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夜洛城聞笛的賞析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賞析
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東都(洛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當即這次客東都有感而作。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是深夜,詩人難于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唐人七絕詩淺釋》)可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確當。這里“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于為懷的心緒,所謂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夸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為什么聞笛聲詩人會觸動鄉思呢?第三句點出《折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來歸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云其地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詞。北朝《折楊柳歌》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為全詩點睛,亦即“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倒頗能顯現李太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
注釋
[1]春風:一本作“東風”。
[2] 《折柳》:即《折楊柳》,曲名。相傳西漢張騫入西域得《摩訶兜勒》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其中有《折楊柳》。梁鼓角橫吹曲也有《折楊柳》。清商曲有《攀楊枝》、《月節折楊柳》、《小折楊柳》諸曲。
2.春夜洛陽城聞笛的賞析短一點的 100字以內 快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
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
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于為懷的心緒,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
第三句點出《折柳》曲。古人折柳送行表示別情。詩人聽到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折柳》為全詩點睛,亦即“聞笛”的題義所在。
3.春夜洛城聞笛賞析50字
春夜洛城聞笛 / 春夜洛陽城聞笛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
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
已經是深夜,詩人難于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
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
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
(《唐人七絕詩淺釋》)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
這里“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
全句表現出一種難于為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
“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
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夸張。“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
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同時寫出其城之靜,表達詩人的思鄉心切。
4.春夜洛城聞笛 賞析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是一首直抒詩人胸臆的思想詩。
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二年(734)。當時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陽。
在唐代,洛陽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東都。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繁華喧鬧了一天的洛陽城已經平靜下來。
李白大概正在客棧里,因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故園情,作此詩。 “誰家玉笛暗飛聲”,誰家的玉笛,在靜夜里悄悄地響起?詩人或許正在讀書、閑坐,或做著其他的事,一曲笛聲不期然響起,夜深人靜,笛聲清遠而動聽。
他被吸引住了,循聲望去,卻辨不清笛聲來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稱,或羌笛的代稱,不確定,存疑。
“散入春風滿洛城”,春風徐徐,笛聲飄散在風中,風又吹送笛聲,飄滿了洛陽城,讓人想到“此曲只應天上有”。這一句雖帶有藝術的夸張,卻襯出笛聲的動人、夜的安靜。
惟其如此,才會在詩人的聽覺與想象中飄滿洛城,似乎其他的聲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靜聽。 “此夜曲中聞折柳”,今夜,縹緲的笛樂中,我聽到了思鄉懷親的《折楊柳》。
笛樂飄飄,如此動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楊柳》,漢代橫吹曲名,內容多寫離別之情。如《舊唐書·樂志》載北朝流傳的一首《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
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歷代文人仿作的《折楊柳枝》曲辭,也都是抒發離愁別緒的。
在這里,折柳既可理解為聽到的是一首折柳曲,還可理解為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的意緒。“柳”諧音“留”。
古人送別親友時,折柳相贈,暗示留戀、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種習俗,也代表一個場景、一種情緒。
古人還有折柳寄遠的習慣,是盼遠游親人早歸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園情”,聽到這笛聲的,誰不會動思鄉之情呢?聯系第一句看,這種游子懷念故園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隱藏的、莫可名狀的,因偶然聽到的笛聲突然明朗、強烈起來了。
笛聲來自何處,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樂工?是歌妓?這些都讓詩人和讀者去猜測。而這些又都無須一一去分別,因為思鄉之情對游子來說,都是共有的。
它綿綿不絕,彌漫在夜空中,纏繞在游子心頭,抹不去化不開。“何人”一詞概括性極強,實則是突出詩人思鄉之情尤重。
(前部分簡析文字載自“潼江小屋”,有刪改) 熱愛故鄉歷來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我們今天常說的愛國主義情感是相通的。自己從小生長的故鄉,作為祖國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令人難以忘懷。
李白這首詩寫的雖然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僅僅限于描寫音樂,更重要的是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這首詩感人的地方。
5.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賞析
(一)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
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
已經是深夜,詩人難于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
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
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
(《唐人七絕詩淺釋》)可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確當。
這里“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
全句表現出一種難于為懷的心緒,所謂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
“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
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夸張。“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
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為什么聞笛聲詩人會觸動鄉思呢?第三句點出《折柳》曲。
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來歸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
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云其地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
晉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詞。北朝《折楊柳歌》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
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
《折柳》為全詩點睛,亦即“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情懷,卻從他人反說。
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倒頗能顯現李太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 (二) 洛城就是現在河南的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為東都。
一個春風駘蕩的夜晚,萬家燈火漸漸熄滅,白日的喧囂早已平靜下來。忽然傳來嘹亮的笛聲,凄清婉轉的曲調隨著春風飛呀,飛呀,飛遍了整個洛城。
這時有一個遠離家鄉的詩人還沒入睡,他倚窗獨立,眼望著“白玉盤”似的明月,耳聽著遠處的笛聲,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楊柳》曲,它屬于漢樂府古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
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枝相送;楊柳依依,正好借以表達戀戀不舍的心情。在這樣一個春天的晚上,聽著這樣一支飽含離愁別緒的曲子,誰能不起思鄉之情呢?于是,詩人情不自禁地吟了這首七絕。
這首詩全篇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這笛聲不知是從誰家飛出來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并不準備讓別人知道他,卻不期然而然地打動了許許多多的聽眾,這就是“誰家玉笛暗飛聲”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散入春風滿洛城”,是藝術的夸張,在詩人的想象中,這優美的笛聲飛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聽到了。詩人的夸張并不是沒有生活的依據,笛聲本來是高亢的,又當更深人靜之時,再加上春風助力,說它飛遍洛城是并不至于過分的。
笛聲飛來,乍聽時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細細聽了一會兒,才知道是一支《折楊柳》。所以寫到第三句才說“此夜曲中聞折柳”。
這一句的修辭很講究,不說聽了一支折柳曲,而說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僅指曲名。
折柳代表一種習俗,一個場景,一種情緒,折柳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它能喚起一連串具體的回憶,使人們蘊藏在心底的鄉情重新激蕩起來。
“何人不起故園情”,好像是說別人,說大家,但第一個起了故園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嗎? 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自己從小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作為祖國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難以忘懷。
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6.春夜洛城聞笛賞析
洛城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又稱東都。
一個春風駘蕩的夜晚,萬家燈火漸漸熄滅,白日的喧囂早已平靜下來。忽然傳來嘹亮的笛聲,凄清婉轉的曲調隨著春風飛遍了整個洛城。
這時有一個遠離家鄉的詩人還沒入睡,他倚窗獨立,眼望著“白玉盤”似的明月,耳聽著遠處的笛聲,陷入了沉思。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楊柳》曲,這古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
在這樣一個春天的晚上,聽著這樣一支飽含離愁別緒的曲子,誰能不起思鄉之情呢?于是,詩人情不自禁地吟了這首七絕。這首詩全篇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
這笛聲不知是從誰家飛出來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并不準備讓別人知道他,卻打動了許許多多的聽眾,這就是“誰家玉笛暗飛聲”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風滿洛城”,是藝術的夸張,在詩人的想象中,這優美的笛聲飛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聽到了。
詩人的夸張并不是沒有生活的依據,笛聲本來是高亢的,又當更深人靜之時,再加上春風助力,說它飛遍洛城是并不過分的。 笛聲飛來,乍聽時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細細聽了一會兒,才知道是一支《折楊柳》。
所以寫到第三句才說“此夜曲中聞《折柳》”。這一句的修辭很講究,不說聽了一支折柳曲,而說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
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種習俗、一個場景、一種情緒,折柳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
它能喚起一連串具體的回憶,使人們蘊藏于心底的鄉情重新激蕩起來。“何人不起故園情”,好像是說別人,說大家,但第一個起了故園之情的不正是詩人自己嗎?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
自己從小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作為祖國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難以忘懷。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
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思鄉之切。
擴展資料: 《春夜洛城聞笛 / 春夜洛陽城聞笛》唐代: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釋義: 是誰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發出悠揚的笛聲,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在這客居之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誰又能不生出懷戀故鄉的深情? 簡介: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歲就離家東游,后長期居住湖北、山東,春夜聞笛《折楊柳》曲,觸發深長的鄉思當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來在旅人游子心中引發強烈的共鳴。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頗能顯現李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
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詩人的故鄉是他從小生于此,長于此的地方,作為祖國的一部分,那種形象尤其令詩人難以忘懷。
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春夜洛城聞笛。
7.求春夜洛城聞笛的賞析
賞析 (一)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
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
已經是深夜,詩人難于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
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
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
(《唐人七絕詩淺釋》)可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確當。
這里“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
全句表現出一種難于為懷的心緒,所謂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
“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
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夸張。“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
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為什么聞笛聲詩人會觸動鄉思呢?第三句點出《折柳》曲。
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來歸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
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云其地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
晉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詞。北朝《折楊柳歌》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
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
《折柳》為全詩點睛,亦即“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情懷,卻從他人反說。
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倒頗能顯現李太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 (二) 洛城就是現在河南的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為東都。
一個春風駘蕩的夜晚,萬家燈火漸漸熄滅,白日的喧囂早已平靜下來。忽然傳來嘹亮的笛聲,凄清婉轉的曲調隨著春風飛呀,飛呀,飛遍了整個洛城。
這時有一個遠離家鄉的詩人還沒入睡,他倚窗獨立,眼望著“白玉盤”似的明月,耳聽著遠處的笛聲,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楊柳》曲,它屬于漢樂府古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
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枝相送;楊柳依依,正好借以表達戀戀不舍的心情。在這樣一個春天的晚上,聽著這樣一支飽含離愁別緒的曲子,誰能不起思鄉之情呢?于是,詩人情不自禁地吟了這首七絕。
這首詩全篇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這笛聲不知是從誰家飛出來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并不準備讓別人知道他,卻不期然而然地打動了許許多多的聽眾,這就是“誰家玉笛暗飛聲”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散入春風滿洛城”,是藝術的夸張,在詩人的想象中,這優美的笛聲飛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聽到了。詩人的夸張并不是沒有生活的依據,笛聲本來是高亢的,又當更深人靜之時,再加上春風助力,說它飛遍洛城是并不至于過分的。
笛聲飛來,乍聽時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細細聽了一會兒,才知道是一支《折楊柳》。所以寫到第三句才說“此夜曲中聞折柳”。
這一句的修辭很講究,不說聽了一支折柳曲,而說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僅指曲名。
折柳代表一種習俗,一個場景,一種情緒,折柳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它能喚起一連串具體的回憶,使人們蘊藏在心底的鄉情重新激蕩起來。
“何人不起故園情”,好像是說別人,說大家,但第一個起了故園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嗎? 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自己從小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作為祖國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難以忘懷。
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8.春夜洛城聞笛的鑒賞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
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
已經是深夜,詩人難于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
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
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
(《唐人七絕詩淺釋》)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
這里“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
全句表現出一種難于為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
“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
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夸張。“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
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聽到笛聲以后,詩人觸動了鄉思的情懷,于是第三句點出了《折柳》曲。
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
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個地方的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
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詞語。北朝《折楊柳歌》中說:“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
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
《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
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頗能顯現李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
詩人的故鄉是他從小生于此,長于此的地方,作為祖國的一部分,那種形象尤其令詩人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詩的第一句是猜測性的問句。
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而打動了許許多多聽眾,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說笛聲由春風吹散,傳遍了洛陽城。
這是詩人的想象,也是藝術的夸張。第三句說明春風傳來的笛聲,吹奏的是表現離情別緒的《折楊柳》,于是緊接一句說,哪個能不被引發思念故鄉家園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韻裊裊,久久縈繞于讀者心間,令人回味無窮。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幾歲就離家東游,后長期居住湖北、山東,春夜聞笛《折楊柳》曲,觸發深長的鄉思當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來在旅人游子心中引發強烈的共鳴。
9.春夜洛城聞笛的賞析~
。“暗”字有多重意蘊,已故沈祖棻先生說:“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從暗中飛出。”(《唐人七絕詩淺釋》);王堯衢《唐詩合解》中說:"忽然聞笛,不知吹自誰家。因是夜聞,聲在暗中飛也。以上注解,自有其道理。我個人認為《折揚柳》曲本是送別之曲,是婉轉幽咽的,而“暗”字,繪出了笛聲應是隱隱約約的,斷斷續續的,不歡快的。這就暗合了這首詩的情致。
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詩人是個敏感的人,他聽到了遙遠的地方傳來的笛音,就認定這笛韻一定能傳遍洛城的每一個角落。他巧妙地加入了“散入春風”這一想象,說是笛聲借助了風力,使人無處不聞。這顯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夸張。李白的詩主觀色彩非常強烈,這一句藝術的夸張是符合他一貫的寫作特色的。這一句中 “滿”字用得真好,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春夜洛城聞笛簡短賞析(春夜洛城聞笛的賞析)