸熱。大暑 7月22/23日 一年最炎熱的時期。
立秋 8月7/8日 秋天開始。處暑 8月23/24日 暑氣至此而止,氣溫逐漸下降。
白露 9月7/8日 夜晚轉涼,水氣凝結成露。秋分 9月23/24日 太陽直射赤道,晝夜等長。
寒露 10月8/9日 天氣漸寒,露重夜涼。霜降 10月 23/24日 黃河流域出現初霜。
立冬 11月7/8日 “萬物收藏也”,冬季開始。小雪 11月22/23日 黃河流域開始降雪。
大雪 12月7/8日 北方大雪紛飛。 冬至 12月21/22日 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夜最長。
小寒 1月 5/6日 大部分地區進入嚴寒時期。大寒 1月20/21日 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
6.有關二十四節氣夏至小故事
有關二十四節氣夏至小故事如下: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全年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
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同時,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區,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高達73°32′。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將近一倍。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隆冬。
天文專家稱,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后它將走“回頭路”。夏至過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夏至日過后,正午太陽高度也開始逐日降低。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我國唐代詩人韋應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寫到"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麋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中國民間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一般年份,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黃淮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
7.24節氣的故事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故事
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后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后,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歷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故事亭)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24節氣的簡短民俗故事(24節氣來歷及小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